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九)佛說長阿含第二分眾集經第五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於末羅遊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漸至波婆城闍頭菴婆園。
有一次,佛陀在末罗国游化,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同行,渐渐来到波婆城的阇头庵婆园。
爾時,世尊以十五日月滿時,於露地坐,諸比丘僧前後圍繞。世尊於夜多說法已,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諸比丘集,皆共精勤,捐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暫止息,汝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那时,世尊在十五日满月之夜,露天而坐,众多比丘前后围绕。世尊深夜讲法许久后,对舍利弗说:如今四方比丘聚集在此,都精进修行,克服睡意。我背痛不适,想稍作休息,你现在可为众比丘说法。
對曰:「唯然!當如聖教。」
回答说:正是如此!定当遵循圣者的教诲。
爾時,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師子,累足而臥。
那时,世尊将僧伽梨衣折成四叠,像狮子一样右侧卧下,双脚相叠而眠。
時,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終未久,其後弟子分為二部,常共諍訟相求長短,迭相罵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汝不知此;汝在邪見,我在正法。言語錯亂,無有前後。』自稱己言,以為真正。『我所言勝,汝所言負,我今能為談論之主,汝有所問,可來問我。』
那时,舍利弗告诉各位比丘:现在波婆城有一位尼乾子刚去世不久,他的弟子们分成两派,常常互相争论,彼此指责,相互辱骂,各自坚持己见:我懂得这法义,你不懂;你持邪见,我守正法。言语混乱,前后矛盾。都声称自己的观点正确无误。我所说的胜过你所说的,你不如我;我现在能做辩论的主持者,你有问题可以来问我。
「諸比丘!時,國人民奉尼乾者,厭患此輩鬪訟之聲,皆由其法不真正故;法不真正無由出要,譬如朽塔不可復圬,此非三耶三佛所說。諸比丘!唯我釋迦無上尊法,最為真正可得出要,譬如新塔易可嚴飾,此是三耶三佛之所說也。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諸比丘!如來說一正法,一切眾生皆仰食存。如來所說復有一法,一切眾生皆由行往,是為一法如來所說,當共集之,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比丘们!当时,信奉尼乾陀的国民都厌恶这些人的争吵声,因为他们的教法不真实;教法不真实就无法解脱,就像朽坏的塔无法再粉刷,这不是正等觉者所说的。比丘们!唯有我释迦的无上正法最为真实,能够获得解脱,就像新塔容易装饰,这才是正等觉者所说的。比丘们!我们现在应当结集经律,以防止争论,使清净修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人都得安乐。比丘们!如来所说的一种正法是:一切众生都依赖食物而存活。如来所说的另一种正法是:一切众生都由业行而流转。这就是如来所说的一法,我们应当共同结集,以防止争论,使清净修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人都得安乐。
「諸比丘!如來說二正法:一名,二色。復有二法:一癡,二愛。復有二法:有見、無見。復有二法:一無慚,二無愧。復有二法:一有慚,二有愧。復有二法:一盡智,二無生智。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欲愛:一者淨妙色,二者不思惟。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瞋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邪見:一者從他聞,二者邪思惟。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者從他聞,二者正思惟。復有二法,二因二緣:一者學解脫,二者無學解脫。復有二法,二因二緣:一者有為界,二者無為界。諸比丘!是為如來所說,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比丘们!如来宣说两种正法:一是名,二是色。
又有两种法:一是愚痴,二是贪爱。
又有两种法:有见、无见。
又有两种法:一是无惭,二是无愧。
又有两种法:一是有惭,二是有愧。
又有两种法:一是尽智,二是无生智。
又有两种法,两种因缘引发欲爱:一是清净妙色,二是不如理思惟。
又有两种法,两种因缘引发嗔恚:一是怨憎,二是不如理思惟。
又有两种法,两种因缘引发邪见:一是听从他人邪说,二是邪思惟。
又有两种法,两种因缘引发正见:一是听闻正法,二是如理思惟。
又有两种法,两种因缘:一是有学解脱,二是无学解脱。
又有两种法,两种因缘:一是有为界,二是无为界。
比丘们!这些是如来所宣说的法,应当共同结集,以防诤讼,使梵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人皆得安稳。
