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二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一七)第二分清淨經第十三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緬祇優婆塞林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那时,佛陀在迦维罗卫国的缅祇优婆塞林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众在一起。
時,有沙彌周那在波波國,夏安居已,執持衣鉢,漸詣迦維羅衛緬祇園中,至阿難所,頭面禮足,於一面立,白阿難言:「波波城內有尼乾子,命終未久,其諸弟子分為二分,各共諍訟,面相毀罵,無復上下,迭相求短,競其知見:『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為邪見。以前著後,以後著前,顛倒錯亂,無有法則。我所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當諮問我。』大德阿難!時,彼國人民事尼乾者,聞諍訟已,生厭患心。」
当时,有一位名叫周那的沙弥在波波国度过雨安居后,带着衣钵,渐渐来到迦维罗卫的缅祇园中。他走到阿难尊者面前,顶礼佛足,站在一旁,对阿难说:波波城里有一位尼乾子去世不久,他的弟子们分成两派,互相争吵指责,不分尊卑,彼此挑错,争辩见解。他们都说:我知道这个,你不知道;我走的是正道,你是邪见。前后颠倒,错乱无序。我做的对,你说的错。你有疑问,应该来问我。阿难尊者啊,那时信奉尼乾子的国民们听到这些争吵后,都生起了厌恶之心。
阿難語周那沙彌曰:「我等有言欲啟世尊,今共汝往,宣啟此事,若世尊有所戒勅,當共奉行。」
阿难对周那沙弥说:我们有话想禀告世尊,现在和你一起去,陈述这件事。如果世尊有所教导,我们应当共同遵行。
爾時,沙彌周那聞阿難語已,即共詣世尊,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難白世尊曰:「此沙彌周那在波波國夏安居已,執持衣鉢,漸來至此,禮我足,語我言:『波波國有尼乾子,命終未久,其諸弟子分為二分,各共諍訟,面相毀罵,無復上下,迭相求短,競其知見:「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為邪見。以前著後,以後著前,顛倒錯亂,無有法則。我所言是,汝所言非,汝有所疑,當諮問我。」時,彼國人民事尼乾者,聞諍訟已,生厭患心。』」
那时,沙弥周那听完阿难的话后,就和他一起去见世尊,向世尊顶礼膜足,站在一旁。这时,阿难对世尊说:这位沙弥周那在波波国结夏安居结束后,拿着衣钵,一路来到这里,向我顶礼,对我说:波波国有位尼乾子,去世不久,他的弟子们分成两派,互相争吵,当面辱骂,不再分尊卑,互相揭短,争辩各自的见解说:我能知道这个,你不能知道;我走的是正道,你是邪见。把前面放在后面,后面放在前面,颠倒错乱,没有规矩。我说得对,你说得不对,你有疑问,应当来问我。那时,波波国信奉尼乾子的人们听到这些争吵后,产生了厌恶之心。
世尊告周那沙彌曰:「如是。周那!彼非法中不足聽聞,此非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朽塔難可汙色。彼雖有師,盡懷邪見;雖復有法,盡不真正,不足聽採,不能出要,非是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故塔不可汙也。彼諸弟子有不順其法,捨彼異見,行於正見。周那!若有人來語彼弟子:『諸賢!汝師法正,當於中行,何以捨離?』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則二俱失道,獲無量罪,所以者何?彼雖有法,然不真正故。周那!若師不邪見,其法真正,善可聽採,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說,譬如新塔易可汙色。然諸弟子於此法中,不能勤修,不能成就,捨平等道,入於邪見,若有人來語彼弟子:『諸賢!汝師法正,當於中行,何以捨離,入於邪見?』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則二俱見真正,獲無量福。所以者何?其法真正。」
世尊告诉周那沙弥说:是的,周那!那些邪法不值得听闻,这不是正等觉者所说的,就像腐朽的塔无法粉刷颜色。他们虽有师父,却都怀着邪见;虽号称有法,却全非正法,不值得聆听采纳,不能导向解脱,不是正等觉者所说,如同旧塔不可粉刷。那些弟子中若有不顺从邪法,舍弃错误见解,奉行正见的。周那!假如有人来对这些弟子说:"诸位贤者!你们师父的教法是正确的,应当依循,为何要舍弃?"若这些弟子听信其言,则师徒双方都将迷失正道,招致无量罪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法并非真正佛法。周那!若师父没有邪见,其法真实正确,值得聆听采纳,能导向解脱,是正等觉者所说,就像新塔容易粉刷颜色。但若有弟子在这正法中,不能精进修持,不能证得成就,舍弃平等正道,堕入邪见。假如有人来对这些弟子说:"诸位贤者!你们师父的教法是正确的,应当依循,为何要舍弃正道,堕入邪见?"若这些弟子听信其言,则师徒双方都能得见真正佛法,获得无量福报。为什么呢?因为其法是真正佛法。
佛告周那:「彼雖有師,然懷邪見;雖復有法,盡不真正,不足聽採,不能出要,非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朽塔不可汙色。彼諸弟子法法成就,隨順其行,起諸邪見。周那!若有人來語其弟子言:『汝師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應於現法成就道果。』彼諸弟子信受其言者,則二俱失道,獲無量罪。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周那!若師不邪見,其法真正,善可聽採,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說,譬如新塔易為汙色。又其弟子法法成就,隨順修行而生正見,若有人來語其弟子言:『汝師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應於現法成就道果。』彼諸弟子信受其言,二俱正見,獲無量福。所以者何?法真正故。
