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上生經瑞應鈔
上生經瑞應鈔卷下
真定府龍興寺比丘僧 守千 集
疏有慧之主者,因正梵文,先釋體義;然後翻譯,明非強加;自覺之下,方別解覺。
疏具一切智等者。如次知法,知種姓也。或前本智,如遍一切,名為一切。
疏如睡、夢、覺等者,上自、他覺,下覺行,共為三覺圓明之義。
疏法相、理中覺等者,上句除障,此句悟理。法相,事也。理即真如。次下四對,前三可知,其第四者即是本後。或又解云:如其所有,知之不增;盡其所有,知之不減。
疏標薄伽梵者,此云具德。其德有六,如云:瑜伽相應有五,西方外道皆盜此名,加佛陀字,令別於彼。今但所加。
疏應化非真佛等者下,辨法身實,是知體說法故也。此依金光實身名法,通自受用。
疏彌勒八相等者,此下例成。前來佛成權、實門中曾說彌勒以化影餘,例今亦爾。雖標其化影,顯通餘。
疏:豐德人閙等者。豐德城 彰此不堪。
疏地唯塽塏者。塽,疎兩切,淨也。塏,口亥切,高也。
疏化身在此等者。前來說佛既有三身,此說居處亦復如是。
疏:事中有二者,事相中也。報化雙彰理者,道理盡理,通有三身,所居如身故也。
疏:因深果遠者,難了知也。問:如一乘等,豈非深遠?答:此約彌勒示凡夫身,一生成佛人難了知故,故優波離疑而申請。餘皆不爾。問:善財、龍女更是難知,何故不先放光說耶?答:彼非正宗,此正宗故。言無由聞、見者,今不聞、說,將來不見;或皆自今
疏又無明、昏、夜等者。約此正說,修在五濁為要,見於彌勒故也。不同餘經,亦示化劫。
疏:威儀者,行、住、坐、臥。進即是行,止即除三。或此進、止約其作業、動運、受用、施設、作為,引此證於無汎定也。經中事、相不越兩意:一、為應機利物,二、為隨應表法。此證利物,後證表法,照須達舍是利物也。餘皆可思。或只表法,亦名佛事。
疏:二月十五日等者。春陽之月,多著常樂,於此入滅而破之。問:正三亦春,何唯舉二?答:此取中央,初入後出,執不□故。
疏涅槃晨朝者,此約六時初日分也。涅槃為先之所趣故,妙法喻於白蓮華故,般若即是中道智故。如次,可知。
疏出於五濁等者,先解夜,後解初。今佛之下,是總解也。濁者,不清,所惡穢也。命劫減劫減促,煩惱見增,眾生惡多,皆可惡故。言未度者,釋迦未度。
疏涅槃從面門等者,面門即口,表語決定,白准前說。般若從於足、脇而攻,乃至遍身,以表次第斷二障故,末後遍盡。故如是表,或表說法無亂遍知。
疏:涅槃四色者,表四涅槃,或表四德:常、樂、我、淨。
疏破七隨眠者,六煩惱中開貪為二:欲貪、有貪。為欲界貪緣外境故,上二界貪但緣有故。
疏表佛法身等者。總相無異,處處皆有,表佛法身;即依於此,分於多段,表化身也。
疏舍衛、豐德等者。已上約其為,此下約其所表。
疏諸佛神變等者。化上化化,名難思議,亦表彌勒難思議也。或為通妨:云何化光復化佛耶?以此通之。
疏等授記故者,皆即同義,故表等記。
疏:最初成佛者,者字宜移至字之下,寫者差也。
疏梵薩縛遏剌他悉陀者。此應連下太子之言,是欲舉初悉達太子踰城出家,對修行等,皆名為初。中間之文,是子文也。徇者,求也。曹者,類也。
疏:因即勤求者,因衛太子亦求出要。遁者,逃也。垂者,將也。捐者,棄也。迬者,攝也。授字傳著,合為受字。猖者,狂也。蹶者,顛也。慘,士感切,痛也,毒也。
疏:五、人遙見等者。遠未見光。
疏今與其徒者,二百五十問:經中俱字,因與誰俱?答:與其徒俱。問:如何文上得見來至如來會耶?答:皆起用下,覩佛光等。
疏:皆得阿若多義等者。雖得其義,名字不正。
疏:杜多者,此云洗除,食四,衣三,住處有五。
疏尊者是彼之種等者,上辨仙姓,有標有示;下結得名。
疏最後者第九十一。
疏:第七、梵天者,少淨天也。或准梵王勸令往生,即梵眾天,合欲天數排為第七。簞,都寒切,簞笥,少篋也。婢,疋𫐱切,娶也。
疏:然後滅身者,亦是示跡。
疏:還為尊者等者。是舍利子為目連說。先有約云:先甞甘露,必同其味。
疏:補護法衣者,是袈裟也,應是大衣。
疏:不如智慧之力矣者。但由不知其舍利子亦有神通,故作此語。佛亦且隱舍利子之神通故也。非舍利子無有神通,唯智能爾。
疏:長爪梵志者,即彼舅氏摩訶俱瑟耻羅,此云大膝。言餘法者,對前馬勝之所說者。
疏:未生怨王者,即阿闍世王。
疏:或大者,眾義者。此上兩義,名之為大。次下皆目佛之子,故姨母為主,以是姨母之孫故也。或佛有財,得大生名。
疏菩提覺義等者。二俱目境。作相違已,然後有財,是取人也。誓求菩提,度薩埵故,名弘誓語。其第二解,薩埵直目能求之人,故依士釋。第三能求,目人功力雖亦依士,人、法別前。其第四解,可作持業,體、用別故;或作相違,智、悲別故;或本、後別,本智遠,亦利有情故。其持業者,亦可通爾。
疏:是北方常喜世界等者,已成佛故,或尒將來。言已成者,已成因也。
疏:神用無比者,此解妙字。
疏此二因緣者,二、菩薩也下,辨二別,引經證異。
疏答聲聞等疑等者下。為二義或四義也。
疏一切大眾等者,上句等字已等八部,此句連上以為總文,更意該餘人類等也。又 二句通前諸眾覩光而集,文多以少,從多相科也。
疏:田父者,蟾蜍別名,即蝦䗫也。
疏如是等輩等者。此下屬解眾集之文。通上諸處,如前已解。
疏由佛智、悲等者,外人問云:其傍生等,云何來集?下答,可知。但由下,結。動即有情,植即木植,無情也。問:云何無情亦獲利益?答:由佛出世,慈、悲、福德,風、雨調順,故皆霑益。
疏將說深經等者。於示相中授凡夫身,經一生已,便成佛故;亦教下凡,生內院已,便不退故。餘經皆無,名之為深。恐不信故,先出舌光,表無虗妄,令生信也。餘經雖各互無,所宗皆無,此中因、果疾爾。其善財等雖頗類此,然非正宗,故非等。准此名深。
疏舌廣薄相。此第二十六。䊩乳表切。米汁也。𬖣堂練切。
疏破諸眾生等者,上解千字所表,下解光字所表。
疏:第二、有多化佛者。問:上兩句經豈不漏科?答:亦表佛故。所表名佛,同入科名。
疏皆說清淨者。此句連下菩薩之名,又轉顯下陀羅尼也。直至法字,目其所說,對佛故也。若對其言,法目所詮之陀羅尼。
疏:約教法,中間四字是 陀羅尼上之德。
疏:此三解中等者。科簡三解,不同所以。
疏:超分別心,言說道故者。非汎離言,名為超等。此約勝故,不能爾也。
疏識達簡擇等者。上體,下義。於義之中約法、約名,如文,可知。
疏四、別者等者,此初。復次不必約於教、理、行、果。初二但是約有、空、別。有依圓故,可以生喜;無遍計故,是由慧也。故慧之空倒墮依士。於此二境而總持故,名陀羅尼。性者,因義。解脫目果,如次易知。下第二解,初二同前,後二為別。自利、利他、辨才解脫,皆且約果。其第三解,並約因位。別配,可知。其第四解,初之二種當於教、理,以名有、空。忍名無礙,能了達故,性無罣礙;呪名解脫,能解自、他之縛結故,復名無相。即呪便離諸分別故,難思議故,名離分別。
疏如幽贊中等者,唯指總持,彼有略說讚字傳差。
疏欲明授記不虗等者。對舉前唱,方解此文。恐外問釋迦既自陳說,何故先示化佛,次下通之?
疏佛以法義等者。方解此唱至億字已後之兩句,解總名也。
疏因行久圓等者。問:何故應時得爾多耶下。先立理,四句文也。釋迦下,辨。由此下,結。
疏:此明請記者。前立無語為聽授記。不爾,何故?況佛自了。
疏表結使俱已者。於住立中有二解:初合一意,共表半滿無作故也。以此連前,約其三德:戒德、智德、斷德、不開恩德。復解兩字,即為二意,兩箇或字次第是也。初解住字,約其住定;連前次第,是其三學。下總解中只有三學,無其三德。後或字下,是解立字,起立而表欲上生也。問:與經從座而起何別?答:彼約從座,此約來至佛前住立。從座起者,不必在於佛前住故。
疏已出生死者,初從座起,三學如前,當生即是後解立字,當果即是總所為也,正為記當得成佛故。
疏雖此軌儀等者。恐外問云:此中但是示其威儀,如何有此所表事相?疏舉可知。後之兩句是引證文,無垢稱有此說故。
疏一、生補處等者,恐外問云:佛既慈悲,大眾已集,何須待請方說耶?下答此意:四句立理,四句翻釋,後之四句連前而結。言示相者,指示內宮、外院之相。言嚴因者,嚴即果相。
疏從座起者等者,上解亦字,下解餘表。波離自表,當得菩提。
疏為顯成佛等者。上辨相狀,下辨所表,或直因業。
疏:舉昔生今問者,此之一唱,皆是舉昔,以此生起今之問也。生下經文。
疏前言世尊等者。兩唱世尊,所目有異。前即波離呼世尊也,此即談往世尊說記。世、出世下,方解字義。據理,合言世、出世尊現示在世,略云世。
疏:控御身語等業者,提控制御,不令汎墜。
疏近執明究律藏等者下。明偏。此發問所以。
疏往昔佛在等者下,舉昔說,總結大意。抄以次字屬於上句,隣次於我屬下,甚好。
疏顯今徵問者,顯即舉也。此唱上三句舉今,後唱上五句舉今,各後二句徵其後也。言處即目界、地等處,國土即目淨、穢土也。常說界等,不言國土;說淨、穢文,無總處語,故如是科。問:處言脫總,示指何失?況其極樂名界、名土?答:且隨多即,不爾,重
疏:波離下器等者下。辨不了起問之因。揣,初委切,度也。
疏小宗說於等者下。解舉今兩行文也。見道十六,修道二、九,故三十四。如餘廣說。
經:成佛無疑者,仰推強信,認自不了,故無疑心。
疏:受姨母之妙服等者,上解出家無定,下解□斷貪癡。
疏:理深難測者,自不了也,非是敢疑。問:何故前言未遣心疑?答:不了名疑。或可疑者,疑其無定,不斷貪等,非疑成佛。不曾為解彼得定等、貪等有無,於彼生疑。問:既疑定等,何問生所?答:此疑意云:如是散亂貪癡之人生何國土,能修斷等而得成佛?不生勝處,不成佛故;具貪等者,難生勝處。故如是問,終不疑當成佛事也。
疏但以菩薩等下。辨波離之所不了疑之因,以顯不契問者情也。知此不可更起問也。由此菩薩元來問者。
疏波離!不知等者,此下總結,亦有二文無定有,或真者實義。
疏然且成佛之先等者,上約波離,是真不可為;此問下,約波離,亦是示現。此先立理四句文也。次下,結會。既必同知,故是示現;以彼不同,計執者故。狹恐是狹,帶也,兼也。相中帶爾,故是示現。或只為狹,不現實智,偏於示相,名為狹也。
經:如來、應、正遍知者,自稱三號,明無虗妄。
疏:如過去佛等者。如者,同義。
疏應受世間等者。餘雖受供,是未應也。煩惱盡者,可同此類。
疏:正知、遍知者,作二義也。所擇可知。
疏如次配之等者,此配三號。涅槃名斷,因斷證故;來至涅槃,故是斷德。應有三義:其受供養即是恩德,以佛、如來不假食故;其餘二應是相須也。知、智,可知。為此三德偏舉三號,不須攝盡。
疏:諸法莫先者,莫猶無也,先者上也。
疏:理事遍知等者。理遍為正,事遍為等,合為正等,故但三義:或正,當也;其等,齊也;其皆遍知,方正名等;因之等覺,未正等也。第三、正覺即是擇邪。此上一解同於幽贊,勝空所解;下第二解同幽贊,如應所解。不知幽贊何為別敘?
