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五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二二)第三分種德經第三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鴦伽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止宿瞻婆城伽伽池側。
那时,佛陀在鸯伽国,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他们在人间游化,住在瞻婆城边的伽伽池旁。
時,有婆羅門,名曰種德,住瞻婆城,其城人民眾多,熾盛豐樂,波斯匿王即封此城與種德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
那时,有位名叫种德的婆罗门居住在瞻婆城。这座城池人口众多,繁荣富足,波斯匿王便将此城赐予种德婆罗门作为封地。这位婆罗门七代以来父母血统纯正,从未受人轻视诋毁。他精通三部吠陀经典并娴熟诵持,能透彻解析各类经论,世间典籍中深奥隐秘的内容无不融会贯通,还擅长为人看相、预卜吉凶、主持祭祀仪轨。他门下五百弟子,教导传授从未间断。
時,瞻婆城內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從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應往覲現,今我寧可往與相見。」作此言已,即共相率,出瞻婆城,隊隊相隨,欲往詣佛。
那时,瞻婆城里的婆罗门、长者、居士们听说释迦族的沙门瞿昙出家成道,从鸯伽国游化人间,来到瞻婆城的伽伽池边。他声名远扬,传遍天下,被称为如来、至真、等正觉,具备十种尊号。他在诸天、世人、魔众、天魔、沙门、婆罗门中亲自证悟,为他人说法,言语无论深浅,全都真实正确,义理圆满,梵行清净。这样的圣人应当前去拜见,我们现在就去与他相见。说完这些话后,他们便成群结队离开瞻婆城,一队接一队地前去拜见佛陀。
時,種德婆羅門在高臺上,遙見眾人隊隊相隨,故問侍者:「彼諸人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至?」
当时,种德婆罗门在高台上,远远望见众人成群结队经过,便问侍者:那些人为何成群结队?要去往何处?
侍者白言:「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此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眾聚相隨,欲往問訊瞿曇沙門耳。」
侍者禀告说:我听闻释迦族的沙门瞿昙出家成道,在鸯伽国游历人间,现抵达瞻婆城的伽伽池畔,声名远扬,传遍天下。他被尊称为如来、至真、等正觉,具足十种尊号,能于诸天、世人、魔众、魔天、沙门、婆罗门中亲证真理并为他人宣说,所言无论深浅皆真实无谬,义理圆满,梵行清净。如今瞻婆城的婆罗门、长者、居士们正结伴前往,欲拜见这位沙门瞿昙。
時,種德婆羅門即勅侍者:「汝速持我聲,往語諸人:『卿等小住,須我往至,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这时,种德婆罗门立即命令侍从:“你快去替我传话,告诉大家:‘各位稍等,等我过去,我们要一起去见那位瞿昙。’”
時,彼侍者即以種德聲,往語諸人言:「諸人且住,須我往到,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当时,那位侍者便以种德的声音前去告诉众人说:各位请稍等,待我先过去,然后我们一同前往瞿昙那里。
時,諸人報侍者言:「汝速還白婆羅門言:『今正是時,宜共行也。』」
这时,众人告诉侍者说:你快回去告诉婆罗门,现在正是时候,应该一同出发了。
侍者還白:「諸人已住,言:『今正是時,宜共行也。』」時,種德婆羅門即便下臺,至中門立。
侍者回来报告说:“大家已经到齐了,都说:‘现在正是时候,应该一起出发了。’”这时,种德婆罗门就从高台上下来,走到中门处站定。
時,有餘婆羅門五百人,以少因緣,先集門下,見種德婆羅門來,皆悉起迎問言:「大婆羅門!欲何所至?」
当时,另有五百婆罗门因小事先聚集在门前,看见种德婆罗门到来,都起身相迎问道:尊贵的婆罗门,您要去往何处?
