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第1卷-第7卷)
清淨道論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因緣等論
經中如是說:
住立於戒有慧人 而修習心與慧者
有勤有智諸比丘 彼當脫離此之結
然,經如是言?據說:世尊住舍衛城時,於夜分來一天子,為除自己之疑惑,如是質問言:
內結與外結 人人結縛結
瞿曇我問汝 誰當離此結?
此〔質問之〕略義〔如次〕:
「結縛」是渴愛之同義語。然,其〔結縛〕是對色等所緣上下屢屢生起故,依締結之義〔言〕結縛,如竹籔之枝網,故稱為結。又〔其結縛〕是自物他物,或自身他身,或對於內處及外處而生〔愛著〕故,說「內縛與外縛」。由如是生起結縛,人人被縛。如竹之網枝〔結纏〕於竹等,依彼渴愛之縛稱一切有情眾,人人被縛、被繫、被締結之義。如是被縛故〔言〕:「瞿曇我問汝。」是故我問。瞿曇是稱世尊之姓。「誰當離此縛」,如問縛於三界誰當脫離此結縛——於問——誰得脫離耶?
如是〔天子〕問後,於一切諸法無障礙智行者、天中之天、諸〔帝〕釋中之勝帝釋、梵天中之勝梵天、熟達四無畏、持十力、得無障智及慧眼之世尊,對彼答此義說偈:
住立戒慧人 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 當離此結縛
今依於大仙 所說之此偈
戒等種種義 如實我解釋
勝者〔佛之〕教 甚難得出家
不得如實知 攝戒等安穩
正直清淨道 雖欲淨精進
此淨難到達 〔對修〕瑜伽者
我持彼等悅 決擇清淨道
依大寺住者 之所說示法
〔以下此〕當說 我敬之彼說
欲淨一切者 諦聽善恭敬
此中,「清淨」是除一切垢知究竟清淨之涅槃。向其清淨道而為清淨道。「道」,是言至彼之方便。說彼清淨道之義,而且此清淨道〔之說明有種種〕。
(一)有時示毘鉢舍那(觀)〔之意義〕。所謂:
一切行無常 以慧觀見時
即以厭離苦 此向清淨道
(二)有時〔示〕禪與慧〔之意義〕。所謂:
無慧者無定 無定者無慧
禪慧兼有者 彼實近涅槃
(三)有時〔示〕業等〔之意義〕。所謂:
業與明及法 戒最上活命
依此人清淨 不由姓財〔淨〕
(四)有時〔示〕戒等〔之意義〕。所謂:
一切時戒具 有慧善等持
精進勵精專 渡難渡暴流
(五)有時〔示四〕念住等〔之意義〕。所謂:「諸比丘!為諸有情之清淨,〔為悲惱之超越、苦憂之滅沒、真理之證得〕,作證涅槃之一乘道,此即四念住。」對〔四〕正勤等亦然。
然佛陀解答天子之質問,〔於本論最初偈〕示〔清淨道是〕戒等之意義。略釋〔此最初之偈者如次〕:
「住立戒。」是立於戒中。有調馴戒圓滿者,於此言住立於戒者,故調馴戒圓滿,言「住立於戒」,此是此句之意義。「人人」是有情。「有慧人」,是依業生三因結生之慧為有慧者。「修習心與慧」,是修習三摩地(定)與毗鉢舍那(觀)〔之意義〕。然,於此偈,是由「心」之名目以示定,由「慧」之名〔以示〕觀。「有勤」,是有精進者。然精進是熱燒、燒盡一切煩惱故,稱為熱(勤),具有此故稱有勤。「有智」——言智是慧——是具有〔慧〕者之義。而且由〔有智之智〕句示將來〔業處〕之慧。於解答質問〔之偈〕文,有三次說到慧,其中:第一〔即言有慧人時之慧〕是生〔得〕慧,第二〔即言修習心與慧時之慧〕是觀慧,第三〔即言有勤有智時之智〕是導入一切所作之將來慧。
