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乘相論
集大乘相論卷上
我向伟大的文殊菩萨致以至诚的礼敬。现在我要简要说明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这一切都是从菩提心产生,与慈悲相应。要知道所有现象的本质,就是要明白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我。正是为了讲清楚这个真相,我现在开始解说。
这里说的“一切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法、波罗蜜多、菩萨十地、空性、菩提分法、四圣谛、禅定、四无量心、无色界定、三摩钵底、八解脱、解脱门、六神通、总持法门、十力、四无畏、无碍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声闻圣果、一切相智、真如、实际、无相法界等等这些佛法。这些统称为一切法。
这里所说的"蕴",指的就是五蕴。哪五种呢?色、受、想、行、识。
先说色蕴:包括五根和五境。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境就是色、声、香、味、触。其中眼识依靠的是清净的眼根,耳识依靠清净的耳根,鼻识依靠清净的鼻根,舌识依靠清净的舌根,身识依靠清净的身根。
色境分为两种:显色(青黄赤白等颜色)和形色(长短方圆的形状)。声音有三种:生物发出的声音(如说话)、非生物发出的声音(如风声)、以及两者混合的声音。香有两种:好闻的香和难闻的臭。味有六种:苦、酸、甜、辣、咸、淡。触觉有十一种:坚硬、湿润、温暖、干燥、轻快、沉重、光滑、粗糙、柔软、饥饿感、口渴感等。这些触觉总括来说可分为三类:令人舒适的、令人不适的、以及中性的。
以上这些色法,通过眼等感官产生,若按不同世界、不同生命形态来区分,或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分别,其具体表现有无数微细差别。这些就是色蕴的简要说明。
受蕴是什么呢?感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若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来分,就有六类;这样详细分别的话,感受可有十八种具体表现(如下界经文中具体说明)。受蕴若按不同世界、不同生命形态来区分,其表现方式也是无穷无尽的。这些就是受蕴的简要说明。
想蕴是什么呢?想有六种。其表现方式是根据眼等六根来分别所认知的对象。所认知的对象就是色等六境,但这些对象的本质是不可分别的。无论是否加以分别,其实都是色法和受法的作用。这些都是从五蕴自类中产生的。想蕴若按不同世界、不同生命形态来区分,其具体表现也是无穷无尽的。这些就是想蕴的简要说明。
行蕴是什么呢?指心理活动,包括信等善心所、贪嗔痴等烦恼心所。这些心理活动,随着心的各种状态依眼等六根而运作。行蕴若按不同世界、不同生命形态来区分,其具体表现方式也是无穷无尽的。这些就是行蕴的简要说明。
识蕴是什么呢?指六类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蕴若按所依的眼等根、所缘的色等境来分别,以及按识的善、不善、无记等性质来区分,其具体表现也是无穷无尽的。这些就是识蕴的简要说明。
以上总合起来,就称为五蕴。
这里所说的"处",指的是十二处,包括内部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部六处:色、声、香、味、触、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与色声香味触这五境,合称为十种物质现象;而意处则是指各种心识活动;其余一切现象都归属于法处。
所谓的“界”指的是十八界,就是六根界、六境界、六识界。这里的眼识等识别作用共有六种,相应就产生六种接触,叫做眼触一直到意触。那些对色尘等的认知具有三种表现形态:善的、不善的,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状态。这种表现方式,是以眼触等六触作为三种感受产生的根本原因。从眼触等六触所产生的三种感受各有六类,这六类又各自分为三种差别,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样总体来看,触和感受各有十八种表现。就像之前解释受蕴时所指出的那样,它们的表现形态也是相同的。
再有地、水、火、风、空、识这些现象,合称为六界。所谓缘起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相。哪十二个?就是从无明一直到老死。这里的无明,是指对因果、真理、三宝等正法不能正确认知,由于这种无知就会产生各种烦恼,所以在本来无我的境界中错认为有我,对五蕴等产生执着。无明引发行为,行为有三种:福行、罪行、不动行。福行就是十善业道,罪行就是十不善业道,不动行指无色界的禅定。这些行为都是以无明为因而产生的。行为引动识,所以眼识等诸识会生长出苦乐果报的种子。识引动名色,这个名色就是指因为识的作用而安立了名称,名称就有了投生的处所。所以受、想、行、识这四蕴称为名,色蕴则依据名称而建立。名色引动六处,六处就是依这样的名色而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引动触,触就是眼根对色尘等的接触,如前所说。触引动受,受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也如前说,这里触和受的运作方式应当明白。受引动爱,爱是由于无明产生的。爱引动取,取就是对色等境界产生贪着、追求快乐的行为。取引动有,有的表现就是前面说过的行为、识等现象。有引动生,生就是名色开始形成生命体,由于无明所以有投生的现象,而这个无明本身也是没有实体的。生引动老死,老是指五蕴衰败变化,死是指五蕴解体消亡。生命到最后其实没有真实可言,先前得到的身体都要舍弃。然而无明在下一世的生命中又会继续运转,增长一切烦恼过失,这些都是由无明同类烦恼业力等作为因缘,所以烦恼、业力、投生这三者不断循环,使得轮回相续流转。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应当对实相法性加以修持,彻悟无明等本性都是无我的。以上就是十二因缘的简要说明。
说到波罗蜜多,具体有哪些修行方式呢?一共有十种。其中布施分为三种:法布施、诚实布施、慈悲布施。持戒分为三种:守持戒律的戒、修习善法的戒、利益众生的戒。忍辱分为三种:明察真理的忍、忍受怨害的忍、安受苦痛的忍。精进分为三种:勇猛坚定的精进、实修不懈的精进、究竟成就的精进。禅定分为三种:远离过失的定、引发智慧的定、成就事业的定。智慧分为三种:听闻形成的智慧、思惟形成的智慧、实修形成的智慧。善巧方便分为三种:远离过失的方便、救济众生的方便、快速证悟的方便。宏愿分为三种:自身修行成就的愿、解脱众生束缚的愿、清净佛国净土的愿。力量分为三种:成就事业的力量、消除烦恼的力量、降伏魔障的力量。智慧分为三种:无分别的智慧、平等觉照的智慧、消除众生罪业的智慧。这些布施等波罗蜜多修行法门,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前提,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而这些波罗蜜多在世间实践时,既不执着形式也不追求所得;在出世间的五蕴修持中,体现无我解脱的境界,如实证悟真理并依理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