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最上王經
諸法最上王經
此外,说法之时,世尊游化于王舍城竹林迦兰陀精舍,与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共聚。此中以上首旧结发优楼频螺迦叶为首,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应作已作、所办已办,弃舍重担、证得自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皆心自在达第一彼岸;唯除一人,即命者阿难陀。
那时,世尊于十五日布萨时露天而坐,比丘僧众恭敬围绕,皆面向佛陀。当时有一位新近出家、当日受具足戒的比丘,来到佛陀所在之处。顶礼佛足后,右绕三圈,合掌禀告:世尊,我新近出家今日受戒,愿您为我开示:应当如何受用信众供养的饮食,方能称为如法食用?如何食毕能成为清净福田,获得最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时那位比丘向佛诵出此偈:
我出家不久,今日受具足戒。世尊为我解说,如何得清净布施?我为此而行,舍家不蓄家产。如是清净布施,其义请再为解说。
佛说完这番话后,继续开示:比丘,当善加谛听、正念分明,我今为你们解说。若有比丘不虚受信众供养之食,受食后以清净心回向布施,这便是善家子女舍离世俗家业、不积私财、践行无上圣道,终将证得究竟圆满的殊胜果位。这样的比丘融入僧团、见证僧众修行、共享僧伽利益,具足这三种德行,便不虚受信众供养之食,受食后以清净心回向布施,必将获得最殊胜的功德利益。世尊随即以偈颂开示:
如果有人加入僧团,心中常记挂僧众的修行,又能与僧众共享利益,这样的布施功德最清净。
这时那位比丘对佛陀说:“世尊!我听了您这样简略的教导,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世尊!比丘应当怎样融入僧团、看待僧团事务、分享僧团利益呢?”那位比丘接着用偈颂问道:
怎样才能真正加入僧团,看清僧人的修行本质? 请告诉我们僧人的真实功德,听完我们就能明白。
世尊说完后,告诉比丘:“请专心聆听,我现在为你说明僧团的意义、僧众的修行以及僧伽的功德。”
比丘恭敬回答:“太好了,世尊!我们很愿意聆听您的教导。”
佛陀告诉比丘们:“什么是僧宝呢?所谓僧宝,是指证得四种双八辈圣果的修行者,这才叫做真正的僧宝。应当以清净心供养他们饮食,恭敬合掌,这样的布施最为清净;这样的僧众是人间的福田,无论是天神还是世人都应当虔诚供养。”这时世尊用偈颂说道:
我今天要讲四种修行成就的人,共有八种圣者; 这些就是圣贤僧众,是世间最殊殊胜的福报良田。
比丘,什么叫做僧人的修行功课呢?僧人的修行功课就是: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这些就是僧人的修行功课。这时世尊用偈颂说道:
始终精进修持最殊胜的道路,就是八种圣者的修行方法; 那些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僧众,他们所修的正是这样的正道。
比丘!什么叫做僧人的真实利益?僧人的利益就是四种修行成就。哪四种呢?第一是初果须陀洹,第二是一往来果斯陀含,第三是不还果阿那含,第四是无学位阿罗汉。这些就是僧人最根本的利益。
这时世尊用偈颂说道:
拥有伟大功德的人,这样的修行者; 就像证得四种果位的圣僧,能使布施的福德清净无染。
说完这番话,比丘恭敬问道:"世尊!正如您所说,加入僧团、见到僧众修行、分享僧团功德的人,接受信众布施的食物后,能获得清净的福报,得到最殊胜的利益。世尊!如果有人发大乘心,为求无上智慧而舍家出家,这样的人算不算在僧团中?能不能见到僧众修行?能不能分享僧团功德?"
听完这番话,佛陀说道:“问得很好!比丘啊,你能够向如来——那位真正圆满觉悟的圣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在难得。比丘,你具足殊胜的福德与智慧,才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提问。正因为你用心思维佛法,才能向如来请教这个道理。比丘,这其实是佛陀威德神力的加持,让你此刻生起如此清晰的思辨能力,渴望理解经文的真义;也是你过去发愿的力量,使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比丘,现在请专心聆听、牢记于心,我将为你解说。”
比丘恭敬地回答:"太好了,世尊!我现在很想聆听您的开示。"
佛说:“比丘啊!你心里想的是:‘那个发心修大乘的人,为了证得无上智慧而舍家出家,他能在僧团中见到实相吗?能见到僧团修行吗?能见到僧团功德吗?’比丘啊,那个修行者在僧团中见不到实相,既见不到僧团修行,也见不到僧团功德。”这时世尊说出这段偈颂:
在僧团中不见僧相,僧事也无所见; 僧众利益亦不可得,只因他们已发菩提心。
说完这些话后,比丘恭敬地向世尊请教:“世尊,为什么允许那些人出家修行,也允许他们接受信众供养的食物,但在僧团中却见不到他们的身影?既看不到他们参与僧团事务,也看不到他们分享僧团利益?世尊,为什么这样的人还能通过布施获得清净福德,却在僧团中不见踪迹,既不参与僧团事务,也不分享僧团利益?”
听完这番话,佛陀问道:"比丘啊,你为什么要拿这个问题来问呢?"
那位比丘又问:"世尊,这个人要怎样做,才能让布施的福报变得清净?"
佛又对他说:"你为何要用这个问题来问我?"
那位比丘接着问:“世尊!您所说的修行者在僧团中看不见具体形象,僧团的修行功德和利益也都无法捉摸,这样我们布施的福德又该如何得到净化呢?”