「諸比丘!如來說三正法,謂三不善根: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復有三法,謂三善根:一者不貪,二者不恚,三者不癡。復有三法,謂三不善行:一者不善身行,二者不善口行,三者不善意行。復有三法,謂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復有三法,謂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復有三法,謂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復有三法,謂三不善想:欲想、瞋想、害想。復有三法,謂三善想:無欲想、無瞋想、無害想。復有三法,謂三不善思:欲思、恚思、害思。復有三法,謂三善思:無欲思、無恚思、無害思。
比丘们,如来宣说三种正法:第一种是三种不善的根源,即贪欲、嗔恨、愚痴。第二种是三种善的根源,即不贪、不嗔、不痴。第三种是三种不善的行为,即身体的不善行为、言语的不善行为、意念的不善行为。第四种是三种恶行,即身体的恶行、言语的恶行、意念的恶行。第五种是三种善行,即身体的善行、言语的善行、意念的善行。第六种是三种不善的念头,即贪欲的念头、嗔恨的念头、伤害的念头。第七种是三种善的念头,即无贪欲的念头、无嗔恨的念头、无伤害的念头。第八种是三种不善的思虑,即贪欲的思虑、嗔恨的思虑、伤害的思虑。第九种是三种善的思虑,即无贪欲的思虑、无嗔恨的思虑、无伤害的思虑。
「復有三法,謂三福業:施業、平等業、思惟業。復有三法,謂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復有三法,謂三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復有三法,謂三火:欲火、恚火、愚癡火。復有三法,謂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復有三法,謂三增盛: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復有三法,謂三界:欲界、恚界、害界。復有三法,謂三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復有三法,謂三界:色界、無色界、盡界。復有三法,謂三聚:戒聚、定聚、慧聚。復有三法,謂三戒:增盛戒、增盛意、增盛慧。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福业:布施业、平等业、思惟业。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火:欲火、瞋火、愚痴火。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求:欲求、有求、梵行求。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增盛: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界:欲界、瞋界、害界。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界:出离界、无瞋界、无害界。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聚:戒聚、定聚、慧聚。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戒:增盛戒、增盛意、增盛慧。
「復有三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復有三法,謂三相:止息相、精勤相、捨相。復有三法,謂三明:自識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盡智明。復有三法,謂三變化:一者神足變化,二者知他心隨意說法,三者教誡。復有三法,謂三欲生本:一者由現欲生人天,二者由化欲生化自在天,三者由他化欲生他化自在天。復有三法,謂三樂生:一者眾生自然成辦,生歡樂心,如梵光音天初始生時。二者有眾生以念為樂,自唱善哉,如光音天。三者得止息樂,如遍淨天。
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相:止息相、精勤相、舍相。还有三种法,称为三明:自知宿命的智明、天眼智明、漏尽智明。还有三种法,称为三变化:一是神足变化,二是知他心随意说法,三是教诫。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欲生根本:一是由现前欲望生为人或天,二是由化欲生化自在天,三是由他化欲生他化自在天。还有三种法,称为三种乐生:一是众生自然成就,心生欢喜,如梵光音天最初出生时。二是有众生以意念为乐,自赞善哉,如光音天。三是获得止息之乐,如遍净天。