種德報言:「有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是真人宜往覲現,我今欲往至彼相見。」
种德回答说:“有位沙门瞿昙,出身释迦族,出家修行得道,在鸯伽国游历人间,来到瞻婆城的伽伽池边。他名声广大,传遍天下,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具备十种尊号,在天人、凡人、魔众、魔天、沙门、婆罗门中,亲身验证真理,为他人说法,无论上中下等言论,都真实无谬,义理圆满,梵行清净。这样的圣者值得前去拜见,我现在想去与他相见。”
時,五百婆羅門即白種德言:「勿往相見,所以者何?彼應詣此,此不應往。今大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儀禮;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顏貌端正,得梵色像;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这时,五百位婆罗门对种德说:请不要前去见他。为什么呢?应该是他来拜见您,而不是您去见他。因为大婆罗门您七世以来父母血统纯正,从未受人轻视诋毁;具备这种德行的人,应该是他来拜见您,不是您去见他。再者,大婆罗门您精通三部异教经典,能背诵解说各类经书,世间典籍的深奥道理无不融会贯通,又善于观察伟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主持祭祀礼仪;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应该是他来拜见您,不是您去见他。另外,大婆罗门您相貌庄严端正,具有天神般的威仪;具备这种威仪的人,应该是他来拜见您,不是您去见他。更重要的是,大婆罗门您持戒精严、智慧超群;具备这些功德的人,应该是他来拜见您,不是您去见他。
「又大婆羅門所言柔和,辯才具足,義味清淨;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為大師,弟子眾多;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常教授五百婆羅門;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四方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此外,大婆罗门言辞柔和,具备圆满辩才,义理清净;具备这些条件的,应当前往他那里,而不应让他前来。再者,大婆罗门作为导师,拥有众多弟子;具备这些条件的,应当前往他那里,而不应让他前来。还有,大婆罗门常教导五百婆罗门;具备这些条件的,应当前往他那里,而不应让他前来。此外,大婆罗门四方学者都来请教,询问各种技艺和祭祀方法,他都能详细解答;具备这些条件的,应当前往他那里,而不应让他前来。再者,大婆罗门受到波斯匿王和瓶沙王的恭敬供养;具备这些条件的,应当前往他那里,而不应让他前来。还有,大婆罗门拥有丰厚财宝,库藏充盈;具备这些条件的,应当前往他那里,而不应让他前来。此外,大婆罗门智慧明达,言辞流利,毫无怯弱;具备这些条件的,应当前往他那里,而不应让他前来。
爾時,種德告諸婆羅門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具有此德,非不有也。汝當聽我說,沙門瞿曇所有功德,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沙門瞿曇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彼成就此法者,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生尊貴處,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光色具足,種姓真正,出家修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生財富家,有大威力,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那时,种德对众婆罗门说:确实如此!正如你们所说,我具备这些品德,并非没有。你们应当听我说,沙门瞿昙所具有的功德,我们应当去见他,而不应让他来见我们。沙门瞿昙七代以来父母血统纯正,不曾受人轻视毁谤;具备这一法者,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应来见我们。再者,沙门瞿昙容貌端正,出身剎帝利种姓;具备这一法者,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应来见我们。再者,沙门瞿昙生于尊贵之家,出家修道;具备这一法者,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应来见我们。再者,沙门瞿昙光彩庄严,种姓纯正,出家修道;具备这一法者,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应来见我们。再者,沙门瞿昙生于富豪之家,有大威势,出家修道;具备这一法者,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应来见我们。
