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九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一〇)第二分十上經第六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遊鴦伽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詣瞻婆城,止宿伽伽池側。
那时,佛陀游化鸯伽国,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同行。他们来到瞻婆城,在伽伽池边停留住宿。
以十五日月滿時,世尊在露地坐,大眾圍遶,竟夜說法,告舍利弗:「今者四方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眠睡,欲聞說法,吾患背痛,欲小止息,卿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十五那天月亮圆满时,世尊在露天的地方坐着,众人围着他。整夜都在说法,后来他对舍利弗说:现在四方来的比丘都聚集在这里,他们都很精进勤奋,克服了睡意,想听说法。但我背部疼痛,想稍微休息一下,你现在可以为比丘们说法。
時,舍利弗受佛教已,爾時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脅臥如師子,累足而臥。
这时,舍利弗接受了佛陀的教诲。那时,世尊将僧伽梨衣叠成四层,像狮子一样右侧卧下,双足相叠而卧。
爾時,耆年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我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这时,年长的舍利弗告诉众比丘:现在我要说法,上中下各种层次的言语,全都真实正确,义理和趣味都完备,能使修行清净。你们要仔细听!好好思考领会,我这就为你们解说。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舍利弗告諸比丘:「有十上法,除眾結縛,得至泥洹,盡於苦際,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今當分別,汝等善聽。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難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證法。云何一成法?謂於諸善法能不放逸。云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云何一覺法?謂有漏觸。云何一滅法?謂是我慢。云何一退法?謂不惡露觀。云何一增法?謂惡露觀。云何一難解法?謂無間定。云何一生法?謂有漏解脫。云何一知法?謂諸眾生皆仰食存。云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
那时,比丘们领受教导,专心聆听。舍利弗对比丘们说:有十种殊胜法门,能断除一切烦恼束缚,抵达涅槃彼岸,彻底脱离苦海;又能圆满成就五百五十种修行功德。现在我将为你们逐一解说,请仔细聆听。
诸比丘!这十法分别是:一成就法、一修习法、一觉知法、一灭除法、一退失法、一增长法、一难解法、一生起法、一了知法、一证得法。
什么是成就法?即对一切善法保持精进不懈。什么是修习法?即恒常观察自身。什么是觉知法?即感受五欲的染着。什么是灭除法?即消除我慢之心。什么是退失法?即不作不净观想。什么是增长法?即勤修不净观想。什么是难解法?即持续不断的禅定。什么是生起法?即解脱烦恼的智慧。什么是了知法?即明白众生皆依食而存。什么是证得法?即获得无碍自在的心解脱。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難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證法。云何二成法?謂知慙、知愧。云何二修法?謂止與觀。云何二覺法?謂名與色。云何二滅法?謂無明、愛。云何二退法?謂毀戒、破見。云何二增法?戒具、見具。云何二難解法?有因有緣,眾生生垢;有因有緣,眾生得淨。云何二生法?盡智、無生智。云何二知法?謂是處、非處。云何二證法?謂明與解脫。
还有两种成就法、两种修持法、两种觉知法、两种灭除法、两种退失法、两种增长法、两种难解法、两种生起法、两种认知法、两种证得法。什么是两种成就法?就是懂得羞耻和懂得惭愧。什么是两种修持法?就是止和观。什么是两种觉知法?就是名和色。什么是两种灭除法?就是无明和贪爱。什么是两种退失法?就是毁犯戒律和破坏正见。什么是两种增长法?就是戒律圆满和正见圆满。什么是两种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才会生起污垢;有因有缘,众生才能得到清净。什么是两种生起法?就是尽智和无生智。什么是两种认知法?就是正确和错误的判断。什么是两种证得法?就是智慧和解脱。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難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證法。云何三成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耳聞法音,三者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云何三退法?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三增法?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云何三難解法?謂三難解:賢聖難解、聞法難解、如來難解。云何三生法?謂三相:息止相、精進相、捨離相。云何三知法?謂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無色界;捨離一切諸有為法,彼名為盡。云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諸比丘!是為三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还有三种成就法、三种修习法、三种觉知法、三种灭除法、三种退失法、三种增长法、三种难解法、三种生起法、三种了知法、三种证得法。什么是三种成就法?第一亲近善友,第二听闻佛法,第三依法修行成就。什么是三种修习法?即三种禅定:空性禅定、无相禅定、无愿禅定。什么是三种觉知法?即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什么是三种灭除法?即三种贪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什么是三种退失法?即三种不善根源: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什么是三种增长法?即三种善根源: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什么是三种难解法?即三种难解: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什么是三种生起法?即三种相状:止息相、精进相、舍离相。什么是三种了知法?即三种出离界:从欲界出离到色界,从色界出离到无色界;舍离一切有为法,名为究竟解脱。什么是三种证得法?即三种智慧:宿命通智、天眼通智、漏尽智。诸位比丘,这就是三十种真实不虚的法,如来如实了知后,平等宣说。
