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一八)佛說長阿含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那難陀城波波利菴婆林,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有一次,佛陀在那难陀城的波波利庵婆林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
時,長老舍利弗於閑靜處,默自念言:「我心決定知過去、未來、現在沙門、婆羅門智慧、神足、功德、道力,無有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等者。」時,舍利弗從靜室起,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佛言:「向於靜室,默自思念:過去、未來、現在沙門、婆羅門智慧、神足、功德、道力,無有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等者。」
当时,长老舍利弗在僻静之处默自思惟:我心中确信知晓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沙门、婆罗门的智慧、神通、功德和道力,没有能与如来、无著者、等正觉者相提并论的。于是舍利弗从静室起身,来到世尊住处,恭敬顶礼佛足,退坐一旁,向佛禀告:弟子刚才在静室中默自思惟:过去、未来、现在所有沙门、婆罗门的智慧、神通、功德和道力,确实没有能与如来、无著者、等正觉者相等的。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能於佛前說如是語,一向受持,正師子吼,餘沙門、婆羅門無及汝者。云何,舍利弗!汝能知過去諸佛心中所念,彼佛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不?」
佛陀对舍利弗说:很好!很好!你能在佛前说出这样的话,始终坚定持守,发出真正的狮子吼,其他沙门、婆罗门都比不上你。舍利弗啊,你能知道过去诸佛心中的想法吗?那些佛是否有这样的戒律、这样的教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解脱、这样的解脱境界?
對曰:「不知。」
回答说:不知道。
「云何,舍利弗!汝能知當來諸佛心中所念,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不?」
舍利弗,你能知晓未来诸佛心中所念吗?他们有如此戒律、如此教法、如此智慧、如此解脱、如此解脱境界吗?
答曰:「不知。」
回答说:不知道。
「云何,舍利弗!如我今如來、至真、等正覺心中所念,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汝能知不?」
舍利弗,你可知道,如今我如来、至真、等正觉心中所想的这些:这样的戒、这样的法、这样的智、这样的解脱、这样的解脱境界,你能够了解吗?
答曰:「不知。」
回答说:不知道。
又告舍利弗:「過去、未來、現在如來、至真、等正覺心中所念,汝不能知,何故決定作是念?因何事生是念?一向堅持而師子吼,餘沙門、婆羅門若聞汝言:『我決定知過去、未來、現在沙門、婆羅門智慧、神足、功德、道力,無有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等者。』當不信汝言。」
佛又对舍利弗说:过去、未来、现在如来、至真、等正觉心中的想法,你无法完全知晓。为何你断定自己知道?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想法?你坚持己见并自信满满地宣称,其他沙门和婆罗门如果听到你说:我确定知道过去、未来、现在所有沙门、婆罗门的智慧、神通、功德和道行,没有人能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相提并论。他们不会相信你的话。
舍利弗白佛言:「我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總相法我則能知。如來為我說法,轉高轉妙,說黑、白法,緣、無緣法,照、無照法,如來所說,轉高轉妙,我聞法已,知一一法,於法究竟,信如來、至真、等正覺,信如來法善可分別,信如來眾苦滅成就,諸善法中,此為最上。世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所有沙門、婆羅門無有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舍利弗对佛陀说:对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想,我无法知晓,但佛陀的总体教法我能理解。佛陀为我宣说的教法越来越深奥微妙,讲述善恶法、有缘无缘法、明照无照法。佛陀所说的教法越来越深奥微妙,我听法后,能逐一明了诸法,于法中达到彻底觉悟,确信如来是至高无上、真正平等的觉者,确信如来教法善巧可分别,确信如来圣众能究竟灭苦。在一切善法中,这是最殊胜的。世尊的智慧圆满无缺,神通圆满无缺,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无人能与如来相比,更何况超越?
「世尊說法復有上者,謂制法。制法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賢聖道,是為無上制。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所有沙門、婆羅門皆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者?
世尊所说的法还有更高深的,那就是制戒之法。制戒之法指的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些是无上的戒律。智慧无与伦比,神通无与伦比,世间所有的沙门、婆罗门都无法与如来相比,更何况想要超越如来的人呢?