这时世尊看到那位比丘三次恳请后,便露出微笑,施展神通。随着神通显现,眉间白毫相绽放出璀璨光芒。这光芒蕴含着千百种绚烂色彩,其威德之力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连大海深处的众生都被照亮。这些生灵从未见过如此光明,此刻被光芒笼罩时,都惊得汗毛倒竖。就连非想非非想处的天人,也因佛陀威德之力,刹那间知晓这光明源自佛陀眉间。他们见到光芒后,同样心生震撼,毛骨悚然。
这时,三千大千世界的天众——从四大天王、色界天到无色界天的所有天神,都来到王舍城的竹林迦兰陀精舍。他们到达后,先向佛陀行顶足礼,接着恭敬地向右绕佛千百圈,然后来到佛前端正身心,双手合十,微微躬身,目光专注不移,身体安稳不倚。他们心中涌起敬重、喜爱、欢喜、踊跃、接纳、柔和、清净、无碍的种种善念,怀着闻法的渴望,安静地退到一旁等候开示。
这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拥有大神力的天人、龙族、夜叉、罗刹、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以及人与非人等;还有各天的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与非人之王等等,从大地深处直至最高天,没有一寸地方不被他们充满。
那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以及世间所有在地上生活的各类众生,凭借佛陀的神奇力量,都见到了佛光。大家心中震撼,汗毛竖起——就像大力士弯曲伸展手臂那么短的时间里,靠着佛陀的威德神力,一瞬间全都来到了王舍城的竹林迦兰陀精舍。到达之后,他们恭敬地顶礼佛足,向右绕行三圈,在佛面前端正心念合起手掌,谦恭地弯下腰,心中充满敬重、喜爱、欢喜、踊跃、接纳、柔和、清净、无碍的善念,眼睛一眨不眨地瞻仰着世尊,身体安稳地静立在旁。
这时整个大千世界,无论是城市内外还是山野之间,所有河流溪水都顺着自然规律静静流淌;就连空中飞翔的鸟儿们,也因为佛陀的威德之力彼此和鸣。那些大象、骏马、牛羊乃至山牛水牛,都因佛陀神力安然待在原处。就连大海里的众生,也都各安其位互不侵扰。
这时候,整个世界所有的天神们,因为佛陀威神力的缘故,都安静地停在那里,连天界的音乐也全都寂静无声。那些原本怀着狠毒心思、喜欢作恶的众生,甚至造下各种逆罪的人,也都因为佛陀的力量,在刹那间变得互相亲爱如同挚友。他们生起了为他人着想的心、欢喜的心、柔和的心、积极行善的心、愉悦的心、清净的心、毫无隔阂的心。每个人都面带笑容主动问候,眉头不再紧锁,说话温和婉转不急不躁,说出来的话让人心生欢喜,无论老人青年都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温暖。
那时,整个大千世界寂静得连一声轻咳都听不见。由于佛陀的威德力量,所有众生都安静默然。微风变得轻柔芬芳,众生欣然仰望着佛陀,心中充满欢喜。连树木枝叶和花草都静止不动——这都是佛陀威神之力所显现的景象。
就像证得灭尽定的修行者呼吸停息一般,这场法会中的所有大众也是如此安然静默!这既是由于比丘往昔发愿的功德与殊胜修持力,更是源于佛陀无上功德的加持力量。
这时,尊者舍利弗见众人静默,便借助佛陀的威神力从座位起身。他将袈裟披在一侧肩膀,右膝跪地双手合掌,恭敬地躬身凝望佛陀。为了让大众获得安宁与利益,以清净无碍的心期盼听闻佛法,他就如同那位比丘请问佛义时佛陀放光、天人聚集的因缘一般,向佛陀禀告:
“世尊!如来现出微笑和光明绝非无缘无故。今日这殊胜的征兆究竟预示着什么因缘?为何大众聚集在此却都静默安住?”
诸佛的伟大并非无缘无故, 请问世尊为何显现如此祥瑞的景象? 恳请世尊立即说明其中深意, 为何要示现这般广大的神通?
成千上万的众生, 还有数不清的民众; 今日聚集在此地, 都是因为目睹了神通显现。
世尊啊这究竟是何因缘? 世尊啊这到底为何缘故? 为何这么多大众, 今日都来此聚会?
佛陀必定知晓其中真义, 请告诉我们众人聚集的缘由。 恳请世尊慈悲垂怜, 为我等解说这个道理。
诸天与世间众人, 全都生起恭敬心; 双手合十虔诚礼, 仰望无上世尊容。
天人们舍弃天宫殿宇, 众多天子齐来此地; 怀着敬重渴慕听法, 虔诚瞻仰无上世尊。
龙族离开龙宫, 无数龙王前来聚集; 世尊将要宣说何等妙法, 才显现如此神奇变化?
夜叉舍弃夜叉宫殿, 无量夜叉前来聚会; 佛陀今日将要开示什么, 才示现这般神通变化?
说完这首偈颂后,舍利弗便静默安住。
那位有着梵天般嗓音的圣者,如同雷鸣般发出洪亮的声音; 他向舍利弗开示,这般神妙的道理。
“那位新出家的比丘!今日刚受具足戒; 舍利弗向我提问,代诸位菩萨请法。 ‘菩萨该如何出家?又该如何修行? 接受信众供养时?怎样才算清净布施?’