「又沙門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善於言語柔軟和雅;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為眾導師,弟子眾多;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衣毛不竪,歡喜和悅,見人稱善,善說行報,不毀餘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恒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門、多利遮婆羅門、鋸齒婆羅門、首迦摩納都耶子所見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门瞿昙具备圣贤的戒行,智慧圆满;具备这些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我这里。沙门瞿昙言语善巧,柔和优雅;具备这种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我这里。沙门瞿昙是大导师,弟子众多;具备这种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我这里。沙门瞿昙已彻底断除欲望,没有暴躁,消除了一切忧惧,心无怖畏,欢喜安乐,见人便称赞善行,善说行为果报,不诋毁其他教法;具备这些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我这里。沙门瞿昙常受波斯匿王和瓶沙王的礼敬供养;具备这种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我这里。沙门瞿昙受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也被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锯齿婆罗门、首迦摩纳都耶子等人恭敬供养;具备这种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我这里。
「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餘鬼神眾之所恭敬,釋種、俱利、冥寧、跋祇、末羅、酥摩皆悉宗奉;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授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弟子受三自歸五戒,諸天、釋種、俱利等,皆受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此外,沙门瞿昙受到所有声闻弟子的尊崇、礼敬与供养,也被诸天及其他鬼神众所恭敬;释迦族、俱利族、冥宁族、跋祇族、末罗族、酥摩族全都尊奉他。具备这些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而非他来见我。
沙门瞿昙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传授三归五戒;具备这些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而非他来见我。
沙门瞿昙为沸伽罗娑罗等婆罗门传授三归五戒;具备这些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而非他来见我。
沙门瞿昙的弟子们受持三自归五戒,诸天、释迦族、俱利族等也都受持三归五戒;具备这些功德的人,我应当去见他,而非他来见我。
「又沙門瞿曇遊行之時,為一切人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城郭聚落,為人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非人、鬼神不敢觸嬈;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其處人民皆見光明,聞天樂音;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若欲去時,眾人戀慕,涕泣而送;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每当沙门瞿昙游行时,所有人都恭敬供养他;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当是我去见他,而不是他来见我。沙门瞿昙所到的城镇村落,人们都供养他;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当是我去见他,而不是他来见我。沙门瞿昙所到之处,非人、鬼神都不敢侵扰;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当是我去见他,而不是他来见我。沙门瞿昙所到之处,当地人民都能看见光明,听到天乐之声;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当是我去见他,而不是他来见我。沙门瞿昙离开某处时,众人恋恋不舍,流泪相送;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当是我去见他,而不是他来见我。
「又沙門瞿曇初出家時,父母涕泣,愛惜戀恨;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馬、寶車、五欲、瓔珞;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若其在家,當居四天下,統領民物,我等皆屬;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当初沙门瞿昙出家时,他的父母流泪哭泣,充满疼爱不舍;具备这种修行境界的人,应当是我去见他,不该让他来见我。沙门瞿昙在青春年少时舍弃了华美服饰、象马车驾、五欲享乐、珠宝璎珞;具备这种修行境界的人,应当是我去见他,不该让他来见我。沙门瞿昙舍弃转轮王位出家修行,若他留在世俗,本可统治四方天下,统领万民,我们都将成为他的臣属;具备这种修行境界的人,应当是我去见他,不该让他来见我。
「又沙門瞿曇明解梵法,能為人說,亦與梵天往返言語;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三十二相皆悉具足;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智慧通達,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彼瞿曇今來至此瞻婆城伽伽池側,於我為尊,又是貴客,宜往親覲。」