「世尊說法又有上者,謂制諸入。諸入者,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過去如來、至真、等正覺亦制此入,所謂眼色,——乃至意法;正使未來如來、至真、等正覺亦制此入,所謂眼色,——乃至意法;今我如來、至真、等正覺亦制此入,所謂眼色,——乃至意法。此法無上,無能過者,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世尊宣说的教法中还有更高妙的,就是调伏诸入。诸入指的是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过去诸佛、至真、等正觉者也调伏这些入处,即眼与色乃至意与法;未来诸佛、至真、等正觉者同样会调伏这些入处,即眼与色乃至意与法;现在我佛、至真、等正觉者也调伏这些入处,即眼与色乃至意与法。这教法最为至高无上,无人能超越,智慧圆满无缺,神通广大无边。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没有能与如来相提并论的,更何况想要超越如来呢?
「世尊說法又有上者,謂識入胎。入胎者,一謂亂入胎、亂住、亂出,二者不亂入、亂住、亂出,三者不亂入、不亂住而亂出,四者不亂入、不亂住、不亂出。彼不亂入、不亂住、不亂出者,入胎之上。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世尊所说的法还有更高深的,即关于识入胎的教法。识入胎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混乱地入胎、混乱地住胎、混乱地出胎;二是不混乱地入胎,但混乱地住胎、混乱地出胎;三是不混乱地入胎、不混乱地住胎,但混乱地出胎;四是不混乱地入胎、不混乱地住胎、不混乱地出胎。其中不混乱地入胎、不混乱地住胎、不混乱地出胎的,是入胎中最上等的。这教法至高无上,智慧圆满,神通圆满,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无法与如来相比,更何况要超越如来呢?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所謂道也。所謂道者,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慧意三昧,隨三昧心修念覺意,依欲、依離、依滅盡、依出要;法、精進、喜、猗、定、捨覺意,依欲、依離、依滅盡、依出要。此法最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来宣说的教法中还有更高妙的,那就是道。所谓道,就是所有沙门和婆罗门通过各种方法,进入定慧意的三昧境界,随着三昧之心修习念觉意,依靠欲望、远离、灭尽和出离;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轻安觉意、定觉意、舍觉意,也都依靠欲望、远离、灭尽和出离。这个法是最上等的,智慧圆满无缺,神通圆满无缺,世间所有的沙门和婆罗门都无法与如来相比,更何况要超越如来呢?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所謂為滅。滅者,謂苦滅遲得,二俱卑陋;苦滅速得,唯苦卑陋;樂滅遲得,唯遲卑陋;樂滅速得,然不廣普,以不廣普,故名卑陋。如今如來樂滅速得,而復廣普,乃至天人見神變化。」
如来宣说的法还有更殊胜的,那就是关于灭谛的教法。所谓灭谛,是指:若痛苦灭除却需长久修持,则痛苦与迟缓两者皆属低下;若痛苦能快速灭除,仅痛苦本身属于低下;若安乐能灭除但需长久修持,仅迟缓属于低下;若安乐能快速灭除却不普遍利益众生,由于不普遍,仍称为低下。而如今如来所示现的安乐灭除法门,既能快速证得,又能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乃至天界与人间的众生皆能见证神通变化。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為如來說無上滅。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所讲的教法微妙无比至高无上,即使是最普通的女人也能信受奉行,断尽烦恼成就无漏,获得心解脱与慧解脱,在现世中亲身体证:生死已彻底断除,清净梵行已经确立,应作之事皆已完成,不再受未来轮回,这就是如来所说的至高涅槃。这教法最为殊胜,智慧圆满无缺,神通圆满无缺,世间所有沙门和婆罗门没有能与如来相提并论的,更不用说超越如来之上了。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言清淨。言清淨者,世尊於諸沙門、婆羅門,不說無益虛妄之言,言不求勝,亦不朋黨,所言柔和,不失時節,言不虛發,是為言清淨。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来宣说的教法中还有更高层次,称为言语清净。所谓言语清净,是指世尊对所有的沙门、婆罗门,不说无益虚妄的话,言语不争强好胜,也不结党偏私,所说的话柔和恰当,不会不合时宜,言语从不虚发,这就是言语清净。这样的教法至高无上,智慧圆满无缺,神通广大无边,世间所有的沙门、婆罗门,没有能与如来相等的,更何况想要超越他呢?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見定。彼見定者,謂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觀頭至足,觀足至頭,皮膚內外,但有不淨髮、毛、爪甲,肝、肺、腸、胃、脾、腎五臟,汗、肪、髓、腦、屎、尿、涕、淚,臭處不淨,無一可貪,是初見定。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唯觀白骨及與牙齒,是為二見定。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白骨,唯觀心識在何處住?為在今世?為在後世?今世不斷,後世不斷;今世不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三見定。