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遊行經第二後
爾時,佛告阿難:「時王自念:『我本積何功德,修何善本,今獲果報,巍巍如是?』復自思念:『以三因緣,致此福報。何謂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禪思,以是因緣,今獲大報。』王復自念:『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宜自抑損,去離憒閙,隱處閑居,以崇道術。』時,王即命善賢寶女,而告之曰:『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宜自抑損,去離憒閙,隱處閑居,以崇道術。』女言:『唯諾!如大王教。』即勑內外,絕於侍覲。
那时,佛告诉阿难:国王心想:“我过去积了什么功德,修了什么善行,如今获得如此崇高的果报?”他又想:“因为三种因缘,才得到这样的福报。哪三种?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禅思,由于这些因缘,如今获得巨大果报。”国王又想:“我现在已经享受了人间的福报,还应当进一步修行天界的福业,应该克制自己,远离喧闹,隐居静处,以尊崇修道。”于是,国王对善贤宝女说:“我现在已经享受了人间的福报,还应当进一步修行天界的福业,应该克制自己,远离喧闹,隐居静处,以尊崇修道。”女子回答:“遵命!照大王的吩咐。”随即下令内外,断绝侍奉觐见。
「時,王即昇法殿,入金樓觀,坐銀御牀,思惟貪婬欲、惡不善,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第一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撿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捨喜守護,專念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行,得第三禪;捨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得第四禪。時,善見王起銀御牀,出金樓觀,詣大正樓,坐琉璃牀,修習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周遍廣普無二無量,除眾結恨,心無嫉惡,靜默慈柔以自娛樂,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那时,国王登上法殿,进入金楼观,坐在银御床上,思维贪欲、恶不善之事,有觉、有观,远离烦恼而生起喜乐,证得初禅;断除觉与观,内心深信欢喜,收摄心念专一,无觉无观,由定而生喜乐,证得二禅;舍弃喜乐而守护正念,专注不乱,自知身体安乐,这是圣贤所追求的,护持正念安住于乐,证得三禅;舍离苦乐,先断除忧喜,不苦不乐,保持正念清净,证得四禅。之后,善见王从银御床起身,走出金楼观,来到大正楼,坐在琉璃床上,修习慈心,遍满一方,其余各方也是如此,周遍广大平等无二无量,消除众生的怨恨,心中没有嫉妒与恶意,以寂静柔和慈心自娱,修习悲、喜、舍心,也是如此。
「時,玉女寶默自念言:『久違顏色,思一侍覲,今者寧可奉現大王。』時,寶女善賢告八萬四千諸婇女曰:『汝等宜各沐浴香湯,嚴飾衣服,所以然者?我等久違顏色,宜一奉覲。』諸女聞已,各嚴衣服,沐浴澡潔。時,寶女善賢又告主兵寶臣集四種兵:『我等久違朝覲,宜一奉現。』時,主兵臣即集四兵,白寶女言:『四兵已集,宜知是時。』於是,寶女將八萬四千婇女,四兵導從,詣金多隣園,大眾震動,聲聞于王,王聞聲已,臨牕而觀,寶女即前,戶側而立。
这时,玉女宝暗自心想:许久未见圣颜,想前去侍奉觐见,现在应当去朝见大王。于是,宝女善贤告诉八万四千名宫女说:你们各自用香汤沐浴,穿戴整齐,为什么呢?我们许久未见圣颜,应当前去觐见。众宫女听后,各自整理衣装,沐浴清洁。接着,宝女善贤又告诉主兵宝臣:召集四种军队,我们许久未朝见,应当前去觐见。主兵臣随即召集四种军队,向宝女报告:军队已集合完毕,现在正是时候。于是,宝女带领八万四千名宫女,由四种军队引导随行,前往金多邻园。大队人马行进声势浩大,声音传到国王那里。国王听到声音后,走到窗前观看,宝女随即上前,站在门旁。
「時,王見女,尋告之曰:『汝止勿前,吾將出觀。』時,善見王起頗梨座,出大正樓,下正法殿,與玉女寶詣多隣園,就座而坐。時,善見王容顏光澤有踰於常,善賢寶女即自念言:『今者大王色勝於常,是何異瑞?』時,女尋白大王:『今者顏色異常,將非異瑞,欲捨壽耶?今此八萬四千象,白象寶為第一。金銀交飾,珞用寶珠,自王所有,願少留意,共相娛樂,勿便捨壽,孤棄萬民。又八萬四千馬,力馬王為第一;八萬四千車,輪寶為第一;八萬四千珠,神珠寶第一;八萬四千女,玉女寶第一;八萬四千居士,居士寶第一;八萬四千剎利,主兵寶第一;八萬四千城,拘尸城第一;八萬四千殿,正法殿第一;八萬四千樓,大正樓第一;八萬四千座,寶飾第一;八萬四千億衣,柔軟第一;八萬四千種食,味味珍異。凡此眾寶,皆王所有,願少留意,共相娛樂,勿便捨壽,孤棄萬民。』
那时,国王看见女儿,立即对她说:你停下别过来,我要出去看看。善见王随即从水晶座起身,走出大正楼,下到正法殿,与玉女宝一同前往多邻园,在座位坐下。当时善见王的容颜光彩胜过平时,善贤宝女暗自思忖:今日大王气色超乎寻常,是何等祥瑞之兆?于是她向大王禀告:今日您面色异常,莫非有特殊祥瑞,还是您将舍寿离去?现有八万四千头象中,白象宝最为殊胜,以金银交错装饰,宝珠为璎珞,皆归王所有,愿您稍加留意,与我们共享欢乐,切勿就此舍寿,抛弃万民。八万四千匹马中,力马王居首位;八万四千辆车中,轮宝最尊贵;八万四千颗宝珠里,神珠宝为第一;八万四千名女子中,玉女宝最出众;八万四千位居士里,居士宝最高尚;八万四千位刹帝利中,主兵宝最英勇;八万四千座城池里,拘尸城最庄严;八万四千间宫殿中,正法殿最宏伟;八万四千栋楼阁里,大正楼最崇高;八万四千个宝座中,宝饰座最精美;八万四千亿件衣裳里,柔软衣最舒适;八万四千种食物中,每一种都美味珍奇。所有这些珍宝都归您所有,愿您稍加留意,与我们共享欢乐,切勿就此舍寿,抛弃万民。
「時,善見王答寶女曰:『自汝昔來恭奉於我,慈柔敬順,言無麤漏今者何故,乃作此語?』女白王曰:『不審所白有何不順?』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而勸我留,豈是順耶?』女白王言:『不審慈順當何以言?』王告女曰:『汝若能言: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願不戀著,以勞神思。所以然者?王命未幾當就後世,夫生有死,合會有離,何有生此而永壽者?宜割恩愛以存道意,斯乃名曰敬順言也。』
这时,善见王回答宝女说:你向来恭敬侍奉我,慈爱柔顺,言语从无粗疏错漏,现在为何说出这样的话?宝女禀告国王:不知我所说的话有何不顺之处?国王告诉宝女:你刚才说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华服、美食,这些都是无常之物,不能长久保有,却劝我留在世间,这怎能算顺呢?宝女对国王说:不知怎样说才算慈顺?国王告诉宝女:你应当说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华服、美食,这些都是无常之物,不能长久保有,愿您不要贪恋执着,以免劳神费心。为什么呢?王命不久将要终结,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哪有生于此世而能永寿之人?应当舍弃恩爱之情以存修道之心,这才叫作敬顺之言。
「阿難!時,玉女寶聞王此教,悲泣號啼,捫淚而言:『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願不戀著,以勞神思。所以然者?王壽未幾當就後世,夫生有死,合會有離,何有生此而永壽者?宜割恩愛以存道意。』
阿难,当时,玉女宝听到国王这番教诲,悲伤哭泣,擦着眼泪说:象马、宝车、金轮、宫殿、华服、美食,这些都是无常的,不能长久保有,希望您不要留恋执着,以免耗费心神。为什么呢?因为您的寿命所剩不多,即将离世。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哪有生于此却能永生之人?应当放下恩爱之情,以保全修道之心。
「阿難!彼玉女寶撫此言頃,時,善見王忽然命終,猶如壯士美飯一飡,無有苦惱,魂神上生第七梵天。其王善見死七日後,輪寶、珠寶自然不現,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同日命終,城池、法殿、樓觀、寶飾、金多隣園,皆變為土木。」
阿难!当那位玉女宝刚说完这话时,善见王突然逝世,就像壮士吃了一顿美餐一样,毫无痛苦,灵魂上升至第七梵天。善见王死后七天,轮宝、珠宝自行消失,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也在同一天死去,城池、法殿、楼阁、宝饰、金多邻园都变成了普通的土木。
佛告阿難:「此有為法,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唯得聖智,諦見道者,爾乃知足。阿難!我自憶念,曾於此處六返,作轉輪聖王,終措骨於此。今我成無上正覺,復捨性命,措身於此,自今已後,生死永絕,無有方土,措吾身處,此最後邊,更不受有。」
佛陀告诉阿难:这些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最终必将消亡。贪欲永不知足,只会消磨人的生命;沉溺于情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唯有获得圣者的智慧,如实洞察真理的人,才能知足。阿难!我记得自己曾在此地六次转生为转轮圣王,最终都将遗骨留在这里。如今我已成就无上正觉,又将在此舍命安葬。从今以后,生死轮回永远断绝,再没有任何地方会埋葬我的躯体,这是最后的归宿,不再承受后有之身。
爾時,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處,娑羅園中雙樹間,臨將滅度,告阿難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諸末羅:『諸賢!當知如來夜半於娑羅園雙樹間當般涅槃,汝等可往諮問所疑,面受教誡,宜及是時,無從後悔。』」
那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出生的地方,娑罗园的双树之间,即将涅槃,告诉阿难说:你到拘尸那竭城去,告诉末罗族人:各位贤者,应当知道如来将在夜半时分于娑罗园双树间进入涅槃,你们可以前来询问心中的疑惑,当面领受教诲,应当趁此时机,不要事后后悔。
是時,阿難受佛教已,即從座起,禮佛而去。與一比丘埀淚而行,入拘尸城,見五百末羅以少因緣,集在一處。
那时,阿难领受佛陀教诲后,立即从座位起身,向佛陀行礼离去。他与一位比丘含泪同行,进入拘尸城,看见五百末罗族人因小事聚集在一处。
時,諸末羅見阿難來,即起作禮,於一面立,白阿難言:「不審尊者今入此城,何甚晚暮,欲何作為?」
那时,末罗族众人见到阿难到来,立即起身行礼,站在一旁,对阿难说:尊者今日入城为何这样晚?不知有何要事?