疏或智斷德等者下,為四義。前言諸法,不望其人;此言二德,總擇一切,不言恩德,其於應中亦通餘故。其斷小乘,不斷習故;等覺亦爾。其餘隨應,有所不盡。上正對邪,下正正當。等約二空,正當約滿。
疏:佛自稱三德等者,顯無虗妄,令生信也。
疏初、答生處等者,經中總相。言兜率天,天即趣故。兜率,欲界。下經敘其嚴飾寶等,故是淨、穢。有作是說:此對報土,名之為穢;對餘天等,名之為淨。今恐天宮只是淨土,有小化身來於人間,亦現穢土。其丘坑等,名之為穢;眾寶等成,名為淨故。
經爾時兜率天上等者。問:當佛記時,彼諸天子在佛會不?有說在會,各各長跪發誓願故;有說在天下,經自云已略說故。今取後解,但於天上發願故也。下牢度神亦於天上禮十方佛,以不言對釋迦佛故,並是天上預知爾也。
疏:夫諸天等者。此為問辭四句文也。舉劣況勝,何須他作?
疏欲顯福異餘天等者下,答,有二:初顯果勝,後顯因勝。其顯果者,以外顯內。外用他造,明內果勝;不爾,即須自用力故。如是故令他重內身,譬如王等。其顯因者,顯其宿因。宿因不勝,如何無功而他來成?亦如王等。故此不可直為三段。
疏預知欲生者,天上預知;若在佛會,即現見知。問:此諸天神先居何處?答:舊本宮殿先、不先故,而居於彼,後方願造內、外院也。
疏一、諸天植因發願者,植言種植,總該一切。下子分中行、因、植、因。行即先行布施者也,植即現今種植故也,即現天冠變寶宮故。如現種田,多便見苗,偏以植名。文中植字是木植也,非此所用,傳者差矣。應用植字,乃種稙也。又骨殖字亦為種殖,即移裁也。若從於稙,即初種也。
疏:修行之所因者,願之行也。此段之中但有其行,後段是願。此言所因,因者,為也。其為有二,即下所列,即於天上行布施時,為滿檀度,便為供養。有此二意:一、自初發心須修此故,二、亦為供養補處菩薩。下稙因中有此二不?
疏:故應稙因者,是恐無福供養故也,不唯宮院。
疏因者檀度等者。此言因者,非其為義,是形下願。親者名因,疏者名緣,更兼此唱。以天福力,由此三故,成天宮等。
疏因緣之果等者,此下果起。言冀在良田者,田即是因,有財得名,其因元從福田得故。此上辨相,此下辨表。先解表五;修餘之下,解其表億。十度各有自作、教他、讚歎、隨喜,少分、多分、全分,少時、多時、滿時,如是成百。百互相助,即成其萬。資者,藉也。問:五上添萬,如何成億?答:但表多故。言其億者,亦且舉故。有經本中更有萬字,五百萬億更難積數。准下宮成五百萬億,此中必定無其萬字。不可一子只造一宮,一造其萬,方知勝故。有解:萬行各感一千,以顯一因感多果故。今謂此數尚猶未足,如是但積成五億故。應以萬行遍十業道,以為十萬。又此一行招其一萬,如是積成百億之數,歷前信等五百億也。又或十業亦成萬行,成前萬行歷於十地,其數足成。
疏或是菩薩等者。此上皆是約其實盛,此下二句是約化作,准字之下是其詳斷。其報土中,佛雖非實,其土亦說實盛。前解為勝。
經:發是願言者。問:此句云何不在後唱舉?連前標後,令文相接,故標於後,文布在前。疏主為文如此者多。
疏栴檀者等者。疏解取珠色栴檀珠,得此名也。下解表無別栴檀。
疏神珠施者等者,此下解表。其珠圓滿,能如意故,以表其果。頂、冠表貴。問:神珠為是冠上珠耶?為別珠耶?答:據經、疏意,身所著珠,頂所戴冠,二物各別,脫字兩用。
疏:恒無間故者。直身而住,不動搖故,是無間義。
疏上明修行等者,法前生下,合其四唱,共成三輪。問:如何已前唯是身業?答:其施多用,身運故也。以少從多,非無其語。由身業因,得神變輪;由語誠諦,得記心輪;由意清淨,得教誡輪。廣如章辨。
疏慈氏!廣以智、悲等者,先解大心。二句立理,一句結成。情懷結心,廣大結大。下解眾生,解已會多,依今合云有情故也。
經:此人來世等者。問:來世在天,何言成佛?答:不言已成,尚言不久當成故也。問:疏中何故言其未來?添今來字,義豈仍同?答:來是後來,對現更來,即是將來。此即便是未至現在,名為未來,字多義同。
疏我於彼佛等者,上解上半所為之人,下解下半正為發願。於中二解:初解寶字,只目天冠,與前不同,故須會之;後解寶字,別目神珠,與前無異。可愛之下二句之文,解經莊嚴國界一句,是下生時之國界也。
疏:供具者等者。下文宮等,應皆得名供具者也。言四事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什物之中,應有宮等。什者,難也,聚也。受用之物,皆名什物。
疏變寶冠等者下。解所表。
疏:所願同故者。明須要爾,又可准爾。
疏或寶謂如意珠等者。寶冠二字,各目一事,故先所遺。
疏:何故行因等者,各各脫身栴檀摩尼。
經:如是諸天子等者。行中已該云五百億及各各故,其次願中只云我今,故恐疑莫唯一天,故重顯之也。問:五百億言必貫於下,何須疑耶?答:文相隔故,集者恐爾,非佛已。問:合并稙因,亦恐疑耶?答:是相連文,云長跪等,已在其限。疏:且約彼為標願,故只言願也。
疏:結集之家者。准此已前,皆是佛語,唯此集者,恐疑加也。
疏:五百萬億者。以一天子化作萬宮,故五百萬;其一天子各修萬行,故化萬宮。積成萬行,如前已說。
疏既有十地等者,此下總解有十所以。以有三因下,引證。文唯有中一:初十地,後約十力。疏主理加。言凡夫者,有漏兼總,唯凡夫故。又此且約劣者言之,又本為接下凡生故。
疏:宮有十重者。以宮為首,有十重。如前所列,非宮獨十。又宮內、外有其十重。重者,重數,非如恒重。
疏宮謂法、菀等者,此下正解第一重也。宮即宮、菀,以由菩薩於中說法,加以法字,非於字有法字也。又宮謂菀,亦是屬釋隣近之名。菀即園故,宮謂室故。如解尋云:尋謂尋伺,為擇尋謂尋思者也。此中為擇宮、商等宮,故如是文,非字及義,宮得名菀。
疏初地真智等者。真如名宮,初得偏配,且約地釋;餘十善力,略不配對,如抄具明。
疏內修五根等者。此下明表與能造者所表皆同,以其一因得多果故。疏結句中略其萬字,其意且只表其五也。又已如前積至天子,以其天子有五百億,每箇造萬,成五百萬。今此且舉五根之數,其餘之數,今准積之,結略萬字,亦不相違。
疏有七重垣者。問:疏科園字云何相當?答:有經本中是此園字。問:下重廣中是此垣字,亦成相違。答:園菀即總,垣墻即別。外遶為垣,內捍為壁。今此總說,宜此園字。或據所表二字,皆得表戒防非,不用內物,可此垣字。園字又總,故皆可用。問:其寶如何表發光耶?答:□上有光,如慧光故。
疏:此各七者者。於前宮因增此七也。
疏三地能照等者,此解亦約名法光故。慧光能照三乘為三,教、理、行、果四法為四,共為七支,支分義也。問:既取其光,何異第四?答:此兼教等,為寶故別。下第二解,是約十度三地行忍。其忍有三,開第三忍為五故七。
疏:如幽讚者,讚字傳差,上卷幽贊,辨別五想。
疏四地修得等者,慧焰為光,其四諦智出世間故,正似蓮華出淤埿也。初、二、三化相同世間,故不類此間。百行、五明,餘地何無?答:由修精進,偏說百助,是精進勝,獨又百也。定瑩淨故,偏說五明。有作是說:雙運為明,兼世工故。問:既由精進,云何只百?其五地等皆言其五,初地加萬,其第十地又只言百?答:初地非多,餘於一一而漸增故;二、三增七;至第四地頓增百億,由精進也,此地明門是其億故;次後餘地增五百億,還由五根;至第十地是增百億之無數也,無數即是阿僧祇故。其增既多,不相違也。問:以何表之?答:十度圓滿,相助成百;遍前萬行,成其百萬;三無數滿,故各無數瓔珞等也。問:其二、三地單七易知,如何以後皆增百億?答:本分之行,皆有百億。如招天子,更助已修,故如是也。其二、三地合而招之。
疏思風動樹者。行支招故。此及七地不說表五,應同前也。下准此知。問:既五表同,如何見增?答:轉轉修故,正是五上漸漸增義。
疏:八、地相土等者。由在故,擇勝者現。
疏近閻浮樹等者。此中化者似彼故也。此亦可表始第三劫近菩薩也。
疏:出生善根者,女能生子,故為此也。
疏此上十嚴等者下,總科釋。先依隨文;十地配者下,例十善及十力、智。其等,等取十度等也。
經時樂音中等者下。重顯中逆次為之,勢相接也。疏主如此,多分逆次,蓋倣經也。華嚴列眾敬德,亦是逆次。
疏:第二、重顯前嚴者,十中顯四。其音樂,前只總言,此中廣出所說法音。其樹,前中但言七寶,此下廣出所生之果。果上色等,或色,前中唯云葉有,此下廣出果上者故。又前但云有五百億,此又舉勝攝眾色故。前解為勝。其光廣出,右旋出音,垣廣高厚。問:寶全可爾,其宮亦有大、小幾寶,何故不廣?蓮華及女為問亦爾。答:彼無別表,故不重顯。此有別表,如下疏辨。
疏不退有五者,十信第六,十住第七,初地、八地如次前四,第五即是二乘無學。下指此經,隨應皆通,然多約初。
疏法輪之行等者,此下有二教、行五體。此初,約於教、行相對。既有之字,取行非輪;法輪非行,故唯目教。
疏正法輪者等者,此下翻釋,兼遣外疑。恐疑何知不取正輪?其釋意者,正輪連行,必相即故。既有之字,故輪非正。言摧滅等者,三義解輪,明正在行;不言運輪,教上顯故。摧滅在於王首行輪。
疏說彼五位等者,又成要行,轉成可知。
疏:一、自性等者,八聖道支、五蘊功德教及三慧、四諦理等。二、轉依果,如次為五。
疏即攝初三者,行因、因行,非境、果故下,第二、解行目、行相,故通五體。問:雖子分二,並以法輪即是其行,豈不違經?答:此以之字作語助詞,不同前解約其隔法。既是兩解,故不相違。又此汎屬,非是經上法輪之體,經上法輪但屬教故。問:經上此是為所演說,云何有教?答:說亦說教,如言彼曾作此說。問:此何表?答:表生彼已,決定不退。問:准下疏說,此是一乘進行發心,何故前言通五不退及三乘耶?答:應是兩經,五不退中無發心故。若并發心,有六不退。
經其樹生果等者。樹上生果故是廣樹,雖添果色及以頗梨攝葉所有五百億色,然非廣出葉上之色,故但屬樹。此即眾色,表諸乘也。一切皆入頗梨果色,即表皆入一乘之果。
疏謂紅、赤色等者,問:既言根本,何不取白?答:是果色故,白不為上。此約攝入紅、赤為本,攝彼白等作紅、赤故。白攝紅、赤,自亦變故,不同法華約可變為根本。顯字之下,是明所表。問:何用二色?答:會二乘故,定、不定故,不同法華但要現一。
疏右旋婉轉者者,此即是其圍遶之相,故表不離。其智如寶,寶上有光,光不離寶。疏以智慧、光明相連,智慧連上所不離也,光明連下及以慈悲,皆不離智,皆隨光明而右旋故。此由四地精進爾也,故云行該。疏未無其不離言者,以連光明,義准知故。乍似慈悲為所不離,不順經文;或所流出,不要婉轉。此及智慧為所不離,智慧有光,便名光明;不爾,未無不離言故。所言右者,用之先故,又其便故,如次慧、悲。
