華嚴遊心法界記
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多么兴盛啊,我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佛经典籍,甚至可能比中国和高丽等地还要多出数倍。这些经典至今仍完好保存。世人常说中原失传的礼制可以在周边民族中找到,何况是佛陀的教法呢?
近日有位净土宗的行者前来拜访我说:“长久以来珍藏这部《游心法界记》,是我师父的遗愿,想要将其刊印流传,不知是否可行?”我听闻后十分欢喜,因而为之作序。
所谓“游心法界记”是什么呢?其文义源自《华严经》,实际是记载贤首祖师教言的宝典。经文中有偈颂说:“当心游于法界如同虚空时,此人便能知晓佛的境界。”所谓“游心”,是指能观照的智慧;“法界”是指所观照的真理;“如虚空”则直接彰显了空、假、中三谛的圆融——虚空即假有,空性即真空,如虚如空即是中道。非虚非空的真义就含藏其中。
这段经文实为修行关键。天台止观曾引用此文建立三谛观法。不仅如此,真言宗大德也曾说:《华严经》的字字句句都具足显密二门深义。这个判断何等精确,岂是凡夫所能揣度?
此偈既说“此人能知佛境界”,就表明不仅是果地功德融通无碍,即便面对万千烦恼,也能照见佛性。禅门所谓“剑树刀山即是祖师西来意”,当下这一念心便具足三千法界。这是初发心修观的门径,也是悟入真理的枢要。微尘般的国土中,无不是诸佛菩萨应化之处,只是难与根器浅薄者言说罢了。
近来有迂腐儒生妄言:“东海不出圣人,西海不出圣人。”唉,这是何等愚昧狭隘!他们只认一个孔子为圣人,将区区中原臆想为天下中心,就像见到雌兽便妄称祥瑞。且不说佛法中麟角独觉这样的小圣,其功德已远非世俗圣人所能及万分之一。这真是井底之蛙的见解,与坐井观天者无异,不值一驳。
要知道在中国尚未传入佛法时,虽偶有圣人出现,但此后再无来者。难道没听说过汉明帝梦见金人而知西方有圣人的典故吗?这是连街巷妇孺都知晓的史实,何况我们东海神国日本?这是神裔统治的国度,所有百姓都是神明子民。凡诞生于此者,无不蒙受天地神灵护佑。那些妄称“东海不出圣人”的,分明是亵渎神灵、诽谤祖庭、讥讽国家的奸贼,其罪过莫大于此!之所以未被朝廷惩处,或许是因政宽仁,或许因其本是草莽贼子,如同千钧弩箭不屑为射小鼠而发,实在合理。
自古诽谤国家者,罕有不遭天谴。神明赦免的,天道必究;天道怜恕的,因果自偿。更何况诽谤佛法之人,何须等待阎罗王开辟新地狱?自身已造下无间业障,天命尽时自然坠落,无可挽回。我特为此书荐福,兼警示后人。
回观这部经典,文字虽出自佛陀金口,义理却由祖师阐扬。虽然文义源自天竺与中国,但其完整传承独存于我国,持续利益众生,足见神明护佑真实不虚。这都是沐浴在我国隆恩之中的明证啊!多么兴盛啊,我的祖国!