正因舍利弗请问这个法义,如来眉间放出毫光; 这光芒具有大威神力,普照整个三千世界。
正因舍利弗请问这个法义,诸天圣众全都聚集; 恭敬合掌礼拜,仰望着无上世尊。
正因舍利弗请问这个法义,龙族夜叉前来会集; 想要发出震雷般的法音,齐来如来座下听闻。
正因舍利弗请问这个法义,无量无数众生聚集; 皆证得阿罗汉果,断尽烦恼抵达涅槃。
正因舍利弗请问这个法义,无量无数众生聚集; 都发起了殊胜心意,种下独觉圣者的因缘。
正因舍利弗请问这个法义,无量无数众生聚集; 披上精进铠甲,为求佛智而勤修。
正因舍利弗请问这个法义,无量无数众生聚集; 安住大乘永不退转,终将成就无上菩提。
听闻这般深妙法义,因此蒙佛授记; 刚强众生悔改恶行,亿万众生得此利益。
听闻这般深妙法义,在未来末法时代; 数千亿计众生,安住于最胜菩提道。
除了发心菩萨外,在未来末法时代; 若有人能受持此经,本是绝无可能之事。
除了发心菩萨外,在未来末法时代; 若有人听闻此经,无智者必不生信。
那些信心浅薄者,不能发起菩提心; 若听闻此经法时,反复心生疑惑。
若不信受此经,将永远沉沦生死, 地狱成为归宿,畜生道如同家园, 他们于天道人道,都已断绝缘分。
不诽谤此经者,在未来末法时代, 这些善根天人,皆能证得阿罗汉。
纵然在他们面前宣说,他们仍会生疑; 假使十方世界众生,皆证独觉圣果, 若对他们说此法,彼等心中仍存疑。
未曾积功累德者,难得听闻如是法; 唯有具足善根者,方能信受此大道。
为利益菩萨故,我宣说此经法; 依之精进修行,必成无上觉者。”
这时世尊说完偈颂后,对舍利弗说:“那位新比丘刚出家不久,今日受戒,他来问我:‘发大乘心的人,为什么接受村落供养的饮食能称为善食?吃完后还能清净布施的福德?’舍利弗啊!因为这位比丘询问这个深义的缘故,无量无数百千万亿的众生都聚集过来,都想听我解说这个道理。舍利弗!我如今若要解说、开显、分别这个深义,让道理变得浅显易懂,那无量众生都将获得大利益。”
听完这番话,舍利弗恭敬地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了,请您为我们讲解吧。"
佛陀告诉奢利弗:“我现在如果解说这段经文的深意,恐怕有些众生会心中迷惑。为什么呢?这位大施主的境界不可思议,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佛陀般的威德力量都超越常人的理解。这种超越凡夫认知的殊胜法门,那些普通众生和只求自我解脱的修行者,既不能真正理解,也无法信受奉行,唯有那些已经达到不退转境界的大菩萨才能领会。奢利弗!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虽然他们三次恳请,我仍然暂时保持沉默。”
舍利弗又说道:“世尊、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请您为我们解说佛法,好让更多众生能够生起真正的信心。”
佛对舍利弗说:“如果我详细解释这句话的深意,众生恐怕会难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等一切修行法门都超越思维所能触及的境界,就连我深刻体悟到的真理也是如此。正因如此,即使他们三次恳请,我仍然沉默没有解说。”
舍利弗又说:“世尊!为了利益安乐众多众生,请您怀着慈悲怜悯之心为他们解说。在未来之世,若有发大乘心的菩萨们,听闻这经文真义后能生起珍重敬仰之心,必将获得纯正的信念,修行各种善业,以精进的铠甲来庄严自身。”
这时,世尊见舍利弗三次恳请后,便告诉舍利弗说:"菩萨不需要刻意修布施清净。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从最初发心直到成就佛道,自始至终都在实践最纯净的布施。为什么这么说?菩萨对一切众生而言是无上的福田,即便众生用所有珍贵的供具来供养菩萨,也报答不了菩萨给予众生的恩德。"
如果有人发心追求佛的智慧, 从最初发愿那一刻起, 他的布施就已经清净了。
如果有人发心求证佛道, 他的布施本自清净, 不需要再刻意净化。
天界和人间众生, 都应怀着精进心, 侍奉那些具大智慧的菩萨。
天道与人道的成就, 都依靠菩萨而来。 有智慧的人一发心, 当下就能净化所有布施。
不执着欲界、色界, 也不住无色界, 以无所依着的心, 一切布施自然清净。
世尊说完这段偈颂后,对舍利弗说:"舍利弗,我为你打个比方,好让这个道理更明白。为什么呢?因为用比喻来说法,能让有智慧的人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
舍利弗,假如有位菩萨接受众生供养的衣服,这些衣服堆积起来像整个南阎浮提洲那么大,而且从初发心修行开始,每天都能获得这样多的供养,这位菩萨都能以清净心来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对众生来说是最殊胜的福田啊。
世尊对舍利弗说:“假如有位菩萨,接受众生供养的饮食,堆积起来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从他最初发心修行开始,每天享用这些饮食,同时又能以清净心回向布施给一切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对众生来说,是最殊殊的福田。”
世尊对舍利弗说:假使有菩萨接受众生供养的宝座,这些宝座像整个天下那么宽广,高得像须弥山,还像须弥山那样用七种珍宝装饰得庄严华丽,铺着天衣那般柔软细致的坐垫。这位菩萨从最初发心修行开始,每天都能享用这样美妙的宝座,而且都能以清净心布施给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对一切众生来说,是最殊胜的福报良田啊。
舍利弗啊,假如有那样宏伟的楼阁宝殿,带着数不尽的雕花门窗,悬挂着经幡华盖、金铃宝网,用各种色彩装饰得庄严华丽。七宝砌成的围墙层层环绕,就像他化自在天的天宫那般美妙。这里还生长着无数劫波树、音乐树、香花果树、璎珞树等珍奇树木,每个角落都摆放着香瓶。
莲花池中盛满八功德水,水质甘美清澈,没有污秽泥沙,水面上飘着各色莲花,池底铺着金沙。清澈的水色如同琉璃,七宝栏杆整整齐齐环绕七重,四方设有台阶。每个莲花池中都矗立着宝殿,更有七重宝池相互环绕,悬挂着丝绸彩带,安放着宝瓶,种种庄严令人心生欢喜。
其中的床座皆是七宝所成,成千上万的座位依着东南西北方向整齐排列。人们在这里焚香散花,宝帐轻轻覆盖。舍利弗啊,即便有人将这样的宝殿宝座全部供奉给菩萨,菩萨从初发心开始每日受用,也都能保持清净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对众生而言,是最殊胜的福田啊。
舍利弗啊,你现在应当明白: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善法,都是依靠菩萨才能产生的。比如说:
人间的王族世家、婆罗门世家、长者世家,无论是国王还是转轮圣王; 天界的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色界和无色界诸天; 证得初果到四果的修行人; 追求独觉以及成就独觉的圣者; 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转动正法之轮。
如果有人听闻菩萨所说的正法,依照听闻的教法去实践,就能证得声闻四果,或者发起追求独觉的心愿,或者发起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如果有人听闻布施法门就修行布施,修持后能投生到王族、婆罗门、长者等尊贵之家,甚至成为转轮圣王; 如果有人听闻持戒法门就修行持戒,修持后能往生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如果有人听闻四无量心的教法并如实践行,修持后就能往生色界、无色界天。
舍利弗啊!所以你要知道:所有这些成就都是依靠菩萨才得以产生的。
舍利弗啊,就好比阿那婆达多龙王,凭着自己的威神力化现出四条大江。哪四条呢?就是恒河、信度河、缚刍河、徙多河。这四条大江每一条又分出五百条支流,像家眷般紧紧相随。恒河带着它的支流奔向东海,让东海充盈;信度河带着支流汇入南海,让南海丰沛;缚刍河与支流一同注入西海,让西海满溢;徙多河率领支流涌进北海,让北海充满。你说说看——这四条大江带着无数支流接连不断地汇入大海,它们流经的地方,是不是给四方众生都带来了滋养和利益?