疏大慈、大悲等者。問:此說大慈無嗔不害為體,大悲無嗔無癡為性。有處大慈無嗔無癡為體,大悲不容為性。又有說慈無癡為體,悲用無嗔。豈不相違?答:應是二法皆用無癡,不害、無嗔亦隨舉用。准涅槃經第十五中有數。復次但言無嗔,故不相違,拔苦與樂遍三法故。問:如何說言為顯慈、悲二相別故,立彼無嗔、不害二耶?答:彼約無量,此約大故。問:何故不同?答:其四無量是假慈悲,不用明解,設之無失。此大慈悲是實慈悲,須明解故。不爾,悞說成過失。問:如何假、實?答:假但作想,實者實利。故實利者,悞而成失。問:何不是慧?答:慧但別境,非善位故,勝引可爾。問:四無量中,二法各一,與樂拔苦。其大慈悲豈不亦爾?答:無量相狹,各用一法;大者相廣,不害、無嗔各有二用,非大慈悲二用互通。問:在於何位?答:辨涅槃經第十五說無量乃至凡夫、二乘。大者唯在初地已上,名一子地,勝實利故。問:纂第十一,唯第十地及以佛地,其義云何?答:各就一勝,並不相違。纂依瑜伽第四十四,說具四義,方得大名:一、緣甚深難了苦境,二、長時積習,三、猛利作意,四、最極清淨。具此四義,方得大名,故不相違。經中但約實、假而說。纂前自云:隨所來處,一門中增。問:彼位無量,與大何別?答:乃至佛位亦有假想,不同實利,故二差。別。問:云何如來但有假想?答:觀有未堪實利者故。希利假想,非不能實;餘有假想,是未能實。
疏一、有情緣等者,從淺入深,從劣歸勝,而為二解:初約二無,後約二有。於約無中,初二遣我,一實一假。云假有情,是遣實我。第三、遣法。其約有中,初二依他,後一圓成。既不遣執,言有情中以總攝別,法便目教。第三、不見一切依他利有情時,即便能泯一切有相。問:豈唯本智作慈悲耶?答:疎緣無相。問:爾利於誰?答:利而不見,名為大利。
疏彌勒慈尊等者。此下入經,便為所表。
疏:垣謂垣墻者,恐總園,故先辨體,方明高厚,是所廣出。
疏此四嚴中等者,初、既說行,故是進行;第二、生果是進已,亦名進行。初、約所說,二、約喻上見其進行。又初發心與前隨文說五不退及以三乘有少不同,或亦無異。發心之言不唯初發,未至果位金剛已前,皆得此名,如瑜伽論次第。瑜伽通辨前六之次第,故立六名,云發無上正等菩提心,六已前通說一切行故。今此亦爾,其五不退,皆得名也,皆非果故。又前所言通三乘者,談其始也。此約欲令入一乘,故因即有三,果即唯一,正相契合。問:第二、證果,如何有色?答:要攝眾色,入果色故,皆是其果。問:第三、破勝,寧見慈、悲?答:慈、悲為破
疏:造宮之中者,守護宮故,皆入此科。因守護故,兩樹說法,又亦入之。
疏顯內具五力等者。五力,五戒。而二解不拘凡、聖,多分約凡,但力稍狹。內即四魔、十惡相對,外即非人、水、火等別。橫灾,即約水、火等也。五百億等,皆准天子,可以知之。
疏信、戒、聞、捨者,聞唯聞慧。下慧思修,亦不為重。捨即捨施,或是行捨。由平等故,偏立為財。前解為正。是聖之因,亦得聖名。經自然有風者,菩薩大悲,不假擊勸,名為自然。問:八地假勸,應非自然?答:彼非自然。此表慈氏已過,彼已成佛故。掁者,觸也。名、訓雙舉。
疏所執法體等者,此我別者,此體、彼義,空寬,我狹。又空遍計,於依他上無有實我。今是後義。
疏由此能令等者,即此所說而得此名,取所說理,不用法體。
經牢度䟦提者,此云善賢。言即從座起者,有說天上亦無坐故,預知慈氏而欲生故,但見外宮遂從座起發願補內,此禮十方求持故非釋迦前。
疏慈氏內院等者。科名依下願文而立,狹故通妨。堂既從彼而立其名,餘者隣近而得名也。又如識言:
疏:欲解廣大者。舉體釋義,為未來世諸有情故。又自求佛,並名為大。此且一解。更有一解,信勝解也。
疏雖知凡、聖同感,內院方成者,欲合大神縱、奪,而辨此為縱也。下奪唯約無漏如神妙字釋神。菩薩為大,所言一者,是一乘也。此言菩薩,非唯慈氏。慈氏為主,餘感之。
疏:亦是凡夫等者。此却通凡。既發大心,亦大亦一,又一目首,猶如一滴積成大海,是故如神。
經自然出珠者,表化任運。
疏:宣妙義舍者。妙善義法舍,即堂也。
疏:表親尊重者,額即表尊,於此出,故又表其親。神親慈氏,珠表貴重。
疏:內院宮宇等者。通釋:偏言法堂,所以其棲止房在法堂。比如十地經:
經如紫紺摩尼等者,如如意珠表裏映徹,透其內外劣色不現,或映珠色但現光耀,名為映徹。
疏作宮中有八者,宮上之事並名為宮,於子分中其珠現宮,又合之也。餘者因此展轉而現,故珠不作大文別科。
疏:如紫青色等者。不要色似,但要明淨透徹,相似額珠,即碧紅色故。
疏:持戒堅牢者。七支各感七重故爾。
經:一一欄楯者,即鈎欄也。縱曰欄,橫曰楯。先言所成,後言能成。梵摩尼者,淨如意也。此所表者,七支戒上萬億遮戒,縱橫無犯,淨如意也。
經九億天子等者。表其九定,根本未至共為九故。取其定戒,上地無女,故以子表億數,准其百行為之。道戒慈悲通利五趣,五百億女性慈,故細數唯說。
經一一天子等者,天子如定能運神通遂化蓮華,聖財所助故成七寶,出埿蓮華瑩淨光明,現諸樂器如化佛等,說法之具皆由定起,後說法時却由智悲,故女執之喜而歌舞說諸法也。皷者擊也,不假擊發,慈悲深故。自然准此,不作是說。何故天子化華樂器,天女執之而歌說也?無量諸眾只表其多,又無盡故不以名數。
疏:未離苦者等者。悲慈喜捨如次配之,於彼斷修而生喜也。捨貪嗔癡早成佛也。或汎苦樂斷得四。
疏亦云知苦等者。問:如何聞此亦發大心?答:菩薩通故。
疏此由聖行等者。問:前說其宮四十九重七支戒成,云何與此悉皆不同?答:且各隨義,皆未為盡。或前約表,此約感得。問:聖道、解脫及以八戒,如何行相次第感之?答:且約增相,實通感之。問:其增者何?答:一一皆有相似行相。如抄略明,恐繁且止。問:八戒云何却列為九?答:欲合二教:有教不說非時食故,即用前八,即報恩等;有開時食,却合香鬘、歌舞、作唱,取前八者,將食助之。故如是列。
疏聖、凡眾行等者。此下所說,以智為正。問:戒、思招感,何非正耶?答:據勝體中,唯智為正。其有漏者,思為尅性,戒等為助;其無漏者,悉名為智。別分同前,或別有漏尅體取智。
疏不爾等者。若不由智,何異餘耶?
經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者,不唯瑠璃以為崖岸,更有如是寶珠共成,此即表於涅槃之上五分法身為五百億,因之萬行轉至果位果行相資,且次一信即成萬萬是其九億,又以利人示行攝一倍增之即為百億,五分百為五百億,在涅槃上故云合成。仍只名為瑠璃渠者,以從勝故、彼色映故,如云木塔非不用餘。
經:八色具足。八色之渠,皆具八水。准此,渠色各各別也,非一八色。故疏解云:即前八色,皆悉具足。
經其水上涌等者,六句經文三節相為一義者,渠在門外,渠內生華,水在渠中,華根而入,華心而出,遊於殿內樑棟之間。經文承上已言其水,先舉所遊,舉已却辨渠中生華,華出此水。故下疏云:八色之水從華而出。問:遊已何去?答:經上不說。有作是說:化緣終畢,却去於渠,從華心入華根。而今恐但為器甘露等,或但自息。問:所表者何?答:渠表涅槃具八不故,眾寶合成;具三事故,有八味水:常、樂、我、淨及四涅槃之功德。故涅槃經第三末說:於大涅槃有其八味:一、常,二、恒,三、安,四、清涼,五、不老,六、不死,七、無垢,八、快樂。以此初解前。前言八色即常、樂等,非常、樂等,如是八中皆有八味,如是皆在四諦教外,名為門外。於此渠中出生四智,猶如四華,亦詮不及,是在門外。於四智中出生大悲,為化生故,却遊門內,緣於三界之樑、棟也。極為棟,取樑極處,表至有頂,皆所化也。又橫榎曰樑,竪柱徹脊者名之為棟,表於三界橫、竪皆遍。如是悲、智共如華流,以次變化如天女也。以慈悲故,但如其女。所化真相嚴不足,云似菩薩;執持機器有五趣,故云五百億;隨機說法無虧名滿,變化亦現。二利具足,利他為先,故為其右;尚在無為,名如住空;實出三界,云從水出;正為大乘,故云爾也。佩者,帶也。復者,更也。於右肩上已有瓔珞,故云復也。以顯利他必自利故,自利滿已更利他故。
疏:水色交映者,圂而難辨,名為交映。
疏三、心受故者,七防三世,成二十一;合此三心,成二十四。有說:三品名為三心,於勝思中更分三品。有說:加行、根本、後起。
疏:從八色水而出等者,展轉從也,非今在水。
疏:不可。凡心等者,難詳斷也。
經自然得此天女侍御者,不假顧等,名為自然。世所偏愛,故獨舉女,非不得餘。但愛侍舉,不愛餘事,又顯得此慈悲故也。
疏清淨法界等者,以化從本座為所依,為表法界座量故。四、其由旬者,一十六里,每德之中合四德故,明互容也。
疏:三乘妙行者,表其眾色。
疏:四、百寶嚴飾者,經云:所成,成蓮華也。不同第二。
疏:五、放光明等者,經云百億。百行助智,每一成億。又由五通以成萬行,而為雜華,成五百億。所言帳者,即表定也,以離八風吹塵坌故。
經:時十方面者,表遍為也。言百千者,即是十萬。十方各爾,積成百萬,當中界梵王來也。以表所利,進退得所,以得其中。其小梵數,應等於此,而不言之。下言百千十萬貫至亦准此說。取彼界內無數有情,若男若女,各修眾行,欲證真如,名布座上。其眾行中,五根出生,而為其女,以信為手,執淨慧拂,去塵蠅故。而居定內,帳如定故。問:如何大小?答:總持在於三地已得,四辨九地而方得故。鈴聲說法,總持攝錄,故如是表。
經持宮四角等者,持者任也,又護持也。宮角安柱令不損故,名之為持。表四念住護一切行而不損失,護持諸行諸行還來助其念住,故却樓寶珠莊嚴其行重重。又如意故,或只護戒、樓閣戒也,戒如珠圓得如意故。言百千者,攝善法戒有百行故,律儀十善助之成千,又以十度相助成百,故云百千。如是悉皆如意成就摩尼交絡,如是皆以慈悲為本,以表天女悲用教手乃至說法,故曰所表次第如是。
經有百萬億無量寶色者,自成宮下,其色之數計如此也。言無量者,亦是數名,有百萬今無量寶色。此表十地所見之佛。此尚大數,以其十地見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故。女數同此,或色亦同。准疏解意,但取色同慈悲如女,無慈悲者不成佛故。
疏亦有未生等者,有兩類人,此亦有在釋迦會下而發願者。
經:時兜率天宮有五大神者。問:此牢度為在彼天?為佛會時?答:亦在彼天。此標句言時兜率故。牢度大神造宮已時,在彼天上有五大神。問:當佛說時是已造宮,造宮了時彌勒未生,於後更有十二年故。又前牢度造座之時彌勒未生,云何梵王及天女等侍立帳內?答:此四百年當彼一晝一夜,今十二年可近等彼十二時中之時內三分之一。假使彼中預待半日,何不可耶?不可菩薩先生於彼方嚴飾故。
疏內修五蘊者。問:餘處言五,多以根等而為表示。今何約蘊?答:此表有情故,以蘊表蘊聚義故。以此五蘊以配五神下。
疏:解脫知見者。此中解脫却目真如,依主釋也。此見即知,表親證故。
經身雨七寶者,七寶珠也。次下便牒為寶珠故。言散宮牆內者,顯戒不離涅槃宮也。又顯持戒只為涅槃異諸世間,故言宮內。上自利德、下表利他,由具戒故說法悅人,又慈悲故不待外緣不皷自鳴。
疏:起四無量雲者。華如雲故,名華為雲,經云華故。
疏無量眾德等者,百行相助以為百百,皆具十度以助定蘊,積成百千。定居其上,如蓋、幢、幡。定引通攝引有情,名為導引。
經名曰:香音者,其音破臰,便名為香。言作百寶色者,慧成百行。
疏:七、漏者,漏者,失也。失諸功德,名之為漏。其念即取念惡境者,思推准此。根即眼等,取染境故。惡除見外,餘諸煩惱。親近,約親惡友之者。如是慧蘊,皆除之也。
經:自然住在等者。心既決定,任運而住真如之上。
疏:離邪解憂苦者,既正決定,何憂苦哉?
