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一三)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大緣方便經第九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有一次,佛陀在拘流沙国的劫摩沙住地,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於是,阿難即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
那时,阿难在安静的地方,心中想到:真是奇妙!真是特殊!世尊所说的十二因缘法的光明,极其深奥难以理解,但在我看来,却像在眼前一样清晰,这又有什么深奥的呢?于是,阿难便从静室起身,来到世尊的住处,恭敬地行礼后,坐在一旁,对世尊说:我刚才在静室中独自思考:真是奇妙!真是特殊!世尊所说的十二因缘法的光明,极其深奥难以理解,但在我看来,却像在眼前一样清晰,这又有什么深奥的呢?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阿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若有問言:『何等是老死緣?』應答彼言:『生是老死緣!』若復問言:『誰是生緣?』應答彼言:『有是生緣。』若復問言:『誰是有緣?』應答彼言:『取是有緣。』若復問言:『誰是取緣?』應答彼言:『愛是取緣。』若復問言:『誰是愛緣?』應答彼言:『受是愛緣。』若復問言:『誰是受緣?』應答彼言:『觸是受緣。』若復問言:『誰為觸緣?』應答彼言:『六入是觸緣。』若復問言:『誰為六入緣?』應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緣。』若復問言:『誰為名色緣?』應答彼言:『識是名色緣。』若復問言:『誰為識緣?』應答彼言:『行是識緣。』若復問言:『誰為行緣?』應答彼言:『癡是行緣。』阿難!如是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停下,不要这样说:十二因缘法的光明,极其深奥难以理解!阿难,这十二因缘难以见到难以知晓,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中未能见缘起的人,如果想思考观察分辨其中的含义,都会迷惑混乱,没有人能真正明白。阿难,我现在告诉你老死是有原因的,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老死的原因?应当回答:生是老死的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生的原因?应当回答:有是生的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有原因?应当回答:取是有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取原因?应当回答:爱是取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爱原因?应当回答:受是爱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受原因?应当回答:触是受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触原因?应当回答:六入是触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六入原因?应当回答:名色是六入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名色原因?应当回答:识是名色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识原因?应当回答:行是识原因。如果再问:什么是行原因?应当回答:痴是行原因。阿难,就这样因为痴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因为识而有名色,因为名色而有六入,因为六入而有触,因为触而有受,因为受而有爱,因为爱而有取,因为取而有有,因为有而有生,因为生而有老、死、忧、悲、苦恼,所有重大苦难的聚集,这就是巨大苦蕴产生的原因。
佛告阿難:「緣生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生者,寧有老死不?」
佛对阿难说:缘生而有老死,这是什么意思?假如一切众生都没有出生,还会有老死吗?
阿難答曰:「無也。」
阿难回答说:“没有。”
「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老死,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因此,阿难!由此缘故可知老死源于生,因生而有老死,我所说的道理就在于此。
又告阿難:「緣有有生,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有、色無色有者,寧有生不?」
佛陀又对阿难说:因执着存在而轮回,这是什么道理?假如一切众生没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执取,还会产生轮回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难!我根据这个道理,知道生命源于存在,存在导致生命,我所说的道理就在于此。
又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
佛又对阿难说:执着导致轮回,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切众生没有对欲望、见解、戒律、自我的执着,还会有轮回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明白存在是由于执取,执取导致存在,我所说的道理就在于此。
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有愛者,寧有取不?」
佛陀继续对阿难尊者说:因为贪爱而产生执着,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没有对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贪爱,还会产生执着吗?