「復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難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證法。云何四成法?謂四輪法:一者住中國,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植善本。云何四修法?謂四念處: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
又有四种成就法、四种修习法、四种觉知法、四种息灭法、四种退失法、四种增长法、四种难解法、四种生起法、四种了知法、四种证得法。什么是四种成就法?即四轮法:一是居于中心地域,二是亲近善知识,三是自身严谨持戒,四是往昔培植善根。什么是四种修习法?即四念处:比丘对内身观察身体,精进不懈,忆念不忘,舍弃对世间的贪欲忧恼;对外身观察身体,精进不懈,忆念不忘,舍弃对世间的贪欲忧恼;对内外身观察身体,精进不懈,忆念不忘,舍弃对世间的贪欲忧恼。对感受、心念、诸法的观察,也是如此。什么是四种觉知法?即四种食物:段食、触食、念食、识食。什么是四种息灭法?即四种执取:欲取、我取、戒取、见取。
「云何四退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云何四增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云何四難解法?謂有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云何四生法?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云何四知法?謂四辯才:法辯、義辯、辭辯、應辯。云何四證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諸比丘!是為四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什么是四种退步之法?就是四种束缚:欲望的束缚、存在的束缚、见解的束缚、无明的束缚。
什么是四种进步之法?就是四种无束缚:无欲望的束缚、无存在的束缚、无见解的束缚、无无明的束缚。
什么是四种难解之法?就是四种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什么是四种生起之法?就是四种智慧:法智、未知智、等智、他心智。
什么是四种了知之法?就是四种辩才:法辩、义辩、辞辩、应辩。
什么是四种证得之法?就是四种沙门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比丘们,这就是四十种真实不虚的法,如来如实了知后,平等宣说。
「復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難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證法。云何五成法?謂五滅盡枝:一者信佛、如來、至真,十號具足;二者無病,身常安隱;三者質直無有諛諂,直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心不亂,諷誦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行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又有五种成就法、五种修习法、五种觉知法、五种灭除法、五种退失法、五种增长法、五种难解法、五种生起法、五种了知法、五种证得法。什么是五种成就法?即五灭尽支:第一是坚信佛陀、如来、至真,具足十种名号;第二是身体无病,常得安稳;第三是心性质直不谄媚,直趋如来涅槃正道;第四是专心不散乱,诵持经典不忘失;第五是善于观察诸法生灭,依圣贤之道灭尽苦本。什么是五种修习法?即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什么是五种觉知法?即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眠睡蓋、掉戲蓋、疑蓋。云何五退法?謂五心礙結: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則不親近,不親近已,則不恭敬,是為初心礙結;又比丘於法、於眾、於戒,有穿漏行、不真正行、為汙染行,不親近戒,亦不恭敬,是為四心礙結;又復比丘於梵行人生惡向心,心不喜樂,以麁惡言而毀罵之,是為五心礙結。云何五增法?謂五喜本:一悅、二念、三猗、四樂、五定。
什么是五种灭除烦恼的方法?即五种障碍:贪欲障碍、嗔怒障碍、昏睡障碍、躁动障碍、疑虑障碍。
什么是五种导致退步的行为?即五种心结:
第一,比丘对佛陀产生怀疑,怀疑后便不愿亲近,不亲近便失去恭敬,这是第一种心结;
第二,比丘对佛法、僧团、戒律有疏漏行为、不端正行为、染污行为,不愿持戒,也不恭敬,这是四种心结;
第三,比丘对修行清净者心怀恶意,心生厌恶,用粗恶言语辱骂,这是第五种心结。
什么是五种增长修行的方法?即五种喜悦的根本:欢喜、忆念、轻安、快乐、禅定。
「云何五難解法?謂五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樂閑靜處,專念一心,未解得解,未盡得盡,未安得安。何謂五?若比丘聞佛說法,或聞梵行者說,或聞師長說,思惟觀察,分別法義,心得歡喜,得歡喜已,便得法愛,得法愛已,身心安隱,身心安隱已,則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如實智,是為初解脫入。於是,比丘聞法歡喜,受持諷誦,亦復歡喜,為他人說,亦復歡喜,思惟分別,亦復歡喜,於法得定,亦復如是。
什么是五种难解的修行方法?指的是五种通向解脱的途径:如果比丘勤奋不懈,喜欢独处安静的地方,专注一心,尚未解脱的能够解脱,尚未断尽的能够断尽,尚未安住的能够安住。是哪五种呢?
