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一一)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增一經第七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謂一增法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我要为你们宣说微妙法门,无论深浅教法,全都真实无谬,义理纯粹,能圆满清净修行,这就是一增法。你们要专心聆听,好好思惟,我这就为你们解说。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謂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云何一成法?謂不捨善法。云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云何一覺法?謂有漏觸。云何一滅法?謂有我慢。云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
那时,比丘们领受教导,专心听法。佛陀对比丘们说:所谓一增法,包括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证法。什么是一成法?就是不放弃善法。什么是一修法?就是时刻观照自身。什么是一觉法?就是感受烦恼的接触。什么是一灭法?就是消除傲慢心。什么是一证法?就是获得无碍心解脱。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證法。云何二成法?謂知慚、知愧。云何二修法?謂止與觀。云何二覺法?謂名與色。云何二滅法?謂無明、有愛。云何二證法?謂明與解脫。
还有两种成就法、两种修习法、两种觉知法、两种灭除法、两种证得法。什么是两种成就法?就是懂得羞耻和懂得惭愧。什么是两种修习法?就是止禅和观禅。什么是两种觉知法?就是名相和色相。什么是两种灭除法?就是无明和有爱。什么是两种证得法?就是智慧和解脱。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證法。云何三成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耳聞法音,三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想三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云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
还有三种成就法、三种修习法、三种觉知法、三种灭除法、三种证得法。什么是三种成就法?第一亲近善知识,第二听闻正法,第三依法修行得成就。什么是三种修习法?就是三种三昧:空三昧、无想三昧、无愿三昧。什么是三种觉知法?就是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什么是三种灭除法?就是三种贪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什么是三种证得法?就是三种智慧: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證法。云何四成法?一者住中國,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殖善本。云何四修法?住四念處: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云何四證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还有四种成就法、四种修习法、四种觉知法、四种断灭法、四种证得法。什么是四种成就法?第一是住在佛法兴盛的地方,第二是亲近善知识,第三是自身谨慎不放逸,第四是过去世种植了善根。什么是四种修习法?安住于四念处:比丘观察内在的身体,精进不懈怠,保持正念不忘失,舍弃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观察外在的身体,精进不懈怠,保持正念不忘失,舍弃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同时观察内在和外在的身体,精进不懈怠,保持正念不忘失,舍弃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对感受、心念、诸法的观察,也是这样。什么是四种觉知法?指的是四种食物: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什么是四种断灭法?指的是四种执取:欲取、我取、戒禁取、见取。什么是四种证得法?指的是四种圣者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證法。云何五成法?謂五滅盡支:一者信佛、如來、至真,十號具足。二者無病,身常安隱。三者質直無有諛諂,真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心不亂,諷誦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行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無學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
还有五种成就法、五种修习法、五种觉知法、五种灭除法、五种证得法。什么是五种成就法?就是五种灭除烦恼的要素:第一是深信佛陀,如来是真实不虚的,具备十种尊号。第二是身体没有疾病,常得安稳。第三是心地正直不阿谀谄媚,真实趣向如来涅槃的正道。第四是专心一意不散乱,读诵经典不忘失。第五是善于观察诸法的生灭,以圣贤的修行灭尽苦的根源。
什么是五种修习法?就是五种根基: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什么是五种觉知法?就是五种感受的积聚:色蕴的积聚,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积聚。什么是五种灭除法?就是五种障碍:贪欲的障碍,嗔恚的障碍,睡眠的障碍,掉举戏闹的障碍,疑惑的障碍。什么是五种证得法?就是五种无学功德:无学的戒律功德,无学的禅定功德,智慧功德,解脱功德,解脱知见功德。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證法。云何六成法?謂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云何六?於是,比丘身常行慈及修梵行,住仁愛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復次,比丘口慈、意慈,以己供養及鉢中餘,與人共之,不懷彼此。復次,比丘聖所行戒,不犯不毀,無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足持戒,成就賢聖出要,平等盡苦,正見及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不雜。
还有六种成就法、六种修习法、六种觉悟法、六种灭除法、六种证得法。什么是六种成就法?就是六种尊贵法。如果有比丘修习这六种尊贵法,就会受人尊敬重视,与僧众和睦相处,没有争执,独自行持而不杂乱。是哪六种呢?