答曰:「無有。」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明白执取源于贪爱,因贪爱而有执取,我所说的道理,意义就在于此。
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
佛陀又对阿难说:因为感受而生起贪爱,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所有众生没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些感受,还会有贪爱存在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起無數惡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明白爱源自感受,因感受而生爱,我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要知道因为爱而产生追求,因为追求而产生利益,因为利益而产生占有,因为占有而产生贪欲,因为贪欲而产生执着,因为执着而产生嫉妒,因为嫉妒而产生守护,因为守护而产生防护。阿难!由于有防护的缘故,才会出现刀剑、争斗、造作无数恶业,我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都没有防护,还会有刀剑、争斗,生起无数恶业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由護而起,緣護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因此,阿难!通过这些缘由,应当明白刀剑争斗、纷争诉讼因执著而生,因执著而有刀剑争斗、纷争诉讼。阿难!我所说的道理,其含义就在于此。
又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守者,寧有護不?」
佛陀又对阿难说:执着守护之心而生出防护之念,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本无执着守护之心,哪里还会生出防护之念呢?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嫉有守,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嫉者,寧有守不?」
阿难!我根据这个道理,知道防护源于守护,因为守护才有防护,我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因为嫉妒才有守护,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都没有嫉妒,哪里还会有守护呢?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著者,寧有嫉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明白执着源于嫉妒,因嫉妒而产生执着,我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因为存在贪着才会有嫉妒,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都没有贪着,哪里还会有嫉妒呢?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者,寧有著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明白嫉妒源于执着,因为执着而产生嫉妒。我所说的道理,意义就在于此。阿难,因为欲望而产生执着,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都没有欲望,还会有执着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用有欲,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用者,寧有欲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明白执着源于欲望,因为欲望而产生执着,我所说的道理就在于此。阿难!因为使用而产生欲望,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都没有使用,还会有欲望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利有用,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利者,寧有用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道理明白欲望源于需求,因为有需求才会产生欲望,我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因为利益才产生需求,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都没有利益可言,难道还会有需求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求有利,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求者,寧有利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道理,明白功用源于利益,因为有利益才有功用,我所讲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因为追求才产生利益,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切众生都没有追求,还会有利益存在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愛有求,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愛者,寧有求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明白利益源于追求,因为追求才获得利益,我所说的道理就在于此。阿难!因为有爱才有追求,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一切众生都没有爱,还会有追求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明白追求源于爱欲,因为爱欲才有追求,我所说的道理,含义就在于此。
又告阿難:「因愛有求,至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於守護。」
佛陀又对阿难说:因为贪爱而产生执着追求,以至于牢牢守护不放;感受也是如此,因为感受而产生执着追求,以至于牢牢守护不放。
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
佛陀告诉阿难:由接触而生感受,这是什么意思?阿难,假如没有眼睛、没有外物、没有眼识,还会有接触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