第一,比丘听闻佛陀说法,或听闻清净修行者说法,或听闻师长说法后,思考观察,分辨法义,心中生起欢喜;生起欢喜后,便对佛法产生爱乐;产生爱乐后,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后,便能得到禅定;得到禅定后,便能获得如实智慧。这是第一种解脱途径。
接着,比丘听闻佛法心生欢喜,受持诵读也心生欢喜,为他人解说也心生欢喜,思考分辨也心生欢喜,在佛法中得定也是如此。
「云何五生法?謂賢聖五智定:一者修三昧現樂後樂,生內外智。二者賢聖無愛,生內外智。三者諸佛賢聖之所修行,生內外智。四者猗寂滅相,獨而無侶,而生內外智。五者於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生內外智。云何五知法?謂五出要界:一者比丘於欲不樂、不念,亦不親近,但念出要,樂於遠離,親近不怠,其心調柔,出要離欲,因欲起漏亦盡捨滅,而得解脫,是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妬出要、色出要、身見出要,亦復如是。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是為五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什么是五种生起正智的方法?即圣者所修的五种智慧禅定:
第一,修习禅定获得现世安乐与来世安乐,由此生起内外智慧。
第二,圣贤远离贪爱,由此生起内外智慧。
第三,诸佛圣贤所修持的法门,由此生起内外智慧。
第四,安住寂灭境界,独处无伴,却能生起内外智慧。
第五,入定时心念专一,出定时心念分明,由此生起内外智慧。
什么是五种应当了知的真理?即五种出离的范畴:
第一,比丘对欲望不生欢喜、不起忆念,亦不亲近欲望,唯念出离之道,乐于远离尘俗,精进不懈怠,内心调柔,通过出离摆脱欲望,由欲望产生的烦恼亦彻底断除,从而获得解脱。这称为欲的出离。嗔恚的出离、嫉妒的出离、色欲的出离、身见的出离,也都是如此。
什么是五种证得的功德?即五种无学成就:无学的戒律成就、禅定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以上合为五十种法门。如来如实了知这些真理,以平等心为众生宣说。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難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證法。云何六成法?謂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云何六?於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愛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復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養及鉢中餘,與人共之,不懷彼此。復次,比丘聖所行戒,不犯不毀,無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足持,成就定意。復次,比丘成就賢聖出要,平等盡苦,正見及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不雜。
又有六种成就法、六种修习法、六种觉悟法、六种灭除法、六种退失法、六种增长法、六种难解法、六种生起法、六种了知法、六种体证法。什么是六种成就法?即六种重要法:若有比丘修习这六种重要法,便值得尊敬重视,能与僧众和合共处,不起纷争,独处时心无杂念。哪六种呢?首先,比丘身常行慈,敬重清净修行者,心怀仁爱,这称为重要法,值得尊敬重视,能与僧众和合共处,不起纷争,独处时心无杂念。其次,比丘口说慈语、心存慈念,依法所得供养及钵中余食,皆与他人共享,不分彼此。再者,比丘持守圣者所行戒律,不违犯不毁缺,毫无染污,为智者所称叹,善能具足持戒,成就禅定。此外,比丘成就贤圣出离之道,平等灭尽诸苦,具足正见及清净梵行,这称为重要法,值得尊敬重视,能与僧众和合共处,不起纷争,独处时心无杂念。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云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滅法?謂六愛:色愛、聲愛、香、味、觸、法愛。云何六退法?謂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增法?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難解法?謂六無上:見無上、聞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恭敬無上、念無上。云何六生法?謂六等法:於是,比丘眼見色無憂無喜,住捨專念,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不喜不憂,住捨專念。
什么是六种修习法?即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什么是六种觉知法?即六内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什么是六种灭除法?即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什么是六种退失法?即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什么是六种增长法?即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什么是六种难解法?即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念无上。什么是六种生起法?即六平等法:比丘眼见色时,不喜不忧,安住于舍与正念;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触、意识法时,不喜不忧,安住于舍与正念。
「云何六知法?謂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餘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謗如來,如來不作是說,欲使修慈解脫更生瞋恚者,無有是處。佛言:除瞋恚已,然後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脫,生憎嫉心;行喜解脫,生憂惱心;行捨解脫,生憎愛心;行無我行,生狐疑心;行無想行,生眾亂想。』亦復如是。云何六證法?謂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證,二者天耳通證,三者知他心通證,四者宿命通證,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是為六十法。諸比丘!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什么是六种应知的法?即六种出离烦恼的界域:如果有比丘说:“我修习慈心,却又生起嗔恨。”其他比丘应当告诉他:“不要这样说,不要诽谤如来,如来不曾这样说过。修习慈心解脱的人还会生起嗔恨,这是不可能的。佛陀说:只有断除嗔恨,才能获得真正的慈心。”如果有比丘说:“我修习悲心解脱,却生起憎恨嫉妒;修习喜心解脱,却生起忧愁苦恼;修习舍心解脱,却生起憎恨贪爱;修习无我观,却生起狐疑不定;修习无想定,却生起种种杂念。”也应当这样劝导他。什么是六种证得的法?即六种神通:第一是神足通证,第二是天耳通证,第三是他心通证,第四是宿命通证,第五是天眼通证,第六是漏尽通证。这就是六十种法。比丘们!如来如实了知这些法门,平等无偏地为众生宣说。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難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證法。云何七成法?謂七財:信財、戒財、慙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為七財。云何七修法?謂七覺意。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修法、修精進、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