首先,比丘在身体行为上常行慈悲,修持清净梵行,安住于仁爱之心,这称为尊贵法,受人尊敬重视,与僧众和睦相处,没有争执,独自行持而不杂乱。
其次,比丘在语言和意念上也行慈悲,将自己所得供养以及钵中剩余的食物与他人分享,不分彼此。
再次,比丘持守圣者所行的戒律,不违犯、不毁坏,内心清净无染,为智者所称赞,善能圆满持戒,成就圣贤的解脱之道,平等地灭尽痛苦,具足正见及种种清净梵行,这称为尊贵法,受人尊敬重视,与僧众和睦相处,没有争执,独自行持而不杂乱。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云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滅法?謂六愛:色愛、聲愛,香、味、觸、法愛。云何六證法?謂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證,二者天耳通證,三者知他心通證,四者宿命通證,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
什么是六种修习法?就是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什么是六种觉知法?就是六内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什么是六种灭除法?就是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什么是六种证得法?就是六神通:第一神足通证,第二天耳通证,第三知他心通证,第四宿命通证,第五天眼通证,第六漏尽通证。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證法。云何七成法?謂七財:信財、戒財、慙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是為七財。云何七修法?謂七覺意。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修法、修精進、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
还有七种成就法、七种修习法、七种觉悟法、七种灭除法、七种证得法。什么是七种成就法?就是七种财富: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这就是七种财富。什么是七种修习法?就是七种觉悟的内容。于是,比丘修习念觉悟的内容,依止无欲、依止寂灭、依止远离,修习法、修习精进、修习喜、修习轻安、修习定、修习舍,依止无欲、依止寂灭、依止远离。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若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復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識住。復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復有眾生,一身一想,徧淨天是,是四識住處。復有眾生,空處住,是五識住。或識處住,是六識住。或不用處,是七識住。
什么是七种觉知的境界?就是七种识的安住处:
第一识住处:有些众生有种种不同的身体和种种不同的观念,包括天界和人界的众生。
第二识住处:有些众生有种种不同的身体但只有同一种观念,如光音天最初诞生时的众生。
第三识住处:有些众生有同一种身体但有种种不同的观念,如光音天的众生。
第四识住处:有些众生有同一种身体和同一种观念,如遍净天的众生。
第五识住处:有些众生住在空无边处。
第六识住处:有些众生住在识无边处。
第七识住处:有些众生住在无所有处。
「云何七滅法?謂七使法:欲愛使、有愛使、見使、慢使、瞋恚使、無明使、疑使。云何七證法?為七漏盡力。於是,漏盡比丘於一切諸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見,觀欲如火坑,亦如刀劍,知欲見欲,不貪於欲,心不住欲;於中復善觀察,如實得知,如實見已,世間貪婬、惡不善法不起不漏,修四念處,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多修多行。
什么是七种灭除烦恼的方法?指的是七种烦恼:欲望贪爱的烦恼、存在贪爱的烦恼、邪见的烦恼、傲慢的烦恼、嗔恨的烦恼、无明的烦恼、怀疑的烦恼。什么是七种证悟的方法?就是七种断除烦恼的力量。这样,断尽烦恼的比丘能够如实知见一切苦的起因、集起、灭除、滋味、过患和解脱之道,视欲望如同火坑,又如刀剑,了解欲望、看清欲望,不贪求欲望,心不执着于欲望;在此基础上又善于观察,如实了知,如实见后,世间的贪欲淫欲等恶不善法不再生起、不再漏泄,修习四念处,多多修习实践,五根、五力、七觉支、贤圣八正道,多多修习实践。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證法。云何八成法?謂八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為八?