佛陀告诉周那:那些人虽有老师,却怀着邪见;虽有教法,却都不真实正确,不值得听取采纳,不能导向解脱,并非正等正觉者所说,就像朽坏的塔无法粉饰色彩。那些弟子们修习种种法门,追随老师的言行,生起种种邪见。周那啊!如果有人对其弟子说:"你们老师的教法是正确的,你们所行是正确的,如今这样精勤修行,应当在现世证得道果。"那些弟子若相信接受这话,师徒双方都将迷失正道,招致无量罪过。为什么呢?因为教法不真实正确的缘故。周那啊!如果老师没有邪见,教法真实正确,值得听取采纳,能导向解脱,是正等正觉者所说,就像新建的塔容易粉饰色彩。弟子们修习种种法门,随顺教法修行而生起正见,如果有人对其弟子说:"你们老师的教法是正确的,你们所行是正确的,如今这样精勤修行,应当在现世证得道果。"那些弟子若相信接受这话,师徒双方都将保持正见,获得无量福报。为什么呢?因为教法真实正确的缘故。
「周那!或有導師出世,使弟子生憂;或有導師出世,使弟子無憂。云何導師出世,使弟子生憂?周那!導師新出世間,成道未久,其法具足,梵行清淨,如實真要而不布現,然彼導師速取滅度,其諸弟子不得修行,皆愁憂言:『師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淨,梵行具足,如實真要,竟不布現,而今導師便速滅度,我等弟子不得修行。』是為導師出世,弟子愁憂。云何導師出世,弟子不憂?謂導師出世,其法清淨,梵行具足,如實真要而廣流布,然後導師方取滅度,其諸弟子皆得修行,不懷憂言:『師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淨,梵行具足,如實真要而不布現,而今導師便速滅度,使我弟子不得修行。』如是,周那!導師出世,弟子無憂。」
周那!有些导师出现在世间,会让弟子们感到忧愁;有些导师出现在世间,则不会让弟子们忧愁。什么样的导师出现会使弟子忧愁呢?周那!当一位导师刚刚出现在世间,证悟真理不久,他的教法完备,修行清净,真实究竟的法义却未能广为宣说,而这位导师很快便入灭了。他的弟子们来不及修学,都会忧愁地说:导师初现世间,证悟不久,教法清净,修行完备,真实究竟的法义竟未宣说,如今导师这么快就入灭了,我们这些弟子来不及修学。这就是导师出现而使弟子忧愁的情况。什么样的导师出现不会让弟子忧愁呢?当一位导师出现在世间,他的教法清净,修行完备,真实究竟的法义广为流传,之后导师才入灭。他的弟子们都得以修学,不会忧愁地说:导师初现世间,证悟不久,教法清净,修行完备,真实究竟的法义却未宣说,如今导师这么快就入灭了,使我们这些弟子来不及修学。周那!像这样,导师出现就不会让弟子忧愁。
佛告周那:「此支成就梵行,謂導師出世,出家未久,名聞未廣,是謂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導師出世,出家既久,名聞廣遠,是謂梵行支具足滿。周那!導師出世,出家既久,名聞亦廣,而諸弟子未受訓誨,未具梵行,未至安處,未獲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說,有異論起不能如法而往滅之,未能變化成神通證,是為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導師出世,出家既久,名聞亦廣,而諸弟子盡受教訓,梵行具足,至安隱處,已獲己利,又能受法分別演說,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足成神通證,是為梵行支具足滿。
佛陀告诉周那:梵行的圆满需要具备这些条件。当导师刚出现于世,出家时间不长,名声尚未传开,这时梵行的条件还不完备。周那!当导师出现于世,出家已久,名声广传,这时梵行的条件就具足圆满了。周那!导师出现于世,出家已久,名声也广,但如果弟子们还未得到教导,梵行尚未修成,未能到达安稳境地,未能获得自身利益,不能领受教法并为人解说,遇到不同见解时无法依法驳斥,不能成就神通变化,这时梵行的条件仍不完备。周那!当导师出现于世,出家已久,名声广传,弟子们都已接受教导,梵行修成,到达安稳境地,获得自身利益,能领受教法并为人解说,遇到不同见解时能依法驳斥,成就神通变化,这时梵行的条件就完全具足了。
「周那!導師出世,出家亦久,名聞亦廣,諸比丘尼未受訓誨,未至安處,未獲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說,有異論起不能以法如實除滅,未能變化成神通證,是為梵行支未具足。周那!導師出世,出家亦久,名聞亦廣,諸比丘尼盡受教訓,梵行具足,至安隱處,已獲己利,復能受法分別演說,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足成神通證,是為梵行支具足滿。周那!諸優婆塞、優婆夷廣修梵行,乃至變化具足成神通證,亦復如是。
周那,当导师出现于世,出家已久,声名远播时,若比丘尼们未能接受教导,未能安住于正道,未能获得自身利益,不能领受教法并广为宣说,面对不同见解时无法依法如实消除,未能成就神通变化,这便是梵行支分尚未圆满。
周那,当导师出现于世,出家已久,声名远播时,若比丘尼们已完全接受教导,梵行圆满,安住于安稳之处,已获得自身利益,又能领受教法并分别解说,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依法消除,成就神通变化,这便是梵行支分圆满具足。
周那,对于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广修梵行,乃至成就神通变化,也同样如此。