見輪迴而生怖畏故言「比丘。」「彼當脫離此結縛」,示此戒及此心之名目是定,具備此三種慧及此勤等六法之比丘,譬如男子住立於地上,舉振銳利之刀〔斬除〕大竹籔而離縛,住立於戒之地,定為〔礎〕石,為銳利觀之慧劍,以策勵精進力當斬除、摧破、脫離自己相續生之彼一切愛縛〔等義〕。而彼結縛於〔修習四沙門〕道之剎那名脫離。既脫離結縛者,得〔四沙門〕果之剎那,為含括天〔一切〕世間最上之應供者。故世尊說:
住立戒慧人 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 當離此結縛
於此〔偈〕說彼〔比丘是〕「有慧人。」彼〔於此時〕其慧不是〔直接現在〕所能作。然,由宿業之力彼〔慧〕既成就。其次〔彼有慧之比丘〕「有勤」,此處是說常依精進之勤行者,又「有智」,是〔說〕依慧為正智行者,住立戒已是說依「心、慧」修習止觀〔義〕。
於此〔偈〕之意義,世尊依戒定慧之門,以示此清淨道者,即依以上〔之偈文〕,以三學、三種善教、三明等之近依〔強因〕,避二邊(極端)而習行中道,超越惡趣等之方便,依三相而捨斷煩惱,違犯等之對治,三雜染之淨化,及闡明須陀洹等之原因。如何〔闡明〕?
一〔三學〕於此處依戒闡明增上戒學;依定〔闡明〕增上心學;依慧〔闡明〕增上慧學。
二〔三種善教〕又依戒闡明教之初善;「何是諸善法之初?是極淨之戒」,依語及「一切惡之不作(諸惡莫作)」等語,說明戒是教之始;而且持無後悔等之德故是善。依定闡明中善;依「善之成具(眾善奉行)」等語,說明定是教之中;而且持神變等德故是善。依慧而闡明教之後善;依「自心之淨化,是諸佛之教(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等語,是慧之最上,慧是教之最後;而且〔慧〕對諸好惡〔之事物〕以視一如之態度故善。
如堅厚山巖 不為風所動
毀譽無所動 賢者亦如是
三〔為三明等之近依〕又依戒闡明三明之近依(強因),依戒之成就而達三明,非〔依〕其他者。依定闡明六神通之近依,依定之成就而達六神通,非〔依〕其他者。依慧闡明種種無礙解之近依,依慧之成就而達四無礙解,非依其他之原因者。
四〔避二邊而習行中道〕又依戒闡明迴避稱沉溺欲樂之極端〔行為〕。依定闡明迴避稱沉溺自苦之極端〔行為〕。依慧〔闡明〕習行中道。
五〔超越惡趣等之方便〕又依戒闡明超越惡趣之方便。依定〔闡明〕超越欲界的方便。依慧〔闡明〕超越一切有之方便。
六〔依三相而捨斷煩惱〕又依戒闡明彼分捨斷而捨斷煩惱。依定是〔闡明〕鎮伏捨斷而捨斷煩惱。依慧〔闡明〕正斷捨斷〔而斷煩惱〕。
七〔違犯等之對治〕又依戒闡明諸惑違犯之對治。依定〔闡明〕纏之對治。依慧〔闡明〕隨眠之對治。
八〔三雜染之淨化〕又依戒闡明惡行雜染之淨化。依定〔闡明〕愛雜染之淨化。依慧〔闡明〕惡見雜染之淨化。
九〔須陀洹果等之原因〕又依戒闡明須陀洹果、斯陀含果之原因。依定〔闡明〕阿那含果之原因。依慧闡明阿羅漢果之原因。然,得須陀洹是稱諸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其次阿那含果是定圓滿者,阿羅漢〔言〕慧圓滿者。
如是依以上〔之偈〕闡明三學、三種善教、三明等之近依、避二邊而習行中道、超越惡趣等之方便,由三相而捨斷煩惱、違犯等之對治,三雜染之淨化,及須陀洹等之原因,此等之九類並其他如斯之三德。
此因緣等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