阿難垂淚言:「吾為汝等,欲相饒益,故來相告。卿等當知,如來夜半當般涅槃,汝等可往諮問所疑,面受教誡,宜及是時,無從後悔。」
阿难流着泪说:我为了你们能得到利益,所以来告诉你们。你们要知道,如来将在半夜涅槃,你们应该去请教疑惑,当面接受教诲。要抓紧这时机,不要以后后悔。
時,諸末羅聞是言已,舉聲悲號,宛轉躃地,絕而復甦,譬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同舉聲言:「佛取滅度,何其駛哉!佛取滅度,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
那时,末罗族人听完这些话,放声痛哭,在地上翻滚捶胸,昏死过去又苏醒过来,就像大树被连根拔起,枝干断裂一般。他们齐声哀叹:佛陀入灭,为何如此突然!佛陀入灭,为何这般迅速!众生福报将尽,世间明灯熄灭了。
是時,阿難慰勞諸末羅言:「止!止!勿悲!天地萬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而常存者,無有是處。佛不云乎?合會有離,生必有盡。」
这时,阿难安慰众末罗族人说:停下吧,停下吧,不要悲伤。天地万物,有生必有灭,想让有为法永远长存,这是不可能的。佛不是说过吗?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灭。
時,諸末羅各相謂言:「吾等還歸,將諸家屬,并持五百張白疊,共詣雙樹。」
那时,众末罗互相商议说:我们应当返回,召集各自的家属,并带上五百张白布,一同前往双树处。
時,諸末羅各歸舍已,將諸家屬,并持白疊,出拘尸城,詣雙樹間,至阿難所。阿難遙見,默自念言:「彼人眾多,若一一見佛,恐未周聞,佛先滅度。我今寧可使於前夜,同時見佛。」即將五百末羅及其家屬,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阿難前白佛言:「某甲某甲諸末羅等及其家屬,問訊世尊起居增損。」
那时,各末罗族人各自回家后,带着家属,手持白布,走出拘尸城,来到双树间,到了阿难面前。阿远远望见,心中暗想:他们人数众多,若一个个见佛,恐怕还没轮到所有人,佛就先灭度了。不如让他们在前夜一起见佛。于是带着五百末罗及其家属,来到世尊面前,恭敬礼拜后站在一旁。阿上前对佛说:某某等末罗族人及其家属,问候世尊起居安否。
佛報言:「勞汝等來,當使汝等壽命延長,無病無痛。」阿難乃能將諸末羅及其家屬,使見世尊。
佛回答说:辛苦你们前来,我将让你们寿命增长,没有疾病痛苦。阿难于是带领诸位末罗及其家属,使他们见到世尊。
時,諸末羅頭面禮足,於一面坐。爾時,世尊為說無常,示教利喜。時,諸末羅聞法歡喜,即以五百張疊,奉上世尊,佛為受之,諸末羅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当时,末罗族的众人以头面顶礼佛足,退坐在一旁。这时,世尊为他们宣说无常之理,开示教导,使他们获得法益与欢喜。末罗族人听闻佛法后心生欢喜,便以五百张细棉布供奉世尊。佛陀慈悲接受了供养,末罗族人随即从座而起,向佛行礼后离去。
是時,拘尸城內,有一梵志,名曰須跋,年百二十,耆舊多智,聞沙門瞿曇今夜於雙樹間當取滅度,自念言:「吾於法有疑,唯有瞿曇能解我意,今當及時自力而行。」即於其夜,出拘尸城,詣雙樹間,至阿難所,問訊已,一面立,白阿難曰:「我聞瞿曇沙門今夜當取滅度,故來至此,求一相見。我於法有疑,願見瞿曇,一決我意,寧有閑暇得相見不?」
那时,拘尸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名叫须跋,年纪一百二十岁,德高望重且智慧深厚。他听说沙门瞿昙今夜将在双树间入灭,心想:我对佛法存有疑问,只有瞿昙能解答我的困惑,现在应当抓紧时机亲自前往。于是当天夜里,他离开拘尸城,来到双树间,走到阿难面前,问候之后站在一旁,对阿难说:我听说沙门瞿昙今夜将要入灭,所以特地赶来,希望能见他一面。我对佛法有疑惑,祈愿面见瞿昙,请他为我解惑,不知现在是否方便见他?
阿難報言:「止!止!須跋!佛身有疾,無勞擾也。」
阿难回答说:停下吧,须跋。佛陀身体不适,不要打扰他了。
須跋固請,乃至再三:「吾聞如來時一出世,如優曇鉢花時時乃出,故來求現,欲決所疑,寧有閑暇暫相見不?」
须跋再三恳请:我听闻如来出世,如同优昙钵花般稀有难逢,因此前来求见,希望能解答疑惑。可否拨冗一见?
阿難答如初:「佛身有疾,無勞擾也。」
阿难回答和之前一样:“佛陀身体不适,无需劳烦打扰。”
時,佛告阿難:「汝勿遮止!聽使來入,此欲決疑,無嬈亂也,設聞我法,必得開解。」
那时,佛陀对阿难说:你不要阻拦!让他进来吧,他是为了解除疑惑而来,不会扰乱我们。如果他听闻我的教法,必定能够领悟。
阿難乃告須跋:「汝欲覲佛,宜知是時。」
阿难于是告诉须跋:你想见佛,现在正是时候。
須跋即入,問訊已,一面坐,而白佛言:「我於法有疑,寧有閑暇一決所滯不?」
须跋进来后,向佛问安完毕,坐在一旁,对佛说:我对佛法有疑惑,您现在有空为我解答困惑吗?
佛言:「恣汝所問。」
佛说:你尽管问。
須跋即問:「云何?瞿曇!諸有別眾,自稱為師,不蘭迦葉、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羅、波浮迦旃、薩若毘耶梨弗、尼揵子,此諸師等,各有異法,瞿曇沙門能盡知耶?不盡知耶?」
须跋接着问道:“瞿昙啊,那些各自立派的导师们——不兰迦叶、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萨若毗耶梨弗、尼揵子等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教法。瞿昙沙门您全都了解吗?还是不完全了解呢?”