又有七种成就法、七种修习法、七种觉悟法、七种灭除法、七种退失法、七种增长法、七种难解法、七种生起法、七种了知法、七种证得法。什么是七种成就法?即七种财富:信心财富、持戒财富、惭愧财富、听闻财富、布施财富、智慧财富,共为七种财富。什么是七种修习法?即七种觉悟支。于此,比丘修习念觉悟支,依止无欲、依止寂灭、依止远离;修习择法、修习精进、修习喜、修习轻安、修习定、修习舍,皆依止无欲、依止寂灭、依止远离。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若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識住。復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識住。復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復有眾生,一身一想,徧淨天是,是四識住。或有眾生,空處住,是五識住,或識處住,是六識住。或不用處住,是七識住。云何七滅法?謂七使法:欲愛使、有愛使、見使、慢使、瞋恚使、無明使、疑使。
什么是七种觉知法?指的是七种识的安住处:第一,有些众生具有不同的身体形态和不同的思想观念,如天界和人间的众生。第二,有些众生虽有不同的身体形态却有相同的思想,如梵光音天最初诞生时的众生。第三,有些众生具有相同的身体形态却有不同思想,如光音天的众生。第四,有些众生具有相同的身体形态和思想,如遍净天的众生。第五,有些众生安住于空无边处。第六,有些众生安住于识无边处。第七,有些众生安住于无所有处。
什么是七种灭除法?指的是七种烦恼:欲望的贪爱、存在的贪爱、邪见、傲慢、瞋恚、无明、疑惑。
「云何七退法?謂七非法:是比丘無信、無慙、無愧、少聞、懈墮、多忘、無智。云何七增法?謂七正法:於是,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不懈墮、強記、有智。云何七難解法?謂七正善法:於是,比丘好義、好法、好知時、好知足、好自攝、好集眾、好分別人。云何七生法?謂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什么是七种导致退步的法?就是七种不正之法:比丘没有信仰、不知羞耻、不知惭愧、听闻佛法少、懈怠懒惰、容易忘事、缺乏智慧。
什么是七种促进进步的法?就是七种正法:比丘有信仰、知羞耻、知惭愧、听闻佛法多、不懈怠懒惰、记忆力强、具备智慧。
什么是七种难以理解的法?就是七种正善法:比丘追求正义、追求佛法、懂得把握时机、懂得知足、善于自我约束、善于团结大众、善于辨别是非。
什么是七种产生觉悟的法?就是七种观念:不净的观念、食物不净的观念、世间一切不值得贪恋的观念、死亡的观念、无常的观念、无常即苦的观念、苦即无我的观念。
「云何七知法?謂七勤:勤於戒行、勤滅貪欲、勤破邪見、勤於多聞、勤於精進、勤於正念、勤於禪定。云何七證法?謂七漏盡力:於是,漏盡比丘於一切諸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見。觀欲如火坑,亦如刀劍,知欲見欲,不貪於欲,心不住欲。漏盡比丘逆順觀察,如實覺知,如實見已,世間貪嫉、惡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處,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多修多行。諸比丘!是為七十法,如實不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什么是七种应当了知的法?即七种精勤:精勤持戒、精勤断除贪欲、精勤破除邪见、精勤多闻佛法、精勤修行、精勤保持正念、精勤修习禅定。
什么是七种证悟的法?即七种漏尽的能力:漏尽比丘对一切苦的根源、集起、灭除、执着的过患及解脱之道,都能如实了知。他将欲望视如火坑,又如刀剑,虽知欲望、见欲望,却不贪着欲望,心不执取欲望。漏尽比丘无论顺逆境界皆能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后,世间的贪嫉及一切恶不善法不再漏泄生起,他修习四念处,勤修多行,又修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多修多行。
诸比丘!这就是七十种法,真实不虚,如来如实了知后,平等宣说。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難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證法。云何八成法?謂八因緣: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為八?於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長,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慙愧心,有愛有敬,是謂初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隨時請問,此法云何?義何所趣?時,諸尊長即為開演甚深義理,是為二因緣。既聞法已,身心樂靜,是為三因緣。既樂靜已,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中,或自說法,或請他說,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多聞廣博,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諦誠,梵行具足,聞已入心,見不流動,是為五因緣。修習精勤,滅惡增善,勉力堪任,不捨斯法,是為六因緣。有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際,是為七因緣。觀五受陰,生相、滅相,此色、色集、色滅,此受、想、行、識,識集、識滅,是為八因緣。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还有八种成就之法、八种修行之法、八种觉悟之法、八种灭除之法、八种退失之法、八种增长之法、八种难解之法、八种生起之法、八种了知之法、八种证得之法。什么是八种成就之法?即八种因缘:未得清净修行时能获得智慧,得清净修行后智慧增长。哪八种呢?