「復有三法,謂三苦:行苦、苦苦、變易苦。復有三法,謂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復有三法,謂三堂:賢聖堂、天堂、梵堂。復有三法,謂三發:見發、聞發、疑發。復有三法,謂三論:過去有如此事,有如是論;未來有如此事,有如是論;現在有如此事,有如是論。復有三法,謂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復有三法,謂三憂:身憂、口憂、意憂。復有三法,謂三長老:年耆長老、法長老、作長老。復有三法,謂三眼:肉眼、天眼、慧眼。諸比丘!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还有三种法,叫做三苦:行苦、苦苦、变易苦。还有三种法,叫做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还有三种法,叫做三堂:贤圣堂、天堂、梵堂。还有三种法,叫做三发:见发、闻发、疑发。还有三种法,叫做三论:过去有这种事,就有这样的议论;未来有这种事,就有这样的议论;现在有这种事,就有这样的议论。还有三种法,叫做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还有三种法,叫做三忧:身忧、口忧、意忧。还有三种法,叫做三长老:年长老、法长老、作长老。还有三种法,叫做三眼:肉眼、天眼、慧眼。比丘们!这些都是如来所说的正法,应当共同汇集整理,以防争论,使清净修行长久存立,让更多人受益,使天界和人界都得到安乐。
「諸比丘!如來說四正法,謂口四惡行:一者妄語,二者兩舌,三者惡口,四者綺語。復有四法,謂口四善行:一者實語,二者軟語,三者不綺語,四者不兩舌。
各位比丘!如来宣说四种正法,指口的四种恶行:一是说谎话,二是挑拨离间,三是恶语伤人,四是花言巧语。还有四种正法,指口的四种善行:一是说真实语,二是说柔和语,三是不说花言巧语,四是不挑拨离间。
「復有四法,謂四不聖語: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復有四法,謂四聖語: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覺則言覺,知則言知。復有四法,謂四種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復有四法,謂四受:有現作苦行後受苦報;有現作苦行後受樂報;有現作樂行後受苦報;有現作樂行後受樂報。復有四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復有四法,謂四縛:貪欲身縛、瞋恚身縛、戒盜身縛、我見身縛。
又有四种法,称为四种不真实的言语:没看见却说看见,没听说却说听说,没觉知却说觉知,不知道却说知道。又有四种法,称为四种真实的言语:看见就说看见,听说就说听说,觉知就说觉知,知道就说知道。
又有四种法,称为四种食物:段食、触食、念食、识食。
又有四种法,称为四种业报:现在作苦行,后来受苦报;现在作苦行,后来受乐报;现在作乐行,后来受苦报;现在作乐行,后来受乐报。
又有四种法,称为四种执取:欲取、我取、戒取、见取。
又有四种法,称为四种束缚:贪欲身缚、嗔恚身缚、戒禁取身缚、我见身缚。
「復有四法,謂四刺:欲刺、恚刺、見刺、慢刺。復有四法,謂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復有四法,謂四念處;於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意斷;於是,比丘未起惡法,方便使不起;已起惡法,方便使滅;未起善法,方便使起;已起善法,方便思惟,使其增廣。
还有四种法,叫做四刺:欲望的刺、嗔恚的刺、邪见的刺、傲慢的刺。还有四种法,叫做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还有四种法,叫做四念处;比丘在内观察身体,精进不懈,忆念不忘,舍弃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在外观察身体,精进不懈,忆念不忘,舍弃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在内外观察身体,精进不懈,忆念不忘,舍弃世间的贪欲和忧恼。观察感受、心意、法,也是如此。还有四种法,叫做四意断;比丘对于未生起的恶法,努力不让它生起;已生起的恶法,努力让它消灭;未生起的善法,努力让它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努力思维,使其增长广大。
「復有四法,謂四神足;於是,比丘思惟欲定滅行成就;精進定、意定、思惟定,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禪;於是,比丘除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於初禪。滅有覺、觀,內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離喜修捨、念、進,自知身樂,諸聖所求,憶念、捨、樂,入第三禪。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復有四法,謂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復有四法,謂四無色定;於是,比丘越一切色想,先盡瞋恚想,不念異想,思惟無量空處,捨空處已入識處,捨識處已入不用處,捨不用處已入有想無想處。
还有四种法,叫做四神足。比丘修习欲定断除烦恼而成就;精进定、心定、观定也是如此成就。还有四种法,叫做四禅。比丘断除贪欲及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进入初禅。灭除觉观,内心清净专注,无觉无观,由定生起喜乐,进入第二禅。舍弃喜受而修习舍念正知,亲身觉受圣者所证的乐,忆念舍离之乐,进入第三禅。超越苦乐,先灭除忧喜,住于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进入第四禅。还有四种法,叫做四梵住: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还有四种法,叫做四无色定。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灭尽嗔恚想,不缘其他想,思维无量空处,超越空处而进入识处,超越识处而进入无所有处,超越无所有处而进入非想非非想处。