「周那!若導師不在世,無有名聞,利養損減,則梵行支不具足滿。若導師在世,名聞利養,皆悉具足,無有損減,則梵行支為具足滿。若導師在世,名聞利養,皆悉具足,而諸比丘名聞利養,不能具足,是為梵行支不具足。若導師在世,名聞利養,具足無損,諸比丘眾亦復具足,則梵行支為具足滿,比丘尼眾亦復如是。
周那,如果导师不在世间,没有名声和供养,利益受损,那么梵行的条件就不圆满。如果导师在世,名声和供养都圆满,没有减损,梵行的条件就圆满。如果导师在世,名声和供养都圆满,但比丘们名声和供养不圆满,梵行的条件就不圆满。如果导师在世,名声和供养圆满无损,比丘众也圆满,梵行的条件就圆满,比丘尼众也是如此。
「周那!我出家久,名聞廣遠,我諸比丘已受教誡,到安隱處,自獲己利,復能受法為人說法,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足成神通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亦如是。周那!我以廣流布梵行,——乃至變化具足成神通證。周那!一切世間所有導師,不見有得名聞利養如我如來、至真、等正覺者也。周那!諸世間所有徒眾,不見有名聞利養如我眾也。周那!若欲正說者,當言見不可見。云何見不可見?一切梵行清淨具足,宣示布現,是名見不可見。」
周那,我出家已久,声名远播。我的比丘们已受教导,到达安稳境地,获得自身利益,又能接受教法并为他人说法。当不同观点产生时,他们能依法消除,具足神通变化,证得成就。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都是如此。周那,我已使梵行广为流传,乃至成就神通变化。周那,世间所有导师中,无人能像我如来、至真、等正觉者这样获得名声与供养。周那,世间所有僧众中,没有像我僧众这样获得名声与供养的。周那,若要正确表述,应当说见不可见。什么是见不可见?一切梵行清净圆满,充分展示显现,这就叫见不可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欝頭藍子在大眾中而作是說:『有見不見,云何名見不見?如刀可見,刃不可見。』諸比丘!彼子乃引凡夫無識之言以為譬喻,如是,周那!若欲正說者,當言見不見。云何見不見?汝當正欲說言:『一切梵行清淨具足,宣示流布,是不可見。』周那!彼相續法不具足而可得,不相續法具足而不可得。周那!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郁头蓝子在众人中这样说:有能见的,有不能见的,什么叫能见不能见?就像刀身可见,刀刃不可见。比丘们!此人引用凡夫无知的言论作比喻。周那!若要正确解说,应当说能见不能见。什么是能见不能见?你应当这样说:一切清净梵行圆满具足,广为宣扬,这不可见。周那!那些间断的法可以具足,不间断的法无法具足。周那!诸法中的梵行,犹如乳酪中的醍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是法躬自作證,謂四念處、四神足、四意斷、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得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作是言:『彼所說句不正,義理不正。』比丘聞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當語彼比丘言:『云何,諸賢!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我義如是,汝義如是。何者為勝?何者為負?』若彼比丘報言:『我句如是,我義如是;汝句如是,汝義如是;汝句亦勝,汝義亦勝。』彼比丘說此,亦不得非,亦不得是。當諫彼比丘,當呵當止,當共推求,如是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受,同一師,同一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我所亲身证悟的法,就是四念处、四神足、四正勤、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你们应当共同修学,不要发生争执,同一位老师教导,同一种法味;对于如来的正法,应当自己精进修持,迅速获得安乐。获得安乐后,如果有比丘在说法时这样说:他说的句子不正确,义理不正确。比丘听到后,不要说对,也不要说错,应当对那位比丘说:诸位贤者!我的句子是这样,你的句子是这样;我的义理是这样,你的义理是这样。哪一种更好?哪一种更差?如果那位比丘回答说:我的句子是这样,我的义理是这样;你的句子是这样,你的义理是这样;你的句子更好,你的义理也更好。那位比丘这样说,既不应否定,也不应肯定。应当劝诫那位比丘,应当呵责制止,应当共同探讨。这样大家和谐共处,不要发生争执,同一种教导,同一位老师,同一种法味;对于如来的正法,应当自己精进修持,迅速获得安乐。
「得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說句不正,義正。』比丘聞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當語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為是?何者為非?』若彼比丘報言:『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勝。』彼比丘說此,亦不得言是,不得言非。當諫彼比丘,當呵當止,當共推求,如是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
获得安乐后,若有比丘说法,其中有比丘这样说:他所用的文句不准确,但含义正确。听到后,不可直接肯定或否定,应当对该比丘说:如何,比丘?我的文句如此,你的文句如此,究竟谁的正确?谁的不正确?若该比丘回答:我的文句如此,你的文句如此,你的文句更好。对于这种说法,仍不可直接肯定或否定。应当劝诫该比丘,应当呵责制止,应当共同探讨。这样才能完全和睦相处,不生争执,同承一师教导,如水乳交融;对于如来正法,应当自行精进修持,迅速获得安乐。
