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并序上)
人心本来清净如镜,外物原本虚幻如影。梦境般的心识找不到开端,外境却显得真实存在。正因为如此,迷惑造业成为习惯,因果报应循环不息,像尘沙劫波般永无止境。为此,圆满觉悟的佛陀化现人间,首先讲解生灭因缘,让人领悟苦、集、灭、道之理。虽然破除了自我执着,但还未通达诸法空性,为根除病根才演说般若智慧。
当心境双忘时,方显真心;当分别净垢的念头消失,一切都清净圆满。佛陀放三千瑞光,召开十六次法会,现在所传的是第九会内容。经文词句简略,义理却深邃微妙:智慧能透悟三空真理,布施涵盖一切修行。在全经十八处关键地方,暗中指示修行次第;通过破除二十七种疑问,悄然贯通法义血脉。若不层层破除执着,怎能契合真理本体?
所以虽然鼓励修行,却始终强调无相。正因为教理深奥、行果玄妙,导致口诵经典者多如牛毛,真心通达者稀如麟角:有的人只会用名相附会,执着事相而违背宗旨;有的人空谈一真法界,只见源头却迷失支流。其余那些凭己见讲解注疏的,更不足论。这部经的价值,即使用恒河沙数珍宝和三时舍身命来比喻,也难以企及其万一,岂是徒然虚设?
而且天亲菩萨和无著菩萨都是传承佛法的祖师,后来的学佛人怎么敢随意增减他们的论述呢?所以我现在的讲解不会刻意批判不同观点。这部《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是在解释天亲菩萨的《金刚般若论》,就像牛奶虽然出自城中却不同于城池本身——我的注解只是阐发祖师原意。接下来就会直接解释《纂要》的名称含义和经题主旨,不必在此预先说明。
我向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佛虔诚顶礼,您透彻揭示了般若空性的深妙法义。感恩诸位菩萨发起流通此法门,以智慧加持令所述经典契合众生根器。
在正式讲解这部经之前,我先概要说明四个要点:第一、说明佛陀说法的缘由,第二、阐明经文的宗旨和根本,第三、分析说法的时间和法会,第四、解释经文含义。
先说第一个要点"教起因缘",分两方面:先总体说佛陀说法的普遍原因——是为了回应宿世因缘、回应弟子请法,为了阐明真理、度化众生。若究其根本,佛陀出现于世只为一桩大事:就是要让众生都能开启佛的知见智慧。
再特别说明本经的五点具体缘起: 一、为对治"我执"和"法执"这两种执着。因这两种执着会产生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障碍清净心,使心不得解脱,造业受报,轮回于五道;所知障障碍智慧,使慧不得解脱,不能认清本心、不通达诸法本质。纵使超出三界,也会滞留在声闻缘觉的境界,不能成佛,所以称为"障"。除去二执,二障自然消除,为此而说此经。
二、为破除潜伏和现起的两种疑惑。既要防止未生起的疑念萌发,也要斩断已生起的现行疑惑。经中每解答一问便顺势追问,层层破除疑障,全经共分二十七段逐步澄清。
三、为转化消除重业与轻业。通过般若智慧,能将重业转为轻报,使轻业得以清净。这是因为般若经指明了福慧双修之道:佛陀成道后,未说般若之前,众生因缺乏妙慧,虽行布施等善事却执着相状,都成为有漏之福,或停滞于二乘境界。故而演说般若,阐明妙慧是成就法身之因,布施等五度是成就应身之因。若无般若智慧,布施等五度不能称为波罗蜜,不能成为成佛之因。必须福慧双修,方能成就福慧具足的佛陀。
五、为阐明真身与应身二种果德。未闻般若之前,众生只认色相为佛,不知应化身仅是真身的化现,不能如实认识真身与应身的本质。故此经阐明二果,令众生知晓这都是通过福慧二因而证得。
第二、说明本经的宗旨和体性。先说宗旨。整体来看,佛教都以因缘法为根本宗旨;具体到这部经,则是以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既不同又不二的道理作为宗旨。因为用契合真理的智慧去观照一切现象,所以像金刚一样能断除所有烦恼;这智慧所契合的真理就是实相,所以像金刚一样坚固不坏。一切修行法门中,每一个都不能违背这个宗旨,因此将两者结合作为本经的宗旨。
再说体性。文字般若就是本经的体性,文字包含了声音、名相、句子、文辞;文字本身空无自性就是般若,并没有另外的文字实体,所以能完全含摄所有道理,整体构成教法的体性。