佛言:「止!止!用論此為,吾悉知耳。今當為汝說深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佛说:停下,停下,不必讨论这些,我都已明了。现在将为你们宣说甚深微妙法门,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惟忆念。
須跋受教,佛告之曰:「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今我法中有八聖道,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外道異眾無沙門果。」爾時,世尊為須跋而說頌曰:
须跋接受教导后,佛陀告诉他说:如果一切法中没有八圣道,就不会有第一沙门果,也不会有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啊!正因为一切法中有八圣道,才能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如今我的教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其他外道教派是没有沙门果的。这时,世尊为须跋说了一首偈颂: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
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獨處而思惟;
今說法之要,此外無沙門。」
我二十九岁时,出家寻求善道;
须跋陀罗见证我成佛,至今已五十年。
持戒修定生智慧,独居静处勤思惟;
如今宣讲佛法精要,世间再无其他沙门能及。
佛告須跋:「若諸比丘皆能自攝者,則此世間羅漢不空。」
佛陀告诉须跋:如果所有比丘都能约束自己,那么这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是時,須跋白阿難言:「諸有從沙門瞿曇已行梵行,今行、當行者,為得大利。阿難!汝於如來所修行梵行,亦得大利,我得面覲如來,諮問所疑,亦得大利。今者,如來則為以弟子莂而別我已。」
这时,须跋对阿难说:所有曾在沙门瞿昙座下修行梵行的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修行的,都将获得大利益。阿难啊!你在如来座下修行梵行,也获得大利益。我能面见如来,请教心中疑惑,同样获得大利益。如今,如来已为我授记作别。
即白佛言:「我今寧得於如來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于是他对佛陀说:我现在能在如来教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吗?
佛告須跋:「若有異學梵志於我法中修梵行者,當試四月,觀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諸威儀無漏失者,則於我法得受具戒。須跋!當知在人行耳。」
佛陀告诉须跋:如果有其他学派的修行者想在我的教法中修习清净行,应当先考验四个月,观察此人的行为,审察他的心性,如果具备各种威仪而无过失,就可以在我的教法中接受具足戒。须跋啊,要知道关键在于个人的修行表现。
須跋復白言:「外道異學於佛法中當試四月,觀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諸威儀無漏失者,乃得具戒。今我能於佛正法中四歲使役,具諸威儀,無有漏失,乃受具戒。」
须跋又说道:外道修行者若想加入佛教,应先考验四个月,观察他的行为,考察他的心性,各种威仪都没有过失,才能受具足戒。现在我能在佛陀的正法中服役四年,遵守各种威仪,没有过失,再受具足戒。
佛告須跋:「我先已說在人行耳。」
佛陀告诉须跋:我之前已经说过,关键在于修行。
於是,須跋即於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得如實智,更不受有。時,夜未久,即成羅漢,是為如來最後弟子,便先滅度而佛後焉。
于是,须跋当夜便出家受戒,清净修行梵行,在现世中亲自证悟:生死已断除,清净修行已确立,应作之事已完成,获得如实智慧,不再受轮回之苦。当时,夜还未深,须跋就证得阿罗汉果,成为如来最后一位弟子,他先于佛陀而入涅槃。
是時,阿難在佛後立,撫牀悲泣,不能自勝,歔欷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曀,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學地,所業未成,而佛滅度。」
那时,阿难站在佛陀身后,扶着床榻悲痛哭泣,无法自制,抽泣着说道:如来涅槃,为何如此突然!世尊入灭,为何如此迅速!正法湮没,为何如此之快!众生将长久衰败,世间明眼人消失。这是为什么呢?我蒙受佛陀恩德,得以进入修学之地,但所学尚未成就,佛陀却已涅槃。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比丘今為所在?」
那时,世尊明知却故意问道:阿难比丘现在在哪里?
時,諸比丘白如來曰:「阿難比丘今在佛後撫牀悲泣,不能自勝,歔欷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曀,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學地,所業未成,而佛滅度。』」
当时,众比丘向佛陀禀告说:阿难比丘此刻在您身后扶着床榻悲痛哭泣,难以自制,抽泣着说道:如来涅槃为何如此突然!世尊圆寂为何如此迅速!正法隐没为何这般急迫!众生将长久衰败,世间明眼人逝去。为何这样说?我承蒙佛陀恩德,得以进入修学阶段,所修学业尚未成就,佛陀却已入灭。
佛告阿難:「止!止!勿憂莫悲泣也。汝侍我以來,身行有慈,無二無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無二無量。阿難!汝供養我,功德甚大,若有供養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及汝者。汝但精進,成道不久。」
佛陀对阿难说:停下吧,停下吧,不必忧愁悲伤。你侍奉我以来,身体行为充满慈悲,始终如一没有分别;言语行为充满慈悲,心意行为充满慈悲,始终如一没有分别。阿难,你供养我的功德极大,即便有人供养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都赶不上你。你只需精进修行,不久就能证得圣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諸佛給侍弟子亦如阿難,未來諸佛給侍弟子亦如阿難。然過去佛給侍弟子,語然後知;今我阿難,舉目即知:如來須是,世尊須是。此是阿難未曾有法,汝等持之。轉輪聖王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四?聖王行時,舉國民庶皆來奉迎,見已歡喜,聞教亦喜,瞻仰威顏,無有厭足。轉輪聖王若住、若坐,及與臥時,國內臣民盡來王所,見王歡喜,聞教亦喜,瞻仰威顏,無有厭足,是為轉輪聖王四奇特法。今我阿難亦有此四奇特之法,何等四?阿難默然入比丘眾,眾皆歡喜,為眾說法,聞亦歡喜,觀其儀容,聽其說法,無有厭足。復次,阿難默然至比丘尼眾中、優婆塞眾中、優婆夷眾中,見俱歡喜,若與說法,聞亦歡喜,觀其儀容,聽其說法,無有厭足,是為阿難四未曾有奇特之法。」
那时,佛陀对比丘们说:过去诸佛的侍者弟子都像阿难一样,未来诸佛的侍者弟子也会像阿难一样。但过去佛的侍者弟子需要吩咐才明白,而我的阿难抬眼就能知晓:如来需要什么,世尊需要什么。这是阿难独有的殊胜之处,你们应当牢记。
转轮圣王有四种难得稀有的特质:第一,圣王出行时,举国百姓都来迎接,见到他就心生欢喜,听闻教诲也欢喜,瞻仰他的威仪容貌,永远不会厌倦。第二,圣王静坐时,国内臣民都来拜见,见到他就欢喜,听闻教诲也欢喜,瞻仰他的威仪容貌,永远不会厌倦。第三,圣王安卧时,国内臣民都来探望,见到他就欢喜,听闻教诲也欢喜,瞻仰他的威仪容貌,永远不会厌倦。这就是转轮圣王的四种奇特功德。
如今阿难同样具备四种稀有特质:第一,阿难默然走进比丘僧团时,大众见到他都心生欢喜;他为大家说法时,众人听闻也欢喜;众人瞻仰他的威仪,聆听他说法,永远不会厌倦。第二,阿难默然走进比丘尼众中时,众人见到他都欢喜,听闻他说法也欢喜,瞻仰威仪听法不厌。第三,阿难走进优婆塞众中时,众人见闻皆欢喜,瞻仰听法无厌倦。第四,阿难走进优婆夷众中时,众人见闻皆欢喜,瞻仰听法无厌倦。这就是阿难四种难能可贵的殊胜功德。
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現在四方沙門耆舊多智,明解經律,清德高行者來覲世尊,我因得禮敬,親覲問訊。佛滅度後,彼不復來,無所瞻對,當如之何?」
那时,阿难袒露右肩,右膝跪地,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如今四方有许多年长智慧、精通经律、德行高洁的沙门前来拜见您,我因此得以礼敬亲近,当面请教。若佛陀涅槃后,他们不再前来,无人可瞻仰请教,我们该怎么办呢?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佛陀告诉阿难:你不要忧愁。所有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常存四种忆念。哪四种呢?第一要忆念佛陀诞生之地,心生欢喜渴望瞻仰,念念不忘,生起眷恋仰慕之心。第二要忆念佛陀最初成道之处,心生欢喜渴望瞻仰,念念不忘,生起眷恋仰慕之心。第三要忆念佛陀初转法轮之地,心生欢喜渴望瞻仰,念念不忘,生起眷恋仰慕之心。第四要忆念佛陀涅槃之地,心生欢喜渴望瞻仰,念念不忘,生起眷恋仰慕之心。阿难啊,在我涅槃之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此忆念佛陀诞生时的功德,忆念佛陀成道时的威神之力,忆念佛陀说法度众的慈悲,忆念佛陀临终教法的嘱托,并亲自前往这些圣地巡礼参拜,命终之后都将往生天界,唯有证得圣果者不受此限。
佛告阿難:「我般涅槃後,諸釋種來,求為道者,當聽出家,授具足戒,勿使留難。諸異學梵志來求為道,亦聽出家受具足戒,勿試四月。所以者何?彼有異論,若小稽留,則生本見。」
佛陀告诉阿难:在我涅槃后,若有释迦族人前来求道,应当准许他们出家,授予具足戒,不可设置障碍。若有外道修行者前来求道,也应准许他们出家受具足戒,无需经过四个月的考验期。为何如此?因为他们持有不同见解,若稍有延迟,就会重新生起原来的执着。
爾時,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闡怒比丘虜扈自用,佛滅度後,當如之何?」
那时,阿难恭敬地跪着,双手合十,上前对佛陀说:阐怒比丘傲慢固执,自以为是,佛陀您涅槃后,我们该如何对待他呢?