此外,沙门瞿昙精通梵天之法,能为人宣说,也能与梵天往来交谈;具备这样功德的人,应当我去拜访他,不该让他来见我。再者,沙门瞿昙圆满具足三十二种殊妙相貌;具有这样相好的人,应当我去拜见他,不该让他来见我。还有,沙门瞿昙智慧通达无碍,心无畏惧;具备这样德行的人,应当我去参访他,不该让他来寻我。如今瞿昙来到瞻婆城的伽伽池畔,对我而言是尊贵的导师,又是殊胜的宾客,应当前往亲自拜见。
時,五百婆羅門白種德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彼於諸德中能成一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这时,五百名婆罗门对种德说:真是罕见!真是奇特!他的功德竟然达到如此程度吗?哪怕他只具备其中一项品德,也不该前来,何况如今全部具足!我们应当一同前去问候他。
種德答言:「汝欲行者,宜知是時。」
种德回答道:若欲修行,当知此时为宜。
時,種德即嚴駕寶車,與五百婆羅門及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遶,詣伽伽池。去池不遠,自思惟言:「我設問瞿曇,或不可彼意,彼沙門瞿曇當呵我言:『應如是問,不應如是問。』眾人聞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設沙門瞿曇問我義者,我答或不稱彼意,彼沙門當呵我言:『應如是答,不應如是答。』眾人聞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設我默然於此還者,眾人當言:『此無所知。』竟不能至沙門瞿曇所,損我名稱。若沙門瞿曇問我婆羅門法者,我答瞿曇足合其意耳。」
那时,种德备好华美的宝车,与五百婆罗门及瞻婆城的众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簇拥着前往伽伽池。快到池边时,他暗自思量:若我问瞿昙问题,或许不合他意,那沙门瞿昙会斥责我说“应这样问,不该那样问”。众人听见了,会认为我愚昧,损害我的名声。若沙门瞿昙问我义理,我回答或许不合他意,那沙门会呵斥说“应这样答,不该那样答”。众人听见了,会认为我愚昧,损害我的名声。若我默然折返,众人会议论“此人一无所知”,竟不敢去沙门瞿昙那里,同样损害我的名声。但若沙门瞿昙问我婆罗门教法,我的回答必能让瞿昙满意。
時,種德於伽伽池側作是念已,即便前行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時,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或有禮佛而坐者,或有問訊而坐者,或有稱名而坐者,或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眾坐既定,佛知種德婆羅門心中所念,而告之曰:「汝所念者,當隨汝願!」佛問種德:「汝婆羅門成就幾法?所言誠實,能不虛妄。」
那时,种德在伽伽池边这样想着,便向前走去,下车步行,来到世尊所在之处。问候之后,坐在一旁。当时,瞻婆城的众多婆罗门、长者、居士,有的向佛行礼后坐下,有的问候后坐下,有的自报姓名后坐下,有的合掌向佛后坐下,有的默然坐下。众人坐定后,佛知道种德婆罗门心中的念头,便对他说:你所想的,应当随你所愿!佛问种德:你们婆罗门要具备多少种品德,才能做到所言诚实,不虚妄?
爾時,種德默自念言:「甚奇!甚特!沙門瞿曇有大神力,乃見人心,如我所念而問我義。」
那时,种德心中暗自想道:真是奇妙啊!沙门瞿昙具有大神通力,能洞见人心,就像我所想的这样来询问我义理。
時,種德婆羅門端身正坐,四顧大眾,熙怡而笑,方答佛言:「我婆羅門成就五法,所言至誠,無有虛妄。云何為五?一者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二者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儀禮。三者顏貌端正。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達。是為五。瞿曇!婆羅門成就此五法,所言誠實,無有虛妄。」
这时,种德婆罗门端正身体坐好,环视众人,面露微笑,回答佛陀说:我们婆罗门具备五种品质,所说的话真实不虚。哪五种呢?第一,婆罗门七代以来父母血统纯正,不曾受人轻视诋毁。第二,精通异教三大圣典的诵习,各种经书都能分辨,世间典籍的深奥道理无不熟悉,还擅长伟人相貌的评判、明察吉凶、祭祀礼仪。第三,容貌端正。第四,持守戒律圆满。第五,智慧通达。就是这五种。瞿昙!婆罗门具备这五种品质,所说的话诚实可信,没有虚妄。
佛言:「善哉!種德!頗有婆羅門於五法中捨一成四,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得名婆羅門耶?」
佛陀说:很好!种德啊!可有婆罗门能在五法中舍弃一项保留四项,同时言语真实不虚,这样的人能称为真正的婆罗门吗?
種德白佛言:「有。所以者何?瞿曇!何用生為?若婆羅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儀禮,顏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達;有此四法,則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
种德回答佛说:“有。为什么呢?瞿昙!何必问生来如何?如果一个婆罗门异学者能熟练讽诵三部经典,精通各种经书,善于解释,通晓世间典籍的深奥微妙之处,又能擅长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熟悉祭祀仪礼,相貌端正,持戒圆满,智慧通达;具备这四种法,那么他所说的就是诚实之言,没有虚假,可以称为婆罗门。”
佛告種德:「善哉!善哉!若於此四法中捨一成三者,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佛陀告诉种德:很好!很好!如果在这四项法中舍弃一项而具备其余三项,也可以称为诚实无妄的婆罗门吗?
