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并序(〔宋、時〕)
达摩西来,本不立文字;《楞伽经》东传,用以印证佛心宗旨。虽禅林盛行此说,僧人仍苦其深奥难明。至大唐久视年间,实叉难陀大德出世,兼采三种译本之长,印证此经微妙义理。较之古译,文辞畅达而义理明晰;使后来学者事半功倍。当时已称完备,然注释者未见其人。宝臣汇集诸家旧注,编为七卷新解;补缺正误、考据辨疑,只为指明修学正途,岂敢自炫珠玉之明。愿求道之士皆能得其真义!
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听说:摩罗山顶最为崇高庄严;楞伽城确实难以到达、难以进入。这里是过去诸佛弘扬教法的地方,也是古圣修行的场所。城中有一位名叫罗婆那的国王,乘坐宫殿前来拜见佛陀,奏乐祈求妙法。他以鬘峰来显示教义的兴起,以藏海来阐明宗旨。这部《入楞伽经》是诸佛心法的玄妙枢要,是一切经典理窟的妙钥。它以广博的比喻阐明深奥的旨趣,透彻地揭示不灭不生的真理,超越有无之见,断绝来去二途,远离断常二执,依第一义谛获得最上妙宝。它体认诸法皆虚,知晓外境如幻,消除假名的分别,等同生死与涅槃。大慧菩萨首先提问,法王随即开示,一百零八个义理对应实相而超脱世间,三十九个法门破除邪见而宣说正法。明白名相都是假立,驱除妄想的迷惑;依正智证悟真如,了知缘起而回归妙理。外境之风止息,心识之浪平静,三自性皆空,二无我俱寂,进入如来藏,畅游解脱门。
这部佛经原本来自西域。到了刘宋元嘉年间,跋陀罗翻译的四卷本尚未广泛流传;后魏延昌年间,菩提流支翻译的十卷本又多有错漏。朕虔诚思虑佛陀嘱托,深感继承弘扬佛法的责任重大,于是在久视元年庚子岁六月,正值炎帝主事的时节,在箕山避暑、颍水观风之际,于三阳宫内重新译出此经,参校三种译本的精要,最终完成七卷的圆满教法。
参与译经的三藏沙门、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大德,以及大福先寺僧人复礼等,其名声可与安世高、支娄迦谶比肩,德行与竺法兰、迦叶摩腾相合。他们继承龙树菩萨的善巧智慧,探求马鸣菩萨的深奥法藏,戒德馨香与觉悟之花同放光彩,心性明珠与真理明月共显圆明,因此能够透彻领悟精微义理,阐发经典深奥之处。
经文于长安四年正月十五日缮写完毕。朕自觉才疏学浅,言辞难比美玉,面对四无碍辩犹觉惭愧,瞻仰一乘妙法更感难以测度。但难违僧俗众请,勉强提笔作序,文辞拙劣、义理未周,愈增惶恐。
此经义理微妙,最为稀有,能破除深重愚痴黑暗,如传灯无尽;阐扬佛法流注之功,似涌泉无穷。经题及各品次第,列于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