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行梵檀罰,勅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
佛告诉阿难:我涅槃之后,如果有僧人行为不端、不守规矩、不听教导,你们应当共同施行梵罚,命令所有比丘不要与他说话,也不要与他来往、教导或共事。
是時,阿難復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未受誨者,當如之何?」
这时,阿难又对佛说:佛去世后,那些没有受过教导的女子们,应该怎么办呢?
佛告阿難:「莫與相見。」
佛对阿难说:不要与他见面。
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
阿难又问:如果见到了,应该怎么做?
佛言:「莫與共語。」
佛说:不要和他说话。
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
阿难又问:如果和他们交谈,应该怎么做?
佛言:「當自撿心。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復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上下相呼,當順禮度,斯則出家敬順之法。」
佛说:应当自己检视内心。阿难!你认为佛灭度后,没有人再护持你们,失去依靠了吗?不要这样想。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法和戒律,就是你们的护持,是你们的依靠。阿难!从今日起,允许比丘们舍弃微细戒条,僧众之间以平等心相互称呼,应当遵循礼节法度,这就是出家人恭敬随顺的准则。
佛告諸比丘:「汝等若於佛、法、眾有疑,於道有疑者,當速諮問,宜及是時,無從後悔,及吾現存,當為汝說。」時諸比丘默然無言。
佛陀告诉众比丘:你们如果对佛、法、僧有疑问,对修行之道有疑惑,应当尽快询问。应当趁现在及时发问,不要等到将来后悔。趁我还住世时,可以为你们解说。当时众比丘都沉默不语。
佛又告曰:「汝等若於佛、法、眾有疑,於道有疑,當速諮問,宜及是時,無從後悔,及吾現存,當為汝說。」時,諸比丘又復默然。
佛又说道:如果你们对佛、法、僧有疑问,对修行之道有疑问,应当赶快提问。要趁现在及时问,不要等到以后后悔。趁我还活着,可以为你们解答。这时,众比丘再次沉默不语。
佛復告曰:「汝等若自慚愧,不敢問者,當因知識,速來諮問,宜及是時,無從後悔。」時,諸比丘又復默然。
佛又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自己感到惭愧,不敢来问,应该通过熟悉的同修,赶快来请教。要趁现在及时问,不要等到以后后悔。这时,各位比丘又沉默不语。
阿難白佛言:「我信此眾皆有淨信,無一比丘疑佛、法、眾,疑於道者。」
阿难对佛陀说:我相信这里的众人都有清净的信心,没有一位比丘对佛、法、僧三宝产生怀疑,也没有对修行之道心存疑虑的人。
佛告阿難:「我亦自知今此眾中最小比丘皆見道迹,不趣惡道,極七往返,必盡苦際。」爾時,世尊即記莂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
佛陀告诉阿难:我也知道现在这大众中,即使是最年轻的比丘都已见到修道的方向,不会走向恶道。最多再轮回七次,必定能彻底脱离痛苦。这时,世尊便为这一千二百位弟子印证了他们所证得的道果。
時,世尊披鬱多羅僧,出金色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爾時,世尊重觀此義,而說偈言:
这时,世尊披上僧衣,露出金色的手臂,对比丘们说:你们应当知道,如来出现在世间,就像优昙钵花一样难得一见。接着,世尊再次强调这个道理,用偈语说道:
「右臂紫金色,佛現如靈瑞;
去來行無常,現滅無放逸。
右臂呈现紫金色,佛陀显现如灵验祥瑞;
来去行踪本无常,示现寂灭警醒莫放逸。
「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於是,世尊即入初禪定,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滅想定。
因此,比丘们啊!不要放纵懈怠。我因为不放纵懈怠,而自己证得了正觉,无量的善法也是由于不放纵懈怠而获得。一切万物都是无常,没有永恒存在的。这是如来最后所说的教诲。
于是,世尊便进入初禅定,从初禅定出,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出,进入第三禅;从第三禅出,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出,进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进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进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出,进入灭受想定。
是時,阿難問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
这时,阿难问阿那律道:世尊已经涅槃了吗?
阿那律言:「未也,阿難!世尊今者在滅想定。我昔親從佛聞,從四禪起,乃般涅槃。」
阿那律说:“还没有,阿难!世尊现在正处于灭想定中。我曾经亲自听佛说过,他从四禅出定后,才会进入涅槃。”
於時,世尊從滅想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一禪;從第一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佛般涅槃。當於爾時,地大震動,諸天、世人皆大驚怖。諸有幽冥日月光明所不照處,皆蒙大明,各得相見,迭相謂言:「彼人生此!彼人生此!」其光普遍,過諸天光。
那时,世尊从灭想定中起身,进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身,进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身,进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身,进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身,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身,进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身,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身,进入第一禅;从第一禅起身,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身,进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身,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身,佛陀般涅槃。
当时,大地剧烈震动,诸天与世人皆感到极大惊恐。一切幽暗之处,日月光明无法照耀的地方,都得到大光明,彼此相见,互相说道:“那人出生在这里!那人出生在这里!”这光明遍照一切,胜过诸天之光。
時,忉利天於虛空中,以文陀羅花、優鉢羅、波頭摩、拘摩頭、分陀利花散如來上,及散眾會。又以天末栴檀而散佛上,及散大眾。佛滅度已,時,梵天王於虛空中以偈頌曰:
那时,忉利天的天神们在虚空中,用曼陀罗花、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和芬陀利花撒向如来及法会大众。又以天上的旃檀香末撒在佛陀和众人身上。佛陀涅槃后,大梵天王在虚空中诵出偈颂:
「一切昏萌類,皆當捨諸陰;
佛為無上尊,世間無等倫。
如來大聖雄,有無畏神力;
世尊應久住,而今般涅槃。」
一切迷茫众生,都应舍弃诸蕴束缚;
佛陀是无上尊者,世间无与伦比。
如来是伟大圣者,具备无畏神力;
世尊本应长住于世,如今却将涅槃。
爾時,釋提桓因復作頌曰:
那时,天帝释提桓因又诵偈言:
「陰行無有常,但為興衰法;
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為樂。」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者必灭,寂灭为乐。
