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乘相論
集大乘相論卷下
再说所谓的圣谛,就是指四圣谛,也就是苦、集、灭、道。 其中苦圣谛,指的是我们对身心现象的错误认知,总是违背真理实相。 集圣谛,是说前面提到的苦,是由无明、造作等烦恼业力聚集而成,成为产生生死诸苦的根源。 灭圣谛,是指对一切现象都能如实认知,不起分别妄念,达到无生无灭的境界,这是对治世间愚痴黑暗的究竟解脱。 道圣谛,是指通向觉悟的慈悲心等修行方法,以及观照法义的念处修行,这些都是修行要领的总括。 这些圣谛,是对一切法平等观照的根本。 这样简要说明的,就叫做四圣谛。
这里所说的禅定,主要指四种深定的境界:
第一禅是脱离烦恼后自然生起的喜悦与安宁; 第二禅是心念安定后产生的更深层喜乐; 第三禅超越了欢喜情绪,进入微妙的平静之乐; 第四禅达到舍离执着、正念分明、心境澄澈的状态。
这四种禅定都是让心归于寂静的方法,能使欲界的贪念不再扰动内心。但菩萨修行禅定时,并不沉迷于这些禅悦境界,始终不忘救度众生,通过圆满菩萨道的修行,成就无量功德。以上简要说明的就是四种禅定法门。
这里说的无量行,就是四种无量修行法,指的是慈、悲、喜、舍。之所以称为"无量",是因为这四种修行都以无量众生为对象。
慈无量行: 就是真心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究竟的安乐,但在修行过程中不执着任何表象,远离错误认知,顺着菩萨道的方向前进。
悲无量行: 就是不愿让任何一个众生遭受痛苦。这种悲心能对治伤害他人的念头,让恶心不生起。
喜无量行: 就是证悟到一切法本无自性、平等无别,怀着菩提心广行布施等善法,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欢喜。这种欢喜是自然而生的,不是强求的。
舍无量行: 就是对三界众生平等看待,发起广大的救度行为,同时对自己修得的禅定境界也不贪着。这能对治懈怠放逸的过失,让心安住于实相,如理调伏世间一切执着分别之心。
安住于禅定之中,既超越了对物质表象的执着,又在无量法门中体悟诸法平等,证得法无我的真实境界。所获得的一切平等安乐之法,就是最自在殊胜的成就。
以上简要所说的,就是四种无量修行法。
佛经中提到的四种无色定,分别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空无边处定是指:修行者超越一切物质形色的障碍,观想无边无际的虚空,放下所有外在形象,让心专注于这一境界。
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也都是类似的寂静修行方法。最初通过观察无贪欲的境界作为专注对象,进而观照无执着、无障碍的境界,最终达到最高层次的无相境界。
以上简要所说的,就是四种无色定。
所说的解脱,指的是八种解脱法门。第一是内心有色想但能摆脱对外色的贪着,这叫"内有色观外色解脱"。第二是内心无色想也能远离对外色的贪恋,这叫"内无色观外色解脱"。第三是对一切色相都能保持清净安住、不生贪念,这叫"净解脱"。接着是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种无色界的解脱,都是如其本然地安住在真实观照中。最后是灭除感受与思想的解脱境界。这八种解脱法门,就是佛法中常说的八解脱。
想要进入空无边处等深定境界之前,应当先放下一切外在现象和内心造作,安住于诸法本然清净、平等寂静的状态,这样才能真正进入深定,这就是修习禅定的前提功夫。
菩萨在修行过程中,能够通过师子游戏三昧自在观照,既不散乱也不被初禅等境界干扰。这种灭尽定是究竟安住的境界。
为什么这些深定要按次第修习?这是为了根据众生根器循序渐进地引导。要知道这才是最殊妙的解脱之门,证得此乐的人明白"我"本是空,心自然安宁。所有神通与波罗蜜多的修习,都要以智慧如实观照才能成就。这就是一切法门的精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