那时
享保戊申年五月吉日
大日本洛京华严寺住持僧人凤潭,在游心观墙壁上恭敬题写。
華嚴遊心法界記
从根本道理来说,佛法的教义与真理完全契合;依据不同法门展开的教法,也都是通向真理的途径。因此佛法能开出五类教法引导众生,最终都归于究竟的一乘佛道。我们要明白:佛陀是随众生根机开设教法,将一切经义统摄于心;顺应真理圆融无碍,将万法归宗于智慧之海。大海容纳百川而水味无别,心性流出五乘教法而根本意趣无异。现将佛法纲要分为五大门类,依次简要说明:第一是"唯我法门正确"的执见,第二是"缘起无自性"的真理,第三是"事相与理体交融"的实相,第四是"言语道断而真理自显"的境界,第五是"法界圆融无碍"的究竟圆满。
第一类教法说的是"我"并不真实存在,这是针对初学者的基础教法。就像《四阿含经》这些经典,以及《毗昙论》《成实论》《俱舍论》《婆沙论》这些论著中所阐明的那样,主要讲解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三类基本佛法概念。
接下来讲第二点: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是大乘佛教基础教法,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就像《般若经》各部经典以及《中论》《百论》等论著中所阐明的那样。
第三个方面是“事理圆融”的教义,这属于大乘佛教的究竟了义之教,它同时阐述“空”和“有”的道理,说明这两者并不矛盾。就像《胜鬘经》《诸法无行经》《涅槃经》《密严经》等经典,以及《大乘起信论》《法界无差别论》等论著中所阐明的那样。
第四种叫讲透道理、完全显明的法门,这就是大乘顿教,超越了现象和本性的执着。像《楞伽经》、《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这些经典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法界无碍门,这是别教一乘的教法,展现法界主伴交织、顺逆自在的境界。就像《华严经》等经典所阐明的那样。
有人问:这样的次第是根据什么圣教建立的? 答:依据《法华经》等经典确有这种次第。经中说:“昔日在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又说:“如今转最妙无上大法轮”,还说:“从未听过如此深妙之法”等。《楞伽经》说:“这是为佛子所说的法”,《华严经》说:“演说无尽佛法”等。这些次第差异,都是因为众生根器不同而施设不同法门。根据人的根机设定教法,教法随人而分,用教法裁度根机,人依教法转化。人与教法相互依存,次第境界各有不同。究其根本唯归一路。
这怎么证明呢?《华严经》说:“张开大教之网,横跨生死大海,度化人天龙众,安置于涅槃彼岸”。应当依经取意,不可固执教条来判定道法本源。若随言语生解来裁断佛法,都不符合真理,与教法相违,离道愈远。这又如何得知?《法华经》说:“通过佛教法门出离三界之苦”。
问:如上根据义理判定教法,教法就是如此吗? 答:这只是举大体例子作如此判断。若每个法门详细讨论,每部经中都具备这五种次第。何以得知?《大品般若经》说:“欲得声闻果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乃至欲得菩萨道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密迹力士经》说:“转四谛法轮时,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乃至无量菩萨成佛等”。《宝积经》也是如此,可以类推而知。
问:既然教法不同,根机也有差异,深浅既分,方便法门自然各异。请说明具体情况及缘由,使修行者不入邪途,证悟者不违背真理。 答:大圣佛陀无私心,如太阳普照万物;至人无妄念,似天鼓雷音。随根机显现长短,因此有这些差别。只是听闻者根器不同,导致教法有异。相应根机的是良药,不相应的是毒药。《维摩经》说:“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问:有根机与教法相应的,不知通过上述诸门,要以什么方便才能契入? 答:所谓随门契入,方便法门无穷无尽,随宜不定。这是因为根机不同,并非法本身如此。只要以类相通就不会错失,按次第可知。
第一入三科法门的方便,就是蕴、界、处三法。蕴是积集义,指五蕴法;界是差别义,指十八界法;处是内外六处,指十二处法。“三”是数量,“科”是类别,“法”是自性轨持,“门”是通达智慧的途径,因此总称为三科法门。
此门中开为二观:一总相观,二别相观。总相观是说三科虽异,不外色与心二法,故称总相。仔细审察唯有法而无我人,故称为观。这怎么证明?《涅槃经》说:“若色是父亲,四阴应不是”乃至“和合为父者,无有是处”。《维摩经》说:“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即以总相收摄别相,唯总非别,故称总相观。这是利根者入法的方便。
二别相观:在上述总相中分别观察,故称别相观。所谓分别,色法分为十一种(内五根外六尘),虽分内外,本质都称为色,故说色法有十一。心法有七种(从眼识至末那识),始终虽差但同属心识,故说心法有七。色心合举故有十八法,各各不同故称别相。在此三处观察,远离人我能所,故称为观。十二处等可类推而知。这怎么证明?《涅槃经》说:“执着有我众生,作界分别观”,又说“六入之中,一向无人”。现在即以分别总相,唯别非总,故称别相观。同异等可类推。
问:既然说观法即证人无我,如何观察人无我呢? 答:譬如现前色法等,眼识等现量得时实无分别,并非不得境界。虽得境界而无分别,这就是现量法。眼识等亲证色法无差异,等到意识不能如实了知,妄执实我实人,虚妄分别认为实有人我。在一件事上真妄并存:意识分别不称法性。所谓真妄,眼识等亲证是真,意识妄缘是妄。真妄既分,差别不等,因此证悟人无我。
这怎么证明?《维摩经》说:“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又说“起唯法起,灭唯法灭”。色法既真实,心法也如色无差。能了知识与尘的关系,即是自在无碍修行。这是契入初门的胜妙方便,契合真理的微妙因缘。略述大意如此,详细辨析见于其他章句。有相应根机者应当仔细思维,一一指陈事相验证,一百零八种义理都在其中。
第二点讲的是进入一切事物本性皆空、彻底破除执着的实际方法。这里分为两种观法:一是无生观,二是无相观。
所谓无生观,是指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因缘所生就不是真实存在,本质就是空。空到极点连最微细的实体都不存在,所以说"无生"。因为万物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这怎么证明呢?像《大品般若经》等经典说:"一切事物本质是空,没有丝毫真实相状。空性没有分别,就像虚空一样平等无差别。"《中论》也说"因缘所生的事物,我说它就是空"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无相观。相状本身就是无相。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本质是超越形相的。这怎么证明?《维摩诘经》说"诸法超越相状,没有可攀缘的对象"。《般若经》也说"没有固定的法相,也没有固定的非法相"。这里说的"观"是指观照的智慧。这种智慧能脱离主观臆想和分别计较,所以称为观。
有人问:一切法既然是空无相状,还观什么呢?回答是:正因为法本是空无相状,所以才能成就观照。能观的是智慧,所观的是无相境界。用智慧观照无相的实相,这就叫作观。如果执着于"看不见相"这个概念,反而又成了另一种执着,怎么能算是真正的观照呢?