疏:饒益者等者。訓下二句,利生之文。
疏求大菩提,教之行者者,經中音字,即是教也。詮菩提故,名菩提音下者,是求菩提音者,此者是其所饒益也。勸助亦爾。
經:身諸毛孔者。本智如身,有生、滅故;又實不故,猶如毛孔。水為智用,於智之上有五忍故。疏:言眾德如此,出生有情善根有所不同,有二十五。頌曰: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相與淨居四空并四禪。釋曰:開修羅趣、梵王、無想,其五淨居却只為一,成二十五。問:無想北洲云何善根?答:談佛悲心。又有解云:無想初得亦有心故,北洲傍生亦少有善。問:如何歸念?答:雖言出有,但要善根是所歸念。此是出生他音聲,故名歸念也。又自出生,隨其所應,所有善根必自歸念,由大神也。地獄之中續善根故。
疏智順正理,如正音聲者。其正音聲是順正理,以由正智順正理,故感此音。下所出音,是此得名。問:第五從所出為名,餘何不爾?答曰:不然。應作是說:皆從所出而以為名:第一、出寶,更由高顯,加以幢名;第二、出華,加以德稱;第三、出香,是喻其音;第四、出於如意神珠,既其如意,故具喜、樂;第五、文中只出音聲,亦加正字。正者,聖也,出世間故。故皆相似。但以前三從首出者,第五在末,第四是初,義音取也。
疏:出世間聲者。此解正字。天魔之后,是天魔王之皇后也。彼音雖勝,然是世間,故此勝彼。
疏或五大神等者,此下總解。前來隨文是約五蘊,下約五戒及約五通,故致或言配釋行相,恐繁且止。所云凡者,是通凡也,不云唯爾。所言感者,但是引義,非如思業。雖言福處,是結由因,名為結因。
疏二種相資等者。二種相資,共成其數,非是相資各成五也。
疏下明內身等者,此雖配經,未是此唱,亦屬汎解。此即指下九品行者,非指彌勒。其離繫果復非約於九品之因,是約生彼修不退因,得離繫果。其等流者,是假等流,通凡及聖九品及餘,故置等字。其士用果通人及法,法即前來九品等因,人即大神造宮等也。
疏此中總說等者下,正人經。先顯文略,有其二相:一者、但總、略標,不別列釋,十善即是三乘十故;二者、但總說生,不別顯示,何業招何事相多故。是故下云不能窮盡。
疏然諸善法等者,此下釋妨。外人問云:常說十善,攝善盡不?初二句答。外又問云:十善業道,寧有所擇?次下文答。大意答云:業道即狹,要招總故;汎言即寬,是善皆攝。此言重者,擇不定業及唯加行,不至根本,不招總故。或可但擇不定業者。
經若我住世等者。唯此歎詞及前結文,并科云答,已前並是佛說天上,非是集者見而集也。故牢度等並在天上,佛說之也。又變彼時,不必即是說時變也。
疏:日月歲數者。瑜伽有十,此但例三;應剎那等,此不約也。
疏三、劫行因等者,一、生補處,有實有權,故文二節各兩句也。下說求生,實約下凡。
疏即是凡、聖等者,此下牒之,歸其略說。二因即前三劫十善,或因凡、聖。內、外即是內宮、外院。有說兩品即是凡、聖。有作是說即是內、外。或可合三以為二品,如上、下乘及十力、中根、上、下力。
經當作是觀者,久在於此,義標於下。疏主科文多分如此,欲令文勢相拘引也。不爾,何緣於示人中置觀言也?下說戒等,皆名觀故。或此標能作,故科為人;下屬所作,故科為行。
疏略有三種人者,據下所解,但約大乘;據實,第三亦通二乘;及以人、天下說,通為三乘等故。
疏一者、菩薩行法等者,問:不厭及樂,二何別耶?若但遮表,亦是文繁。答:生死境寬,度一切故;天宮境狹,自託勝故。又是利他,自利別故。於樂天中,疏為三義,皆約自利。第三故字是轉相成,故但三義。
疏三者、等者,此中疏且約菩薩解。前約大器,可生淨土,而不生彼,欲利有情;後約量小,不能生彼,且生兜率,亦是大乘之人。如此,或疏後節是通小乘,或其前節亦通小乘,小乘亦救苦有情故。然彼不名利他行者,受佛教勅,恐犯戒故;既自恐犯,故非利他。前解為正端者,度也。
疏:其觀者何者。此生下文乘前問起。
疏:二、持八戒者。經云八齋。齋者,淨義。八並名齋,戒之異名。故今云戒,教名不同。八戒之名,如前已列。
疏:三、持具足戒等者。出家五眾成道器故,不許分受,名為具足;在家二眾許分受持。然其分者,若開三種,不名律儀,但名處中。雖皆在彼二眾戒攝,約相從也。又約不開處中者也。問:四分律中唯說比丘及比丘尼受具足戒,此通五眾,豈不相違?答:此約隨應一眾之戒,必具足受,名為具足,故通五眾;彼約通論具戒支條已上,更無名為具足,故唯二眾。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疏:不求斷結者等者。疏:且從劣之所未作,以類於勝而作,六行伏斷而解理實,此亦未求無漏斷道故也。此約但且求見慈氏,其斷道等在別願也。
疏廣勸生中者下,內果中九品行是。
疏雖修此因等者。外應問云:據前牒云: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云云。如是戒等,即名為觀。觀是思推,豈不相違?疏一句從四句為奪,必假爾也。外又問云:若爾,云何經文牒觀為行,行實非觀後五句?答:准此文意,行名為觀。從前導說,修行之時,一一思推,願生兜率,行實非觀。然待於觀,皆得觀名。多見此文,觀為首言,說觀為正,戒等為助,遂只端坐思惟生也。今謂此人大有錯悞。且如說言:諸入法者,以信為首。其為正行,不知何耶?不可不取智、戒、思等。又其凡夫,招彼內、外所有果報,莫不由行及以戒等,但由思惟,便可得耶?又其聖者,亦不只由假思惟爾。故解此言:觀為首者,是其前導。如信為首,修一切行;行為正因,由觀導引,名之為觀。又如懺悔,說為慚、愧。亦如損力益能轉中,亦說由習勝解、慚、愧。其修定者,名為作意。皆是約其前導而說,非是正體。若據勝體,即可爾也。其尅正者,是要諸行,量其凡、聖所得果報,其體是何?以辨諸行何者為正?何者為助?問:如其信、戒,名為現觀。論自說言:助現觀故,名為現觀。此何不許?答:彼約入見,以觀為正;此約招果,其觀不爾。問:求西方者,有十六觀,觀水、樹等。此何不許?答:彼亦是助。助、正合說,有其十六,以彼後三是三、六故。又彼兼約引定而說,此不論定,故不同也。今勒已後,求內院者,勿只端想而望生彼,應須修行,隨修想之。若不爾者,今此疏云一一思惟,一一之言目於何耶?又其內果勸修中云:如是等人,乃至應當繫念,念佛形像。如是豈不指大行耶?又滅罪中,彼經亦云: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皆是繫念。行行名觀,無孤觀也。若其懶墮,不修眾行,但思惟者,唯感夢爾,必難得生。應思欲生而持戒等,而不犯等,恐其犯等不得生故,故而專謹也。如此即是。不爾,亦他。他猶別也。不正名邪,非必邪見。下疏且約下凡劣支求西方者,名之為他。其實他言不唯爾也。
疏:病重行闕者。疏主不責無諸煩惱,行不闕者,求生西方。今此但云病重行闕,病重即是煩惱具縛,行闕即是未有六度、四尋思等一切之行,名之為闕。應勸今時求西方者,應自揣然,勿賴經中下下生者有破戒等,遂恣其情,待念十聲,滅罪得生,恐悞爾也。有罪忽赦,世有希奇;望赦作罪,國法不許。遍觀今之求西方人,多如望赦與作罪者,不了經意,是約先修其行已成,悞有所失,臨終翻遇,遂有爾也。又不爾者,即令臨終結少遠因,亦勝不續善根之者,別時意趣是在於此。如說發心即便成佛,又如一稱南無佛等,及如戒品已具足等,如是之例,其來多矣。
疏:一、問:此沒者,上之六字是總文也。五字此沒,末句生彼。
經却後十二年者。問:却猶返也,退迴為義,如云却步、却欲等事。今此向前有十二年,何故不云更後十二,云却等耶?答:次置後字,正是却義。佛意是約漸向於衰,是背行故,名為却後。又今記已,未便得生,却後云云,故云却也。問:前經已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云何更問,佛不置之而又答耶?表超緣起,兩下同故。答:悲利後來,問答無失。又解:此問但言其時,正問月日。佛答之中,兼言其年,不言其年,直言月日,其孤濫也。又解:却字是從前記十二年已,彼處不曾言其日月,却於彼上言月日也。問:波離但問沒時,云何并答家等?答:顯佛慈悲,問少答多。
疏於六時中等者,上破常,下破樂。示現入滅,令知世間無常、無樂,說佛涅槃即常、樂也。西方一年分為六時:暄暖時、種作時、求雨時、物熟時、寒凍時、大雪時。如次自正,各居兩月。
疏我、淨亦爾者者,示佛死、滅既無常、樂,即知世間亦無我、淨,亦顯涅槃真我、淨也。
疏言二月者等者,下有六喻:初一是總;次一在前,破樂之中有樂、不樂而相對故;後四皆在破常中也。自性、自報,金光明經皆名法身。下種曰種,喻於頓悟。移栽曰殖,初種曰稙。今取移栽,喻二迴心。孚者,生也;乳者,養也。故喻生善。
疏師子孔言等者,迦葉菩薩牒佛昔言四月八日而以為問,非彼問者自稱師子。四月八日生,表化四生,離八難生;二月八日出家,表化善、惡,離於八苦;正月八日成道,表其獨尊,修八解脫;二月八日轉法輪,表化凡、聖,修八聖道;又表出家本為法輪,同月、日也。生時、成道及轉法輪、入於涅槃,皆樹下者,表皆為陰有情故也。
疏入大涅槃者,從涅槃處展轉流來,今却隱跡歸本涅槃,名之為入。故以示死名為入也。雖現其死,實不曾滅,亦非從滅而還生,故名無虧盈。有作是說:無虧而盈,非是無盈。今應只取本無其缺,亦無自缺始滿盈,亦名無盈。如無自然生,亦無自然滅。
疏:二、令見道、非道者,道喻其因,邪、正喻果,故二不同。又解:非道即名為邪,約隅方邪。下言邪、正,側邪不平,法中自見。言𣠵蒸者,盛熱氣也。
疏:八、開敷眾生種善根心者,優鉢羅華是青蓮華,無艶色故,喻諸善心;赤是艶色,喻其五欲。
疏:義理既同等者。上引釋迦以合慈氏。
疏不復更生於閻浮提者,兩句合讀。垓是數名,十萬為億,十億名兆,十兆名京,十京名垓。
疏此緣盡故,彼不盡故者,閻浮名此,十方名彼。或約釋迦、彌勒相對,不及前解。
疏:右脇枕手者,右脇婬臥,右脇吉祥。仰為天臥,合為鬼臥,表吉祥故。右脇臥滅,枕右手者,化緣盡故。面背於東而向於西,首背於南而向於北。東生萬物,南榮盛故,表其緣盡,背此二也。西主秋收,北冬最末,向此二也。