如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長,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慚愧心,有愛有敬,是為初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隨時請問:『此法云何義,何所趣?』尊長即為開演深義,是為二因緣。既聞法已,身心樂靜,是為三因緣。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中,或自說法,或請他說,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多聞廣博,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誠諦,梵行具足,聞已入心,見不流動,是為五因緣。修習精勤,滅不善行,善行日增,勉力堪任,不捨斯法,是為六因緣。又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際,是為七因緣。又觀五受陰,生想、滅想,此色,色集、色滅,此受、想、行、識,識集、識滅,是為八因緣。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智增多。
还有八种成就法、八种修习法、八种觉悟法、八种灭除法、八种证得法。什么是八种成就法?就是八种因缘。未获得清净梵行时能得智慧,获得清净梵行后智慧增长。哪八种呢?比丘依靠世尊而住,或跟随师长,或亲近有智慧的清净修行者,生起惭愧心,心怀敬爱,这是第一种因缘。未得清净梵行而得智慧,已得清净梵行后智慧增长。其次,依止世尊,随时请教:这法义理如何?指向何处?尊长便为其开示深奥义理,这是第二种因缘。听闻佛法后,身心安住寂静,这是第三种因缘。不参与障碍修行的无益杂论,在众人中或自己说法,或请他人说法,始终不舍离圣贤的默然正念,这是第四种因缘。广学多闻,牢记不忘,通达深浅教法,上中下皆圆满,义理真实,梵行具足,听闻后铭记于心,见解坚定不动摇,这是第五种因缘。精进修习,断除恶行,增长善行,坚持不懈,不废此法,这是第六种因缘。又以智慧了知生灭法性,趋向圣道究竟苦边,这是第七种因缘。又观察五取蕴的生起相与灭尽相:此色身如何生起、如何息灭;此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如何生起、如何息灭,这是第八种因缘。未得清净梵行时能生智慧,已得清净梵行后智慧增长。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色觀色,一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
什么是八种修行方法?就是圣贤的八正道:正确的见解、正确的志向、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行为、正当的职业、正确的努力、正确的意念、正确的禅定。什么是八种觉知对象?就是世间的八种现象:得利、失利、被毁、受誉、被称赞、被讥笑、受苦、享乐。什么是八种应当消除的邪法?就是八种邪道:错误的见解、错误的志向、错误的言语、错误的行为、不正当的职业、错误的努力、错误的意念、错误的禅定。什么是八种证悟境界?就是八种解脱:观察物质形态而对物质形态不执着,这是第一种解脱。内心没有对物质形态的贪念,对外观察物质形态,这是第二种解脱。清净的解脱,这是第三种解脱。超越物质形态的认知,消除愤怒怨恨的念头,安住于空无的境界,这是第四种解脱。超越空无的境界,安住于意识存在的境界,这是第五种解脱。超越意识存在的境界,安住于无所有处的境界,这是第六种解脱。超越无所有处的境界,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这是第七种解脱。超越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安住于想知都灭尽的境界,这是第八种解脱。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證法。云何九成法?謂九淨滅枝法:戒淨滅枝、心淨滅枝、見淨滅枝、度疑淨滅枝、分別淨滅枝、道淨滅枝、除淨滅枝、無欲淨滅枝、解脫淨滅枝。云何九修法?謂九喜本: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生居。
还有九种成就法、九种修习法、九种觉知法、九种灭尽法、九种证得法。什么是九种成就法?就是九种清净灭除支法:戒律清净灭除支、心念清净灭除支、见解清净灭除支、断除疑惑清净灭除支、辨别清净灭除支、道路清净灭除支、舍弃清净灭除支、无欲清净灭除支、解脱清净灭除支。什么是九种修习法?就是九种喜悦根本:第一喜悦,第二爱乐,第三欢欣,第四安乐,第五禅定,第六如实了知,第七断除舍弃,第八无欲,第九解脱。什么是九种觉知法?就是九种众生居处:有些众生具有多种身形多种心念,天界和人类就是,这是第一种众生居处。有些众生具有多种身形但单一心念,光音天最初诞生时就是,这是第二种众生居处。有些众生具有单一身形多种心念,光音天就是,这是第三种众生居处。有些众生具有单一身形单一心念,遍净天就是,这是第四种众生居处。没有心念也没有觉知,无想天就是,这是第五种众生居处。还有众生住在空无边处,这是第六种众生居处。还有众生住在识无边处,这是第七种众生居处。还有众生住在无所有处,这是第八种众生居处。还有众生住在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九种众生居处。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云何九證法?謂九盡: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色想刺滅。入識處,則空想刺滅。入不用處,則識想刺滅。入有想無想處,則不用想刺滅。入滅盡定,則想受刺滅。