第一,比丘依靠佛陀而住,或跟随师长,或依止有智慧的清净修行者,生起惭愧心,心怀敬爱与尊重,这是第一种因缘,未得清净修行时能获得智慧,得清净修行后智慧增长。
第二,依靠佛陀而住,随时请教:这法义是什么?其真意何在?那时诸位尊长便为其开示深奥义理,这是第二种因缘。
第三,听闻佛法后,身心安住于寂静,这是第三种因缘。
第四,安住寂静后,不参与障碍修道的无益杂谈。若到众人中,或自己说法,或请他人说法,仍不放弃圣者的默然,这是第四种因缘。
第五,广学多闻,牢记不忘。诸法深奥,上中下皆善,义理真实,具足清净修行。听闻后铭记于心,见解坚定不摇,这是第五种因缘。
第六,精勤修习,断恶增善,勇猛坚持此法不放弃,这是第六种因缘。
第七,以智慧了知生灭之法,趋向圣道,能究竟苦的边际,这是第七种因缘。
第八,观察五蕴的生起与灭尽:色蕴的生起、色蕴的灭尽;受、想、行、识诸蕴的生起与灭尽,这是第八种因缘。未得清净修行时能获得智慧,得清净修行后智慧增长。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退法?謂八懈怠法,何謂八懈怠?比丘乞食不得食,便作是念:『我於今日下村乞食不得,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今宜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是為初懈怠。懈怠比丘得食既足,復作是念:『我朝入村乞食,得食過足,身體沈重,不能堪任坐禪、經行,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懈怠比丘設少執事,便作是念:『我今日執事,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懈怠比丘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必有疲極,今者不得坐禪、經行,當豫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設少行來,便作是念:『我朝行來,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我今宜當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設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必有疲極,今者不得坐禪、經行,當豫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是為六懈怠比丘。設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篤羸瘦,不能堪任坐禪、經行,當須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懈怠比丘所患已差,復作是念:『我病差未久,身體羸瘦,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宜自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云何八增法?謂八不怠。
什么是八种修行法?就是圣贤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什么是八种觉知法?就是世间的八种境遇:得利、失利、毁谤、赞誉、称赞、讥讽、痛苦、快乐。什么是八种灭除法?就是八种邪道: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什么是八种退步法?就是八种懈怠行为。哪八种懈怠呢?
比丘乞食没得到食物,便这样想:我今天到村里乞食没得到食物,身体疲惫不堪,不能坚持打坐、经行,现在应该躺下休息。懈怠的比丘随即躺下休息,不愿精进修行尚未获得的想要获得、尚未证悟的想要证悟,这是第一种懈怠。
懈怠的比丘得到足够食物后,又这样想:我早上进村乞食,吃得过饱,身体沉重,不能坚持打坐、经行,现在应该躺下休息。懈怠的比丘随即躺下休息,不能精进修行尚未获得的想要获得、尚未证悟的想要证悟。
懈怠的比丘如果有少量事务,便这样想:我今天有事要处理,身体疲惫不堪,不能坚持打坐、经行,现在应该躺下休息。懈怠的比丘随即躺下休息。
懈怠的比丘如果准备处理事务,便这样想:明天要处理事务,一定会很疲惫,今天不能打坐、经行,应该提前躺下休息。懈怠的比丘随即躺下休息。
懈怠的比丘如果有少量出行,便这样想:我早上出行,身体疲惫不堪,不能坚持打坐、经行,现在应该躺下休息。懈怠的比丘随即躺下休息。
懈怠的比丘如果准备少量出行,便这样想:明天要出行,一定会很疲惫,今天不能打坐、经行,应该提前躺下休息。懈怠的比丘随即躺下休息,不能精进修行尚未获得的想要获得、尚未证悟的想要证悟,这是第六种懈怠的比丘。
如果遇到小病,便这样想:我得了重病,身体虚弱消瘦,不能坚持打坐、经行,需要躺下休息。懈怠的比丘随即躺下休息,不能精进修行尚未获得的想要获得、尚未证悟的想要证悟。
懈怠的比丘病愈后,又这样想:我的病刚好不久,身体虚弱消瘦,不能坚持打坐、经行,应该躺下休息。懈怠的比丘随即躺下休息,不能精进修行尚未获得的想要获得、尚未证悟的想要证悟。
什么是八种增进法?就是八种不懒惰。
「云何八精進?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還,即作是念:『我身體輕便,少於睡眠,宜可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是為初精進比丘。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入村,乞食飽滿,氣力充足,宜勤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有執事,便作是念:『我向執事,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設有行來,便作是念:『我朝行來,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欲行來,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設遇患時,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終,今宜精進。』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患得小差,復作是念:『我病初差,或更增動,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坐禪、經行,是為八。
什么是八种精进?比丘进村乞食,没有获得食物回来,就这样想:我身体轻便,睡眠减少,应当精进坐禅、经行。未得到的要得到,未获得的要获得,未证悟的要证悟。于是比丘就精进修行,这是第一种精进的比丘。乞食得到满足,就这样想:我今天进村乞食已经饱足,气力充足,应当勤奋精进坐禅、经行。未得到的要得到,未获得的要获得,未证悟的要证悟。于是比丘随即精进修行。精进的比丘如果有事务要做,就这样想:我刚才忙于事务,耽误了修行,现在应当精进坐禅、经行。未得到的要得到,未获得的要获得,未证悟的要证悟。于是比丘随即精进修行。精进的比丘如果打算处理事务,就这样想:明天要处理事务,会耽误修行,现在应当精进坐禅、经行。未得到的要得到,未获得的要获得,未证悟的要证悟。于是比丘就精进修行。精进的比丘如果有出行,就这样想:我早上出行,耽误了修行,现在应当精进坐禅、经行。未得到的要得到,未获得的要获得,未证悟的要证悟。于是比丘随即精进修行。精进的比丘如果打算出行,就这样想:我明天要出行,会耽误修行,现在应当精进坐禅、经行。未得到的要得到,未获得的要获得,未证悟的要证悟。于是比丘就精进修行。精进的比丘如果生病了,就这样想:我得了重病,或许会命终,现在应当精进修行。未得到的要得到,未获得的要获得,未证悟的要证悟。于是比丘就精进修行。精进的比丘病情稍有好转,又这样想:我的病刚刚好转,或许会再次加重,耽误修行,现在应当精进坐禅、经行。未得到的要得到,未获得的要获得,未证悟的要证悟。于是比丘就精进坐禅、经行,这就是八种精进。