疏:欲臥必坐者。將來下生,成佛子已,入滅為臥。
疏如入滅定者者,狀似滅定,實是死故。次下疏文不解相、狀,便解所表。所言入者,即證入義,表今人身未證涅槃。何以故?方欲上生,後下生時方示證故。或所言入,亦是死入,以其釋迦已成佛者,入而不來,即是實入。今既未爾,故是似入。何以故?方欲上生,後補處時成佛了已,後入圓寂,同釋迦故。
疏:終後生相者。命終之後,天中有身,是初生相,名為生相。問:此文是答此沒之文,云何中間說其中有?自科中有是生相故。答:此中經意,本有名生天之中有;既未本有,都是沒時之事相故。問:何不排在?答:生彼中有乃至起。答:皆是沒相。以其中有起時在於舍利之前,故排在此。故此科云終後生相。沒後之事,本有之前,並名沒也。又雖屬天,起在人間,並在於此。百千無表,但狀似爾。或表菩薩近中千佛,千千為中,今百千故。不表近小及大千者,表得中故。
疏:癡常想故者。由癡執常。問:如何破耶?答:中有漸住,故非常也。美色為艶,赤盛為赫。
疏:舍利者,稻穀也者。問:其彌勒者,云何得名?答:相類得名,同不壞故。又此且約釋迦義翻,准珠林中正翻骨身,或云骨體,玄贊正云設利羅䭾,都翻為體界。界者,分義。恐濫餘名,只存梵語。
疏且居兜率等者,表次一身未分故也。言一佛者,同一小化之佛境也。此疏不解中間一句,同中有經。有首楞嚴三昧等者,舍利光中現此十字之梵書也。
疏大乘之中等者,光中不現小乘字義。首楞嚴者,此云究竟,或云堅固,正云首楞伽。祛摩,此云空蘊,從定為名,小乘中無,故此標云大乘之中。據經,只說現梵書字是西方也。下疏却舉此方字者,以顯當時若此土人亦在彼者,光中亦見此土字義。煥者,顯也。爛者,明也。
疏:但矚其文等者。恐外問云:光中云何得見其義?以此通之,字明顯,并義了故,亦名炳然,非直其眼見於義也。
經尋即為起等者,不移其時,名之為尋,非尋伺尋。
疏身雖入滅等者。令人供養,故是法利。舍利名法,或此是表;以云法故,教法名法。前表定、慧,此表法利。問:前現其字,何不表法?此但起塔,法、何相關?答:更云義故,是表所詮。令人供養,是利無餘,以後在世唯有法故。其實智、定,世不見故。
疏於彼臺中者。此座在於臺上故也。殿內臺上有此無畏坐者之座。問:准此,合是殿內有臺,臺上安座,云何經文七寶臺內摩尼殿上?答:大抄說云:臺是基堦。云何疏云:於彼臺中,法王位極,得無畏故。今應解云:依此次第,合云摩尼殿上七寶臺內師子座上。此經是依西方次第,先能後所,故如是也。不可臺內置其殿故,合云堦上於其臺中置座故。復於座上更有蓮華,下疏自解:師子座上更有蓮華,并殿四重是其坐處。然其蓮華在於後段生相之中,此前略却蓮華上也。又前段中却言化生,並是欲令文句引也。今又解云:前言生處,生及處也,處中略華;此言生相,亦生及相。前言生者,是後四生;此言生者,是約初起。前文可知。此經初句於蓮華上是辨初起。不爾,能於是其何也?不舉蓮華而於何也?由要蓮華辨於初起不舉座等,故於前段便不言華。此言相者,相有二種:一者、四儀,二者、色相。如文,可知。
疏結跏趺坐者,結即蟠結。以趺加髀,名為跏趺。准此疏解,即於跏趺分為二種:降伏、吉祥,更無三種。或有三種,單言降伏,單言吉祥,即不交結,但直相押,分其左、右。於交結中亦有左、右、上、下相押,即結跏趺降伏之坐及結跏趺吉祥坐也。今取結跏吉祥坐爾,以其右者,用之先故。其右在上,即欲作也;其右在下,即令不作。於惡令止,是其降伏,故左押右;眾善令行,是作吉祥,故右押左。今是令生兜率故也,故取吉祥。
疏德高無比者。此是總表身量極過彼天眾,故表德極高,無可比也。十六由旬,共計二百五十六里。彼眾身量,依瑜伽纂,計成一里四十五步。問:云何下生,乃釋迦等但過其半?答:人器小故,過半得所;天慢多故,極過方押。
疏能越六道等者,此是別表。問:何不直表一事十六,乃以兩下表十六耶?答:亦是一事,顯超世間、出世間故。二乘在於六道所攝,相貌不超六趣類故;菩薩相貌有同佛者,不預世間,而別說超,故云十六。
疏壽量隨天等者。問:何不翻之?答:壽未見故,難制他慢。問:相好云何亦入身量?答:多屬身故,別言冠髻是莊嚴也。又其形量正亦相好。
疏釋迦毗楞伽者。此下並是冠上莊嚴。下疏能字、種種現字,如次釋此二字、三字、如意珠字、釋摩尼字。
疏:狀如延珪者。此方之寶,但取狀同,非是翻譯。若翻於彼,應為鸚鵡,取譬赤似鸚鵡觜,天子所執,謂之延珪,延年故也。又云圓珪,形狀圓也。恐悞,更問。
疏異聖神變者,經者字上,是異聖也。奇異、別異,並可得之。復字之下,是其神變。下於異聖,但所表;於神變中,別而指之。神變表者,顯此菩薩端居兜率,能恒諸方,現神變也。又於色中現佛等者,顯隨事相,要伴侶也。於真常中,而不假故。十善、百福,互資為萬;十度亦爾。兩萬相資,成其萬萬,即是百億;復歷十地,即成百億。一招一萬,故色爾億。此為自利,於利他中,以難招故,減其一折,只得百千。又其百千,只是十萬,非百千億。劫有無量之百千數,亦過上億,是由利他勝爾也。
經作百寶色者,百福所招,表令他作,亦同自百。三十二者,於修六度有總有別:總即等覺,或目地前只為其六;別即分十,於分十中,前六各三,後四各二,共三十二。招及所表,自、他同前。又三十七菩提分法,五根、五力,名別體同,招、感無別,合之為五,只三十二。又有說言:於四生中修八聖道,或離八難,感三十二。其八十者,以八道支助十度故。又涅槃經二十四說:世有眾生事八十神,菩薩修於八十種好。其相准思。更餘所表,下疏自陳。
疏極端嚴故者,此句是意,非是其表。龍樹偈云:穢器盛美食飡者情不忻醜人說妙法聽者情不懽。故於諸根不具之中而立為戒。非師端嚴,要戒資慢。問:既其端嚴,何不招染?答:却有一好第四十四,容儀無染,能令見者無染故也。問:其四清淨、十力、四無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斷習氣、一切種妙智,亦在一百四十數內,何故不說?答:但說因中已具之者,後二十八唯方具
疏:面為尊上者。此是一表,表此相勝。下第二表,表中可知。上辨現處,下辨狀相,亦有二表,如文可知。
疏:輝煥眾景者,景者,明也。因其日等,此過彼也,故名輝煥。
疏相中最勝等者下,釋此。先偏舉之,意有二對,即為二意:初自,後他;餘相下,聖亦容有故。問:諸說下,地亦分獲得三十二相,何獨擇此?答:彼是舉總說分得,故闕此無失。
疏:三十二、相者,相即福相,不關著好;好即美好,不關表福。故二差別,兩有同處,亦不相違。
疏無不等觸者。問:於下好中第六十八,其足離地四指之量而現印紋,如何此相乃云等觸?答:今地現故,名之為觸,勢分至故。此要平故,隨地高下,等無不現。或隨意中,要觸等觸。問:下第十五,七處充滿,亦有兩足,與此可別。答:下只要滿,此要隨地,地或高下,蹈之令平。問:莫足隨地。答:只令地平,或但勢等。疏雙脚肚為腨。若此膊字,即腹肚也。翳泥耶者,云金色鹿,取其相似。
疏:端皆上靡者,端者,頂也;靡者,無也。上無頂現,皆右旋也。又切韻云:靡曼,美色。髮頂引曼,色復美也。即其紺青,是為美色。
疏:頸及雙肩者。頸即項頸,俗云項窠;肩即俗云窮者也。佛者,皆滿。
疏:膊腋者,其肩髆字從骨從尃。此膊,王篇云:衣磔也。此應通用肩下時上。
疏容儀洪滿者,次二總身。此約面大而端直。餘有偏者,或下三相,皆取總身。此第十八約大而直,次第十九約長而闊,次第二十但約周圓。諾瞿陀者,云孤生柳,體圓好也。
疏:威容廣大者,有威勢也。非是威儀,與十八別。
疏常光面各一尋等者,不作神變,恒常身光於四面中各有一尋。尋即八尺。切韻六尺,有云一丈。
疏四、牙鮮白鋒利者,齒即前齒,或即目總。此義,即目後大牙也。四下,各四。此舉鮮白,正要鋒利。鮮即是淨,白亦前有。
疏:喉脉直故等者,辨得上味之所以也。有云:喉邊氣脉,名為喉脉。
疏:猶如天皷者,即春電也。言婉約者,婉者,美也。約者,省也。如頻伽音迦陵,頻伽,妙音鳥也。
疏:如天帝弓者,有云天帝釋弓,有云螮蝀,即俗呼為絳。
疏:烏瑟膩沙者,云金頂骨,無能見者。
疏:指爪等者。此有八義。言如華赤銅者,出肉者自,在肉者紅,如紅蓮華及赤銅色。
疏:手足指等者。此中有七:
疏齊等無差者。兩手大、小,量等無差。或等如前,其指隨應大、小無差,合大即大,合小即小。兩手相望,其足准此。非手望足,說等無差。
疏圓滿如意者,圓滿不闕,如如意寶,要者而得。第下共六。
疏:筋脉蟠結者,得上味相喉,脉即直。今是筋脉如龍,蟠結不息而隱。
疏:直進庠序者,不曲步也,亦大體也。
疏:威容齊肅者,勢而不亂,自靜令地。又肅者,恭也。在上威而恭之,在下畏而愛之。
疏:不過不減者,步無大小,以定故也。
疏:進止儀雅者,若進若止,皆儀閑雅。
疏:舉身隨轉者,舉者,遍也,無唯頂轉。又舉者,動也,身動隨轉。
疏交結無隟者,於相交處,內結外滿。准涅槃經第十一云:凡人骨節,節不相到;人中力士,節頂相到;鉢揵提身,諸節相連;那羅延身,節頭相拘;十住菩薩即第十地,諸節骨解,槃龍相結。拘即管也,結即相繫。佛者亦爾,有本拘字是其鉤字。
疏:隱處者,大遺處也。有四種好威勢,即是雄而畏人。
疏:敦肅無畏者,敦重恭肅,恒無畏怖。
疏:無欠者,若方若正,皆足無缺,人亦不見,即不現也。
疏:臍深等者。連深六義,連厚四義。
疏:疣贅等過者,出皮上,張高如地丘,名疣。即此剩肉,名之為贅。
疏:手掌平滿者,或七處充滿,不關其平。
疏:舌相等者,舌好。
疏:齒方等者,此有三好,牙有四好。言漸次者,後漸利前。
疏:眼睫等者,此有三好:
疏:雙眉長而等者,此有五好:
疏:雙眉綺靡者,靡者,美也。此有三好:
疏耳厚等者,此有四好:
疏:兩耳等者。此有三好:
疏無捨無染者,愛而不染,故云愛敬。
疏額廣等者。此中有四:
疏:首、髮修長等者。修即長,不白即青,共有三好。
疏:首髮香潔等者。此有六好:
疏:齊整無亂,亦不交雜者。總不齊整為亂,一、二互結為交。
疏:那羅延者,此云人種神,其身堅固而有大力。
疏:顏貌舒泰等者,泰,通也。舒展無滯,名為舒泰。出眾顯煥,名為光顯。