又问:修这种观法对治什么执着?回答是:对治前面所说的执着实有的毛病。人们把本来不实在的东西错认为真实存在,因为这种错误认知,就认为真如涅槃是可以得到的实体,认为生死有为是可以舍弃的实在。这种见解就是病根。现在体悟到一切法本是空无相状,对"有"的执着自然消除,所以能对治执着。这怎么证明?《辩中边论》说:"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境本不存在,却认为存在;能所双亡的真理本存在,却认识不到。能认识到这二者本是一体不二,就是空性的真相。"所以说,通过观照诸法无生无相,就能彻底破除一切执着。简要说明大概原理,可以依此思考。其他不同角度的解释,参照前文应该就能理解。
第三讲:如何将事理两方面的道理圆融贯通为一的整体方法。这里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心的真如门,二是心的生灭门。所谓心真如,指的是真理的层面,也就是绝对真理;心生灭,指的是现象世界的层面,也就是相对真理。这说明空和有本是一体,自在圆融,隐显一致,完全没有障碍。说它们无二无别,是因为缘起的事物看似存在,本质却是空;空又不是绝对的空,还会显现为有。看似二分实则不二,根本是一回事。消除了对两边的执着,空有就不再对立。为什么呢?因为真理与虚妄相互映照,彼此贯通。空并不是否定有的空,空本身即包含着有;有也不是脱离空的有,有本身即体现着空。有即是空,所以有并非实有,超越了有的极端;空即是有,所以空并非虚无,超越了空的极端。空有圆融为一体,因此同时超越了两种极端。空有本是一体,相互映现又相互转化,所以能双离两边。这怎么理解呢?《维摩经》说:深入缘起法,就能断除各种邪见,超越有无二边,不再有余习。《华严经》也说:因缘和合则法生,因缘消散则法灭。若能这样理解,此人很快就能成佛。根据这个道理,就能止观双修、悲智相导。因为有即是空而不实有,所以是止的境界;空即是有而不虚无,所以是观的境界。空有完全相融而不妨碍二者并存,所以止观二法相互融合。空有看似二分实则不二,所以止观二法又超越分别。能以能观之心契合所观之境,就是止观融为一体的境界。所谓悲智相导:观有即空而不否定有,所以慈悲引导智慧而不堕入空见;观空即有而不否定空,所以智慧引导慈悲而不执着于有。以不堕空见的大智慧,所以能恒顺众生而救度,这就是大悲;以不执着于有的大慈悲,所以能常处空性而证寂灭,这就是大智。灭就是无灭之灭,灭而不灭,不妨碍存在;生就是无生之生,生而不生,不需要坏灭。因为生非实生,所以生相纷然而非实有,这就是色即是空;因为灭非实灭,所以空相湛然而非虚无,这就是空即是色。空相湛然而非虚无,所以生死与涅槃没有差别;生相纷然而非实有,所以涅槃与生死没有不同。为什么呢?因为空有圆融,既是一体又有差别。也可以分为四方面来说:因为有即空,所以不执着生死;因为空即有,所以不执着涅槃;空有融为一体而不妨碍两者并存,所以既在生死也在涅槃。好比水与波:波浪高低动荡是波,水的湿性平等是水。波离不开水,通过波可以认识水;水离不开波,通过水可以认识波。心就像水波,波水一体而不妨碍差别,水波有差别而不妨碍一体。不妨碍一体,所以在水中即住在波里;不妨碍差别,所以住在波里即居于水中。为什么呢?因为水与波既分别又不分别。这怎么理解呢?《维摩经》说:众生本身就是涅槃相,不需要另外灭除;也可以说涅槃就是众生相,所以不会另外产生。又说:不是凡夫的行为,不是圣贤的行为,才是菩萨的行为。就是这个意思。解释来说:凡夫执着有,圣贤执着空。现在既然空有无二而又显现为二,所以要同时超越两边,彻底断绝一切错误见解,让心无所执着,这才叫做观。问:这样的观法是对治什么毛病呢?答:对治上面说的执着空或有两种偏见。因为把空有分开看成二法,所以舍弃有而追求空,就堕入恶取空见;舍弃空而追求有,也是同样的错误。因为这些颠倒执着,才设立这个法门。按照这个思路可以类推理解。
说到华严三昧,可以这样理解:"华"代表菩萨的种种修行。为什么呢?因为花朵有结成果实的功用,修行也有感得果报的能力。虽然花朵和修行一外一内看似不同,但产生结果的作用是相似的。这里用花朵来比喻佛法修行,所以称为"华"。
"严"是指修行圆满、与真理完全相应。一切烦恼障碍彻底消除,证悟的境界圆满清净。根据这个功用来赞叹德行,所以称为"严"。