善者舍利弗向世尊禀告:“世尊!您对众生施与无量的利益,无论凡人还是天人都蒙受您的慈光普照,就像靠近河边的稻谷、麻类、豆麦等各类庄稼都能得到滋润。”佛陀问舍利弗:“你认为,那浩瀚的四大海水,有谁能将它注满呢?”
舍利弗说道:“世尊!这四条大河汇入大海,使大海充满。”
佛说:“舍利弗,你觉得怎么样?那四大海对众生有没有益处呢?”
舍利弗尊者说:“这能给水陆一切众生带来巨大利益。不论是龟、鱼等水族,还是捕鱼为生的人们;还有夜叉、罗刹、阿修罗、毕奢遮、龙族、蛇族、摩睺罗伽等各类生灵,以及无数其他种类的众生。这些众生的宫殿居所里充满各种珍宝:像珊瑚、琉璃、帝释青宝、车磲、摩尼宝珠、贝壳等奇珍,还有无数其他珍宝的居所,都从大海中产生。这些珍宝给各类众生带来利益,人类也能够享用,得到的益处非常多。”
佛对舍利弗说:“你怎么看?四大河的流水都是从哪里来的?”
舍利弗回答:“世尊,它是从阿耨达池流出来的。”
佛陀告诉舍利弗:“阿那婆怛簸多龙王已经摆脱了三种恐惧。哪三种呢?就是:被金翅鸟捕食的恐惧、被热沙灼烧的恐惧、交合时现出蛇形的恐惧。这三种恐惧都已经完全解脱了。舍利弗,阿那婆怛簸多龙王的宫殿,只有通过禅定获得神通的人才能居住。无论谁进入这座宫殿,或是看见这座宫殿,都不会被烈火伤害。”
舍利弗说道:“世尊,那大龙宫真是稀有难得,有着最殊胜的妙处。所有让龙族害怕的事情,那位大龙王完全不会遭遇;在那里出生的众生,或是进入那龙宫的,也都不会感到恐惧,因为那是具有大威德神通的圣者所居住的地方。世尊,阿那婆怛簸多大龙王具足无量的功德,从他那里流出四大河,奔向四方大海,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获得安稳快乐。”
佛陀说:“正是如此,舍利弗!要知道大菩萨也是这样。舍利弗!就像阿那婆达多龙王能免除三种恐怖,大菩萨也能免除三种恐怖。哪三种呢?就是地狱的恐怖、畜生的恐怖、阎罗世界的恐怖。
舍利弗!好比阿那婆达多池流出四大河向四方奔涌,菩萨也是这样通过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度化众生。哪四种呢?就是布施、善言劝慰、利益众生的行为、与众生同甘共苦。
舍利弗!如同大海源自阿那婆达多池,诸佛的圆满智慧正是从菩萨修行中产生。舍利弗!就像无量无数的众生依靠大海获得安乐,要知道三界所有生命都依赖诸佛的圆满智慧而存在,这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舍利弗!因此应当明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安乐之事,都是通过菩萨才得以产生。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发起菩提心就会开始修行;修行之后就会获得授记;获得授记后终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后就会转动法轮。这样的法轮在过去从未转动过,无论是修行人、外道、天神、魔众、梵天,还是其他众生都没有能力转动。
当佛陀为众生转动法轮时,所说的法义从开始到中间到最后都是善妙的,义理和韵味都很圆满,纯粹清净,宣说清净的修行之道让四众弟子明了。哪四众呢?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为这个缘故,无量无数的众生享受天人之乐永不间断,永远脱离种种苦难,始终不离安乐。
舍利弗!你认为如何?这样的安乐之法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舍利弗回答说:“世尊啊,是从菩萨心中生起的。”
舍利弗,你怎么想?你看见这三界里显现的一切现象,都是从哪儿产生的?
舍利弗回答说:“世尊啊,是从菩萨心中生起的。”
舍利弗,你怎么想?用三界中所有的供养物品来供养菩萨,这样能报答菩萨先前给予众生的恩情吗?
舍利弗回答:“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都是从因缘而生。世尊!好比有个穷人穷得一无所有,有位富人心生慈悲,将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的财宝都送给这个穷人;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穷人,他也同样施与,乃至把财宝布施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的众生,让所有人都得到富足。如果众生遭遇惊恐、争斗、囚禁等苦难,他都帮助解脱;还使他们免堕恶道的种种痛苦,让他们享有无量无边的天人之乐。这些众生中如果有一个人,把水晶珠分成一百份,只取其中一份,带到先前施恩的人面前,对他说:‘你曾经给我这么大恩惠,我今天特地来报答你。’世尊!那位富人对众生作了如此广大的利益,这个人却只拿百分之一的水晶还给恩人,这能算是报答吗?”