疏:含笑先言者。此是兩義。面恒含笑,無其怒色;見人先言,而問訊等。
疏:唯向不背者。四方人來,皆見面向。
疏:如來達那者。經音義云:末達那,或摩陀那,此云醉果。此果食之,能令人醉。其狀圓妙,似捨佛首。周如此果,上如天蓋、天傘蓋也。
疏:身毛紺青等者,青中輝光,帶紅赤色,綺飾間之。
疏:隨眾大小者,人多小也。又機大小,言無少剩,而皆應理。下言高下,隨一人量,令意和悅。下七十二、約所樂義。下關聲體。
疏其足去地者,去者,離也。般若經中有其三義,釋不至地:一、有虫故;二、有生草;三、現神通,如四指量,表離四生;而現印紋,表設法輪。此是如來鮮足故也。經說三緣:一、使人少欲,二、欲現輪文,三、人見歡喜。
疏:逶迤者,羸少之義。或憍慢相。
疏:常少不老者,釋迦恒如二十五歲。
疏:好巡舊處者,老人不好延舊作,多皆棄之。
疏俱有吉祥喜旋者,不關萬字,亦非千輪別有旋紋。人見生喜,名為喜旋。纂第十一、五十七論。此諸相、好四根依處,所謂:身、男、舌、眼并舌勝義,而為別性得上味者,是勝義故;說法音聲亦根依攝,是內聲故。問:勘其相中無其耳、鼻,好中具有。今此纂文具辨相、好,何不言二?答:鼻修直等,但是外表,但身根依,非是耳、鼻根依所攝。根依是與勝義同處。或是言總,但相非好。好通五依,開界為六。問:陰藏身根,何無勝義?答:但取相、狀,不要取境。問:其毛、爪等,何唯根依?答:得名實是外類,又名內類。今約內類,皆名根依。此約二十二根中辨,故開界根。
疏善現!如來、應、正等覺等者下,至故字,結前生下。於所生中,先光,後聲。於光、聲中,各有談自功能、所現,其量極大;然後辨此,隨機攝之,其量減也。言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者,此亦且隨示現化身,作如是說。其下作意,亦是化相。問:既隨化相,小化只合照四天下,云何任運照大千界?答:或大化身,或他報佛,或是小化,機即不可,光遠無失。
疏善現!如是功德等者,此又顯勝。舉因歎果,因已曾得,佛又進得,是故勝也。初地已上,分明之也。
疏如是,善現等者。此下又總結歸般若。於般若中修其二誰之所感得,故是般若希奇法也。
疏三十二、相由行修等者,已上是解別相之文,此下是解通相之文。於經中,相、好皆有五百億色,八萬四千光明、艶雲。然今疏文於相之中說其寶色,於好之中說光、艶雲,是相顯略,可准知也。又於經中言其寶色,疏結之中乃言光明,應其寶色便是光色。問:此與毫相有何差別?又其毫相,三十二內,前已言百,後又言五?答:毫相偏勝,別出眾光,眾光出色有五百億。更有相中直有色者,同有五百,故是不同。然此寶色亦可名光,但非重現。與前別色十善相助,即成其百;合自作等,便成其千;千度亦兩千相助,即成百萬;於十地中各修百萬,即是千萬以成一億;至等覺位亦修百萬,以此百萬皆資已前十地修者成百萬億。如是復約五修修之,即是五百萬億因也。又於此中,由離憍慢,而偏毫相盛百寶色;於所離中,慢助餘本,相資成十,亦自作等有一百故。
疏諸波羅蜜門也者,文上易見。更有唯約法門積者,如說十善,十善互成,已是其百;說自作等,亦是一千;自利、利他,即成二千,并總一百、二千一百。如是度於欲界之者,六道、四生、上界八定,開初、未至及中間禪,以成具十;於出世中,四向、四果、獨覺、因界、十地菩薩,如是合成八萬四千。雖非教文,於理可取。又有唯依煩惱說者,於十根本互助成百,并前、後分,即成三百;以其中分助於前、後,前分、後分各成一千,如是共成二千一百。四類有情更加四大、六衰,積成其數,或於二千一百之上已起、未起四千二百,又以二千隨煩惱助,如是亦成八萬四千。更有餘義,如法苑抄。
疏光曜者,初下兜率,光照百億四大洲等。
疏表菩薩眾者,慈氏大眾,眾有三乘、二乘。約出煩惱於泥,名為生死。前說坐華,是表菩薩出於二乘所知於泥。又約下因,亦不相違。
疏晝三、夜三等者,兩句辨相。下文為表此非,令作六遍別時,意是遍於六時,六時不住。今修行者勿只應却六遍便息,須於晝、夜不住故也。極勞暫止。
疏令生五根等者,此是所表。准此,前云九億天子,何無所表?故萬萬行經於十地,又五根等得此弟子。
疏以起睡相者。更有說云:華開華合,鳥獸鳴靜,以分晝夜。有婆沙說:鳥獸卵生,死有遺屍,命終不久,暴風飄舉,遠移他處。正法念經說是化作,斷隨異部,旁釋象等,不知死處。
疏:佛即不然者。似睡亦無。此即慈氏顧呼為佛,於六時中恒不住故。歸經恒字,准此六時,非只六遍。
疏當此間一百四十四億歲者,十萬為億,得如此數。下計五千七百六十億者,亦是十萬億算也。
疏今以理推等者,此下會釋,而為兩釋:初約大萬,以百為一,而數之故。如數僧祇風劫為一,故有此會。以百為一,十萬為億,正同單一千萬為億。言即相當矣者,大數相當,六字尚差,如下改加。後解之中,准此會之。
疏以理推排,以千萬為億計之等者。問:既有此理,何須作於前解和會?答:下萬字上添其六字,尚少百字,就移六字在萬字上,但於億上六為七,字數即具,故貴要改。移字數少,故先為前解。又下却依前加改字,然經本意是其後解。西方多以千萬為億,其菩薩戒說千百億,釋迦之言是約千萬為億者故,即俱胝也。其小乘說多依十萬,即洛叉也。
疏應萬字上安者。此却依於前解移字。若依後解,千萬為億,即萬字上合加百字。又可准故,略不言,便少一億五萬;若依後解,便少一億五百萬也。
疏此以萬萬為一億故者,此却依前以百為一,百萬為億,計數如此。若只單一,萬萬為億,正合此經。疏先是約以萬為一,故爾舉之,以顯後約單一為一,萬萬為億而計者也。言增、減雖殊等者,計億為殊,不索加、移,與論算法數正同也。
疏其六千萬者等者,此下欲改千為百字,直顯相違,不須言改,人自知爾。問:如何相違?答:以見下位同上是億,大上位故。上位只是五十六億,下位計成六十億故。又同是億,何不通云一百一十六億歲耶?故其千字是其百字。若云上億是萬萬者,萬萬為億,未成五十,只是五故。但五十七千萬歲,不至五十七萬萬故。若云千萬而為億者,下位六億亦合足於上位計故。疏主但約百萬為億計而破者,以前不曾約萬萬故,萬萬又却破上位故,所以但約百萬為億。言義不相違者,極相違故,翻調之詞。如此下位同是其億,大於上位不相違耶?是改兩字尚極相違,是極相違故如是文。或此義字無是豈字。上隨疏文,辨經所要。若依瑜伽立法,通計六天一報等於人間之歲數者,其四天王當於人間九百萬歲,千萬為億,未及一億。如次向上四因積之,正合其數。且九百萬四因積之,四九三十六百萬歲,即是三千六百萬歲。千萬為億,計成三億六百萬歲,是忉利天所壽之歲。又以四因,其焰摩天十四億四百萬歲。又以四因,是兜率天五十七億六百萬歲。此是慈氏住天壽量,故疏加了七字,移下六字,尚略一今百字。又以四因,是化樂天二百三十億四百萬歲。又以四因,是他化天九百二十一億六百萬歲。如是次第,當於初六地獄之中,一盡一夜。此約佛說,佛出世時,人所壽歲,如是增之。若此於今,或至人壽十歲之時,時日俱減,其數更多。若比減劫初之人壽,時日俱長,無如此數。故以其後二箇地獄,論劫非歲。第七地獄半增減劫,其時已過。第六地獄不爾,直與瑜伽相違。說下漸漸壽量過故,身量亦然。問:慈氏生天,經此人間,自百歲時,減至十歲,有七千年。却從十歲,子年倍父,增至八萬四千歲時。其雖不定,歲數不多。又自八萬四千歲時,減至八萬,只減四千。百年減一百箇,四千即四十萬。如是慈氏!在天壽量,所經人間,歲數定者,只四十萬零有七千。并其增劫,數雖未定,數不過減。減劫通計,未及一億,如何得有許多歲數?答:已如前解。住天歲數,等百歲時,五十七億六百萬歲。劫中經者,增至八萬四千歲時,其時月日極長故也。曾且百年減一為法,亦以百日減其一日。其劫初時,一日之時,此百歲時,二年有餘。日日如此,故實排計,無許多也。但以折為百歲之時,五十七億六百萬歲。問:其他化天,足滿壽量,為第六獄一晝一夜。其第六獄,滿足壽量一萬六千。第七地獄半增減劫,如何可折許多歲數?答:於增劫中,亦同歲增,大約如此。後細更算,未暇計之。第七地獄,壽量時分,必過第六。
疏菩薩在天等者。恐外救云:少一十億五百萬歲,亦無過失,不盡天壽而下生故。以此破之,無中夭故。
疏下生人間者。有本云:生在人間,意連上用。今依此本。此句連下,標在人間。大卷經:當至人壽六萬歲時,天上壽盡,下生人間。彌勒亦同人壽六萬,不同釋迦百歲之時但壽八十。言人間長壽者,時宜現故者。長壽之人宜見彌勒,隨彼時宜而現之也。此經所說,歲太少也。處胎經說八萬四千,又劫太多,故一齊斥,不須和會。
經佛告優波離等者。經文略不結於下生,正說上生便說下故。
經佛滅度後者。佛在之時,必樂佛故,令現修故,末勸求生。
疏勸生於彼等者。前外果中,先示生人無此希願,此中却無示生彼人,二文相影。
疏雖有五段等,此下別為三段科釋。
疏初中有六等者,於前五段、三段科中,皆於初中分為六段。
疏:一、精進者,遍䇿法故。經句是總,疏文隨牒正要。修諸功德一句,是一行也。此言功德,是其果稱。今所修者,其因行。因得果名,有財釋也。非功德言,因形像也。所言修者,齊施、衣等,並得其名,一切皆名修功德也。故此言諸。疏:言悲、敬,於二田中所作之業,仍有等字。恩入敬中,三田攝盡,故是寬通。由此總配,以為布施。初標總稱,而得別名。
疏:三、掃塔塗地者。且舉塗掃,其蓋造等,並在其內。故疏中云:整理制多,仍加等字。此掃塔等,入於忍度,令他歡喜,無嗔而忍,自得忍福。如其酤酒是綺語業,其飲酒者作綺語故,酤者令爾得綺語業。出寶積經。
疏:四、香、華供養者,香、華為別,供養為總,故疏解為四事什物。四事,即是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什物,即是餘受用物,乃至房舍,並得其名。什者,雜也。事相有多,行為精進。
疏五、凡夫行眾三昧等者,初解凡夫通、散等持,并修上定,即通六行總相念等,故聞、思下有其等字。聖修無漏,名為正受。正者,聖也,是無漏故。聖有漏定,從在於前,或在於後。其第二解聖修同前凡夫,除其修上定者,但教聞、思、修念住等,三昧、等持名字通故。