「得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說句正,義不正。』比丘聞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當語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義如是,汝義如是,何者為是?何者為非?』若彼報言:『我義如是,汝義如是,汝義亦勝。』彼比丘說此已,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當諫彼比丘,當呵當止,當共推求,如是比丘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
获得安乐后,若有比丘说法,其中有比丘这样说:他所讲的句子正确,但义理不正确。比丘听到后,不应直接肯定或否定,应当对那位比丘说:为何如此?比丘!我的义理是这样,你的义理是这样,究竟谁的正确?谁的不正确?如果对方回答:我的义理是这样,你的义理是这样,你的义理更胜一筹。那位比丘这样说了,也不可直接肯定或否定。应当劝谏那位比丘,应当呵责制止,应当共同推究探讨。这样比丘们都能和睦相处,不起争执,同承一师教诲,如水乳交融;对于如来的正法,应当自我精进,迅速获得安乐。
「得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說句正,義正。』比丘聞已,不得言非,當稱讚彼言:『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於十二部經自身作證,當廣流布,一曰《貫經》,二曰《祇夜經》,三曰《受記經》,四曰《偈經》,五曰《法句經》,六曰《相應經》,七曰《本緣經》,八曰《天本經》,九曰《廣經》,十曰《未曾有經》,十一曰《譬喻經》,十二曰《大教經》,當善受持,稱量觀察,廣演分布。
获得安乐之后,若有比丘说法,其中有比丘这样说:他所讲的句子正确,义理正确。比丘听后,不应反驳,应当称赞他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因此,比丘们!对于十二部经典应当亲身证悟,并广泛弘扬:一是《贯经》,二是《祇夜经》,三是《受记经》,四是《偈经》,五是《法句经》,六是《相应经》,七是《本缘经》,八是《天本经》,九是《广经》,十是《未曾有经》,十一是《譬喻经》,十二是《大教经》,应当好好受持,认真思考,广泛宣说传播。
「諸比丘!我所制衣,若塚間衣,若長者衣、麤賤衣;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體。諸比丘!我所制食,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惱,眾患切已,恐遂至死,故聽此食,知足而已。諸比丘!我所制住處,若在樹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內,若樓閣上,若在窟內,若在種種住處;此處自足,為障寒暑、風雨、蚊虻,下至閑靜懈息之處。諸比丘!我所制藥,若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此藥自足,若身生苦惱,眾患切已,恐遂至死,故聽此藥。」
诸位比丘!我所制定的衣着,无论是坟冢间的弃衣、长者施舍的衣物,还是粗劣的贱衣;这些衣物足以抵御寒暑、遮挡蚊虻,能遮蔽身体即可。诸位比丘!我所制定的饮食,无论是乞讨所得,还是在家人供养;这些饮食只为维持生命,若身体遭受病苦、众患交迫,恐将丧命,才允许食用,但应知足知量。诸位比丘!我所制定的住所,无论树下、露天、房舍、楼阁、洞穴,或任何栖身之处;这些住处只为遮蔽寒暑、风雨、蚊虻,乃至求得片刻清净歇息。诸位比丘!我所允许的药物,无论是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这些药物只为治病,若身体病痛剧烈、众患缠身,恐有性命之忧,才允许使用。
佛言:「或有外道梵志來作是語:『沙門釋子以眾樂自娛。』若有此言,當如是報:『汝等莫作此言,謂沙門釋子以眾樂自娛。所以者何?有樂自娛,如來呵責;有樂自娛,如來稱譽。』若外道梵志問言:『何樂自娛,瞿曇呵責?』設有此語,汝等當報:『五欲功德,可愛可樂,人所貪著。云何為五?眼知色,可愛可樂,人所貪著;耳聞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可愛可樂,人所貪著。諸賢!猶是五欲緣生喜樂,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呵責也。猶如有人故殺眾生,自以為樂,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呵責。猶如有人私竊偷盜,自以為樂,此為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人犯於梵行,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人故作妄語,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人放蕩自恣,此是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來所說正行,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
佛陀说:如果有外道修行者来说这样的话:‘释迦族的沙门用各种享乐自娱自乐。’若听到这种言论,你们应当这样回应:‘你们不要这样评价,说释迦族的沙门用享乐自娱。为什么呢?有些享乐确实会受到如来的斥责,而有些享乐则会得到如来的称赞。’