「復有四法,謂四法足:不貪法足、不瞋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復有四法,謂四賢聖族;於是,比丘衣服知足,得好不喜,遇惡不憂,不染不著,知所禁忌,知出要路,於此法中精勤不懈,成辦其事,無闕無減,亦能教人成辦此事,是為第一知足住賢聖族。從本至今,未常惱亂;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及世間人,無能毀罵;飯食、牀臥具、病瘦醫藥,皆悉知足,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攝法:惠施、愛語、利人、等利。復有四法,謂四須陀洹支:比丘於佛得無壞信,於法、於僧、於戒得無壞信。復有四法,謂四受證:見色受證、身受滅證、念宿命證、知漏盡證。復有四法,謂四道:苦遲得、苦速得、樂遲得、樂速得。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法足:不贪法足、不嗔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贤圣族:比丘对衣服知足,得到好的不欢喜,遇到坏的不忧愁,不沾染不执着,知道应禁戒的,知道出离的道路,在这些法上勤奋不懈,完成应做的事,没有缺失没有减少,也能教导别人完成这些事,这是第一种知足安住的贤圣族。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扰乱过;诸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人及世间人,都不能毁谤辱骂;对饮食、床卧具、疾病医药,也都知足,也是如此。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须陀洹支:比丘对佛生起不可破坏的信心,对法、对僧、对戒生起不可破坏的信心。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受证:见色受证、身受灭证、念宿命证、知漏尽证。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道:苦迟得、苦速得、乐迟得、乐速得。
「復有四法,謂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聖諦。復有四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復有四法,謂四處:實處、施處、智處、止息處。復有四法,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復有四法,謂四辯才:法辯、義辯、詞辯、應辯。復有四法,謂四識住處:色識住、緣色、住色,與愛俱增長,受、想、行識中亦如是住。復有四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復有四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离圣谛。还有四种法,称为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还有四种法,称为四处:实处、施处、智处、止息处。还有四种法,称为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还有四种法,称为四辩才:法辩、义辩、词辩、应辩。还有四种法,称为四识住处:色识住、缘色、住色,与爱共同增长,受、想、行识中也是如此住。还有四种法,称为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还有四种法,称为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
「復有四法,謂四淨: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復有四法,謂四知:可受知受、可行知行、可樂知樂、可捨知捨。復有四法,謂四威儀: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臥知臥。復有四法,謂四思惟:少思惟、廣思惟、無量思惟、無所有思惟。復有四法,謂四記論:決定記論,分別記論、詰問記論、止住記論。復有四法,謂佛四不護法;如來身行清淨,無有闕漏,可自防護;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亦復如是。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净:戒律清净、内心清净、见解清净、断除疑惑清净。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知:该接受的知道接受,该实行的知道实行,该喜爱的知道喜爱,该舍弃的知道舍弃。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威仪:该行走时知道行走,该站立时知道站立,该安坐时知道安坐,该躺卧时知道躺卧。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思惟:有限思惟、广泛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