如果没有耳朵、声音、耳识,没有鼻子、气味、鼻识,没有舌头、味道、舌识,没有身体、触觉、身识,没有意念、法尘、意识,还会有触受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
阿难,假如一切众生没有触觉,还会有感受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道理,知道感受来自于接触,因为接触才有感受,我所说的含义就在于此。阿难!因为名色才有接触,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切众生没有名色,难道还会有心识的接触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
如果一切众生都没有形体和相貌,还会有身体的触觉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
阿难!如果没有名色,还会有触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知道触觉依赖名色而存在,因名色才有触觉。我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因为识才有名色,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识不进入母胎,会有名色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如果识进入母胎而不出来,会有名色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
如果意识离开母胎,婴儿的身体就会衰败,名色还能增长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阿难!如果没有识,会有名色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知道名色由识产生,依赖识而有名色,我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依赖名色而有识,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识不依托于名色,那么识就没有安住之处;如果没有安住之处,怎么会有生、老、病、死、忧愁、悲伤、痛苦和烦恼呢?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
阿难!如果没有名色,还会有识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苦陰集。
阿难!我通过这个因缘,了知识由名色产生,识又缘于名色,我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因此名色缘于识,识缘于名色,名色缘于六入,六入缘于触,触缘于受,受缘于爱,爱缘于取,取缘于有,有缘于生,生缘于老、死、忧、悲、苦、恼,种种痛苦由此聚集。
「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亦知,如來不終亦知,如來終不終亦知,如來非終非不終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阿難!夫計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
阿难,到此为止是言说,到此为止是应对,到此为止是界限,到此为止是演述,到此为止是智慧观照,到此为止是众生。阿难,众比丘在此法中如实正观,以无漏心获得解脱。阿难,这样的比丘应称为慧解脱者。如此解脱的比丘,对如来灭度也知晓,对如来不灭度也知晓,对如来亦灭度亦不灭度也知晓,对如来非灭度非不灭度也知晓。为什么呢?阿难,到此为止是言说,到此为止是应对,到此为止是界限,到此为止是演述,到此为止是智慧观照,到此为止是众生。如此完全知晓后,以无漏心解脱的比丘不再认知和见闻这样的知见。阿难,凡是执着于我的,在何种程度上称为我见?将名色与受一并执著为我。有人说:受不是我,我是受。或者说:受不是我,我不是受,受法是我。或者说:受不是我,我不是受,受法不是我,只有爱是我。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是我,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樂受;有苦受時,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所以然者?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滅。阿難!如兩木相攢則有火生,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滅。阿難!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生,盡法、滅法,為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阿難!彼見我者,以受為我,彼則為非。
阿难!那些认为感受就是我的人,你应当告诉他们:如来所说的三种感受,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当有乐受时,就没有苦受和不苦不乐受;有苦受时,就没有乐受和不苦不乐受;有不苦不乐受时,就没有苦受和乐受。为什么呢?阿难!乐触因缘产生乐受,如果乐触消失了,乐受也就消失了。阿难!苦触因缘产生苦受,如果苦触消失了,苦受也就消失了;不苦不乐触因缘产生不苦不乐受,如果不苦不乐触消失了,不苦不乐受也就消失了。阿难!就像两根木头互相摩擦就会产生火,分开放置就没有火。同样,因为乐触因缘而产生乐受,如果乐触消失了,乐受也就一起消失了;因为苦触因缘而产生苦受,如果苦触消失了,苦受也就一起消失了;因为不苦不乐触因缘而产生不苦不乐受,如果不苦不乐触消失了,不苦不乐受也就一起消失了。阿难!这三种感受是有为法、无常的,是因缘所生,是终将消失、灭尽的法,是会朽坏的法。它们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它们,应当用正确的智慧如实观察。阿难!那些认为感受就是我的人,他们是错误的。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者,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是我者,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苦受是我者,苦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不苦不樂受是我者,不苦不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則為非。阿難!彼計我者,作此說:『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當語彼言:『一切無受。汝云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對曰:『非是。』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則為非。