如果外道修行者问:‘哪些享乐是瞿昙所斥责的?’遇到这种提问,你们应当回答:‘五欲的享乐,令人贪爱沉迷,正是如来所斥责的。哪五种呢?眼贪美色,耳贪妙音,鼻贪香气,舌贪美味,身贪触感——这些令人贪爱沉迷的享乐,诸位,这些因五欲产生的喜乐,就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所斥责的。’
好比有人故意杀害众生并以此为乐,这是如来所斥责的;有人偷盗财物并以此为乐,这是如来所斥责的;有人违背清净戒行并以此为乐,这是如来所斥责的;有人故意说谎并以此为乐,这是如来所斥责的;有人放纵欲望毫无节制,这是如来所斥责的;有人修习无益的苦行,偏离如来教导的正道却自以为乐,这也是如来所斥责的。’
「諸比丘!呵責五欲功德,人所貪著。云何為五?眼知色,可愛可樂,人所貪著;耳聞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可愛可樂,人所貪著;如此諸樂,沙門釋子無如此樂。猶如有人故殺眾生,以此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此樂。猶如有人公為盜賊,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猶如有人犯於梵行,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猶如有人故作妄語,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猶如有人放蕩自恣,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猶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
比丘们啊,应当斥责这五种令人贪恋的感官享受。哪五种呢?眼睛看见色彩,令人喜爱迷恋;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香气、舌头尝到滋味、身体接触外物,这些都令人喜爱迷恋。但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不应沉溺于这些享乐。
就像有人以杀害生命为乐,佛弟子不以这种行为为乐;有人公开做强盗并以此为乐,佛弟子不以这种行为为乐;有人破坏清净修行还自以为乐,佛弟子不以这种行为为乐;有人故意说谎并以此为乐,佛弟子不以这种行为为乐;有人放纵欲望还自以为乐,佛弟子不以这种行为为乐;有人修习无益的苦行并以此为乐,佛弟子也不以这种行为为乐。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問『何樂自娛,沙門瞿曇之所稱譽?』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當答彼言:『諸賢!有五欲功德,可愛可樂,人所貪著。云何為五?眼知色,——乃至身知觸,可愛可樂,人所貪著。諸賢!五欲因緣生樂,當速除滅。猶如有人故殺眾生,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公為盜賊,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犯於梵行,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故為妄語,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放蕩自恣,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為樂;有如是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去離貪欲,無復惡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猶如有人滅於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猶如有人除喜入捨,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一心,入第三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樂盡苦盡,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
如果有其他修行者这样问:什么快乐是沙门瞿昙所称赞的?比丘们,若有人这样问,你们应当回答:各位贤者,有五种感官欲望带来的快乐,令人喜爱贪着。哪五种呢?眼睛看见颜色,耳朵听见声音,鼻子嗅到香气,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外物,这些都令人贪爱执着。各位贤者,由这五种欲望产生的快乐,应当迅速断除。就像有人以杀生为乐,这种快乐应当速灭;有人公然抢劫为乐,这种快乐应当速灭;有人淫乱为乐,这种快乐应当速灭;有人妄语为乐,这种快乐应当速灭;有人放纵享乐,这种快乐应当速灭;有人修习无益苦行,这种快乐应当速灭。当有人远离贪欲,灭除恶法,保持觉知观察,生起离欲之喜乐,进入初禅——这样的快乐是佛陀所称赞的。当有人止息觉观,内心清净专注,生起定生喜乐,进入二禅——这样的快乐是佛陀所称赞的。当有人放下喜乐,安住平等心,体验圣者所求的身乐,保持正念进入三禅——这样的快乐是佛陀所称赞的。当断尽苦乐,超越忧喜,安住不苦不乐的清净正念,进入四禅——这样的快乐是佛陀所称赞的。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問:『汝等於此樂中求幾果功德?』應答彼言:『此樂當有七果功德。云何為七?於現法中,得成道證,正使不成,臨命終時,當成道證;若臨命終復不成者,當盡五下結,中間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諸賢!是為此樂有七功德。諸賢!若比丘在學地欲上,求安隱處,未除五蓋,云何為五?