还有四种法,称为四记论:确定记论、分别记论、反问记论、止息记论。
还有四种法,称为佛四不护法:如来身业清净,毫无缺失,可以自我防护;口业清净、意业清净、生计清净,也是如此。
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正法,应当共同汇集,以防止争论,使清净修行长久存续,广利众生,令天、人皆得安乐。
「又,諸比丘!如來說五正法,謂五入: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復有五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復有五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復有五法,謂五下結:身見結、戒盜結、疑結、貪欲結、瞋恚結。復有五法,謂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復有五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復有五法,謂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此外,诸比丘!如来宣说五种正法,即五入: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还有五种法,即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又有五种法,即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还有五种法,即五下结:身见结、戒盗结、疑结、贪欲结、瞋恚结。又有五种法,即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还有五种法,即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又有五种法,即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復有五法,謂滅盡枝:一者比丘信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二者比丘無病,身常安隱。三者質直無有諛諂,能如是者,如來則示涅槃徑路。四者自專其心,使不錯亂,昔所諷誦,憶持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行,盡於苦本。復有五法,謂五發:非時發、虛發、非義發、虛言發、無慈發。復有五法,謂五善發:時發、實發、義發、和言發、慈心發。復有五法,謂五憎嫉:住處憎嫉、檀越憎嫉、利養憎嫉、色憎嫉、法憎嫉。
还有五种修行方法,称为灭尽烦恼的途径:第一,比丘深信佛陀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具足十种尊号。第二,比丘身体健康,常得安稳。第三,心性质朴正直不谄媚,能如此修行,如来便为他指明涅槃正道。第四,专心守意不令散乱,往日诵习的经文都能牢记不忘。第五,善于观察诸法生灭,以圣贤的修行方式断尽苦的根源。
还有五种不当的言行,称为五邪发:不合时宜的言论、虚假不实的言论、不合义理的言论、空洞无益的言论、缺乏慈悲的言论。另有五种正当的言行,称为五善发:合乎时宜的言论、真实不虚的言论、符合义理的言论、温和有礼的言论、心怀慈悲的言论。
还有五种烦恼,称为五憎嫉:嫉妒他人的修行处所、嫉妒他人的施主供养、嫉妒他人的利养受用、嫉妒他人的容貌色相、嫉妒他人所悟的佛法。
「復有五法,謂五趣解脫:一者身不淨想,二者食不淨想,三者一切行無常想,四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者死想。復有五法,謂五出要界:一者比丘於欲不樂、不動,亦不親近,但念出要,樂於遠離,親近不怠,其心調柔,出要離欲,彼所因欲起諸漏纏,亦盡捨滅而得解脫,是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妬出要、色出要、身見出要,亦復如是。
还有五种方法,称为五种解脱之道:一是观想身体不净,二是观想食物不净,三是观想一切行为无常,四是观想世间一切不可乐,五是观想死亡。
还有五种方法,称为五种出离境界:一是比丘对欲望不喜爱、不动摇,也不亲近,只想着出离,乐于远离,亲近而不懈怠,内心调柔,出离欲望,由此因欲望而生起的种种烦恼束缚,都能舍弃灭除而获得解脱,这就是从欲望中出离。从嗔恚中出离、从嫉妒中出离、从色欲中出离、从身见中出离,也是如此。
「復有五法,謂五喜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樂閑靜處,專念一心,未解得解,未盡得盡,未安得安。何謂五?於是,比丘聞如來說法,或聞梵行者說,或聞師長說法,思惟觀察,分別法義,心得歡喜,得歡喜已,得法愛,得法愛已,身心安隱,身心安隱已,則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實知見,是為初解脫入。於是,比丘聞法喜已,受持諷誦,亦復歡喜,為他人說,亦復歡喜,思惟分別,亦復歡喜,於法得定,亦復如是。復有五法,謂五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諸比丘!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还有五种法门,称为五种喜乐解脱门。若比丘勤奋不懈,乐于安住寂静处,专心一意,未解悟的能解悟,未断尽的能断尽,未安稳的能安稳。是哪五种呢?