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除白骨,復重觀識;識在後世,不在今世;今世斷,後世不斷;今世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四見定。諸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除白骨,復重觀識,不在今世,不在後世;二俱斷,二俱解脫,是為五見定。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與如來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所说的法还有更高深的,叫做见定。那些修见定的人,是指有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方法,进入禅定三昧,随着禅定的心念,从头到脚、从脚到头观察身体内外,只见到不净的毛发、指甲,肝、肺、肠、胃、脾、肾五脏,以及汗液、脂肪、骨髓、脑浆、粪便、尿液、鼻涕、眼泪等污秽之物,无一值得贪恋,这是第一种见定。
又有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方法,进入禅定三昧,随着禅定的心念,除去皮肉外的不净之物,只观想白骨和牙齿,这是第二种见定。
又有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方法,进入禅定三昧,随着禅定的心念,除去皮肉外的不净之物及白骨,只观察心识究竟住在何处?是在今世,还是在后世?今世不断,后世不断;今世不解脱,后世不解脱,这是第三种见定。
又有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方法,进入禅定三昧,随着禅定的心念,除去皮肉外的不净之物及白骨,再深入观察心识;发现识在后世,不在今世;今世断灭,后世不断;今世解脱,后世不解脱,这是第四种见定。
还有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方法,进入禅定三昧,随着禅定的心念,除去皮肉外的不净之物及白骨,再深入观察心识,既不在今世,也不在后世;两世皆断,两世皆解脱,这是第五种见定。
此法至高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无法与如来相比,更何况要超越其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說常法。常法者,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憶識世間二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言:『世間常存,此為真實,餘者虛妄,所以者何?由我憶識,故知有此成劫敗劫,其餘過去我所不知,未來成敗我亦不知。』此人朝暮以無智說言:『世間常存,唯此為實,餘者為虛。』是為初常法。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憶識四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言:『此世間常,此為真實,餘者虛妄。所以者何?以我憶識故知成劫敗劫,我復能過是,知過去成劫敗劫,我不知未來劫之成敗。』此說知始,不說知終,此人朝暮以無智說言:『世間常存,唯此真實,餘者虛妄。』此是二常法。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憶識八十成劫敗劫,彼言:『此世間常,餘者虛妄。所以者何?以我憶識故知有成劫敗劫,復過是知過去成劫敗劫,未來劫之成敗我亦悉知。』此人朝暮以無智說言:『世間常存,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是為三常存法。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来所说的法还有更高层次的,即常法。所谓常法,是指那些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方法进入禅定三昧,随着三昧的心境,回忆起世间二十次成劫与败劫,于是他们宣称:世间是永恒存在的,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通过回忆知道有成劫败劫的存在,而过去的其他事情我并不知道,未来的成败我也不清楚。这些人早晚以无智之言声称:世间永恒存在,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这是第一种常法。
还有一些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方法进入禅定三昧,随着三昧的心境,回忆起四十次成劫与败劫,于是他们说:世间是永恒的,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通过回忆知道成劫败劫的存在,而且我能超越这些,知道过去更多的成劫败劫,但我不知道未来劫的成败。他们只知道开端,却不知道终结,这些人早晚以无智之言声称:世间永恒存在,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这是第二种常法。
又有一些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方法进入禅定三昧,随着三昧的心境,回忆起八十次成劫与败劫,于是他们说:世间是永恒的,其他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通过回忆知道有成劫败劫的存在,还能超越这些知道过去更多的成劫败劫,未来的劫的成败我也全都知道。这些人早晚以无智之言声称:世间永恒存在,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这是第三种常法。