"三昧"是指真理与智慧融为一体,彼此交融无间。既没有能修的人,也没有所修的法,超越一切对立,所以叫做三昧。
也可以说华就是严,因为真理与智慧互不妨碍;华严就是三昧,因为修行超越了各种执着见解。还可以说华就是严,因为修一行就能顿修一切行;华严就是三昧,因为一行与多行相互含容而不妨碍。
这种境界自在无碍,无论是定是乱、是即是入、是智是理、是因是果、是一是异,真如法性的功德自然圆满显现,应当依照真理去体会,而不是用世俗见解去揣测。
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华严经》说:"一切自在难思议,都是华严三昧的力量所致。"详细内容经中都有说明。
从修行角度说叫做华严三昧,如果从果位来说也叫海印三昧。这是根据现象同时显现又前后相即的特点来命名的。就像大海同时映现各种影像,虽然影像各不一样,都是同时显现又有前后次第。影像形状各异但水体没有差别,影像映现而海水澄澈,海水即影像而纷繁复杂。看似有前后次序,却找不到开始和结束;虽然现象纷然显现,本体却寂静无相;一切同时顿现,隐显变化难以测度;互相含容没有障碍,融合无间超越思虑。
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华严经》说:"如此不可思议,思议不可得,深入不可思议,思与非思都寂灭。"详细内容经中都有说明。
"海"是指无数影像重重无尽,没有边际找不到源头;追究任何一个现象都没有穷尽,随举一物都完整呈现全体,所以称为海。"印"是指所有影像没有前后,同时呈现又千差万别;互相含容没有障碍,一与多同时显现,彼此毫不冲突;虽然表现形态不同,差异中又没有差异,所以称为印。"定"是指种类繁多差别万千,但本体没有不同;万象竞相显现,本质上却无所造作,所以称为定。
也可以说海就是印,因为四种影像分明呈现;海印就是三昧,因为虽有作为实则无所作为。还可以用四种角度来说明:一是海而非印,因为不坏影像而即是水体;二是印而非海,因为不隐水体而即是影像;三是亦海亦印,因为影像与海水圆融,一即是异;四是非海非印,因为海水与影像融合,互相转化。还可以说海即是印,因为自在无碍;乃至即与不即、非即非不即,都没有对立性。详细思维可知。
这样的道理后文会显明,参照可知。从这个意义上称为法界无碍。
要进入这种三昧,方法不止一种,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理解,二是修行。在理解门中又分两个门:一是缘起相互依存门,二是理性融会贯通门。之所以有这两个门,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没有固定实质,空与有才能圆融成为幻有。因此开设这两个门。
在第一门中又有两种说法:一是分开说,二是合起来说。分开说是指一切事物都有"有力"和"无力"两个方面。所谓有力无力,比如缘起的事物,如果没有对方,自己也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有力能成就自己。既然对方能成就自己,因为能成就他物,所以是有力的;自己不能独立存在而依靠他物,所以是无力的。因为对方有力所以能含容自己,因为自己无力所以能融入对方。因此一切都在对方中隐没,同时对方又含容一切,但一切并不就是对方。为什么呢?因为这只是作用上的相互依存,并不是空与有的互相否定。所以一成立即一切成立,一坏灭即一切坏灭。
所以经文说:"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又说:"一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等等,详细内容经中都有说明。正是因为有力无力的缘故才如此。所以得到一即得到一切,就是通过这个门。
如此自在是法尔自然的,并不是靠神通变化才这样。怎么知道呢?《华严经》说:"这是法本来如此的。"又说:"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当某个部分具备统摄能力时,这个统摄之力其实也同时存在于被统摄的部分。为什么呢?因为“有力”和“无力”是相互成就的——有力因无力而显现,无力因有力而成立。所以说,有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以无为基础;无也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通过有来显现。以有显无,因此有即是无;以无成有,因此无即是有。无即是有,所以无并非绝对空无;有即是无,所以有并非实有存在。正因为有依托于无而存在,无也依托于有而显现。