第一,比丘听闻如来宣说正法,或听闻清净修行者说法,或听闻师长说法,思维观察,分辨法义,内心生起欢喜;生起欢喜后,对佛法产生爱乐;产生爱乐后,身心获得安稳;身心安稳后,便得禅定;得禅定后,便能真实知见。这是第一种解脱门。
第二,比丘听闻佛法心生欢喜后,受持读诵,同样欢喜;为他人解说,同样欢喜;思维分辨,同样欢喜;于佛法中得定,也是如此欢喜。
又有五种人,即五种般涅槃者: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涅槃。
诸比丘,这些是如来所说的正法,应当共同汇集,以避免诤论,使清净修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人皆得安乐。
「又,諸比丘!如來說六正法,謂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復有六法,謂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復有六法,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復有六法,謂六觸身:眼觸身,耳、鼻、舌、身、意觸身。復有六法,謂六受身: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復有六法,謂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復有六法,謂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復有六法,謂六愛身:色愛身,聲、香、味、觸、法愛身。復有六法,謂六諍本:若比丘好瞋不捨,不敬如來,亦不敬法,亦不敬眾,於戒穿漏,染汙不淨;好於眾中多生諍訟,人所憎惡,嬈亂淨眾,天、人不安。諸比丘!汝等當自內觀,設有瞋恨,如彼嬈亂者,當集和合眾,廣設方便,拔此諍本;汝等又當專念自觀,若結恨已滅,當更方便,遮止其心,勿復使起。諸比丘!佷戾不諦、慳恡嫉妬、巧偽虛妄、自因己見、謬受不捨、迷於邪見、與邊見俱,亦復如是。復有六法,謂六界:地界、火界、水界、風界、空界、識界。復有六法,謂六察行:眼察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察法。
还有,各位比丘!如来说有六种正法,就是内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另外有六种法,是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还有六种法,是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还有六种法,是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还有六种法,是六受身:眼受身,耳受身、鼻受身、舌受身、身受身、意受身。还有六种法,是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还有六种法,是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还有六种法,是六爱身:色爱身,声爱身、香爱身、味爱身、触爱身、法爱身。还有六种法,是六种争斗的根源:如果比丘容易发怒而不放下,不敬如来,也不敬佛法,也不敬僧众,戒律有漏洞,内心有染污不净;喜欢在众人中引发争端,让人讨厌,扰乱清净僧团,使天、人不得安宁。各位比丘!你们应当反省自己,如果有愤怒,像那些扰乱的人一样,应当召集大家和合相处,用各种方法消除这些争斗的根源;你们还应当专心观察自己,如果怨恨已经消除,应当继续努力,控制自己的心,不让它再起。各位比丘!固执、不诚实、吝啬、嫉妒、虚伪、自以为是、坚持错误观点、陷入邪见、与极端见解为伍,也是如此。还有六种法,是六界:地界、火界、水界、风界、空界、识界。还有六种法,是六种观察行为:眼观察色,耳观察声、鼻观察香、舌观察味、身观察触、意观察法。
「復有六法,謂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餘比丘語言:『汝勿作此言,勿謗如來,如來不作是說:欲使修慈解脫,更生瞋恚想,無有是處。佛言:除瞋恚已,然後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脫,生憎嫉心;行喜解脫,生憂惱心;行捨解脫,生憎愛心;行無我行,生狐疑心;行無想行,生眾亂想。』亦復如是。復有六法,謂六無上:見無上、聞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恭敬無上、憶念無上。復有六法,謂六思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还有六种法,称为六出要界。如果有比丘说:“我修习慈心,却又生起嗔恚。”其他比丘应当对他说:“你不要这样说,不要诽谤如来,如来不曾说过修习慈解脱还会生起嗔恚的念头,这是不可能的。佛说:只有断除嗔恚,才能证得慈心。”如果有比丘说:“我修习悲解脱,却生起憎恨嫉妒心;修习喜解脱,却生起忧愁烦恼心;修习舍解脱,却生起憎恨贪爱心;修习无我行,却生起狐疑心;修习无想行,却生起种种杂念。”同样应当这样劝诫。
还有六种法,称为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
还有六种法,称为六思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这些是如来所说的正法,应当共同汇集,以防止争论,使清净修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人皆得安乐。
「諸比丘!如來說七正法,謂七非法:無信、無慙、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智。復有七法,謂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進、總持、多智。復有七法,謂七識住: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識住;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識住;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識住;或有眾生,空處住、識處住、不用處住。
