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析義疏
No. 263-A圓覺經析義疏大義
一开始,先总体说明这部经的核心要义。
这部经典具备广大无边的智慧,涵盖世间与出世间的所有真理,所以称为“圆满”。它能贯通宇宙万法的本源与现象,照亮凡夫与圣者的心灵境界,因此称为“觉悟”。这种境界无法用形象来描述,也难以用声音来表达。结集经典的人不得已用语言记录,只能勉强以“如是我闻”作为开头;又不得已用文字呈现,只好勉强描述:一时,世尊(婆伽婆)进入神通大光明藏的禅定境界。
由此可见,圆满觉悟就在当下,佛果不必向外寻求。但凡夫和外道如同沉溺在长夜大梦中,被重重梦境困住无法醒来;声闻缘觉如同眼睛生病的人,把幻影当作真实,反而遮蔽了清净法眼。因此劳烦至尊的世尊,在超越对立的境界中显现清净国土,聚集法身清净圣众,依托清净觉性,升起大悲心云。主佛与伴佛层层无尽,共同安住于如来平等的法会中。古德称此为“六种成就”,也以此作为经文的信证依据。
有人说本经缺少发起因缘,我认为不然。请看文殊师利菩萨首先请问如来成佛的根本原因,接着请菩萨如何发清净心,最后问到末法时代如何修行不堕邪见。佛陀也郑重回应,分为两部分:总标真理宗旨和分别回答前问。总标真理是统摄后文的信、解、修、证都不离这个宗旨。先开显本体,称为无上法王有大总持法门名为圆觉;再彰明作用,说它能流现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等。分别答问则是逐一回应文殊的提问:答第一问说一切如来成佛的根本都是依靠圆满观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才成佛道;接着追问什么是无明,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错认四大为自身、六尘影象为自心,如同眼病之人看见空中花和第二月,由此妄有生死轮回,所以称为无明;修圆觉者知道这些都是空花,就没有轮转,也没有身心受生死之苦;最后总结说这就是成佛的根本修行方法。随后回答后面两问,说菩萨因此发清净心,末法依此修行不堕邪见。由此可见,普贤等十章都是依文殊章而发起的。
序分说完,正说开始。依照华严经的体例,分为四部分:第一、三问三答生信分,第二、两问两解开解分,第三、四问四答教修分,第四、一问一答示果分。
生信分中的三问三答,第一章是普贤章。普贤菩萨有简问、详问和结请。简问是承接佛陀回答文殊的“成佛根本都靠圆满观照清净觉相”,普贤认为圆觉清净境界不修行就不能契入,但不知如何修行才能契入。详问是承接前章“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的道理:空花即是虚幻,如果知道一切都是幻相,那么身心也是幻相;若再用身心去修行,就是以幻修幻,这怎么修呢?既然知道是幻,为什么还要灭尽诸幻?如果幻都灭尽了,没有心了,又靠谁去修行?为什么又说修行如幻?既然知道是幻,本来就不用修;若不修,就在生死中常驻幻化,没有观行就不能了知如幻境界,没有实修又如何让妄想心解脱?结请中说如果不修有这些过失,正说明必须要修,但不知用什么方法次第修习才能永离诸幻。佛陀回答:种种幻化都生于觉悟心,这是根本道理;众生幻心还要依靠幻法来灭除,诸幻灭尽后觉心不动;知道是幻就当下远离,不需要特别方法;离开幻就是觉悟,也没有次第差别。最后总结说依此修行才能永离诸幻,这也是回答“云何修行”的问题。
普眼章有三请四义。因为前章佛回答普贤的离幻法门,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普眼认为如果有正确方法思维修行或许能悟入,若没有则难免迷惑,所以连发三请:第一正请问修行次第、如何思维、如何住持、用什么方法;第二反请说如果众生没有正确方法,听说这个三昧会心生迷惑不能悟入圆觉;第三结请愿佛慈悲为现在和末法众生假说方便。佛陀回答先说明人法二空观来灭除诸幻以便进修,回答正请的前三义;后开示法界观令其悟入更深的道理,回答正请的最后一义。如果能从此悟入住持大圆觉场,享受与佛相同的受用,就不需要再问了。但因为疑问未除,所以又有金刚藏菩萨出来请问。
金刚藏菩萨因为前章“本来成佛”的说法,代大众提出三个难题:第一,如果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还有无明?这是用真谛来难问妄谛,认为不应该再有无明;第二,如果无明是众生本有的,为什么又说本来成佛?这是用妄谛来难问真谛,认为不该说成佛;第三,如果凡夫本来成佛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什么时候再生烦恼?这是用本觉来难问妙觉,认为如来还应起惑成为众生。第一难是显示自语相违,因为众生本成是佛自己说的,又说有无明就自相矛盾;第二难是显示与世间共知相违,因为无明本有是世间公认的,又说本成佛就违背世间;第三难是显示完全不合理,因为凡夫的本觉不是始觉终究不能成佛,如来妙觉既然已成就不应再迷,三觉不明确所以不成道理。等到佛陀立法立喻详细开解,最后斥责这是虚妄浮心、诸多巧见,这样的分别不是正问。新学菩萨听到这里,应对大涅槃生起决定信心,到下章弥勒菩萨会自知前非。至此以前,三问三答生信分完毕。