爾時,毘沙門王復作頌曰:
那时,毗沙门天王又诵偈言:
「福樹大叢林,無上福娑羅;
受供之良田,雙樹間滅度。」
福树大丛林,无上福娑罗;
受供之良田,双树间涅槃。
爾時,阿那律復作頌曰:
那时,阿那律又说偈颂道:
「佛以無為住,不用出入息;
本由寂滅來,靈曜於是沒。」
佛陀安住无为境,无需呼吸之出入;
本从寂灭中显现,智慧光明从此隐。
爾時,梵摩那比丘復作頌曰:
那时,梵摩那比丘又说偈颂道:
「不以懈慢心,約己修上慧;
無著無所染,離愛無上尊。」
不因懈怠傲慢之心,约束自己修习至高智慧;
不执著亦无染污,远离贪爱即是无上尊者。
爾時,阿難比丘復作頌曰:
这时,阿难比丘又说了偈颂:
「天人懷恐怖,衣毛為之竪;
一切皆成就,正覺取滅度。」
天人心中充满恐惧,汗毛因惊悚而竖立;
一切修行皆圆满,佛陀证得涅槃寂静。
爾時,金毘羅神復作頌曰:
这时,金毗罗天神又说偈颂:
「世間失覆護,群生永盲冥;
不復覩正覺,人雄釋師子。」
世间失去庇佑,众生永陷黑暗;
再也见不到正觉,人中之雄释迦狮子。
爾時,密迹力士復作頌曰:
这时,密迹力士又诵出偈颂:
「今世與後世,梵世諸天人;
更不復覩見,人雄釋師子。」
今生与来世,梵界诸天人;
再不复得见,人雄释师子。
爾時,佛母摩耶復作頌曰:
那时,佛母摩耶又说偈颂:
「佛生樓毘園,其道廣流布;
還到本生處,永棄無常身。」
佛陀诞生于蓝毗尼园,其教法广为流传;
今又回归诞生之地,永远舍弃无常之身。
爾時,雙樹神復作頌曰:
这时,双树神又说出偈颂:
「何時當復以,非時花散佛;
十力功德具,如來取滅度。」
何时还能在非时以花供养佛;
具足十力功德的如来已涅槃。
爾時,娑羅園林神復作頌曰:
当时,娑罗园林的神灵又唱诵道:
「此處最妙樂,佛於此生長;
即此轉法輪,又於此滅度。」
此地最为殊胜安乐,佛陀于此降生成道;
于此初转无上法轮,亦于此地示现涅槃。
爾時,四天王復作頌曰:
这时,四大天王又诵出偈颂说:
「如來無上智,常說無常論;
解群生苦縛,究竟入寂滅。」
如来无上智慧恒常宣说无常真理;
解脱众生苦缚彻底证入涅槃寂静。
爾時,忉利天王復作頌曰:
这时,忉利天之王又诵出偈颂:
「於億千萬劫,求成無上道;
解群生苦縛,究竟入寂滅。」
历经亿万千劫,求证无上菩提;
解脱众生苦缚,终入究竟涅槃。
爾時,焰天王復作頌曰:
那时,焰天王又说偈言:
「此是最後衣,纏裹如來身;
佛既滅度已,衣當何處施。」
这是最后一件衣,包裹如来身;
佛已涅槃后,此衣当施何处。
爾時,兜率陀天王復作頌曰:
这时,兜率陀天王又说偈颂:
「此是末後身,陰、界於此滅;
無憂無喜想,無復老死患。」
这是最后的身体,五阴十八界在此灭尽;
不再有忧患与喜乐,永断老死的苦患。
爾時,化自在天王復作頌曰:
这时,化自在天王又说偈颂:
「佛於今後夜,偃右脇而臥;
於此娑羅園,釋師子滅度。」
佛在今日后夜,右侧卧而安眠;
于此娑罗双树间,释师子般涅槃。
爾時,他化自在天王復作頌曰:
那时,他化自在天王又说出一首偈颂:
「世間永衰冥,星王月奄墜;
無常之所覆,大智日永翳。」
世间永远衰败黑暗,星辰与月亮的光芒被遮蔽;无常覆盖一切,智慧之日永远黯淡。
爾時,異比丘而作頌曰:
那时,另一位比丘诵出偈言:
「是身如泡沫,危脆誰當樂?
佛得金剛身,猶為無常壞。
諸佛金剛體,皆亦歸無常;
速滅如少雪,其餘復何冀?」
这身体如同泡沫,危脆易碎,谁会真正贪恋?
佛陀证得金刚不坏之身,仍被无常所毁坏。
一切诸佛的金刚之体,终归也要消逝于无常;
迅速消散如微雪融化,其余还有什么可期盼?
佛般涅槃已。時,諸比丘悲慟殞絕,自投於地,宛轉號咷,不能自勝,歔欷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又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奉。」
佛陀涅槃之后,众比丘悲痛欲绝,扑倒在地,翻滚哭嚎,不能自已,抽泣着说:如来灭度,为何如此迅速!世尊离世,为何如此突然!正法隐没,为何如此之快!众生失去依怙,世间明灯熄灭。犹如大树连根拔起,枝叶尽皆摧折。又如长蛇被斩,扭曲挣扎,不知该去往何处。
時,諸比丘亦復如是,悲慟殞絕,自投於地,宛轉號咷,不能自勝,歔欷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
当时,众比丘也是如此,悲痛欲绝,扑倒在地,翻滚哭号,无法自制,抽泣着说道:如来灭度,为何如此迅速!世尊灭度,为何如此急速!正法隐没,为何如此飞快!众生福衰,世间明灯熄灭。
爾時,長老阿那律告諸比丘:「止!止!勿悲,諸天在上,儻有恠責。」
这时,长老阿那律对众比丘说:停下,停下,不要悲伤,诸天在上,恐怕会责怪。
時,諸比丘問阿那律:「上有幾天?」
当时,比丘们问阿那律:上方有多少层天?
阿那律言:「充滿虛空,豈可計量?皆於空中徘徊騷擾,悲號躃踊,埀淚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又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奉。』是時,諸天亦復如是,皆於空中徘徊騷擾,悲號躃踊,埀淚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
阿那律说:这些天人充满虚空,数量多得无法计算。他们都在空中徘徊不安,悲痛哭喊,捶胸顿足,流泪说道:如来灭度为何如此突然?世尊圆寂为何这般迅速?正法隐没为何这样快啊?众生将要衰败,世间的明灯熄灭了。就像大树被连根拔起,枝叶尽数折断;又似被斩断的蛇,痛苦翻腾,不知何去何从。当时,诸天众人也是如此,都在空中徘徊不安,悲痛哭喊,捶胸顿足,流泪说道:如来灭度为何如此突然!世尊圆寂为何这般迅速!正法隐没为何这样快啊!众生将要衰败,世间的明灯熄灭了。
時,諸比丘竟夜達曉,講法語已,阿那律告阿難言:「汝可入城,語諸末羅:『佛已滅度,所欲施作,宜及時為。』」
那时,众比丘整夜讲法直到天亮。说法结束后,阿那律对阿难说:你进城去告诉末罗族人,佛陀已经涅槃,想做什么供养,现在就该办了。
是時,阿難即起,禮佛足已,將一比丘,涕泣入城,遙見五百末羅以少因緣,集在一處。諸末羅見阿難來,皆起奉迎,禮足而立,白阿難言:「今來何早?」
这时,阿难起身向佛足行礼后,带着一位比丘,流着泪走进城中。远远看见五百位末罗人因为一点小事聚在一起。那些末罗人见到阿难来了,都起身迎接,向他行礼后站着,对阿难说: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早?
阿難答言:「我今為欲饒益汝故,晨來至此。汝等當知:如來昨夜已取滅度,汝欲施作,宜及時為。」
阿难回答说:我今天是为了帮助你们,一早就来到这里。你们要知道:如来昨夜已经涅槃,你们想做什么供养,现在就该及时去做。
時,諸末羅聞是語已,莫不悲慟,捫淚而言:「一何駛哉!佛般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
当时,末罗族人听闻此言,无不悲痛万分,擦着眼泪说道:佛陀入灭竟如此迅速!世间明灯竟这般骤然熄灭!
阿難報曰:「止!止!諸君勿為悲泣,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佛已先說:『生者有死,合會有離;一切恩愛,無常存者。』」
阿难回答说:停,停,各位不要悲伤哭泣,想让世间万物永不改变,这是不可能的。佛陀早已说过: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一切恩爱之情,都不会长久存在。
時,諸末羅各相謂言:「宜各還歸,辦諸香花及眾伎樂,速詣雙樹,供養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於牀上,使末羅童子舉牀四角,擎持幡蓋,燒香散華,伎樂供養,入東城門,遍諸里巷,使國人民皆得供養;然後出西城門,詣高顯處而闍維之。」時,諸末羅作此論已,各自還家,供辦香華及眾伎樂,詣雙樹間,供養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於牀上,諸末羅等眾來舉牀,皆不能勝。
这时,末罗族众人互相商议说:我们应当各自回去准备香花和乐队,迅速赶到双树间供养佛舍利。待一日结束后,将佛舍利安放床上,令末罗族童子抬起床的四角,高举幡盖,焚香散花,奏乐供养,从东城门进入,走遍各街巷,让全国民众都能供养;然后从西城门出,前往高处显要的地方进行火化。末罗族众人商议完毕,各自回家置办香花和乐队,来到双树间供养佛舍利。一日结束后,将佛舍利安置床上,众末罗族人前来抬床,却都无法抬起。
時,阿那律語諸末羅:「汝等且止!勿空疲勞,今者諸天欲來舉牀。」
当时,阿那律对末罗族人说:你们先停下,不要白费力气。现在诸天要来抬床。
諸末羅曰:「天以何意,欲舉此牀?」
末罗族人问道:天神为何要抬起这张床?