「云何八難解法?謂八不閑妨修梵行。云何八?如來、至真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獄中,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而有眾生在畜生中、餓鬼中、長壽天中、邊地無識、無佛法處,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或有眾生生於中國,而有邪見,懷顛倒心,惡行成就,必入地獄,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或有眾生生於中國,聾、盲、瘖瘂,不得聞法、修行梵行,是為不閑。如來、至真、等正覺不出世間,無有能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而有眾生生於中國,彼諸根具足,堪受聖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為八不閑。
什么是八种难以修习佛法的处境?指的是八种因缘不具足而障碍修行清净行为的情况。哪八种呢?当如来、至真者出现于世间,宣讲微妙法门,教导寂灭无为、趋向菩提之道时,有人投生在地狱中,这就是因缘不具足的处境,无法修习清净行。当如来、至真者出现于世间,宣讲微妙法门,教导寂灭无为、趋向菩提之道时,却有众生投生在畜生道、饿鬼道、长寿天界、边地蛮荒无佛法的地域,这些都是因缘不具足的处境,无法修习清净行。当如来、至真者、等正觉者出现于世间,宣讲微妙法门,教导寂灭无为、趋向菩提之道时,或有众生虽投生在中土文明之地,却心怀邪见,颠倒妄想,恶业成熟必堕地狱,这也是因缘不具足的处境。当如来、至真者、等正觉者出现于世间,宣讲微妙法门,教导寂灭无为、趋向菩提之道时,或有众生虽生在中土,却是聋盲喑哑,无法听闻正法、修习清净行,这同样属于因缘不具足。当如来、至真者、等正觉者未出现于世间,无人宣讲微妙法门,教导寂灭无为、趋向菩提之道时,虽有众生生在中土,六根健全堪受圣教,却无缘值遇佛陀,不得修习清净行,这就是八种因缘不具足的障碍。
「云何八生法?謂八大人覺:道當少欲,多欲非道;道當知足,無厭非道;道當閑靜,樂眾非道;道當自守,戱笑非道;道當精進,懈怠非道;道當專念,多忘非道;道當定意,亂意非道;道當智慧,愚癡非道。云何八知法?謂八除入: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初除入。內有色想,觀外色無量,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二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少,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三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四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光、青見,譬如青蓮華,亦如青波羅㮈衣,純一青色、青光、青見,作如是想,常觀常念,是為五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光、黃見,譬如黃華、黃波羅㮈衣,黃色、黃光、黃見,常念常觀,作如是想,是為六除入。內無色想,觀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見,譬如赤華、赤波羅㮈衣,純一赤色、赤光、赤見,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七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光、白見,譬如白華、白波羅㮈衣,純一白色、白光、白見,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八除入。
什么是八种修行法则?指的是八种觉悟:修行应少欲,多欲不是正道;修行应知足,贪得无厌不是正道;修行应安闲清净,喜好热闹不是正道;修行应自律,嬉戏放逸不是正道;修行应精进努力,懈怠懒惰不是正道;修行应专注正念,健忘散乱不是正道;修行应安定心意,心思散乱不是正道;修行应具足智慧,愚昧无知不是正道。
什么是八种认知方法?指的是八种观想法门:内心存有对色的执念,观察外物色相有限,无论美丑,持续观想忆念,这是第一种观想法门。内心存有对色的执念,观察外物色相无量,无论美丑,持续观想忆念,这是第二种观想法门。内心无色执,观察外物色相有限,无论美丑,持续观想忆念,这是第三种观想法门。内心无色执,观察外物色相无量,无论美丑,持续观想忆念,这是第四种观想法门。内心无色执,观察外物青色,青色、青光、青相,譬如青色莲花,又如青色波罗㮈衣,纯粹青色、青光、青相,如此观想,持续忆念,这是第五种观想法门。内心无色执,观察外物黄色,黄色、黄光、黄相,譬如黄色花朵、黄色波罗㮈衣,黄色、黄光、黄相,持续忆念观想,如此作意,这是第六种观想法门。内心无色执,观察外物赤色,赤色、赤光、赤相,譬如赤色花朵、赤色波罗㮈衣,纯粹赤色、赤光、赤相,持续观想忆念,如此作意,这是第七种观想法门。内心无色执,观察外物白色,白色、白光、白相,譬如白色花朵、白色波罗㮈衣,纯粹白色、白光、白相,持续观想忆念,如此作意,这是第八种观想法门。
「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色觀色,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諸比丘!是為八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什么是八种证悟之法?即八解脱:第一解脱,观察物质形态的物质。第二解脱,内心不执着物质形态,观察外在物质。第三解脱,清净解脱。第四解脱,超越物质观念,消除愤怒念头,安住虚空境界。第五解脱,超越虚空境界,安住意识境界。第六解脱,超越意识境界,安住无所有境界。第七解脱,超越无所有境界,安住非想非非想境界。第八解脱,超越非想非非想境界,安住想与知觉寂灭之境。诸位比丘,这就是八十种真实不虚的法门,如来如实了知后,平等宣说。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難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證法。云何九成法?謂九淨滅枝法:戒淨滅枝、心淨滅枝、見淨滅枝、度疑淨滅枝、分別淨滅枝、道淨滅枝、除淨滅枝、無欲淨滅枝、解脫淨滅枝。云何九修法?謂九喜本: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
还有九种成就法、九种修习法、九种觉悟法、九种灭除法、九种退失法、九种增长法、九种难解法、九种生起法、九种了知法、九种实证法。什么是九种成就法?就是九种清净灭除支分法:戒清净灭除支分、心清净灭除支分、见清净灭除支分、度疑清净灭除支分、分别清净灭除支分、道清净灭除支分、断除清净灭除支分、无欲清净灭除支分、解脱清净灭除支分。什么是九种修习法?就是九种喜乐根本:第一喜,第二爱,第三悦,第四乐,第五定,第六如实知,第七除舍,第八无欲,第九解脱。
「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或有眾生,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生居。
什么是九种觉法?指的是九类众生的居所:第一类众生居所,是那些具有不同身形、不同认知的众生,比如天界和人间的众生。第二类众生居所,是那些具有不同身形但认知相同的众生,比如最初诞生的梵光音天众生。第三类众生居所,是那些具有相同身形但认知不同的众生,比如光音天的众生。第四类众生居所,是那些身形和认知都相同的众生,比如遍净天的众生。第五类众生居所,是那些没有认知、没有觉知的众生,比如无想天的众生。第六类众生居所,是那些居住在虚空处的众生。第七类众生居所,是那些居住在识处的众生。第八类众生居所,是那些居住在无所有处的众生。第九类众生居所,是那些居住在有想无想处的众生。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云何九退法?謂九惱法: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云何九增法?謂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