第二两问两解开解分,第一章是弥勒章。因为前章佛回答金刚藏说“欲入如来大寂灭海,要先断无始轮回根本”等,弥勒认为轮回由于爱欲,爱欲起于六识,生灭无常怎么能为根本?所以先问怎样断轮回根本,意思是要从第八识下手;既然根本在第八识,种性应该兼括出世,所以接着问轮回有几种性;如果轮回只在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就称为无轮回,无轮回自然应该向上修行,所以第三问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如果有差别就兼有邪正,除邪归正教化很难,所以第四问回心向道的众生应该用几种教化方便。等到佛陀应问而答,详细周全。新学菩萨听到这里,应该已有微少理解,何况如来特别怜愍末法众生,教他们在大圆觉起增上心,应当发菩萨清净大愿,不要遇到外道和二乘等,现在的新学菩萨也应该有所感发。之所以不结解分,是因为正结解分要等到后面的清净慧菩萨章。
因为前章佛教末法众生在大圆觉起增上心,清净慧认为起增上心必然是求佛所证。既然如此,现在法会大众应该先听,所以请佛为现在法众重新宣说法王圆满觉性。说重宣显示前面不是没宣说,现在是为末法众生让他们代传。但圆满觉性不是轻易能得,所以又问众生、菩萨、世尊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佛陀回答第一请有三:第一约本觉显示自性平等;第二约不觉和始觉说明执幻成差;第三约妙觉显示究竟平等。这样现在法众对于法王圆满觉性也能大致了解。回答第二问有四种:第一是劳虑永断得法界性,但净解成为障碍,称为凡夫随顺觉性;第二是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还住见觉,称为未入地菩萨随顺觉性;第三是有照有觉都名障碍,所以菩萨常觉不住,称为已入地菩萨随顺觉性;第四是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乃至法界海慧照了诸相同如虚空,称为如来随顺觉性。末法众生听到这里虽然可以随顺修习,但任运成碍,不觉悟就难入佛乘。如果是顿圆根机,只须在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也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听到这些不生惊畏,就是名为随顺觉性。何况现在法众亲见如来三业殊胜面命耳提,对于法王圆满觉性,没有不像黑夜观火、白日看山那样清楚的。至此以前,两问两解开解分完毕。
第三四问四答教修分,第一章是威德自在章。前面的信解二分虽然都开示圆觉,却没有指示观修法门。因为圆顿行人根性猛利,言言见谛句句明宗,如果一定要让他们依观分门,反而成为钝根安排。所以世尊在未悟之前只散漫开示,现在既悟之后大用繁兴,不借理观有两种过失:一是自恃根性,妄用慧照而误落有为;二是不念尊贵,遇到患难容易退心。大威德菩萨知时知机,用比喻请问:比如大城比喻圆觉妙心清净法身所依,外有四门比喻诸菩萨欲证圆觉随根机分门,四法界都可以修。四法界就是三观所照的境界。因此如来应其所求开示三种观门。看三种观门最初都说“悟净圆觉”,明知是悟后的事。奢摩他观中说“以净觉心取静为行”,明显是理法界境;三摩钵提观中说“以净觉心起诸幻化”,明显是事法界境;禅那观中说“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乃至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明显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二法界境。最后总结说这三种法门都是圆觉,亲近随顺一切圆证就成圆觉。据此则始终唯一圆觉。这里说明三观的行相,下面说明单复修习。
辩音章中,菩萨名辩音应该是往昔因中修习轮观,成就无碍智慧,发起无碍辩才,现在来辅佛扬化仍以辩音为名。听到前章佛回答威德的三观行相非常稀有,因为观门虽然相同但根性不一,所以问这一切方便中,一切菩萨在圆觉门有几种修习?佛陀回答处有单修、统修、圆修。单修则三观都能究竟;统修中三观所统又各有三:一叠复修、二具足修、三齐零修。叠复修是先后两不相违;具足修中除能统则中后随宜;齐零修中合能所则随便都得。至于圆修则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不离觉性二十四轮,同归三观之中,一力圆修共成二十五种。最后又教各安标记随手结取,验知宿根先后一门而入。既然称为轮观,还应就这一门轮替遍修,这样就没有障不消、没有行不成。
