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義例
止觀義例卷下
第六种是解释修行与理解相互辅助的情况。例如在分析部分,总体用十个要点来解析十章内容。其中主要从自修和化他两方面来说,前八章属于自修,若从因果角度讨论,则果报属于结果,并非此处重点。前七章是因,明确阐述修行的状态。在这七个因中,前五章生起理解,后两章属于实践。虽然在分析部分提到通过教化他人和比喻来说明,但自身发起教化仍属于理解范畴。由于跳过节次涉及化他内容,因此纯粹自修的理解仅限前五章。虽然文中也提到修行及果报等内容,但这些只是为了展示修行和果报的全貌,使读者了解来龙去脉,并非直接说明修行的具体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修行必须依靠二十五种方法作为辅助,以十乘观法和十种境界作为核心修持。原因在于,若没有十种境界,观法就失去依托;若缺乏十乘观法,就如同破损的驴车。因此必须通过前五章生起微妙理解。在理解过程中,总体简要涵盖修行始终,自他因果部分文字简略但含义广泛。接下来的四章专注于名称和本质,文理均较详尽。因此通过深入理解引导实践,使得二十五种方法能依教义明确区分,融会贯通、舍弃粗浅,方能称为妙行的开端。所以这五章缺一不可。若以此理解来修习十乘观法,只需解释十法的名称宗旨和顺序,理论上已足够。但现行文本仍较为详尽的缘故,是为钝根者可能仍不清楚观法次第,因此引用前文理解融入观修详细讨论。又为避免繁琐,在五阴入处部分完整阐释十法,其余九境可类推。因此各部分内容皆有主次之分。例如十种境界,只是一念心的实践领域。一一展现不同境界相状,是修行种子;一一引发十乘观法,是修行甘霖;一一转化为不思议境,是修行嫩芽;一一发心,是修行主干;一一安心,是修行枝叶;一一破遍乃至正助双修,是修行花朵;一一次第阶位直至离爱,是修行果实。若缺乏这六个环节,菩提树便不端正。虽有此次第,但就根器而言,上根者可直接从境界种子证得果实,故经文云:直闻此言病即痊愈;为中下根者则需后续法门,故经文云:至长者处配制药方。此外,对于十乘观法,每项都需领会文义核心——皆依不思议寂照止观,这是经文精髓;每项观法生起次第,是经文骨架;每项引用事例辅助行相,是经文血肉;广泛破斥旧说问答释疑,是经文表层。另外释名等四类文字兼具表层意义,兼具血肉含义即指骨架,深层所指便是精髓。若缺此四要素,法身不得圆满。因此读者和行者须知轻重缓急,不可偏执片面之言使修行不周全。修行之根本,莫过于汇集理解而生起方便,依因行证果,果满度他。他机我应,感通即息,自他同归寂灭真性。此部经旨唯在于此,故十章内容涵盖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