什么是九种灭除烦恼的方法?就是指九种贪爱的根本:因为有贪爱所以有追求,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利益,因为有利益所以有享受,因为有享受所以有贪欲,因为有贪欲所以有执著,因为有执著所以有嫉妒,因为有嫉妒所以有守护,因为有守护所以有争夺。什么是九种证得解脱的方法?就是指九种灭尽:进入初禅时,声音的干扰就灭除了。进入第二禅时,觉观的干扰就灭除了。进入第三禅时,欢喜的干扰就灭除了。进入第四禅时,呼吸的干扰就灭除了。进入空无边处时,色相的干扰就灭除了。进入识无边处时,空想的干扰就灭除了。进入无所有处时,识想的干扰就灭除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时,无所有想的干扰就灭除了。进入灭尽定时,想与受的干扰就灭除了。
「復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證法。云何十成法?謂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儀亦具,見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學戒,心無傾邪。二者得善知識。三者言語中正,多所堪忍。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諸梵行人有所施設,輙往佐助,不以為勞,難為能為,亦教人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勤,滅不善法,增長善法。八者常自專念,無有他想,憶本善行,如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觀法生滅,以賢聖律斷於苦本。十者樂於閑居,專念思惟,於禪中間無有調戲。
又有十种成就法、十种修习法、十种觉悟法、十种灭除法、十种证得法。什么是十种成就法?就是十种救护法:第一,比丘具足二百五十戒,威仪也具足,见到微小过失便生大恐惧,平等修学戒律,心无偏邪。第二,获得善知识引导。第三,言语正直,能忍辱负重。第四,勤求善法,广施不吝。第五,梵行者有所作为时,主动前往协助不辞劳苦,难行能行,并教导他人践行。第六,广学多闻,听闻即能受持永不遗忘。第七,精进修行,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第八,恒常专注正念不起杂想,忆念往昔善行如现眼前。第九,成就智慧,观照诸法生灭,依圣贤教法断除苦的根源。第十,安住静处专心思惟,修禅时心无散乱戏论。
「云何十修法?謂十正行: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云何十覺法?謂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云何十滅法?謂十邪行: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云何十證法?謂十無學法:無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此名一增法,我今為汝等說如是法,吾為如來、為諸弟子所應作者,皆已備悉,慈愍慇懃,訓誨汝等,汝等亦宜勤奉行之。諸比丘!當在閑居樹下空處,精勤坐禪,勿自放恣,今不勉力,後悔何益?此是我教,勤受持之。」
什么是十种修行方法?即十种正道行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什么是十种觉知对象?即十种感官所缘:眼识所缘、耳识所缘、鼻识所缘、舌识所缘、身识所缘、色境所缘、声境所缘、香境所缘、味境所缘、触境所缘。什么是十种灭除方法?即十种邪道行为: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什么是十种证得境界?即十种无漏圣法:无学正见、无学正思维、无学正语、无学正业、无学正命、无学正精进、无学正念、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诸位比丘!这称为一组增上法门,如今我为你们宣说此法,如来为弟子们应做的事都已完备,怀着慈悲之心殷勤教导你们,你们也应当精勤践行。诸位比丘!应当在僻静的树下或空地,精进修行禅定,切莫放纵自己,现在不努力,将来后悔有什么用?这就是我的教诫,你们要精勤受持。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这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法,欢喜地遵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九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