佛说:比丘们,如来指出七种邪法,即无信仰、无羞耻、无惭愧、少听闻、懈怠、健忘、无智慧。另说七种正法,即有信仰、有羞耻、有惭愧、多听闻、精进、总持、多智慧。又说七种识的住处:一是有众生,身形各异,想法各异,如天人;二是有众生,身形各异而想法相同,如最初诞生的梵光音天;三是有众生,身形相同而想法各异,如光音天;四是有众生,身形想法都相同,如遍净天;五是有众生,住于空处、识处、无所有处。
「復有七法,謂七勤法:一者比丘勤於戒行,二者勤滅貪欲,三者勤破邪見,四者勤於多聞,五者勤於精進,六者勤於正念,七者勤於禪定。復有七法,謂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復有七法,謂七三昧具: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復有七法,謂七覺意:念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还有七种法,称为七勤法:第一比丘勤于持戒,第二勤于断除贪欲,第三勤于破除邪见,第四勤于广学多闻,第五勤于精进修行,第六勤于保持正念,第七勤于修习禅定。
还有七种法,称为七想:不净想、食物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还有七种法,称为七正定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还有七种法,称为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正法,应当共同结集,以防争论,使清净修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人皆得安乐。
「諸比丘!如來說八正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復有八法,謂八解脫:色觀色,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解脫,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復有八法,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復有八法,謂八人:須陀洹向、須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羅漢向、阿羅漢。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比丘们!如来说明八种正法:第一是世间八法——得利、失利、毁谤、赞誉、称赞、讥讽、痛苦、快乐。第二是八种解脱法——以形色观形色,是第一种解脱;内心不起色想而观外界形色,是第二种解脱;证得净解脱,是第三种解脱;超越色想、灭除瞋恚想、安住空无边处,是第四种解脱;超越空无边处、安住识无边处,是第五种解脱;超越识无边处、安住无所有处,是第六种解脱;超越无所有处、安住非想非非想处,是第七种解脱;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安住想受灭尽定,是第八种解脱。第三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第四是八种圣者——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这些就是如来宣说的正法,我们应当共同结集,以消除争议,使清净修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界与人间皆得安乐。
「諸比丘!如來說九正法,所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復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復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復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復有眾生,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生居。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诸位比丘!如来宣说九种正法,即九类众生居所:第一类众生居所,是身形各异、心念各异的众生,如天神和人类;第二类众生居所,是身形各异但心念相同的众生,如梵光音天初生时的状态;第三类众生居所,是身形相同但心念各异的众生,如光音天众生;第四类众生居所,是身形与心念皆相同的众生,如遍净天众生;第五类众生居所,是无思无觉的众生,如无想天众生;第六类众生居所,是住于空处的众生;第七类众生居所,是住于识处的众生;第八类众生居所,是住于无所有处的众生;第九类众生居所,是住于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这些便是如来所说的正法,你们应当共同汇集传持,以避免争论,使清净修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界与人间皆得安宁。
「諸比丘!如來說十正法,所謂十無學法,無學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定、正智、正解脫。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诸位比丘!如来宣说十种正法,即十种无学之法:无学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正智、正解脱。这些便是如来所说的正法。你们应当共同结集,以避免争论,使清净修行长久住世,广利众生,令天人与世间皆得安乐。
爾時,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說。時,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这时,世尊认可了舍利弗所说的内容。当时,比丘们听完舍利弗的讲述,都欢喜地遵照实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