阿那律曰:「汝等欲以香花伎樂供養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於牀上,使末羅童子舉牀四角,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伎樂供養,入東城門,遍諸里巷,使國人民皆得供養;然後出西城門,詣高顯處而闍維之。而諸天意欲留舍利七日之中,香花伎樂,禮敬供養;然後以佛舍利置於牀上,使末羅童子舉牀四角,擎持幡蓋,散花燒香,作眾伎樂,供養舍利。入東城門,遍諸里巷,使國人民皆得供養;然後出城北門,渡凞連禪河,到天冠寺而闍維之。是上天意,使牀不動。」
阿那律说:你们想用香花歌舞供养佛舍利,等一天结束后,把佛舍利放在床上,让末罗族的少年们抬起床的四角,举着幡盖,烧香散花,歌舞供养,从东城门进入,走遍各街巷,让全国人民都能供养;然后从西城门出去,到高而显眼的地方火化。但天神们希望保留舍利七天,在这七天中用香花歌舞恭敬供养;之后再把佛舍利放在床上,让末罗族的少年们抬起床的四角,举着幡盖,散花烧香,演奏各种音乐,供养舍利。从东城门进入,走遍各街巷,让全国人民都能供养;然后从城北门出去,渡过凞连禅河,到天冠寺火化。这是天神的意愿,所以床才会不动。
末羅曰:「諾!快哉斯言!隨諸天意。」
末罗说:好!这话真痛快!就依诸天之意。
時,諸末羅自相謂言:「我等宜先入城,街里街里,平治道路,掃灑燒香,還來至此,於七日中供養舍利。」時,諸末羅即共入城,街里街里,平治道路,掃灑燒香,訖已出城,於雙樹間,以香花伎樂供養舍利。訖七日已,時日向暮,舉佛舍利置於牀上,末羅童子奉舉四角,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作眾伎樂,前後導從,安詳而行。
那时,末罗族人互相商议说:“我们应当先进城去,在每条街道上平整道路,打扫干净,点燃熏香,然后再回到这里,用七天时间供养舍利。”于是众末罗人便一同进城,在每条街道上修整道路,洒扫除尘,焚香供养。完成之后出城,在双树间用香花和音乐供养舍利。七天过后,天色将晚时,他们将佛陀舍利安放在床座上,由末罗族的年轻人抬起四角,高举幡盖,焚香散花,演奏各种音乐,前后簇拥着,庄严缓慢地前行。
時,忉利諸天以文陀羅花、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天末栴檀散舍利上,充滿街路。諸天作樂,鬼神歌詠。時,諸末羅自相謂言:「且置人樂,請設天樂供養舍利。」
这时,忉利天的众天神用文陀罗花、优钵罗花、红莲花、白莲花、分陀利花和天界的栴檀香,撒在舍利上,铺满了街道。众天神奏响天乐,鬼神们齐声歌唱。此时,末罗族的人们互相商议说:我们暂停人间音乐,改用天乐来供养舍利吧。
於是,末羅奉牀漸進,入東城門,止諸街巷,燒香散花,伎樂供養。時,有路夷末羅女篤信佛道,手擎金花,大如車輪,供養舍利。時,有一老母舉聲讚曰:「此諸末羅為得大利,如來末後於此滅度,舉國士民快得供養。」
于是,末罗族人抬着灵床缓缓前行,进入东城门,停驻在各条街巷,人们燃香散花,奏乐供养。当时有位名叫路夷的末罗族女子虔信佛法,手举大如车轮的金色花朵,恭敬供养佛陀舍利。这时有位老妇人高声赞叹道:这些末罗族人获得大福报啊,如来最终在此涅槃,全国百姓都能欢喜供养。
時,諸末羅設供養已,出城北門,渡凞連禪河,到天冠寺,置牀於地,告阿難曰:「我等當復以何供養?」
那时,诸位末罗族人完成供养后,走出城北门,渡过熙连禅河,来到天冠寺,将床安置于地,询问阿难:我们应当再以何物供养?
阿難報曰:「我親從佛聞,親受佛教,欲葬舍利者,當如轉輪聖王葬法。」
阿难回答说:我亲自从佛陀那里听闻,亲自接受佛陀的教导,想要安葬舍利,应当按照转轮圣王的葬礼仪式进行。
又問阿難:「轉輪聖王葬法云何?」
阿难又问道:“转轮圣王的葬礼是怎样的?”
答曰:「聖王葬法,先以香湯洗浴其身,以新劫貝周遍纏身,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畢,舉金棺置於第二大鐵槨中,栴檀香槨次重於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維之。收拾舍利,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國行人皆見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饒益。『阿難!汝欲葬我,先以香湯洗浴,用新劫貝周匝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畢,舉金棺置於第二大鐵槨中,栴檀香槨次重於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維之。收撿舍利,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除得道者。』」
回答说:圣王的葬法是先用香汤沐浴身体,再用新细棉布层层包裹全身,以五百张细棉布依次缠绕。将遗体放入金棺后,灌满麻油。然后抬起金棺放入第二层铁椁中,外层再套上檀香木椁。堆砌各种名贵香料,厚厚覆盖后进行火化。收拾舍利,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建起塔庙,立刹悬幡,让国民行人都能看见王塔,追思正法教化,获得诸多利益。阿难,你要安葬我,也当先用香汤沐浴,用新细棉布层层包裹身体,以五百张细棉布依次缠绕。将遗体放入金棺后灌满麻油,抬起金棺放入第二层铁椁中,外层套上檀香木椁。堆砌各种名贵香料,厚厚覆盖后进行火化。收集舍利,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建起塔庙,立刹悬幡,让所有行人都能看见佛塔,追忆如来正法王道的教化——生者获得福慧利益,亡者得生天上,唯有得道者能超越轮回。
時,諸末羅各相謂言:「我等還城,供辦葬具、香花、劫貝、棺槨、香油及與白疊。」時,諸末羅即共入城,供辦葬具已,還到天冠寺,以淨香湯洗浴佛身,以新劫貝周匝纏身,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香油,奉舉金棺置於第二大鐵槨中,栴檀木槨重衣其外,以眾名香而𧂐其上。
那时,末罗族人相互商议说:"我们回城去准备葬礼所需的物品,如香花、棉布、棺椁、香油和白布。"于是末罗族人一同进城置办妥当后,返回天冠寺,用洁净的香汤为佛陀沐浴身体,再用新棉布层层包裹佛身,共裹了五百层白布。然后将佛身安放入金棺,浇灌香油,恭敬地将金棺放入第二层大铁椁中,最外层用檀香木椁覆盖,并在上面堆满各种名贵香料。
時,有末羅大臣名曰路夷,執大炬火,欲燃佛積,而火不燃。又有大末羅次前燃其積,火又不燃。時,阿那律語諸末羅言:「止!止!諸賢!非汝所能,火滅不燃,是諸天意。」
那时,有位名叫路夷的末罗族大臣,手持大火炬想点燃佛陀的柴堆,火却点不着。接着又有一位大末罗族人上前点火,柴堆依然无法燃烧。这时,阿那律尊者对众末罗族人说:停下吧,诸位贤者!这不是你们能力所及之事。火灭不燃,实乃天意。
末羅又問:「諸天何故使火不燃?」
末罗又问:“天神为何不让火燃烧起来?”
阿那律言:「天以大迦葉將五百弟子從波婆國來,今在半道,及未闍維,欲見佛身,天知其意,故使火不燃。」
阿那律说:天神知道大迦叶正带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赶来,现在半路上。他们想见佛陀的遗容,因此天神让火无法点燃,直到他们到来。
末羅又言:「願遂此意!」
末罗接着说:“愿此心愿得以实现!”