修分中还剩两章,现在约净业章来说。净业菩萨因为前章说“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所以问:如果觉心本性清净,为什么染污使众生迷闷不入?佛陀回答处分为迷识、迷智二种四相。迷识四相是: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寿命,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依于憎爱造种种业;由妄业故妄见流转,谓人间天上;厌流转者妄见涅槃,谓声闻缘觉;由此不能入清净觉。这是约凡夫二乘被识所迷,动念息念都归迷闷。迷智四相是:由有无始本起无明,转成第八识为己主宰,相续求道都不成就,因为四相未脱;如果众生微有所证,不忘能证之智,就是被智所迷,名为迷智我相;如果悟能证为我,虽不认证但于能悟不忘,又是被智所迷,名为迷智人相;为对彼我所以说名为人;至于又能了彼证悟为我为人,虽二都不取但仍存有所了,又是被智所迷,名为迷智众生相;了此了彼生生不已故;如果更能觉彼能了及所了,而独以能觉为真,殊不知此觉就是一切业智,犹如命根,这是最后被智所迷,名为迷智寿者相。于此四相不再迷执就入净觉;如果更在其中起心照见一切觉者,都是尘垢障碍净觉。虽然分为四相,其实唯一我执,所以后文处处发明不离于我。又有我者,一切烦恼因此而生,是大患急须断除。看后面偈说:“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意思自然可见。
下面就是普觉章。普觉请问有五:因为前章劝依正修文说“末法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但当精勤降伏烦恼,乃至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普觉认为末法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盛,初心道眼不明真假难免误认,所以第一问使诸众生求何等人,是求佛在众多人中指出求什么人为善知识;既然求其人必依其法,所以第二问依何等法,是求佛说出在所说法中当依什么法而为轨持;既然依其法必行其行,所以第三问行何等行,是求佛说出在所行行中当以什么行而为专习;既然行其行必有所得,所以第四问去何等病,是求佛说出在所得真假道中当去什么似病而存真药;既然得道还须发度生心,所以第五问云何发心,是求佛说出在权实顿渐偏圆中当如何发度生之心。佛陀回答处:答第一问说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不住人天不著闻缘;答第二问说身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常赞梵行;答第三问说应当供养不惜身命,见彼示逆不生恶心;答第四问说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一作、二任、三止、四灭;答第五问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最后总结说末法众生如果能这样发心,自然不堕诸邪见。至此以前,四问四答教修分完毕。
第四一问一答示果分,就是圆觉菩萨章。菩萨名圆觉是说已证圆满觉性,示现因位是过来人。恐怕末法众生在修因证果之际误正难分,所以特意出来启请,说:我们现在已得开悟。是说我们亲在佛前蒙佛开示,于生信、发解、起行已得开悟。至于证果自然应无错误,不用再问了。但顾虑末法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按佛回答通相方便,此前应有两义:一随分思察、二克期修习。现在两都不问而独问云何安居,是扶戒律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是为所依的法体。至于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也是为末法未悟,意求如来在事相中另开方便,为三观的入手处。下面如来回答处自然知道。
按如来开示有通相方便、别相方便、钝根修证。通相方便有四:一随分思察、二克期修习、三夏首安居、四示无误取。随分思察是主持寺院领众修行,有缘事故不能专修,听其随分思察,如前面普眼章中所说。克期修习是如果没有其他事缘,应当立定期限:长期一百二十日约上根,一期事办以四个月为限;中期百日约中根,恐过长力倦不如合中,缩短长期二十日;下期八十日约下根,一期不成还容再修,于中期再减二十日。这样下根者种善根,中根者成熟,上根者解脱。夏首安居是克定期限未终,安居的夏季已到;如果入众安居则修习的心约妄立;如果固守克期而安居的戒律有违;如来悬念预示应当作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示无误取是求菩萨道入三期的,不是从佛所闻一切境界,如事水、事火、事天,奉时、奉方、奉尘,乃至二十五冥谛等,取之而修必招奇损,所以示之终不可取。
别相方便也有四:一奢摩他方便、二三摩钵提方便、三禅那方便、四遍修即佛。奢摩他方便:按前威德自在章所说三观都是约悟后修,现在约末法未悟,修奢摩他时最初从何下手?所以说先取至静。先观一切众生染著五欲造种种业,从此眼不著色、耳不取声、鼻不染香、舌不贪味、乃至意不攀缘,就至静了。这就是以至静为方便。其次又因末法未悟,欲修三摩钵提最初从何处下手?所以说先当忆想诸佛菩萨,我当师之友之仿修仿证。这就是以仿修仿证为方便。又其次也因末法未悟,欲修禅那最初从何处下手?所以说先取数门。就是以数息观为方便。因为奢摩他中先取至静不得意就堕落无为,滞于声闻缘觉;三摩钵
圆觉经要义解析至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