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彼學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隱處,未滅五蓋,於四念處不能精勤,於七覺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賢聖智慧增盛,求欲知欲見者,無有是處。諸賢!學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隱處,能滅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於四意處又能精勤,於七覺意如實修行,欲得上人法、賢聖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見者,則有是處。諸賢!若有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使,正智解脫,不為九事。云何為九?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捨道,六者不隨欲,七者不隨恚,八者不隨怖,九者不隨癡。諸賢!是為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得解,遠離九事。』
如果有外道修行者这样问:你们在这种修行中能获得哪些果报功德?应当回答他说:这种修行能带来七种果报功德。哪七种呢?现世就能证得道果;即使现世未能证得,临终时必能证得;若临终仍未证得,必定能断除五种下分结,成为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行般涅槃者、无行般涅槃者或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涅槃者。诸位贤者,这就是修行能获得的七种功德。
诸位贤者,如果初学比丘想要向上精进,寻求安稳境界,却未消除五种障碍——哪五种呢?贪欲障、嗔恚障、昏沉障、躁动障、疑惑障。这样的初学比丘虽想向上精进,寻求安稳境界,但未消除五障,对四念处不能专注修习,对七觉支不能如实修行,却想获得圣者的智慧与境界,想要实证真理,这是不可能的。
诸位贤者,初学比丘若能向上精进,寻求安稳境界,断除五种障碍——贪欲障、嗔恚障、昏沉障、躁动障、疑惑障。对四念处能专注修习,对七觉支能如实修行,这样想获得圣者的智慧与境界,想要实证真理,就必定能够实现。
诸位贤者,至于已经断尽烦恼的阿罗汉,已完成修行,卸下重担,获得究竟利益,灭尽一切结缚,以正智得解脱,不再造作九种行为。哪九种呢?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退转道心,六不随顺贪欲,七不随顺嗔恚,八不随顺恐惧,九不随顺愚痴。诸位贤者,这就是断尽烦恼的阿罗汉,已完成修行,卸下重担,获得究竟利益,灭尽一切结缚,以正智得解脱,远离九种行为。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言:『沙門釋子有不住法。』應報彼言:『諸賢!莫作是說:沙門釋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其法常住,不可動轉,譬如門閫常住不動,沙門釋子亦復如是,其法常住,無有移動。』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言:『沙門瞿曇盡知過去世事,不知未來事。』『彼比丘、彼異學梵志智異,智觀亦異,所言虛妄。如來於彼過去事,若在目前,無不知見;於未來世,生於道智。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無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未來、現在,亦復如是。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以何等義,名等正覺?佛所知見、所滅、所覺,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
有时外道修行者会说:出家的佛弟子有不能安住的法。应当告诉他们:诸位贤者,不要这样说。出家的佛弟子没有不能安住的法。为什么呢?因为佛弟子的法是永恒不变的,如同门框始终稳固不动,佛弟子的法也是如此,永远安住,不会改变。
有时外道修行者会说:沙门瞿昙完全知晓过去的事,却不知未来事。那些外道修行者的见解不同,认知也不同,所说皆是虚妄。如来对于过去的事,如同在眼前一般,没有不知不见的;对于未来,则能生起正觉智慧。过去的事如果虚妄不实,不值得欢喜,也无益于修行,佛便不会提及;如果过去的事虽真实,但不值得欢喜,也无益,佛也不会提及;如果过去的事真实且令人欢喜,却无益于修行,佛同样不会提及;只有过去的事真实、令人欢喜且有益于修行,如来才会完全知晓并讲述。对于未来和现在的事,也是如此。
如来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所说皆是适时之语、真实之语、合义之语、有益之语、正法之语、戒律之语,无有虚妄。佛在初夜证得无上正觉,直至末后夜,期间所言一切皆是如实,因此称为如来。再者,如来所说的与事实一致,事实也如其所言,故名如来。