爾時,大迦葉將五百弟子從波婆國來,在道而行,遇一尼乾子手執文陀羅花。時,大迦葉遙見尼乾子,就往問言:「汝從何來?」
那时,大迦叶带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前来,正在路上行走,遇到一位手持文陀罗花的尼乾子。大迦叶远远望见尼乾子,便上前问道:你从哪里来?
報言:「吾從拘尸城來。」
他回答说:“我从拘尸那城来。”
迦葉又言:「汝知我師乎?」
迦叶又问:你认识我的老师吗?
答曰:「知。」
回答说:知道。
又問:「我師存耶?」
又问:“我的师父还在世吗?”
答曰:「滅度已來,已經七日,吾從彼來,得此天華。」迦葉聞之,悵然不悅。時,五百比丘聞佛滅度,皆大悲泣,宛轉號咷,不能自勝,捫淚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又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奉。」
迦叶回答:佛陀入灭至今,已过七日。我从彼处来,取得这天界之花。迦叶听闻,心中惆怅不乐。此时五百比丘得知佛陀涅槃,皆悲痛哭泣,辗转哀号不能自制,拭泪说道:如来入灭竟如此突然!世尊圆寂竟如此迅疾!正法隐没竟如此迅速!众生福薄,世间明灯熄灭。犹如大树连根拔起,枝叶尽折;又似断头之蛇,辗转挣扎,不知所归。
時,彼眾中有釋種子,字拔難陀,止諸比丘言:「汝等勿憂,世尊滅度,我得自在。彼者常言:『當應行是,不應行是。』自今已後,隨我所為。」
当时,众人中有一位释迦族的比丘,名叫拔难陀,劝阻其他比丘说:你们不必忧虑,世尊已入灭,我们得以自在。他以前常说:这应当做,这不应做。从今以后,随我所欲即可。
迦葉聞已,悵然不悅,告諸比丘曰:「速嚴衣鉢,時詣雙樹,及未闍維,可得見佛。」
迦叶听完后,心中惆怅不悦,告诉众比丘说:快整理好衣服和钵,及时赶到双树那里,趁佛身还未火化,还能见到佛陀。
時,諸比丘聞大迦葉語已,即從座起,侍從迦葉,詣拘尸城,渡尼連禪河水,到天冠寺,至阿難所。問訊已,一面住,語阿難言:「我等欲一面覲舍利,及未闍維,寧可見不?」
那时,众比丘听了大迦叶的话后,立即从座位起身,跟随迦叶前往拘尸城。他们渡过尼连禅河,来到天冠寺,到了阿难所在之处。问候完毕,站在一旁,对阿难说:我们想见一见舍利,在荼毗之前,可以看看吗?
阿難答言:「雖未闍維,難復可見。所以然者?佛身既洗以香湯纏以劫貝,五百張疊次如纏之。藏於金棺,置鐵槨中,栴檀香槨重衣其外,以為佛身難復可覩。」
阿难回答说:虽然尚未火化,但也难以再见到佛身了。为什么呢?因为佛身已经用香汤洗净,用劫贝棉布层层包裹,共用了五百张细棉布依次缠裹。然后将佛体安放在金棺中,金棺又置于铁椁内,外面还用檀香木椁重重覆盖,所以佛身已难以再见了。
迦葉請至三,阿難答如初:「以為佛身難復得見。」
迦叶第三次请求,阿难依然像最初那样回答:“因为佛身难以再次见到。”
時,大迦葉適向香𧂐,於時佛身從重槨內雙出兩足,足有異色,迦葉見已,怪問阿難:「佛身金色,足何故異?」
当时,大迦叶正走向香炉,忽然看见佛身从双层棺木中伸出两只脚,脚的颜色异常。迦叶见状,惊疑地问阿难:佛身本是金色,为何双足颜色有异?
阿難報曰:「向者,有一老母悲哀而前手撫佛足,淚墮其上,故色異耳。」
阿难回答说:刚才有一位老妇人,悲伤地走过来用手抚摸佛的脚,眼泪落在上面,所以颜色不同了。
迦葉聞已,又大不悅,即向香𧂐,禮佛舍利。時,四部眾及上諸天同時俱禮,於是佛足忽然不現。
迦叶听完,又非常不高兴,立即走向香炉,向佛的舍利行礼。这时,四众弟子和天上的诸天同时一起行礼,于是佛的脚突然消失不见了。
時,大迦葉繞𧂐三匝,而作頌曰:
那时,大迦叶绕佛三圈,诵出偈颂说:
「諸佛無等等,聖智不可稱;
無等之聖智,我今稽首禮。
無等等沙門,最上無瑕穢;
牟尼絕愛枝,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我今首禮。
苦行無等侶,離著而教人;
無染無垢塵,稽首無上尊。
三垢垢已盡,樂於空寂行;
無二無疇匹,首十力尊。
善逝為最上,二足尊中尊;
覺四諦止息,稽首安隱智。
沙門中無上,迴邪令入正;
世尊施寂滅,稽首湛然迹。
無熱無瑕郄,其心當寂定;
練除諸塵穢,稽首無垢尊。
慧眼無限量,甘露滅名稱;
希有難思議,稽首無等倫。
吼聲如師子,在林無所畏;
降魔越四姓,是故首禮。」
诸佛无与等,圣智不可量;
无等之圣智,我今顶礼敬。
无等出家人,至高无瑕垢;
牟尼断爱欲,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我今俯首礼。
苦行无等伴,离执而教人;
无染无尘垢,顶礼无上尊。
三毒已灭尽,乐于空寂行;
独一无双者,敬礼十力尊。
善逝为最胜,两足尊中尊;
悟四谛止息,顶礼安稳智。
沙门中至高,导邪入正道;
世尊施寂灭,礼敬湛然迹。
无恼无瑕隙,其心常寂定;
涤除诸尘秽,顶礼无垢尊。
慧眼无边际,甘露灭声名;
稀有难思议,礼敬无等伦。
吼声如雄狮,林中无所畏;
降魔超四姓,是故我敬礼。
大迦葉有大威德,四辯具足,說此偈已,時,彼佛𧂐不燒自燃,諸末羅等各相謂言:「今火猛熾,焰盛難止,闍維舍利,或能消盡,當於何所求水滅之?」時,佛𧂐側有娑羅樹神,篤信佛道,尋以神力滅佛𧂐火。
大迦叶具有极大的威德,具备四种无碍辩才。说完这首偈颂后,那安放佛陀遗体的棺材突然自行燃烧起来。众多末罗族人互相议论道:"如今火势猛烈,火焰旺盛难以扑灭,火化遗体后,舍利子可能会被烧尽。我们该去哪里找水来灭火呢?"这时,佛陀棺材旁边有一位娑罗树神,对佛法深信不疑,立即运用神力熄灭了棺木上的火焰。
時,諸末羅復相謂言:「此拘尸城左右十二由旬,所有香花,盡當採取,供佛舍利。」尋詣城側,取諸香花,以用供養。
这时,末罗族人又互相商议说:拘尸城周围十二由旬内的所有香花,都应采集来供养佛陀舍利。他们立即前往城郊,采集各种香花,用以供养。
時,波婆國末羅民眾,聞佛於雙樹滅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自於本土,起塔供養。」時,波婆國諸末羅即下國中,嚴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到拘尸城,遣使者言:「聞佛眾祐,止此滅度,彼亦我師,敬慕之心,來請骨分,當於本國起塔供養。」
那时,波婆国的末罗族民众听说佛陀在双树间涅槃,都心想:现在我们应当前往,求取舍利分,在自己的国土上建塔供养。于是,波婆国的末罗族人立刻召集国中军队,集结四种兵力——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前往拘尸城,派使者传话说:听闻佛陀世尊在此涅槃,他也是我们的导师,出于敬慕之情,特来请求分得舍利,将在本国建塔供养。
拘尸王答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言,但為世尊垂降此土,於茲滅度,國內士民,當自供養,遠勞諸君,舍利分不可得。」
拘尸王回答说:确实如此!确实如您所说。只因世尊降临我国并在我们这里涅槃,国内的百姓理应自行供养。远道而来的诸位辛苦,但舍利分给你们是不可能的。
時,遮羅頗國諸跋離民眾,及羅摩伽國拘利民眾、毘留提國婆羅門眾、迦維羅衛國釋種民眾、毘舍離國離車民眾,及摩竭王阿闍世,聞如來於拘尸城雙樹間而取滅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
那时,遮罗颇国的跋离民众、罗摩伽国的拘利民众、毗留提国的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的释种民众、毗舍离国的离车民众,以及摩竭国王阿阇世,听说如来在拘尸城双树间涅槃,都心想:现在我们应该前去,请求分得舍利。
時,諸國王阿闍世等,即下國中,嚴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進渡恒水,即勅婆羅門香姓:「汝持我名,入拘尸城,致問諸末羅等:『起居輕利,遊步強耶?吾於諸賢,每相宗敬,鄰境義和,曾無諍訟。我聞如來於君國內而取滅度,唯無上尊,實我所天,故從遠來,求請骨分,欲還本土,起塔供養。設與我者,舉國重寶,與君共之。』」