疏:六、讀誦經典等者。經但讀誦,疏便加出演說等也。於教修習十法行者,皆在此中,故是慧度。
疏:且舉六事等者。且舉其勝,或約易行,大槩為易,而為上首云云。疏已加出,內細有多。
疏:若具修六等者。問:分品之法,疏文自陳。其若無戒,可得生乎?其修五中,五互除一,內有一人無戒者也。經說:若人不受戒者,疥癩、野犴尚不能得,何況具足功德之身?答:諸師各解,未見明文。今為一意釋此所由。其此分六,是約主行。隨其為主,有六、五等,乃至唯以初行為主,其餘諸行而來助之。如是亦只名修一行,以主、伴行共招彼天,可以得生。若不爾者,必無生理,以彼果報事非輕故。據上所說,內院、外宮只如眼見,亦非一因所可得之。云何一因而得受用?問:少因多果,豈非佛說?答:隨其所應,一類之中因少果多,實可得爾,非以一因招多類故。如其無戒,唯布施者招尊貴乎?如是彼天莫非尊貴衣食侍御,諸如是等一切具足,如何一事能招之耶?故於其中可分主伴,至受用時亦分賓主勝劣繫屬,諸如是等約因而說。如是中下三大品中,准此所說。又以九品圂而論之,相亦如是。如是九品互為主伴,隨應具足,或少有闕亦不得爾。據上疏云:其中一一具攝眾行,即是伴內具中下已,勿只專於一事而以,恐相悞諸。又有專以觀想之者,甚虗設也。據下經文,一一皆是修習行時而觀引之,間而無失。云何更有說觀為正?以謂為首便名正因,眾善皆以為信首故。豈諸果報皆以其信而為正因?故應以觀如願等說,導引之首名之為首,非是正因。諸求生者修而觀之,當也,是也。勿空觀之,悞也,虗也。
經如是等人等者。此句須是指上修習六行之人,令當志心,乃至繫念云何空觀㪷等耶。
經念佛形相者,預指彌勒,今當稱之。此亦修時隨力總相想像形容,不須度量尺寸具足。若須具足,唯一頂冠,想之多歲亦不能成,何況身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如是端然窮世不盡,如何進修招感者耶?故此是令隨力繫念,勿便異緣,以其所行不狂浪也。行者須思,勿虗用功。故疏中云:雖復修行,仍須正念。意亦因行而引念想,非只端然而已者哉。
疏非餘時犯等者。兩句遮非,三句正釋。受已持犯,經中似舉一念持者,力亦可招;非唯一念,後便犯者而得生也。亦無期願一念受者,但假舉也。此經且舉上、下之一,其餘下品并餘二品,顯而示之。
經:譬如壯士者,有力屈伸,其時速故。頃即時尅,屈伸即是曲展之義。有力壯士曲展手臂,如是頃時即往生也。
疏:既生彼天等者,表清淨也。
經廣修福業者,前勸修中假舉一念令易從也,此讚歎中言其廣修令歡喜也。假使一念亦名為廣,心願大故;一念為願,生多廣故。
經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者,行之初首,以勝攝劣,以具九品之勢力故,遂越九十億劫之罪。問:唯見其九,如何十億?答:此為萬萬,行之本故。滅罪如是,萬萬如前。問:此何為劫?又其罪者為三塗耶?有而超耶?無者如何?又先有罪過九十億,應不生取,其相如何?答:今解此言:生死之罪不必三塗,一切有漏皆為生死。自從發心直至成佛,所經往返,令經多少。此言超者,如釋迦佛逢弗沙等,如是名超。合經生死成佛來,由見彌勒減爾許時。此言劫者,多約增、減,是此不見彌勒菩薩超了九十億劫生死。下所言超,皆准此釋。問:疏中自解地獄之罪,云何乃言一切生死?答:疏舉苦者,令人怖之,希彼滅此。理實一切皆為所超。若不爾者,豈所超者無鬼、畜歟?或只約超三塗之罪,後更詳之。
疏:餘處罪劫,年歲為之者。炎熱地獄,亦半中劫,不及劫故,相從言年。
疏末劫凡夫等者,問:時皆下凡,云何能爾超生死耶?疏:二句縱末七字結,中有兩奪:一、約行勝,二、約境強。於初奪中二句為標。言淨方者,即是兜率。次下二句出理釋成。夙者,早也,敬也。今取敬訓年。運者,命也。殫者,盡也。此句自慶,下句正成此義。意云:自敬運命,而不殫故,得在上品。超下,結云:豈不能超生死之罪?如云:天無絕人之路,而得成於上、下之行,故能超於九十億劫生死罪也。下第二、奪用文,可思。問:此能滅罪,何不在於第五大段?又此而彼,門義何殊?答:此是便言,皆不相違。又況此是生已時利,
經不退轉於無上道心者,且言大位實通三乘。
疏:隨其位次者。約五不退,隨其位次,於已發中令堅名成。
疏:三、業俱淨等者。此說中,上及以上,上言俱濟故。
疏隨修六法者,上三品中之中、下也;少淨三業者,中三品之中、下也。隨、少之言,各顯非准,是其上品通隨及少。不言准爾,故各通二。不言下者,有不定故,至下當知。又顯上品必有中品,故如是言。下品事相,品中已具。
疏:心祈不二者。不二,即如顯大乘者。
疏:父子之道尚感天然者,天然,性也。不由教勸,天然相隨,況於此事定隨下生,何以感哉?是影不假出理辨,因自決然也。
疏六、事行滿等者,上上、中上初會聞法,應過餘品,不知如何。今恐上品必具三業,唯是上品初會聞法。
經:於諸佛前等者。通上賢劫,疏文自指。
疏小乘中說等者。此下所引,多、少不同,但要例證二劫值佛。既非行、位劫中相當,更不會釋多、少之理。今略會之:其教不同,積數有異;隨機就意,不同無失。其小乘者,隨化就現,不可和會。
疏行四依中者,於大乘中有法四依,即是依法,不依人等;有行四依,即此所列於小乘中有行有。其依行者,一、依常食,二、糞掃衣,三、塚間住,四、腐爛藥。其人四者,方便初果中二無學。如此為四。今此大乘不彰人四,但名行也。所言依者,自依,令他悉獲利益。
疏授記有四者,第四十六功德品中,彼文有六:一、記種姓;二、初發心;三、密授記,謂不在座;四、現前記,謂在座者;五、有定限;六、無定限。但言四者,以彼後二但約時限,不異前故;或四傳差。
疏即是第二、中品行生者,上約五段科指,此約三段科指。
疏八部聞名等者。其彼龍等約資舊業。今詳經文及以疏解,亦有別時意趣之理。此經說言如前無異,如何龍等得同前耶?又但約生,言無異者,龍等如何得生內院?若但汎生而作此言,約資舊業雖可得爾,亦是但同餘業報天,不因慈氏亦有生者,何關此說?
疏:先不犯戒者。有戒不犯,不同下品,經無此言。准理如此,不言犯戒是不犯也。下句即是不曾受戒,不造惡者。或可上句有戒無犯,下句縱犯,非不律儀,即連次下罪輕微者。惡即十惡,後解為勝。先不受戒,必不能生知足天也。
疏聞名心喜者,即是經云聞已歡喜,當其意業。恭敬偏約語業,禮拜即是身業,可知。
疏天讚罪除等者,即是經云如前無異,自天讚等已下皆同。於滅罪中,須思多少。
疏具三業者等者。分品招果,如前已解,主、伴無疑。不爾,云何只喜便生?若兼少許,即成相濫,故以主、伴無相濫失。
疏:此明不願生等者。此意願生,但聞其名,亦得生也。或可願生,但聞其名,在下下中,不定生者,故此是翻不願生者。
疏及二界中間者。非圍四洲兩山之間,日在上故,是圍三千之三圍山。
疏若黑果處等者,約處,但無日、月光明,名之為黑,故無鬼、畜。約果,即有二義名黑:一、無慧光,二、無佛光。問:瑜伽自有黑、黑業名,云何此中名邊非黑?答:後約非善,善名白故;此約不明,不明名黑。邊邪之行,有邪慧故,不與黑名。
疏即諸邊境者,約地分也。如經即土名為中國,已外名邊。言行邊者,行不居中,便名為邊。不論何地,如於印土,不遮亦有行邊之者。
疏蔑戾車者,樂垢穢也,冢墓等家。言達絮者,此云行惡,即婬女家及酤酒家。旃陀羅者,嚴熾上屠。疏前不墮三惡者,理實亦有兩鐵山間。言八難者,三惡為三:四、佛前佛後,五、諸根不具,六、邪見,七、邊地,八、壽天。世智北洲即是第六,不起聖道方便名難。
疏:惡者,不善也者。隨彼惡者,自有軌式,是此中意。餘解如章。言即不律儀者,此屬之也。此却遮詮,非正律儀,名不律儀。
疏:養鷄者,此方亦有如猪養者,如養猫兒,不在此限。
疏縛象者,捉縛象者,故下會在獵師之中。不知對法等字,等何對法?雜心有屠羊,無養羊;有養鷄、猪,無殺鷄、猪。准疏所解,屠、養互舉,但是二文牛、犬不同,雜心更無讒搆好損。言伺獵者,伺,惟也。如下窠弓,亦通諸獵,對法不開。
疏:捉雉之屬者,在獵師中。
疏對法寬故者。全多樂損,雖無獵師,已有少分;若通而論,互有寬、狹。
疏犯戒惡行者,犯十重者,其中皆有為活命故。大意作惡為活命者,方為不律;所餘作惡,但在處中。於不律中分輕、重者,依梵網經,有輕有重,其養猪等是輕垢故。若依餘教,皆可名重;若論性遮,即唯性罪,四十八輕有性罪故。諸說輕垢皆遮罪者,有相濫失,不了彼經不約性遮以分輕、重,餘經不妨有約性遮分輕、重故。輕、重猶如長、短之名,臨時相對,不同性遮。性遮即定性遮,約於招感立名。佛制、不制,皆招惡趣,即名性罪;不由佛制,本性是罪,名性罪故。佛不制時,不招惡道;因佛制已,犯招惡道;因遮成罪,名為遮罪。有作是說:為遮性罪,名遮罪者,非也。此是立遮,所以中一。更有為護他心立等,如瑜伽論:問:如飲酒等,性耶?遮耶?答:是遮罪攝。問:三十六失豈因佛遮?答:論制、不制,約招惡道,非病、疾等。故欲受戒,亦說先懺輕垢之罪。不爾,輕罪無戒無犯,佛源不為制未受戒而建立故。
疏三業歸依等者,此下出理,勢連前經。三業歸依是中品行,即歸依時心意歡喜,即其經云聞已歡喜,別言之也。上能敬,舉相殷重;此下所敬,威力而加。故但聞名,而不墮於黑闇等也。言四等者,四無量也,以平等故。
疏:眷屬成就者,得其善者,名為成就;得其惡者,便得名為非眷屬也。如云非人。
疏:三、不謗三寶者,所離之二,皆是難故。
疏不但中品等者,此下總略。文中有二:初之四句,先約品辨。不但中品不願生者,聞名有益,離惡生善,是利益也。上、下二品,隨應亦爾。欲明之下,辨其中品偏說之意。偏說不願聞名、利益,是有表也。欲表不願生兜率者而聞其名,亦可改劣而為勝故,八部之體改易顯故。或可不例願、不願生,只要無惡、有善同也。言四生者,此總舉也。八部隨應改惡為勝。
疏即是第三下品行生也者,第二番科。
疏:滅罪有二等者,如次是經犯戒眾惡,中品無重,有犯輕者,此并犯重。
疏五、體投地者,五皆至地。此經大意:先懺罪已,然後修行。經名稱者,准疏所解,稱字是念,不連名投。
經:造立形像者,有以前來修諸功德為造形像,豈不下品重上品耶?