这些法并非至高无上,智慧仍有欠缺,神通也非圆满。世间所有的沙门、婆罗门,没有人能与如来相提并论,更何况超越如来呢?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觀察。觀察者,謂有沙門、婆羅門以想觀察,他心爾趣,此心爾趣,彼心作是想時,或虛或實,是為一觀察。諸沙門、婆羅門不以想觀察,或聞諸天及非人語,而語彼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此亦或實或虛,是二觀察。或有沙門、婆羅門不以想觀察,亦不聞諸天及非人語,自觀己身,又聽他言,語彼人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此亦有實有虛,是為三觀察。或有沙門、婆羅門不以想觀察,亦不聞諸天及非人語,又不自觀、觀他,除覺、觀已,得定意三昧,觀察他心,而語彼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如是觀察則為真實,是為四觀察。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来所说的观察法门还有更高层次的,称为四种观察法。
第一种观察:有些沙门、婆罗门通过臆想推测他人心思,心想“他这样想,他那样想”,这种观察有时真实,有时虚妄。
第二种观察:有些沙门、婆罗门不靠臆想,而是通过听闻天神或非人众生的言语,然后告诉对方:“你的心是这样,你的心是那样。”这种观察也有真实或虚妄的情况。
第三种观察:有些沙门、婆罗门既不臆想,也不听天神或非人众生的话语,而是通过观察自身或听取他人言语,然后告诉对方:“你的心是这样,你的心是那样。”这种观察同样存在真实或虚妄的情况。
第四种观察:有些沙门、婆罗门既不臆想,也不听天神或非人众生的话语,更不依靠自身或他人的观察,而是超越觉观,进入禅定三昧,如实观察他心,然后告诉对方:“你的心是这样,你的心是那样。”这种观察完全真实,是最究竟的观察。
此法至高无上,智慧圆满,神通无碍,世间一切沙门、婆罗门无人能与如来相比,更何况超越如来?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所謂教誡。教誡者,或時有人不違教誡,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是為初教誡。或時有人不違教誡,盡五下結,於彼滅度,不還此世,是為二教誡。或時有人不違教誡,三結盡,薄淫、怒、癡,得斯陀含,還至此世而取滅度,是為三教誡。或時有人不違教誡,三結盡,得須陀洹,極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墮惡趣,是為四教誡。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来所说的教法中还有更高层次的,那就是教诫。教诫分为四种:
第一种教诫:如果有人遵循教诫,彻底断除烦恼,成就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在现世中亲自证悟:生死已尽,清净修行已立,该做的都已完成,不再受后有。
第二种教诫:如果有人遵循教诫,断除五种下分结,在彼处入灭,不再返回此世。
第三种教诫:如果有人遵循教诫,断除三结,减轻贪嗔痴,证得斯陀含果,再返回此世而入灭。
第四种教诫:如果有人遵循教诫,断除三结,证得须陀洹果,最多七次往返人间天界,必定成就道果,不再堕入恶道。
此法至高无上,智慧圆满,神通无碍,世间一切沙门、婆罗门无人能与如来相比,更何况超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為他說法,使戒清淨。戒清淨者,有諸沙門、婆羅門所語至誠,無有兩舌,常自敬肅,捐除睡眠,不懷邪諂,口不妄言,不為世人記於吉凶,不自稱說從他所得以示於人,更求他利,坐禪修智,辯才無碍,專念不亂,精勤不怠。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佛所说的法还有更高层次,即为他人说法,使其戒行清净。戒行清净者,是指那些沙门、婆罗门说话真实,不搬弄是非,常保持庄重自律,减少睡眠,心无邪念谄媚,口中不说虚妄之言,不为世人预言吉凶,不自夸从他人处所得以向人炫耀,不贪求其他利益,静坐修习禅定与智慧,辩才无障碍,专心忆念而不散乱,精进勤奋而不懈怠。此法是至高无上的,智慧圆满无缺,神通广大无余,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无法与佛相比,更何况要超越佛呢?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解脫智。謂解脫智者,世尊由他因緣內自思惟言:『此人是須陀洹,此是斯陀含,此是阿那含,此是阿羅漢。』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佛陀宣说的教法中还有更高深的,那就是解脱智。所谓解脱智,是指世尊通过观察他人因缘,内心思维后说道:此人是须陀洹,此人是斯陀含,此人是阿那含,此人是阿罗汉。这教法至高无上,智慧圆满无缺,神通广大无边,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无法与如来相提并论,更何况超越如来呢?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自識宿命智證。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自憶往昔無數世事,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成劫敗劫,如是無數我於某處生,名字如是,種、姓如是,壽命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如是;從此生彼,從彼生此,若干種相,自憶宿命無數劫事,晝夜常念本所經歷。此是色,此是無色;此是想,此是無想,此是非無想,盡憶盡知。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来所宣说的法还有更为殊胜的,那就是自证宿命智通。