阿难!那些认为能看见我的人,说感受不是我,我是感受的主体,你应当告诉他们:如来说有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果乐受是我,乐受消失时,就有两个我,这是错误的。如果苦受是我,苦受消失时,就有两个我,这是错误的。如果不苦不乐受是我,不苦不乐受消失时,就有两个我,这是错误的。阿难!那些认为能看见我的人,说感受不是我,我是感受,这是不对的。阿难!那些执着于有我的人,这样说:感受不是我,我不是感受,感受的法则是我。你应当告诉他们:一切都没有感受。你怎么还说有感受的法则?你就是感受的法则吗?他们会回答:不是。所以,阿难!那些执着于有我的人,说感受不是我,我不是感受,感受的法则是我,这是不对的。
「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者,當語彼言:『一切無受,云何有愛?汝是愛耶?』對曰:『非也。』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愛是我。』者,彼則為非。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於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無我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阿难!那些执著“我”的人这样说:感受不是我,我不是感受,感受之法不是我,只有贪爱是我。应当对他们说:一切都没有感受,怎么会有贪爱?你就是贪爱吗?他们会回答:不是。因此,阿难!那些执著“我”的人说“感受不是我,我不是感受,感受之法不是我,贪爱是我”,这是错误的。阿难!应当这样说,应当这样回应,应当这样界定,应当这样解说,应当这样观察,应当这样看待众生。阿难!比丘们若能如实证知此法,就能以无漏心得解脱。阿难!这样的比丘可称为慧解脱者。如此解脱心的比丘,知道有我,也知道无我;知道既有我又无我,也知道非有非无我。为什么呢?阿难!应当这样说,应当这样回应,应当这样界定,应当这样解说,应当这样观察,应当这样看待众生。完全了知这些后,以无漏心得解脱的比丘不会再这样知见。
佛語阿難:「彼計我者,齊已為定,彼計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無色是我,或言多無色是我。阿難!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少無色是我者,定言少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無色是我者,定多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
佛对阿难说:那些执著于自我的人,都以自身为标准。他们有的认为少量的物质构成自我,有的认为大量的物质构成自我,有的认为少量的非物质构成自我,有的认为大量的非物质构成自我。阿难,那些主张少量物质构成自我的人,坚决认定少量物质才是自我,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其他观点错误。主张大量物质构成自我的人,坚决认定大量物质才是自我,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其他观点错误。主张少量非物质构成自我的人,坚决认定少量非物质才是自我,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其他观点错误。主张大量非物质构成自我的人,坚决认定大量非物质才是自我,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其他观点错误。
佛告阿難:「七識住,二入處,諸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云何為七?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處。諸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初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阿難!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或有眾生,住空處;或有眾生,住識處;或有眾生,住不用處,是為七識住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七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七識住。
佛告诉阿难:有七种心识安住之处和两种进入之处,一些沙门、婆罗门宣称:“这些地方安稳,是救护,是庇护所,是归宿,是明灯,是光明,是依靠,真实不虚,没有烦恼。”哪七种呢?
第一种是众生的身体各异、观念各异,包括天界和人界的众生。有些沙门、婆罗门认为这里安稳,是救护,是庇护所,是归宿,是明灯,是光明,是依靠,真实不虚,没有烦恼。阿难,如果有比丘了知这第一种心识安住之处,了知它的生起、灭去、快乐、过患以及如何出离,如实了知,那么这位比丘会说:“那不是真正的我,我也不属于那里。”这是如实知见。
第二种是众生身体各异但观念相同,如梵光音天的众生;第三种是众生身体相同但观念各异,如光音天的众生;第四种是众生身体和观念都相同,如遍净天的众生;第五种是众生安住于空无边处;第六种是众生安住于识无边处;第七种是众生安住于无所有处。这些就是七种心识安住之处。有些沙门、婆罗门认为这些地方安稳,是救护,是庇护所,是归宿,是明灯,是光明,是依靠,真实不虚,没有烦恼。
阿难,如果有比丘了知这七种心识安住之处,了知它们的生起、灭去、快乐、过患以及如何出离,如实了知,那么这位比丘会说:“那不是真正的我,我也不属于那里。”这是如实知见。这就是七种心识安住之处。
「云何二入處?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是為,阿難!此二入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二入處,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二入。
什么是两种入处?无想入处和非想非非想入处。阿难啊,有些沙门和婆罗门宣称:这两种境界是安稳的,是救护、庇护、归宿、明灯、光明、皈依之处,是真实不虚、远离烦恼的。阿难,如果比丘能了知这两种入处,了知它们的生起、息灭、乐味、过患及出离之道,如实知见,那么这位比丘就会明白:那不是真正的我,我也不属于那里——这就是如实知见。以上便是关于两种入处的解说。
「阿難!復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觀色,初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阿难,还有八种解脱。哪八种呢?第一解脱,观察色相本身。第二解脱,内心无有色想而观察外色。第三解脱,清净解脱。第四解脱,超越色想,消除对立想,不念杂念,安住空无边处。第五解脱,超越空无边处,安住识无边处。第六解脱,超越识无边处,安住无所有处。第七解脱,超越无所有处,安住非想非非想处。第八解脱,灭尽定。阿难,比丘们对这八种解脱,能够逆向顺向自由出入,达到完全解脱的境界。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这时,阿难听了佛陀的话,高兴地遵照执行。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