疏:設不作罪,懺悔、願生者,於此、彼中有不作罪、無罪而懺,願生更勝;或亦不必因怖而修,心多勝故。問:中品何別?答:十事有別:聞名、稱念,爭其歡喜;前來禮拜,勢連恭敬。前中且別恭敬配語,其勢不亦連禮拜呼。餘事又勝,自可此之。問:此中初、後二有何別?答:初約有讚,名之為稱;後約專注,名繫念也。勿後唯意,有口字故。
經來迎此人者,今詳唯識論文上下及諸經文,所有總文多在頭尾。且如此經覩佛光明皆悉雲集,豈不遍前阿若等耶?不爾,彼彼應不見光,既見云何偏不言耶?故彼在末文貫於上。今此亦爾,遍前九品佛皆來迎,云何更為三品別說?應云來迎三品,無別說之在末,但有勝劣不須問答。法華集眾末後亦有兩句總文,皆悉雲集瞻仰尊顏,莫其前眾不瞻仰耶?又前但有列眾之言,並不曾有聚集之語。又前疏文說古法師上生之者皆有雲迹,彼豈皆是下品耶?須思須思。
疏犯戒造惡等者。兩句之文,是牒初段;聞名修行,牒第二段;命字之下,方釋此唱。
疏滅其罪暗者。問:前既已懺,云何又滅?答:令遠無失。況復念念心差已上,更淨為妙。
疏:一、懺悔、造像等,前有十事,并前懺悔,共有十一。今束為五,謂:懺悔等十中第一、聞名即懺,懺悔便是聞名者,故勿入供養;造像即是十中第二、供養即是中間六種。後二可知。如是皆具,即為上品;闕後一者,即為中品。多說後四隨闕一種,皆入中品。今只隨文,於下下中有其二類:一者、得生,二者、不定。但闕後二,即亦定生;餘不定生,隨文方指。問:何故中品合之為一?答:同供養故。又意欲令皆修習故,乃至隨喜隨分須具,以彼果報皆具有故。乃至若無隨喜之者,彼處境界無分得見,如何可生?
疏雖歸懺悔等者,二句之文舉具初一。或但初唱懺悔之者,歸言歸依於慈氏也。次下兩句是皆不具。合為五中後四義者,或第十中稱名亦無,只有大段聞名懺悔。次下約已懺歸罪滅而科釋之。五箇或字却開十中第一稱名闕四之者,未後却是十中初故。如是合為五義之中具足前三,下下定生隨具其一,不具四者是不定生。此中說前大段中不懺悔者,犯惡不懺,定不生故。問:如是已懺會闕之者及闕四者是不定生,已如文辨。其闕三者,行相云何?又其中品,前來已說,但闕後一。於五類中闕餘一者,是何品耶?又其下下但闕後二,餘闕二者,是何品?答:准此文意,若於造像及以供養更隨闕一,亦入不定。中品必要具前四也。於第四中更要常恒下下生者,約具前三。設具餘四,或具餘三,皆非本品。問:云何不說餘具三者及具二者?答:於或字中皆以顯之。恐文繁故,多說闕一,皆為中品;餘闕二等,皆為下品。其闕二者,亦是定生;闕三已上,不定生也。今只隨文具上品者,於後二中更要恒也。中品第四要恒亦爾。其不恒者,即入不具不定生中。
經未舉頭頃者,前初二中禮已諦觀方為說法,今下品者恐不信故疾為說法,疏中自具,由此不待舊天子也。
經於未來世等者,不定何劫故佛數多,其彼二劫應不決定。
疏上來三類等者,結前生下,顯下經文結勸之詞。亦通有於生外院者,以不曾云生內院故。言除第九品者,唯除第九品中有此,名除第九。問:前不願生,猶通上、下,如何無有生外院者?答:願者無故。此是願中有生外院。言任運後時,還成不退者,即後經云: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不假餘緣,名為任運。次下即連後成佛時得授記等。
疏:真報之佛未逢者,凡階未至。
疏:慧矚智光者。并如此世非眼不見,智光即教。或如說言:以無漏輪轉在身中,證見彼智,名之為矚。凡夫不爾。
疏修十善行者,即下勤行。念名恭敬下,子第二、聞名起敬。等,字等,及禮拜、投誠,及後大段不願生者,此牒大段,欲分科也。
經念兜率陀天等者,此一唱經,前後句連,前段標勸繫念思惟,此段正念兜率陀天而修戒行,遂總念行發願迴向,連後段也。如是相合,總名正觀。
疏俱於持戒,不論餘業者,解初二句,竪故,勝故;次近一行,解次一句。言一日者,是八戒也。前言一念,即假舉少;後近一行,解後二句。初句言念,輕、重俱遍;後句說行,據重名道。成業道者,必須重也。
經作是觀者等者,此段之文勢連於前,其前之文亦貫於後。其千二百、五十、百億劫不同者,其一人者有十二支,其一蓮華有十二葉,故其滅罪一千二百。一掌五指,故表五十。每一十也,三業圓備,數滿為百,又見一人。
疏列八想:於有苦者,而與拔等;於見蓮華,列其四想。謂於好法思供養等,合成十二,表千二百;合掌、恭敬、發善為二,身防三支為三,共五,故為五千。其禮拜者,三業、十善互資成百。問:如是雖見所表大數千、十及億三不同者,其義何耶?又下疏言輕、重不同,如何可見?不等所以,只其千二、只五、只百可爾。答:禮拜、投誠,其重易知。於念名中見一天、人及一蓮華與但聞名不見境者,故重、輕別。其千、十、億數不同者,且先說十。由彼菩薩慈、悲代機,忍之成佛,於釋迦後,其機已是釋迦所化,凡愚一蘊便能滅其一十劫罪。今此念名最遍,故遂能滅罪五十劫也。又由宿願已多成故,既見其境,境有人、法,生起眾想,想有十二,於十二想一一有敬及有悲,故成二十四。如是一一皆敬,但聞彌勒名念。滅罪之力各有五十,故千二百以為限也。其禮拜者,三業發善,善有十業,合自作等以為百行,相資成千。十度准此,千千相資,成其百萬。防惡之因亦有如是,即二百萬。各更利他慈、悲、喜、捨及以晝夜六時行之,是二千萬。此為二億。此之二億各遍慈氏五蘊功德,每蘊滅其十劫生死,故總含滅一百億劫生死罪也。問:下凡禮拜,如何有得如是功力?所積皆是上位行故。答:約為當因,彼皆由此而方得故。今便能有如此勢力,如初發起大菩提心,便能滅罪為父母等。
疏滅八十劫罪者。今現行本有其億字,應是後來傳者加出。
疏:晝夜相續者。此即別前一念頃也,故滅罪多。
疏:第一、見毫光者,此是前來上品生者,生至兜率,彼中便兼說滅罪故。既九十億與此不同,故此排列。
疏問:何故見身毫相者,此即第一前上品者親見毫相,滅罪但得九十億劫;次前第四是前第三禮拜、投誠,却是人中遙禮之者,滅罪却多一十億故。故如此問。遙念之言,即詮禮、念隣近為名。
疏答:見佛身相等者,此有三解:初、約發心難、易。難者,力大,在於人中,此已生上,是在先也。二、約厭心淺、深。深者,力勝。三、約時分長、短。長者,用多。
疏:問:聞名歸念者。此牒第二,或并初一。
疏少禮,少念,一、暫歸聞等,禮即第三,念即第一,歸聞第二。下翻文中聽聞第二,敬禮第三,朝朝供養是翻第一,但注想也。
疏前三品修等者,此下是約三段科者而科釋之,故指滅罪以為第三。
疏即是總說等者。結歸上排大段文也。
經:設不生天者,內有兩類:一者、不願;二、雖發願,業不成就。疏:上自具。
疏其前樂生等者。恐外問云:樂而業滿,皆至龍華,有何差別?此下辨之,亦有等殊。前者得道,此但發心,故不同也。問:其前三品,生無凡夫?答:得道有期,名為得道;非皆已得,名為道;或得不退,便名為得道。
疏汝生安樂國等者,汝即彌勒,我即釋迦。八萬歲時,名為安樂。初之一段對辨二國:初半約其進趣辨之,後半約其傳法難、易。樂處傳法,實為易也。次下顯其三會所度以度法。
疏:六事中一者,上中之下尚但一分,彼威儀中不唯五戒。
疏禮二足者者,釋迦慈氏名之為二,表捨慢以二為首,捨諸煩惱。
疏聖隨願往者,此下是辨不須說者,亦隨願生。此有七地及初、二果,或其七地亦有神通。其不還者,不生欲界,但以神通。
疏汝等者,現佛前者,及字之下,是佛滅後。
疏:下品行者者。疏:主舉劣以況勝也。經中具通。
疏為度末代等者二句,釋成鄭重之意。末代難勸,故須再三。
經亦記未來等者,上是彌勒,下是眾生。其佛前者,約其當果皆名未來。
疏歎凡聖者,歎佛說也,即經兩節。言故承前說者,此却說是求生之者,經上但有眾生言故,承上慈氏。或前理准,聖亦求感。
經:唯然者,順而悅預,名為隨喜。承稟所教,名為敬諾。先示承稟,然後發問。唯字上聲以合然,然字便是敬諾,然是應然。
疏:此答受持者,其儀軌者,第一、勿忘,第二、即為未來眾生而得生天,第三、即令眾生成佛。如是三心,則為受持之儀軌也。示菩提相,欲令求成,故是一意,或別為一。
疏:超驤者,超即驤騰。
疏便斷佛種者。不令生現,名之為斷;或此種言但是因義,不續名斷。
經:此經名等者,有三名也。初從所說彌勒為名,後從進勸大心為名,唯其第二正從生天而為名,故乃偏立之。
疏:得未曾有者。上之而說,先未聞故。今既得聞,得此未曾有聞之事。
疏:季俗之末者,季者,小也。生在小俗,尚居其末,又其時末,名之為季。末中之末,是其大意,皆是自謙,例勸於人。允者,信也。
疏:事事不染等者,不應染,故名不染。而強生染,名為而染。又其境體而非是染,而心染也。
我以清淨心, 略釋瑞應疏。 願所獲功德,
慈氏來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