那时,各国国王阿阇世等人立即下令全国,整备四种兵种——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渡过恒河。随后命令婆罗门香姓说:你以我的名义进入拘尸城,向各位末罗族人传达问候:愿你们起居安好,行动康健。我对诸位贤者一向敬重,两国和睦相处,从无争执。我听说如来在贵国境内涅槃,至高无上的世尊实为我所敬仰,因此远道而来,请求分得舍利,准备带回本国建塔供养。若答应我的请求,愿以全国珍宝与诸位共享。
時,香姓婆羅門受王教已,即詣彼城,語諸末羅曰:「摩竭大王致問無量:『起居輕利,遊步強耶?吾於諸君,每相宗敬,鄰境義和,曾無諍訟。我聞如來於君國內而取滅度,唯無上尊,實我所天,故從遠來,求請骨分,欲還本土,起塔供養。設與我者,舉國重寶,與君共之。』」
那时,香姓婆罗门奉国王之命来到拘尸那城,对末罗族人说: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向诸位致以诚挚问候,愿诸位身体安康,行动安泰。本王一向敬重各位,两国和睦相处,从未有过争执。听闻如来在贵国境内涅槃,无上世尊实为我等皈依之主。因此特地从远方赶来,恳请分得舍利,带回我国建塔供养。若能应允,我国愿以举国珍宝与诸位共享。
時,諸末羅報香姓曰:「如是!如是!誠如君言。但為世尊埀降此土,於茲滅度,國內士民自當供養,遠勞諸君,舍利分不可得。」
当时,诸位末罗人对香姓说:"确实如此!确实如此!正如您所言。然而世尊降临我国并在本邦涅槃,国内民众理应供养。烦劳诸位远道而来,舍利实在不能分予。"
時,諸國王即集群臣,眾共立議,作頌告曰:
当时,各国国王立即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作偈颂宣告道:
「吾等和議,遠來拜首,
遜言求分,如不見與,
四兵在此,不惜身命,
義而弗獲,當以力取。」
我等前来议和,远道拜见,
谦辞请求分得一份,若不应允,
大军在此,不惜性命,
若道义不能得,便以武力夺取。
時,拘尸國即集群臣,眾共立議,以偈答曰:
当时,拘尸国立即召集大臣们,众人共同商议后,用偈语回应道:
「遠勞諸君,屈辱拜首,
如來遺形,不敢相許,
彼欲舉兵,吾斯亦有,
畢命相抵,未之有畏。」
诸位远道而来,屈尊行礼,
如来留下的真身舍利,恕我不能相赠。
若你们要举兵来夺,我们也有准备,
即使拼死抵抗,也毫无畏惧。
時,香姓婆羅門曉眾人曰:「諸賢!長夜受佛教誡,口誦法言,心服仁化,一切眾生常念欲安,寧可諍佛舍利共相殘害?如來遺形欲以廣益,舍利現在但當分取。」
这时,香姓婆罗门对众人说:诸位贤者!长久以来我们受佛陀教导,口中诵念佛法,内心信服仁慈的教化,一切众生都应常怀安乐之念。怎能为争夺佛舍利而互相残害?如来留下遗骨是为了广利众生,现在舍利在此,我们应当平分。
眾咸稱善,尋復議言:「誰堪分者?」
大家都说很好,接着又讨论说:谁能胜任分配的任务呢?
皆言香姓婆羅門仁智平均,可使分也。
众人都说香姓婆罗门仁慈智慧、处事公正,可以让他来分配。
時,諸國王即命香姓:「汝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
当时,各国国王就命令香姓:“你替我们把佛陀的舍利分成八份,要均匀分配。”
於時,香姓聞諸王語已,即詣舍利所,頭面禮畢,徐前取佛上牙,別置一面。尋遣使者,齎佛上牙,詣阿闍世王所,語使者言:「汝以我聲,上白大王:『起居輕利,遊步強耶?舍利未至,傾遲無量耶?今付使者如來上牙,竝可供養,以慰企望,明星出時,分舍利訖,當自奉送。』」
这时,香姓听完诸位国王的话后,就走到舍利前,恭敬行礼后,慢慢取出佛的上牙,另外放置。他随即派遣使者带着佛的上牙前往阿阇世王那里,并告诉使者说:你用我的名义禀告大王:您近来身体安好吗?行动还轻健吗?舍利还未送到,想必您等待已久。现在交给使者如来的上牙,可以先行供养,以慰藉您的期盼。待明星升起时分完舍利后,我们自当亲自奉送。
時,彼使者受香姓語已,即詣阿闍世王所,白言:「香姓婆羅門致問無量:『起居輕利,遊步強耶?舍利未至,傾遲無量耶?今付使者如來上牙,竝可供養,以慰企望,明星出時,分舍利訖,當自奉送。』」
当时,那位使者听完香姓的话后,立即前往阿阇世王的住所,禀告道:香姓婆罗门向您致以无限的问候,询问您是否身体安康、行动轻便?舍利尚未送达,想必您心中殷切期盼。现将如来上牙托付使者转交给您,您可以先行供养,以慰藉您长久以来的敬仰之心。待启明星升起时分舍利完毕后,自当亲自奉上。
爾時,香姓以一瓶受一石許,即分舍利,均為八分已,告眾人言:「願以此瓶,眾議見與,自欲於舍起塔供養。」
这时,香姓用一只瓶子装了一石左右的舍利,将舍利均分为八份后,对众人说:希望这只瓶子能由大家商议后赐予我,我想在自己的住处建塔供养。
皆言:「智哉!是為知時,即共聽與。」
众人说:明智啊!这是懂得把握时机,便一同应允了。
時,有畢鉢村人白眾人言:「乞地燋炭,起塔供養。」皆言:「與之。」
当时,毕钵村有个人对众人说:请给我一块烧焦的土地,我要建塔供养。大家都说:给你吧。
時,拘尸國人得舍利分,即於其土起塔供養。
当时,拘尸国人分得舍利,便在当地建塔供奉。
波婆國人、遮羅國、羅摩伽國、毘留提國、迦維羅衛國、毘舍離國、摩竭國阿闍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歸其國,起塔供養。香姓婆羅門持舍利瓶歸起塔廟,畢鉢村人持地燋炭歸起塔廟。
波婆国人、遮罗国人、罗摩伽国人、毗留提国人、迦维罗卫国人、毗舍离国人以及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等人,分得佛舍利后各自返回本国,修建佛塔供奉。香姓婆罗门将舍利瓶带回建塔供养,毕钵村人则取走焦炭回国建塔纪念。
當於爾時,如來舍利起於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時髮塔。
当时,如来的舍利分别供奉在八座塔中,第九座是存放舍利瓶的塔,第十座是存放火化炭灰的塔,第十一座是存放诞生时头发的塔。
何等時佛生?何等時成道?何等時滅度?沸星出時生,沸星出出家,沸星出成道,沸星出滅度(丹本注云問中應有何等時出家諸本並闕)。
佛何时降生?何时成道?何时涅槃?沸星现时降生,沸星现时出家,沸星现时成道,沸星现时涅槃。
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叢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沸星出叢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來生,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八日取滅度。
八日生二足尊,八日出叢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來生,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八日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二月出叢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八日入涅槃城。
娑羅花熾盛,種種光相照;
於其本生處,如來取滅度。
大慈般涅槃,多人稱讚禮;
盡度諸恐畏,決定取滅度。
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沸星出丛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
八日生二足尊,八日出丛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来生,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八日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二月出丛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八日入涅槃城。
娑罗花炽盛,种种光相照;
于其本生处,如来取灭度。
大慈般涅槃,多人称赞礼;
尽度诸恐畏,决定取灭度。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