这种圆融无碍的关系,就像因陀罗网(帝释天的宝珠网)。所有宝珠都晶莹剔透,每一颗珠子里都映现着其他所有珠子的影像。我们取西南角的一颗宝珠来观察:这一颗珠能顿时映现出所有珠子的影像,而其他每一颗珠子也同样如此。更奇妙的是,这颗西南角的宝珠不仅映现一切珠影,连一切珠子中所含的一切珠影也尽数显现。这样层层映现,没有穷尽。
所有这些无穷无尽的影像,都清晰分明地呈现在这一颗宝珠之中。如果进入一颗宝珠,就等于进入了十方一切宝珠所组成的重重法界。为什么?因为这一颗珠中含藏着十方一切宝珠,而十方一切宝珠中也含藏着这一颗珠。所以进入一颗珠,就是进入一切珠。反过来看,虽然进入了一颗珠中的重重法界,却从未离开这颗珠;虽然融入了无尽法界,却始终不离当下这颗宝珠。
有人问:既然说进入一颗珠就等于进入一切珠,那如何真正进入一切珠呢?答案恰恰是:正因为不离开这一颗珠,才能进入一切珠。如果离开这颗珠,反而无法融入重重法界——因为在这颗珠之外,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一切珠”。
又问:如果只有这一颗珠才是根本,为什么说宝网是由众多珠子结成呢?正因为唯独这一颗珠具足一切,才能结成宝网。若是去掉这一颗,整个网就无法存在。所谓“结多成网”,其实就是通过这一颗即一切珠的宝珠来成就。若无此一,即无一切。
再问:这只是道理上说得通,现实中一颗珠真能成为一切珠吗?我们所说的“一即一切”,始终是立足于当下这一颗珠来展现全体。若不信一颗珠即是一切珠,只需用墨点滴在西南角那颗珠上——此时十方一切珠上会同时显现墨点。若一切珠不即是一珠,怎么可能瞬间在所有珠上现出墨点呢?所以“一即一切”确凿无疑。
这个譬喻帮助我们理解法界缘起,但要知道:真正的法界玄妙超越比喻。正如《华严经》所说“以非喻为喻”,我们只是借相似的现象来示意。实际理体中,万法交融互入的境界,远非影像交叠的宝珠网所能完全比拟。以上深义,值得细细体悟。
第二点关于理性融通的道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空与不空”的关系,二是“是与不是”的关系。
先讲空与不空: 那个(理体)具有成就现象的能力,所以不是绝对的空——因为它能成为现象存在的根基;现象(事相)也是如此。现象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力量,必须依赖理体而存在,所以说是空——因为它不是靠自己产生的,而是依托理体才有的;理体也是如此。两者相互依存,看似二分实则不二,因此称为“空而不空”。
所以说: 虽然是彻底的空,却当下就是“有”——“有”完全贯通于“空”; 虽然是彻底的“有”,却当下就是“空”——“空”完全贯通于“有”。 因为“空”贯通于“有”,所以一切存在现象当下就是空; 因为“有”贯通于“空”,所以一切空性当下就显现为存在。
为什么能这样融通?因为真理本身没有固定界限。 因此:现象随顺真理而圆融无碍,真理随顺现象而显现差别。 这怎么证明呢?就像《涅槃经》说的:佛性随缘流转,化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又如《维摩经》所说:诸法与法性本质相同,因而能融入一切现象。
第二个“是不是”的道理在于:一切存在本质上都是同一个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存在本身就是空性。既然存在即是空,空与有并无差别,所以说一个存在即是一切存在,这就是“是”的含义。虽然一切存在本质同一,但并不妨碍现象界中万物分明、各具差异,这就是“不是”的含义。