诸位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修行方法,进入禅定三昧,依着三昧的力量,能够忆念自己过去无数世的事情:一生、二生,乃至百千万生,成劫、坏劫,如此无量无边。我在某处投生时,名字叫什么,出身种姓如何,寿命多长,饮食如何,苦乐如何;从此处死又往彼处生,从彼处死又往此处生,种种形貌境遇,都能清晰忆念起宿世无量劫中的事情,昼夜恒常忆念过去所经历的种种。这是色界,这是无色界;这是有想处,这是无想处,这是非想非非想处,全都能够完全忆念、完全了知。这样的法最为无上,智慧无有遗漏,神通无有欠缺,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无法与如来相比,更何况想要超越如来呢?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天眼智。天眼智者,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觀諸眾生,死者、生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其所行,盡見盡知。或有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淨,觀諸眾生,如實知見。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来宣说的教法中还有更高深的境界,那便是天眼智。所谓天眼智,是指修行者通过种种禅定方法进入三昧境界,依定力观察众生:死者与生者、容貌端正者与丑陋者、投生善道者与堕落恶道者,皆能如实照见。有些众生造作身恶业、口恶业、意恶业,诽谤圣贤,信奉邪见,死后便堕入三恶道;有些众生践行身善业、口善业、意善业,不谤圣贤,具足正见,死后即往生天界或人间。凭借清净天眼,如实照见众生一切因果。这般无上妙法,具足究竟智慧与圆满神通,世间一切沙门、婆罗门尚且不能与如来比肩,更何况超越?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神足證。神足證者,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作無數神力,能變一身為無數身,以無數身合為一身,石壁無礙,於虛空中結加趺坐。猶如飛鳥,出入於地;猶如在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火,如火積燃;以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若沙門、婆羅門稱是神足者,當報彼言:『有此神足,非為不有。此神足者,卑賤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賢聖之所修習。若比丘於諸世間愛色不染,捨離此已,如所應行,斯乃名為賢聖神足。於無喜色,亦不憎惡,捨離此已,如所應行,斯乃名曰賢聖神足。於諸世間愛色、不愛色,二俱捨已,修平等護,專念不忘,斯乃名曰賢聖神足。猶如世尊精進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覺,得第一覺,故名等覺。世尊今亦不樂於欲,不樂卑賤凡夫所習,亦不勞勤受諸苦惱。世尊若欲除弊惡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遊於初禪,如是便能除弊惡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遊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亦復如是。精進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覺,得第一覺,故名等覺。』」
如来所说法中还有更高境界,即神通证悟。所谓神通证悟,是指沙门、婆罗门通过种种修行方法,进入禅定三昧,依三昧心展现无数神力:能将一身化作无数身,又能将无数身合为一身;穿透石壁毫无障碍;在虚空中结跏趺坐如飞鸟般自在;行走地面如同入水,涉水如履平地;身体能喷发火焰如燃烧的火堆;举手可触摸日月,瞬间抵达梵天界。若有沙门、婆罗门炫耀此类神通,应当告知:这种神通确实存在,但属于低劣境界,是凡夫所追求的,并非贤圣修行目标。
真正的贤圣神通在于:比丘不贪恋世间美色,舍弃执著后如法而行;面对令人不悦的事物不起憎恨,舍弃分别后如法而行;对一切喜爱与厌恶的境遇都能平等舍离,保持正念不失,这才是贤圣的神通境界。
正如世尊精进勇猛、具足大智慧,觉知圆满而证得无上正觉,故称为等觉者。世尊既不沉溺欲乐,也不追求凡夫的低劣修行,更不以苦行自虐。当世尊要断除恶法时,以觉观修习,远离烦恼而生喜乐,安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修证亦是如此。因其精进勇猛、具足大智慧,觉知圆满而证得无上正觉,故称为等觉者。
佛告舍利弗:「若有外道異學來問汝言:『過去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曇等不?』汝當云何答?彼復問言:『未來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曇等不?』汝當云何答?彼復問言現在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曇等不?汝當云何答?」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果有外道修行者来问你:过去的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是否相同?你应当怎么回答?他们又问:未来的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是否相同?你应当怎么回答?他们再问:现在的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是否相同?你应当怎么回答?