什么是九种灭除烦恼的方法?即九种贪爱的根源:因贪爱而有追求,因追求而有利益,因利益而有享用,因享用而有欲望,因欲望而有执着,因执着而有嫉妒,因嫉妒而有守护,因守护而有防卫。
什么是九种退失善法?即九种恼害之事:有人已经恼害我,现在恼害我,将来恼害我;我所爱的人,已经恼害,现在恼害,将来恼害;我所憎恶的人,已经爱敬,现在爱敬,将来爱敬。
什么是九种增长善法?即不起恼害:对方已经侵犯我,我恼害有何益处?过去不生恼害,现在不生恼害,将来不生恼害;我所爱的人,对方已经恼害,我恼害有何益处?过去不生恼害,现在不生恼害,将来不生恼害;我所憎恶的人,对方已经爱敬,我恼害有何益处?过去不生恼害,现在不生恼害,将来不生恼害。
「云何九難解法?謂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聞,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不能說法,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不能養眾,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不能於大眾中廣演法言,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而不得四禪,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又得四禪,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又得四禪,不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不具;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於大眾中廣演法言,具足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得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然不能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成就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捨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行具足。
什么是九种难以圆满的修行?指的是九种清净修行:如果比丘有信仰但不持戒,那么清净修行就不圆满;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清净修行就圆满。如果比丘有信仰、有持戒但不多闻佛法,清净修行就不圆满;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清净修行就圆满。如果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但不能说法,清净修行就不圆满;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清净修行就圆满。如果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但不能教导大众,清净修行就不圆满;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清净修行就圆满。如果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但无法在大众中广泛宣讲佛法,清净修行就不圆满;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能在大众中广泛宣讲佛法,清净修行就圆满。如果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能在大众中广泛宣讲佛法,但未证得四禅,清净修行就不圆满;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能在大众中广泛宣讲佛法、又证得四禅,清净修行就圆满。如果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能在大众中广泛宣讲佛法、又证得四禅,但未能在八解脱中自在运用,清净修行就不圆满;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能在大众中广泛宣讲佛法、圆满证得四禅、又能在八解脱中自在运用,清净修行就圆满。如果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能在大众中广泛宣讲佛法、证得四禅、能在八解脱中自在运用,但未能断尽烦恼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中亲自证悟,生死已断,清净修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清净修行就不圆满;比丘有信仰、有持戒、有多闻、能说法、能教导大众、能在大众中广泛宣讲佛法、圆满成就四禅、能在八解脱中自在运用、断尽烦恼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中亲自证悟,生死已断,清净修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清净修行就圆满。
「云何九生法?謂九想:不淨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盡想、無欲想。云何九知法?謂九異法:生果異、因果異。生觸異、因觸異。生受異、因受異。生想異、因想異。生集異、因集異。生欲異、因欲異。生利異、因利異。生求異、因求異。生煩惱異、因煩惱異。云何九證法?謂九盡: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色想刺滅。入識處,則空想刺滅。入不用處,則識想刺滅。入有想無想處,則不用想刺滅。入滅盡定,則想受刺滅。諸比丘!是為九十法,如實不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什么是九种生起之法?即九种观念:不净观、饮食观、世间不可乐观、死观、无常观、无常即苦观、苦即无我观、寂灭观、离欲观。什么是九种认知之法?即九种差异法则:所生果报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生感受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生领受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生想相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生积集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生欲求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生利益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生追求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生烦恼不同、形成原因不同。什么是九种证悟之法?即九种止息:入初禅时,声刺止息;入第二禅时,寻伺止息;入第三禅时,喜乐止息;入第四禅时,呼吸止息;入空无边处时,色想止息;入识无边处时,空想止息;入无所有处时,识想止息;入非想非非想处时,无所有想止息;入灭尽定时,想受止息。诸位比丘,这九十种法真实不虚,如来如实了知,平等宣说。