舍利弗回答说:“是的,世尊!您说得对。就像那位用一分水精救济众生的善人,所有受助者都难以报答他的恩情。同样地,对于发菩提心行大乘道的菩萨,即使众生用尽一生随心供养各种珍宝,甚至献出生命,也终究无法报答这份恩德。”
佛说:“非常好,非常好!奢利弗啊!你能够这样顺应佛的教导,正是一位佛弟子应该做的。奢利弗,假如众生用自己的皮肤、血肉、筋骨甚至骨髓来布施,哪怕舍弃生命成百上千次,想要报答菩萨给予的利益,实际上连百分之一都报答不了,甚至是百千万亿分之一、无法计量的分数,用任何比喻都无法说尽那份恩情。为什么呢?奢利弗,因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为众生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利益。
奢利弗,就好比我们这世间有一种旃檀树——当它刚长出嫩芽时,孩童们若有病痛,接触到这树芽就能痊愈;当它长出叶子时,男女老少所有病患,用这树叶都能康复;当树木长大,人们来到树荫下,种种病痛都会消除;等到结果之时,它的光芒照耀十方世界,只要有众生忆念这光芒,就能超脱生老病死;若是砍下树木取材,得到木材的人永不贫穷;即使把木材劈开,它依然具有这样的功效;如果用这些木材建造房屋,住进去的人能消除所有恐惧,再没有寒热饥渴之苦。奢利弗,你看这旃檀树从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直到成材,哪怕被砍伐用作建材,无时无刻不在给众生带来巨大利益。
奢利弗,你应当明白:菩萨发起无上菩提心时,正是通过四种方法摄受众生。哪四种呢?就是布施、关爱的话语、利他的行为、与众生同甘共苦。用这些方法让众生获得安乐,引导他们进入三种解脱之门——空性、无相、无愿。众生由此增长智慧,最终证得无生法忍,乃至成就圆满佛果。成佛后,在无余涅槃中入灭时,即使舍利碎成芥子般微小,依然能住持正法。
奢利弗,就像旃檀木被运往各地,凡进入那座木屋的人,所有欲望烦恼都将永不复起。如来的舍利也是如此。因此要明白,善男子善女人只有发起无上菩提心,才能真正报答往昔恩德。为什么呢?奢利弗,因为发起菩提心的人,就是在延续如来的教化,不仅护持声闻、缘觉的修行道路,更能斩断众生一切苦难,包括人世和天界的痛苦。
奢利弗,你认为世上还有谁能与这样的修行者相提并论吗?”
舍利弗回答:“不会的,世尊!无论是凡人、天神、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还是其他众生,即使用尽所有珍宝供养这位菩萨,也报答不了菩萨先前给予众生的恩德。”
舍利弗啊,如果有人用一劫的时间,或者不到一劫,乃至百劫、千劫、百千劫,甚至百千万亿劫那么久,持续不断地布施各种珍宝供养,这样获得的福报多吗?
舍利弗回答:“不是的,世尊!”
佛说:“所以啊,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报答父母师长恩德的话,就应当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们的恩情相称,真正报答往昔的恩德。”
舍利弗回答:“正是如此,世尊!应当明白,别人给予我们什么,我们就要用同等的心意去回报。若想在世间报答那些德行圆满的恩人,就应当发起无上平等的心愿;若想在未来成佛时报答至高恩德,那些善男子善女子也必须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样才能真正称为报恩。”
舍利弗啊,有两种人能用无上的供养来恭敬如来。哪两种人呢?一种是已经彻底解脱烦恼的人,另一种是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的人。
有两种人能真正供养佛陀: 一种是烦恼已尽的人,另一种是发起菩提心的人。
即使把三界所有的财富都拿来布施, 想要报答菩萨的恩情也难以做到。 用各种美好的色、香、味等, 以及一切称心如意的事物供养他们, 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供养。
若为成就佛果而发起菩提心, 这种无所求的发心才是无上的供养。 就算把天界、人间乃至魔界的一切所需都给予菩萨, 也算不上报恩。 因为他们本无匮乏,也不生贪欲, 所以这些物质供养并不算真正的供养。
若有人想要供养佛陀, 就应当发愿追求菩提。 若想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 就要赶快发起菩提心并生起恭敬。
若想修习各种禅定和无量心念, 就要精进修行,为成就佛智而努力。 若想获得究竟安乐,断除一切痛苦, 就要发起追求佛菩提的誓愿。
若想见到无量无数的诸佛, 就要以恭敬心欢喜发起菩提心。 若想到达无边世界, 就要勇猛精进,欢喜发菩提心。
若人欣慕过去诸佛的菩提境界, 就须发菩提心,实践菩萨行。 若想快速见到未来诸佛, 就须发菩提心,实践菩萨行。 若想得见现在诸佛, 就应常怀喜悦,勤修菩提道。
若想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 就要为成就佛菩提而生起这样的愿心。 若想帮助众生脱离苦难, 就要不断学习无上智慧。 若想给予众生无量无边的快乐, 就要发愿追求殊胜的佛菩提。
若人想要远离一切恶道, 就要为求菩提而发心。 这些功德的利益无量无边不可尽说, 若能发起这样的心意,必当证得无上菩提。
佛说完偈颂后,舍利弗恭敬问道:"世尊!您开示这样殊妙的法门,将有多少众生能因此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呢?"
佛说:“奢利弗啊,你现在何必追问这个道理呢?要知道,如果如来用大智慧详细解说这些,无数众生听了反而会心生困惑。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戒律、禅定、智慧、神通,都是没有边际、不可测量的。奢利弗,你说说看——这世间可有人能测出虚空的边界吗?”
舍利弗回答说:“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虚空的边际在过去世中无人能知晓,未来和现在也同样没有人能知道。”
佛说:“正是如此,奢利弗!如来的智慧境界,是所有众生、声闻弟子、独觉圣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都完全无法了知的。为什么呢?奢利弗?因为这种智慧是佛陀特有的境界,根本不是声闻或独觉修行者所能触及的。”
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这真是前所未有啊。那些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众生,竟能获得如此明晰透彻的智慧。”
佛说:“舍利弗啊!正是如此!就像你所说的那样,那些众生中的大菩萨们,必将获得这般清晰明澈的智慧。”
舍利弗向世尊请教:“世尊,那些修行大乘的菩萨们,要怎样才能获得真正透彻的智慧呢?”