時,舍利弗白佛言:「設有是問:『過去沙門、婆羅門與佛等不?』當答言:『有。』設問:『未來沙門、婆羅門與佛等不?』當答言:『有。』設問:『現在沙門、婆羅門與佛等不?』當答言:『無。』」
这时,舍利弗对佛陀说:如果有人问:过去的沙门、婆罗门与佛是否相等?应当回答:有。如果问:未来的沙门、婆罗门与佛是否相等?应当回答:有。如果问:现在的沙门、婆罗门与佛是否相等?应当回答:无。
佛告舍利弗:「彼外道梵志或復問言:『汝何故或言有?或言無?』汝當云何答?」
佛对舍利弗说:那些外道修行者可能会问你:你为什么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无?你该怎么回答?
舍利弗言:「我當報彼:『過去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未來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我躬從佛聞,欲使現在有三耶三佛與如來等者,無有是處。』世尊!我如所聞,依法順法,作如是答,將無咎耶?」
舍利弗说:我会回答他:过去的三耶三佛与如来等同,未来的三耶三佛与如来等同,这是我亲自从佛那里听闻的。如果说现在存在与如来等同的三耶三佛,绝无可能。世尊!我依据听闻,遵循佛法,这样回答,应该没有过错吧?
佛言:「如是答,依法順法,不違也。所以然者?過去三耶三佛與我等,未來三耶三佛與我等,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佛说:这样回答,遵循佛法顺应佛法,并无违背。为什么呢?过去三世诸佛与我们相同,未来三世诸佛也与我们相同。若说现在有两尊佛同时出世,绝无此事。
爾時,尊者欝陀夷在世尊後執扇扇佛,佛告之曰:「欝陀夷!汝當觀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樂在欲。欝陀夷!若餘沙門、婆羅門於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彼便當豎幡,告四遠言:『如來今者少欲知足,今觀如來少欲知足,如來有大神力,有大威德,不用在欲。』」
那时,尊者郁陀夷在佛陀身后执扇为佛扇风。佛陀对他说:郁陀夷,你应当看到世尊的少欲知足。如今我拥有大神通力,具备大威德,却能做到少欲知足,不贪着欲乐。郁陀夷,若有其他沙门、婆罗门能在此法中精勤修得其中一法,他们必定会竖起旗帜,向四方宣告:如来现今少欲知足,我们看到如来确实少欲知足,如来虽具大神通力与大威德,却不沉溺欲乐。
爾時,尊者欝陀夷正衣服,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少有少欲知足如世尊者,世尊有大神力,有大威德,不用在欲。若復有餘沙門、婆羅門於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便能豎幡,告四遠言:『世尊今者少欲知足。』舍利弗!當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數說此法,彼若於佛、法、僧,於道有疑者,聞說此法,無復疑網。」
那时,尊者郁陀夷整理好衣服,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合掌对佛陀说:真是稀有啊,世尊!像您这样少欲知足的人实在难得。世尊具有大神通力、大威德,却不受欲望束缚。若其他沙门、婆罗门能在此法中精勤证得一法,定会竖起旗帜,向四方宣告:‘世尊如今少欲知足。’舍利弗啊!你应当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反复宣说此法。若有人对佛、法、僧或圣道存疑,听闻此法后,必能断除疑惑。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當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數說此法。所以者何?彼於佛、法、僧,於道有疑者,聞汝所說,當得開解。」
那时,世尊告诉舍利弗:你应当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多次宣说此法。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对佛、法、僧以及对修行之道存有疑惑的人,听了你的解说,就能获得开悟。
對曰:「唯然。世尊!」
回答说:确实如此。世尊!
時,舍利弗即便數數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以自清淨故,故名清淨經。
当时,舍利弗便屡次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法,因自身清净之故,所以这部经称为清净经。
爾時,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这时,舍利弗听了佛的说法,心中欢喜,依照佛的教导去实行。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