为何称为等正觉?因为佛所知、所见、所灭、所觉,皆彻底觉悟,故名等正觉。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說:『世間常存,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說言:『此世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世間有常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此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此世間有邊,唯此為實,餘者為虛妄。』或復有言:『世間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世間有邊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是命是身,此實餘虛。』或復有言:『非命非身,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命異身異,此實餘虛。』或復有言:『非異命非異身,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有終,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不終,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諸有此見,名本生本見,今為汝記,謂:『此世常存,——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是為本見本生。』為汝記之。
有些外道修行者这样认为:世界永恒存在,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也有人认为:世界并非永恒,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还有人认为:世界既永恒又无常,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另有人认为:世界既非永恒也非无常,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
有人认为:世界有边际,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世界没有边际,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世界既有边际也无边际,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世界既非有边际也非无边际,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
有人认为:生命与身体是一体的,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生命与身体不是一体的,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生命与身体各自独立,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生命与身体既非一体也非独立,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
有人认为:如来有终结,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如来没有终结,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如来既有终结也无终结,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认为:如来既非终结也非不终结,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
所有这些见解,都属于根本见解和根本认知。现在为你说明:认为世界永恒存在,乃至认为如来既非终结也非不终结,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这些都是根本见解和根本认知。现在为你解说清楚。
「所謂未見未生者,我亦記之。何者未見未生,我所記者?色是我,從想有終,此實餘虛;無色是我,從想有終;亦有色亦無色是我,從想有終;非有色非無色是我,從想有終。我有邊,我無邊,我有邊無邊,我非有邊非無邊,從想有終。我有樂,從想有終;我無樂,從想有終;我有苦樂,從想有終;我無苦樂,從想有終。一想是我,從想有終;種種想是我,從想有終;少想是我,從想有終;無量想是我,從想有終,此實餘虛。是為邪見本見本生,我之所記。
所谓未见未生的,我也记下。哪些未见未生,是我所记的呢?认为色就是我,从妄想产生终结,这真实其余虚妄;认为无色就是我,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亦色亦无色就是我,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非色非无色就是我,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我有边,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我有乐,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我无乐,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我有苦乐,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我无苦乐,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一想就是我,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种种想就是我,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少想就是我,从妄想产生终结;认为无量想就是我,从妄想产生终结,这真实其余虚妄。这就是邪见的根本见解根本生起,我所记下的。