佛对舍利弗说:"你怎么看?假如这阎浮洲所有的生命,无论是陆地上的、水里的、空中的还是地下的,都渐渐修行得到了人身。这时候有个人教导他们持守五戒,或者安住于十善业。舍利弗啊,你觉得这些善男子、善女子因为这样的因缘,获得的功德多不多?"
舍利弗回答:“非常多,世尊!非常多,善逝!多到无法用比喻来形容。”
佛说:“奢利弗啊,我现在再讲个道理让你欢喜听。假设把整个阎浮提洲所有众生,都教导他们受持五戒、修行十善,这人获得的功德固然很多;但如果有个人只教导一个人安住于信行地,这位善家子弟所得的功德,反而超过前面那个人。奢利弗你说说看:要是有人能教导整个阎浮提洲所有众生都安住于信行地,这样的功德难道不更大吗?”
舍利弗回答说:“非常多,世尊!非常多,世尊!这样的人所获得的功德无法用比喻来衡量,无量无边,远胜于前者。”
此外,舍利弗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子,哪怕只教导一个人安住于法行地,所得的功德也超过教导所有众生安住法行地;若教导一个人安住八人地,功德胜过教导所有众生安住八人地;若教导一个人证得初果,功德胜过教导整个阎浮提所有众生证得初果;若教导一个人证得第二果,功德胜过教导整个阎浮提所有众生证得第二果;若教导一个人证得第三果,功德胜过教导整个阎浮提所有众生证得第三果;若教导一个人证得第四果,功德胜过教导整个阎浮提所有众生证得第四果;若教导一个人修习独觉道,功德胜过教导整个阎浮提所有众生修习独觉道;若教导一个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功德胜过教导整个阎浮提所有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若教导一个人安住不退转境界,功德胜过教导整个阎浮提所有众生安住不退转境界;若教导一个人迅速获得遍知智慧,功德胜过教导整个阎浮提所有众生迅速获得遍知智慧。但若有人能对此法门生起菩萨智慧,破除魔罗业障,舍弃五蕴聚合的执着,超越诸入处的束缚,断除烦恼,增长善法,灭除恶法,并以此《诸法最上王经》为他人广为解说,所获得的功德更要超越前者无量无边。
舍利弗,假如把阎浮提洲乃至四大洲都算上,还有成百上千的世界、两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东方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众生——无论是有形体的、没有形体的,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或者既非有想也非无想的;不论是水中还是陆地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所有这些众生都通过循序渐进修行获得人身,十方世界的众生也都是这样逐步修行得到人身。如果有人能全部教导这些众生持守五戒、实践十善,舍利弗,你认为这个人获得的功德多不多?
舍利弗尊者回答:“非常多,世尊!非常多,善逝!多到无法计量、没有边际,任何比喻都无法形容。”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子,听到这部《诸法最上王经》不仅不诽谤,反而进一步聆听、接受、持守、阅读、背诵,或为他人解说,那么先前所作的一切功德,与这相比连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分之一、亿分之一,乃至百千万亿分之一都达不到,用任何数字比喻都无法衡量。
再说,舍利弗!假如有人能教导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使他们安住于信行、法行、八人地、四果位、独觉地,乃至发起菩提心住于不退转地、无生法忍,快速成就无上智慧。但若有善男子、善女子,对这部《诸法最上王经》能够受持、读诵、广为他人解说,这功德比起前者更为殊胜、最为至上、最为广大、最为微妙、最为精深,是无可比拟、无与伦比、超越一切的存在,在无可比拟中获得无可比拟的福德。
舍利弗!因此应当明白,那些具备善巧抉择智慧、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听闻此法门生起坚定信心的众生,实在稀有难得。”
舍利弗啊,这样的众生应当如何称为不退转者?应当如何称为得到解脱?应当如何称为超越苦海?应当如何称为内心安宁?应当如何称为彻底寂静?应当如何称为洗净烦恼?应当如何称为调伏自心?应当如何称为无上境界?应当如何称为最极无上?应当如何称为抵达涅槃?应当如何称为已经灭尽烦恼?应当如何称为善说法要?应当如何称为阐释深义?应当如何称为讲述真理?应当如何称为言说真实?应当如何称为言行一致?应当如何称为放下重担?应当如何称为远离贪欲?应当如何称为熄灭嗔恨?应当如何称为消除愚痴?应当如何称为没有污垢?应当如何称为清洗清净?应当如何称为到达彼岸?应当如何称为听闻正法?应当如何称为吐尽贪欲?应当如何称为吐尽嗔恚?应当如何称为吐尽愚痴?应当如何称为扫除诸恶?应当如何称为佛门之子?应当如何称为众生福田?应当如何称为勇猛精进?应当如何称为大丈夫?应当如何称为殊胜威仪?应当如何称为降伏魔军?应当如何称为人中雄狮?应当如何称为真正丈夫?应当如何称为大丈夫?应当如何称为殊胜丈夫?应当如何称为无畏丈夫?应当如何称为有志丈夫?应当如何称为大志丈夫?应当如何称为调柔丈夫?应当如何称为丈夫牛王?应当如何称为超越丈夫?应当如何称为降伏勇者?应当如何称为人中之狮?应当如何称为人中之牛?应当如何称为人中神龙?应当如何称为人天至尊?应当如何称为天中之上?应当如何称为清净行者?应当如何称为远离罪恶?