第三、关于佛经的集结地点与法会次数。首先总体说明佛陀宣讲大部经典的场所与法会:六百卷经文,共在四个地点举行了十六次法会:第一是在王舍城灵鹫山举行的七次法会(山中有四会,山顶有三会);第二是在祇树给孤独园举行的七次法会;第三是在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举行的一次法会;第四是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边举行的一次法会。这部《金刚经》属于第二处祇园精舍的第九次法会,收录在第五百七十七卷。
接着特别说明翻译传承。此卷经文历经六位译经大师先后翻译:一是后秦鸠摩罗什,二是北魏菩提流支,三是南朝陈真谛,四是隋朝达摩笈多,五是唐初玄奘,六是武周时期义净。这六位都是通晓经律论的三藏法师,现在流传最广的是罗什大师于弘始四年在长安草堂寺翻译的版本。
印度有位无著菩萨,通过修日光定上升到兜率天,亲自向弥勒菩萨求教,领受八十颂偈语,又将偈颂传授给世亲菩萨。世亲菩萨据此撰写长篇注疏形成三卷论释,着重破除疑惑执着。无著菩萨另造两卷论释,侧重阐明修行次第。现在科判经文主要依据世亲菩萨的释义,同时融合无著菩萨的观点,并参考其他论疏,广泛采集各家注解说解,题名《纂要》,其精髓正在于此。
第四、解释经文含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先讲解经题主旨。
金刚经。
金刚这个词,梵语叫跋折罗,指的是力士手中所持的金刚杵。它是众金中最坚硬的宝物,所以称为金刚。帝释天拥有这种宝物,但福报浅薄的人很难见到。金刚极其坚硬又极其锋利,用来比喻般若智慧——就像没有什么能破坏金刚,它却能击碎万物。《涅槃经》说:“譬如金刚,没有东西能破坏它,而它能粉碎一切万物。”无著菩萨说:“金刚难以破坏。”又说:“金刚能断灭一切。”还说:“金刚具有细微而坚固的特性。细微,是因为它代表智慧的根源;坚固,是因为它不可破坏。”这些都是用坚硬比喻般若的本体,用锋利比喻般若的作用。另外,真谛法师的记载中提到六种金刚:第一是青色金刚,能消除灾厄,比喻般若智慧能消除业障;第二是黄色金刚,能随人的需求而变化,比喻无漏功德;第三是赤色金刚,对着日光能生出火来,比喻智慧对照本觉能生出无生无灭的智慧之火;第四是白色金刚,能澄清浊水,比喻般若智慧能清除疑惑的浑浊;第五是空色金刚,能让人在虚空中行走坐卧,比喻智慧破除对事物的执着,安住于真空之理;第六是碧色金刚,能消除各种毒害,比喻智慧能除去贪嗔痴三毒——这些是辅助性的比喻,并非金刚“坚利”本质的核心喻义。
般若,准确翻译就是智慧,指的是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契合本觉的明慧。如果从修行者由浅入深的角度来说,它包含了闻慧、思慧、修慧这三种智慧,统称为般若。所以无著菩萨说:“能断除烦恼的,正是般若波罗蜜中所含的闻、思、修三慧——就像金刚钻能切断一切那样彻底断除烦恼。”他又说:“微细的是智慧之因——这智慧之因就是指般若。”依照《大智度论》的观点,在修行因位时称为般若,成就佛果时就称为智;因此闻、思、修三慧都算是微细的、精妙的智慧,它们是成就佛智的基础。般若具有断惑的功能,所以属于因位;佛果已无可断之惑,因而转称为智。若根据《大品般若经》的释义,“若”字同时包含智与慧两种含义——因此智与慧只是名称和侧重稍有不同,本质并无差别。
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达彼岸。说的是远离生死的此岸,渡过烦恼的急流,最终抵达涅槃的彼岸。涅槃,就是圆满寂静,也叫作灭除烦恼。一切众生原本就具足寂静的本性,不需要再另外去灭除什么。只因为迷失颠倒,妄自认为有生死轮回,这才叫作停留在此岸;若是觉悟到生死本来就是空的,原本就是圆满寂静的,这就叫作到达彼岸。如果结合般若智慧来回看,应该说这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
佛经的梵文原本叫"修多羅",翻译成中文就是"契经"的意思。"契"这个字,是说能把佛法道理讲明白,又能契合众生的根机,既符合真理又适合大众。"经"字呢,《佛地论》里解释:就像用线穿起花朵一样,能把该说的道理都贯穿起来,又能摄受教化众生,所以叫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