何以见得?因为存在即是空性,一切现象都是依循“同一存在”而显现。如此圆融无碍的道理,请依此思路理解。这个观点有何依据?《华严经》说:“知一即多,多即一”,这些看似独立的事物并非真正孤立,而是同时具足、相互融通,合成一个整体。有时隐没有时显现,看似存在又似虚无——聚合时圆融无碍,分离时清晰不杂。如同山岳耸立虚空却与天空浑然一体,又似沧海波涛与浩瀚海洋交融共生。现象相互映衬,始终难寻根源;随着智慧观照,终究不可执取。
这个道理有何经证?《华严经》说:“随任辩才演说而不拘次第,言辞相续不断”。以上已解说完毕。
第二层微细的道理:前面说的空和有都空掉,这只是进入真理的方便法门。既然要把空和有都空掉才是巧妙的方法,那就说明那个法本身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里说的“不空不有”,不是因为这东西不存在才这么说,恰恰是因为它既是空又是有,所以才说“不空不有”。说“有”是为了破除执着,让人不要陷入对“有”的执着。所以“不空不有”也可以说是空——因为空本身也是空。既然有这个空法存在,怎么能说空呢?认为空是绝对无,这是还没真正理解空。所以《般若经》说“空和不空都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同样,“有”也可以说不是有——既然有这个有法存在,怎么能执着地认为有呢?如果想用空和有的概念去理解,那反而既不是空也不是有。因为这是自己的理解,就像人拿东西又加上别的东西,那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这是普贤、文殊这样的大菩萨所见的境界,契合不二法门,没有妄念波动,是究竟圆满的行持,不需要再破除什么,只是随着法而显现。所以佛陀在成道后二七日只为大菩萨说法,用意就在这里。《华严经》说“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这就是空和有一体两面,互不相离。空是不空之空,有是不有之有。
问:如果说这真空妙有是直接显现、不需要破除的,为什么又说空不是空、有不是有呢? 答:这是直接说明,不是破除的说法。直接指明这个空不是绝对的空,有也不是实有的有。要用心体会。
问:如果说这里说的空是显法不是破执,那前面说的空也是显法,为什么说是破不是显呢? 答:后面说的和前面说的不同。后面是直接显现实相,不是因为空才说空;前面是因为要破执才说空,不是因不空才说空。有也是同样道理。这和前面说的完全不同,不要混淆。
从所证境界来说也有区别:因空而空是智慧所能理解的;因不空而空是智慧所证悟的。慧智是行持证悟,智慧是分析抉择。理解是进入行持的前奏,慧智是究竟的真实证悟。所以两种说法不能混为一谈。
问:这样说来,顿教和终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答:顿教和终教都在圆教之中。空有无二、圆融贯通就是终教;融通互摄、两边不立就是顿教;一多相即就是圆教。三教只是说法不同,实质是一味的。所以《华严经》借顿终二教来阐明这个道理。
诸法缘起相互依存,说彼中有此、此中有彼,这只是看到了门径,还没真正明白大缘起的深义。大缘起法中,一和异不可得,相互成就,融通无碍。比如一中有一切时,也就是一切中有一时。如果想用语言界定,那只能看到门径而看不到法体。既然没见到法体,却说一切中有一、一中有一切,这只是妄想分别,不是真正的大缘起法。就像有人看见水向东流,水上有泡,就说泡中有水。如果把泡捧在手里,以为手泡里有水,这是妄想心中的水,不是真实的水。泡离了水就不存在,哪里还有泡中的水?这样说的时候缘起已经破坏了,不能再说有。所谓一,必须具足一切才是一;如果不具足一切,就不是一。一切也是如此。大缘起法本来具足,必须心中证悟,知道不可言说,才能略见缘起的端倪。如果以为可以用语言理解,那就见不到。整天说着缘起,其实都是虚妄分别。必须放下解悟踏实修行,才是正见。如果以为理解就算得到,那一生都是虚度。要深信这一点。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时常系念不忘,不要让恶见乘虚而入。直到能像平常看见世间万物那样自然见到真理,才算是进入大缘起法界。如果做不到这样系念,就要在静处专心修持,不是嘴上说说就算悟入了。如果口说有而心中没有,那就像疯人说话一样。要好好思量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