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慈廣濟寺新志
弘慈廣濟寺位於北平內城之西、大市街北,東望西華門,西接阜城門,地敞而境幽,近市而塵隔,雖非山林,實山林也。寺始創於宋末,原名「西劉村寺」;元末兵燹之後,已廢為荊榛瓦礫之墟。至明憲宗時,潞州僧喜雲法師因土人掘得石佛,即於其地重建今寺,賜額「弘慈廣濟」;清康熙間,湛祐禪師建大悲壇,並創修新志,發凡起例,廣輯文獻,後經然叢法師編輯,釐為三卷,前繪寺圖一幅,下分繪十景:中庭放鶴、經台夜月、院樹秋陰(原書缺此景左頁,又缺梵閣春雲全景及海棠晚色景右頁)、花開方丈、大椿團蓋、別室馴猿、香裊深窗、仙棗垂瓔。廣濟壇前絢彩蒸霞、陸離璀璨、花木垂陰、雲烟繚繞、猿鶴聞經之佳趣,躍然圖上。次錄康熙「御製弘慈廣濟寺碑」,以次則分建置圖、碑銘頌、傳記序、賦贊跋、尊宿、塔院、下院、題咏等八門。建置門記本寺之建置沿革,本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東雲水堂、延壽堂、大雄寶殿、東伽藍殿、祖師殿、普門殿、大藏經閣(內貯大藏尊經六百七十七函)、戒壇、毘盧殿、大悲壇、地藏閣等。碑銘頌門所錄諸文,皆有關建置。傳記序門錄有喜雲慧大師、恒明羔律師、滿月清法師、玉光壽律師、萬中祿律師、德光祥律師、道光會律師、復初仍律師、天孚祐禪師之傳記;另有大悲壇記、旃檀佛記、廣濟戒壇記,則有關建置;又錄「金陵印藏序」乙篇。賦贊跋門僅收「廣濟寺賦」、「觀音三十二變相贊跋」二篇。尊宿門記本寺之僧侶。塔院、下院二門亦建置之屬。題咏門收歷代文士之詠詩。後附「廣濟舊志跋」。按是志所收,泰半為編者湛祐之所撰,靈光片羽,亦可珍寶。茲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清康熙四十三年(一七〇四)大悲壇刊本景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