「復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難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證法。云何十成法?謂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儀亦具,見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學戒,心無傾邪。二者得善知識。三者言語中正,多所含受。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諸梵行人有所施設,輙往佐助,不以為勞,難為能為,亦教人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進,滅不善法,增長善法。八者常自專念,無有他想,憶本善行,若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觀法生滅,以賢聖律而斷苦本。十者樂於閑居,專念思惟,於禪中間無有調戲。
还有十种成就法、十种修习法、十种觉悟法、十种灭除法、十种退失法、十种增长法、十种难解法、十种生起法、十种了知法、十种证得法。什么是十种成就法?就是十种救护法:第一,比丘具足二百五十戒,威仪也具足,见到微小过失便生大怖畏心,平等修学戒律,心无偏邪。第二,获得善知识。第三,言语中正,能包容接纳。第四,勤求善法,乐于分享毫不吝惜。第五,梵行者有所作为时,主动前往协助不辞辛劳,难行能行,并教导他人践行。第六,广学多闻,闻即能持,永不忘失。第七,精进修行,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第八,常自专心忆念,不起杂念,往昔善行如在眼前。第九,智慧成就,观察诸法生灭,依圣贤律仪断除苦本。第十,乐于闲居静处,专注思维,禅修时心不散乱。
「云何十修法?謂十正行: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知。云何十覺法?謂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云何十滅法?謂十邪行: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云何十退法?謂十不善行迹:身殺、盜、婬,口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貪取、嫉妬、邪見。云何十增法?謂十善行:身不殺、盜、婬,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不貪取、嫉妬、邪見。云何十難解法?謂十賢聖居:一者比丘除滅五枝,二者成就六枝,三者捨一,四者依四,五者滅異諦,六者勝妙求,七者無濁想,八者身行已立,九者心解脫,十者慧解脫。
什么是十修法?即十种正行: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
什么是十觉法?即十种色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
什么是十灭法?即十种邪行: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
什么是十退法?即十种不善业道:身体造作的杀生、偷盗、邪淫;言语造作的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念造作的贪取、嫉妒、邪见。
什么是十增法?即十种善业道:身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言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意念不贪取、不嫉妒、不邪见。
什么是十难解法?即十种圣者所住处:第一,比丘灭除五盖;第二,成就六根清净;第三,舍弃一法;第四,依止四念处;第五,断除异见;第六,追求殊胜;第七,心无杂想;第八,身行已立;第九,心得解脱;第十,慧得解脱。
「云何十生法?謂十稱譽處:若比丘自得信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得信者。自持戒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持戒者。自少欲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少欲者。自知足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知足者。自樂閑靜,為他人說,亦復稱歎樂閑靜者。自多聞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多聞者。自精進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精進者。自專念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專念者。自得禪定,為他人說,亦復稱歎得禪定者。自得智慧,為他人說,亦復稱歎得智慧者。
什么是十种生起善法的方法?即十种值得称赞的行为:比丘自己获得信心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有信心的修行者。自己持戒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持戒的人。自己少欲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少欲的人。自己知足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知足的人。自己乐于闲静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乐于闲静的人。自己多闻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多闻的人。自己精进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精进的人。自己专注正念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专注正念的人。自己获得禅定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获得禅定的人。自己获得智慧后,为他人解说,也称赞其他获得智慧的人。
「云何十知法?謂十滅法:正見之人能滅邪見,諸緣邪見,起無數惡,亦盡除滅。諸因正見,生無數善,盡得成就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正智之人能滅邪智,諸因邪智,起無數惡,悉皆除滅;諸因正智,起無數善法,盡得成就。云何十證法?謂十無學法:無學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是為百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什么是十种认知之法?即十种灭除之法:具正见者能灭邪见,因邪见所生无边恶业皆得除尽;因正见所生无边善法悉得圆满。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生计、正精进、正忆念、正禅定、正解脱、正智慧亦复如是。正智者能灭邪智,因邪智所起诸恶皆得断除;因正智所生众善尽得成就。
什么是十种证悟之法?即十种无漏之法:无学正见、无学正思维、无学正语言、无学正行为、无学正生计、无学正精进、无学正忆念、无学正禅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慧。诸比丘,此百种法门真实不虚,如来如实了知,平等宣说。
爾時,舍利弗佛所印可,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那时,舍利弗得到佛陀的认可。众比丘听了舍利弗的话,都欢喜地遵照实行。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