「或有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論、有如是見:『此世常存,此實餘虛,——乃至無量想是我,此實餘虛。』彼沙門、婆羅門復作如是說、如是見:『此實,餘者虛妄。』當報彼言:『汝實作此論,云何此世常存?此實餘虛耶?如此語者,佛所不許。所以者何?此諸見中各有結使,我以理推,諸沙門、婆羅門中,無與我等者,況欲出過?此諸邪見但有言耳,不中共論,——乃至無量想是我,亦復如是。』
有些沙门和婆罗门持有这样的观点:这个世界是永恒存在的,只有这个真实,其余都是虚妄的,甚至认为“无量想就是我,只有这个真实,其余都是虚妄的”。这些沙门和婆罗门又这样说、这样认为:只有这个真实,其余都是虚妄的。应当这样回应他们:你们确实持这种观点,但为何认为这个世界永恒存在?为何说只有这个真实,其余都是虚妄呢?这样的说法,佛陀是不认可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见解中各自都有烦恼结使。我依理推断,在所有沙门和婆罗门中,没有人能与我们相比,更何况超越我们?这些邪见只是空谈,不值得共同讨论,甚至“无量想就是我”这种观点也是如此。
「或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說:『此世間自造。』復有沙門、婆羅門言:『此世間他造。』或復有言:『自造他造。』或復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彼沙門、婆羅門言世間自造者,是沙門、婆羅門皆因觸因緣,若離觸因而能說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由六入身故生觸,由觸故生受,由受故生愛,由愛故生取,由取故生有,由有故生生,由生故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陰集。若無六入則無觸,無觸則無受,無受則無愛,無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無有則無生,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惱,大患陰集。又言此世間他造,又言此世間自造他造,又言此世間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亦復如是,因觸而有,無觸則無。」
有些修行者和婆罗门这样说:这个世界是自己创造的。另一些修行者和婆罗门说:这个世界是他人创造的。还有人说:既是自己创造也是他人创造。更有人说:既非自己创造也非他人创造,是突然出现的。那些认为世界是自己创造的修行者和婆罗门,都是因为感受的因缘才这样说。若离开感受而能说明,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了六种感官才有感受,有了感受才有贪爱,有了贪爱才有执取,有了执取才有存在,有了存在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有老死、忧愁、悲伤、痛苦、烦恼,种种苦难聚集。若没有六种感官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贪爱,没有贪爱就没有执取,没有执取就没有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老死、忧愁、悲伤、痛苦、烦恼,种种苦难就不会聚集。那些说世界是他人创造的,或说世界既是自己创造也是他人创造的,或说世界既非自己创造也非他人创造而是突然出现的,也都是因为感受才有这些说法,没有感受就不会有这些见解。
佛告諸比丘:「若欲滅此諸邪惡見者,於四念處當修三行。云何比丘滅此諸惡,於四念處當修三行?比丘謂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內外身身觀,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滅眾惡法,於四念處,三種修行。有八解脫,云何為八?色觀色,初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住空處,四解脫。捨空處,住識處,五解脫。捨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捨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
佛陀对比丘们说:要消除这些错误见解,应当在四念处修习三种观行。比丘们应如何通过四念处的三种修行来灭除这些邪见呢?比丘要观察内在身体,精进不懈,保持正念,消除世俗贪欲忧愁;观察外在身体,精进不懈,保持正念,消除世俗贪欲忧愁;同时观察内外身体,保持正念,消除世俗贪欲忧愁;对于感受、心念、诸法的观察,也应如此。这就是通过四念处三种修行来灭除众恶。有八种解脱法门:第一是观色相而解脱;第二是内心无色想而外观色相得解脱;第三是净解脱;第四是超越色想、灭除障碍想,安住空无边处;第五是舍离空无边处,安住识无边处;第六是舍离识无边处,安住无所有处;第七是舍离无所有处,安住非想非非想处;第八是灭尽定解脱。
爾時,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此法清淨,微妙第一。當云何名?云何奉持?」
那时,阿难在佛陀身后拿着扇子为佛扇风,随即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对佛陀说:实在太奇妙了,世尊!这法门清净无染,精妙绝伦。应当如何称呼它?又该如何修持奉行?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清淨,汝當清淨持之。」
佛对阿难说:这部经名为清净,你应当以清净心持诵。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这时,阿难听了佛陀的话,高兴地遵照执行。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