应当如何称为通达无碍?应当如何称为解脱束缚?应当如何称为没有吝啬?应当如何称为没有恶毒?应当如何称为不愚昧者?应当如何称为不共俗流?应当如何称为不离正道?应当如何称为言语纯净?应当如何称为正念之言?应当如何称为无上之言?应当如何称为最极无上之言?应当如何称为最胜之言?应当如何称为不染之言?应当如何称为不执之言?应当如何称为无缚之言?应当如何称为决断之言?应当如何称为言皆真实?应当如何称为言皆真理?应当如何称为具足功德?应当如何称为应做皆做?应当如何称为事业已成?应当如何称为通达作为?应当如何称为具足惭愧?应当如何称为多行善法?应当如何称为多作利益?应当如何称为慈悲行者?应当如何称为具足功德法?应当如何称为舍弃非功德?应当如何称为诸事圆满?应当如何称为不染尘垢?应当如何称为普遍不染?应当如何称为无所畏惧?应当如何称为没有恐怖?应当如何称为不会惊慌?应当如何称为没有恐惧?应当如何称为坚定不移?应当如何称为心不散乱?应当如何称为无量功德圆满具足?应当如何称为如山安稳?应当如何称为须弥山王?应当如何称为迷留山?应当如何称为轮围山?应当如何称为大轮围山?应当如何称为不可动摇?应当如何称为布施者?应当如何称为施主?应当如何称为一切能舍?应当如何称为善巧布施?应当如何称为和颜悦色?应当如何称为具足布施?应当如何称为持戒清净?应当如何称为安忍不动?应当如何称为精进不懈?应当如何称为禅定成就?应当如何称为智慧通达?应当如何称为修习神通?应当如何称为神通已达?应当如何称为遍至诸处?应当如何称为大势所至?应当如何称为力量圆满?应当如何称为抵达安稳?应当如何称为已渡彼岸?应当如何称为学习诸佛?应当如何称为延续佛行?应当如何称为佛法愿满?应当如何称为破除魔怨?应当如何称为摧毁毒刺?应当如何称为削弱魔军?应当如何称为击溃魔众?应当如何称为令魔崩坏?应当如何称为坐道场?应当如何称为拔除毒刺?应当如何称为消灭魔敌?应当如何称为随顺觉悟?应当如何称为逆转俗流?应当如何称为彼岸?应当如何称为能度者?应当如何称为已度者?应当如何称为自度度他?应当如何称为破除黑暗?应当如何称为皎洁明月?应当如何称为光明太阳?应当如何称为无边光明?应当如何称为无碍光明?应当如何称为不可思议光?应当如何称为难称量光?应当如何称为不可度量光?应当如何称为普照诸处光?应当如何称为普遍光明?应当如何称为不染欲界?应当如何称为不染色界?应当如何称为不染无色界?应当如何称为地狱解脱?应当如何称为畜生解脱?应当如何称为幽冥解脱?应当如何称为令地狱清凉?应当如何称为令畜生清凉?应当如何称为令幽冥清凉?应当如何称为供给所需?应当如何称为舍弃衰败?应当如何称为灭除众苦?应当如何称为示现安乐?应当如何称为转轮圣王?应当如何称为世间慈父?应当如何称为超出世间?应当如何称为世间解脱?应当如何称为超越世间?应当如何称为示现宝藏?应当如何称为建立菩萨?应当如何称为启发菩萨?应当如何称为开启宝藏?应当如何称为示现诸佛密藏?应当如何称为思不可思?应当如何称为无量功德圆满具足?
佛陀在无数劫中修得清净庄严的心,他所发出的声音具备圆满功德。这些声音具有以下特质:
最殊胜的、能教导他人的、符合真理的、深奥难解的、不可战胜的、精微玄妙的、令人闻之欢喜的、清净无染的、悦耳动听的、直入人心的、令人喜爱的、令人满足的、众人喜爱的、圆润流畅的、毫无滞涩的、善解过去未来的、如慈母爱子的、善巧表达的、契合时机的、引人悟入的、文义连贯分明的、善断疑惑的、质朴直率的、滋润心田的、如梵天妙音的、如震雷远传的、真实善解的、如妙音鸟鸣的、清净正直的、净化道友的、消除无量疑惑的、无所倚赖的、安慰众生的、值得忆念的、减轻烦恼的、诸根圆满的、平息争论的、始终真诚的、言出必真的、契合百千众生的、以智慧赞叹令世间欢喜的、开示究竟真理的、毫无过失的、与真理相应的、应机说法的、响彻十方的、善辨文句的、阐释清净义的、消除贪欲的、熄灭嗔怒的、破除愚痴的、开显多义的、证悟无边的、超越六道的、超越言说的、超越议论的、演说天道的、阐释龙道的、开示夜叉道的、讲授乾达婆道的、解说阿修罗道的、阐述迦楼罗道的、示现紧那罗道的、教化摩睺罗伽道的、令众生起慈悲信乐的、毫不虚伪的、无处不达的、无所执着的、没有颠倒的、庄重不轻浮的、安住真实法的、正直不曲的、平等无偏的、光明无暗的、成就利他的、教授圆满的、具足信心的、破除无明黑暗的、远离恶语的、善解分别的、超脱外论的、决断疑惑的、灭除苦痛的、如理修行的、相应善法的、契合寂静的、远离尘垢的、契合真如的、断除疑网的、心口如一的、言必合义的、辩才无碍的、随缘开示的、善用世语的、众人敬爱的、与道相应的、得解脱的、究竟解脱的、最殊胜的、说法之王的、开示安隐的、总摄善法的、究竟圆满的、光明无量的、照耀无边的、解答无穷问难的、善度众生的、演说安乐法的、阐释终极真理的、解说真实义理的、开显无尽法门的、教示知足的、指示安乐之道的、显示无量功德的、契合无量善根的、庄严佛国的、演说无边法门的、阐释不来不去的、通达无碍的、延续圣教传承的、文义完整的、次第分明的、精进不懈的、指示光明的、创造光明的、光明普照的、示现超越的、实践超越的、究竟超越的、教导持戒的、恭敬师长的、勤修摄受的、常净智慧的、善解经义的、通达总持的、掌握经藏的、善说三转法轮的、开显菩萨智慧的、演说法宝源流的、阐释八万四千法门的、启发菩提心的、契合诸佛愿力的、究竟解脱的、声传梵天的、具梵音的、响彻十方的、离贪欲的、离嗔恚的、离愚痴的、诸佛赞叹的、诸佛认可的。
世尊具足三十二相,手持法王轮,如来圆满八种功德最为第一,受到无量千种的赞叹。此时,佛陀说出这样的偈颂:
如果有人发起了觉悟的心,这个人必定能够到达彼岸; 不必产生任何怀疑,说我不能成就如来。 这个人所积累的福德,无法用任何比喻来衡量; 这个人所积累的福德,能够生出无上菩提。 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世界, 这个人的福德超越所有,正如我之前所说。 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在所有福德中最为殊胜; 发起觉悟之心,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福德。 其他经典明确说过,没有能超越此经的; 依此经修行的人,才是真正获得福慧双全。 听闻此经的人,佛子们随顺教导; 福田与调伏自心,我说这就是真正的安宁。 听闻此经的人,如同天龙狮子般威猛; 勇健之人无所畏惧,名为解脱而调柔。 信仰此经之时,这无上大经最为殊胜; 天中之天,众生中无与伦比。 何况能够听闻、解说并敬重此经; 那人的辩才智慧,深不可测永无穷尽。 得闻此经的人,其辩才智慧也是如此; 就像虚空一般,永远找不到尽头。 受持此经的人,具备安忍没有嗔恚; 持戒修行不怯懦,拥有大智慧的明眼。 信仰此经的人,能获得究竟的智慧; 敬重传授此经的老师,如同敬爱父母。 能够受持此经的人,是具大智慧的菩萨; 不执着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能够受持此经的人,就是大菩萨; 快速趋向那无上菩提的道场。 能够受持此经的人,是具大智慧的菩萨; 已经降伏魔众,证得无上菩提。 能够受持此经的人,是具大智慧的菩萨; 将转动法轮,这是世间无法转动的。 能够受持此经的人,是具大智慧的菩萨; 世尊为他授记,将如同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能够受持此经的人,是具大智慧的菩萨; 将如诸佛般究竟涅槃,达到无余的境界。
佛说完偈颂后,舍利弗恭敬说道: "太殊胜了,世尊!您为菩萨们概要开示的教法实在微妙——菩萨经历无数劫修行菩萨道,却尚未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在这部经中,您说到了至高无上的真理,能听闻这部《诸法最上王法门》的众生真是获得了极大利益!
世尊啊,请您再为我们详细解说这个法门吧!因为我理解佛陀的深意:过去诸佛为众生所说的正法中,最殊胜的就是这部《诸法最上王法门》;未来诸佛演说教法时,最高妙的也是这部《诸法最上王法门》;我在世尊座下听闻过无数法门,都能通达义理文句,但从未听过比这更殊胜的。恳请世尊一再为我们广说这无上法门!"
佛说:“舍利弗啊,要根据不同的时机、根据众生心中能够相信理解的程度、根据众生心中所思所想来引导接纳他们。舍利弗,这是佛陀的智慧,不是声闻和独觉修行者所能达到的境界。”
当宣说这个法门时: 八万四千人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六万众生发起了追求觉悟的心; 七千万欲界天人,过去从未发过无上菩提心的,如今全都发起了菩提心; 三千万众生证得了无生无灭的智慧境界; 无数居住在地面的天龙护法等,过去未曾发菩提心的,如今全都发起了觉悟之心。
舍利弗,正因为这个殊胜因缘,现在我要更详细地宣说这个无上法门。
这时,又有成千上万的众生——包括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都双手合十面向佛陀,静静凝望着世尊的庄严面容,安住于默然之中。
这时世尊露出微笑。诸佛微笑时,会从口中放出五彩光芒——青、黄、红、白、紫、琉璃色等千百种色彩,照亮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遮盖了日月乃至梵天界的光明。光芒回转绕佛三圈,最后从佛陀头顶没入。
舍利弗目睹佛陀显现神通,便起身整理僧衣,右膝跪地合掌请问:“尊敬的世尊,您因何缘故展现微笑?诸佛从不无缘无故微笑的。”
佛对舍利弗说:“你看见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吗?他们向我合掌致敬,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我。”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正是如此,世尊!您说得完全正确!”
佛陀告诉舍利弗:“这些四众弟子,全都发起了大乘心,渴望听闻菩萨的修行之道。舍利弗!如来的心行智慧是这样的:如果过去找不到如来的踪迹,未来找不到如来的踪迹,现在也找不到如来的踪迹,这就叫做菩萨行。舍利弗!如果得不到菩提,也得不到心念,这就叫做菩萨行。舍利弗!不执取五蕴,不执着十八界,不抓取十二处,这就叫做菩萨行。应当顺着这个方向去实践。”
世尊宣说菩萨修行法门时,整个大千世界发生六种震动。魔王波旬惊惶失措跌倒在地,所有魔众和天人也纷纷倒地。因此因缘,佛陀说出偈颂:
“魔王和他的魔军已被击溃,仓皇逃窜却无处躲藏; 如今最尊贵的佛陀——这世间唯一的依靠,已宣告胜利。 为何魔王的烦恼和所有魔力,如今都消失殆尽? 因为他来到了无力抗衡的境界——听闻了这空性法门的缘故。 魔王听闻这无造作之法,惊恐万分、昏迷倒地; 既然没有来去、没有造作,又哪里会有所谓的死亡者呢?”
这时魔罗天子等人从颠倒中清醒过来,说道:"太殊胜了,世尊!太殊胜了,大觉者!太殊胜了,大慈尊!您怀着慈悲利益众生的心。今日世尊让我们得到解脱,世尊具足大悲,愿您护佑我们不致遭遇非时横死。"
魔众虽然披甲执杖,如来依然如实宣说;能信受此法义的人实在稀少,安住于此的修行者更为难得。
这时魔罗波卑得到如来的安慰开导后,欢喜雀跃恢复了本心,他和他的眷属们全都隐去身形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