種德報言:「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誦為?若婆羅門顏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達;成此三者,所言真誠,無有虛妄,名婆羅門。」
种德回答说:“有的。为什么呢?何必在乎出生和诵经呢?如果一个婆罗门相貌端正,持戒完备,智慧通达;具备这三者,所说的话真实可信,没有虚妄,就可以称为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若於三法中捨一成二,彼亦所言至誠,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佛说:很好!很好!那么,如果在三法中舍弃一种保留两种,这样的人所说的话真实不虚,可以称为婆罗门吗?
答曰:「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誦及端正為?」
回答说:有。为什么呢?生得美貌、诵经流利又有何用?
爾時,五百婆羅門各各舉聲,語種德婆羅門言:「何故呵止生、誦及與端正,謂為無用?」
这时,五百位婆罗门齐声对种德婆罗门说:为何你要指责出生、诵习和端正相貌,说这些都没用呢?
爾時,世尊告五百婆羅門曰:「若種德婆羅門容貌醜陋,無有種姓,諷誦不利,無有辯才、智慧、善答,不能與我言者,汝等可語;若種德顏貌端正,種姓具足,諷誦通利,智慧辯才,善於問答,足堪與我共論義者,汝等且默,聽此人語。」
这时,佛陀对五百位婆罗门说:如果一位种德婆罗门相貌丑陋,出身低微,诵经不流利,缺乏辩才与智慧,不善应对,无法与我对话,你们可以发言;倘若种德婆罗门容貌端正,家世尊贵,诵经通达,智慧辩才出众,善于问答,足以与我讨论法义,你们就保持沉默,且听此人讲述。
爾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唯願瞿曇且小停止!我自以法往訓此人。」
这时,种德婆罗门对佛陀说:恳请瞿昙稍作停留!让我亲自以佛法教导此人。
爾時,種德尋告五百婆羅門曰:「鴦伽摩納今在此眾中,是我外甥,汝等見不?今諸大眾普共集此,唯除瞿曇顏貌端正,其餘無及此摩納者;而此摩納殺生、偷盜、淫逸、無禮、虛妄、欺誑,以火燒人,斷道為惡。諸婆羅門!此鴦伽摩納眾惡悉備,然則諷誦、端正,竟何用為?」
那时,种德立即对五百位婆罗门说:鸯伽摩纳如今就在这群人中,他是我的外甥,你们看见了吗?现在大众都聚集在这里,除了瞿昙相貌端正,其他人没有能比得上这位摩纳的;然而这位摩纳杀生、偷盗、淫乱、无礼、说谎、欺骗,甚至用火烧人,拦路作恶。诸位婆罗门!这位鸯伽摩纳种种恶行俱全,那么诵读经典、相貌端正,又有什么用呢?
時,五百婆羅門默然不對。種德白佛言:「若持戒具足,智慧通達,則所言至誠,無有虛妄,得名婆羅門也。」
这时,五百位婆罗门沉默不语。种德对佛陀说:如果持戒圆满,智慧通达,那么所说的话必定真诚,没有虚假,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種德!若於二法中捨一成一,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佛说:很好!很好!种德啊!如果在两种法中舍弃一种成就一种,而且所说真实,没有虚妄,这样的人能称为婆罗门吗?
答曰:「不得。所以者何?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後所言誠實,無有虛妄,我說名婆羅門。」
回答说:不能。为什么呢?戒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戒;有了戒和智慧,然后所说的话才真实不虚,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淨右,右能淨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婆羅門!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佛陀说:很好!很好!正如你所说,持戒就有智慧,有智慧就能持戒;戒律能净化智慧,智慧能净化戒律。种德啊!就像人洗手,左右手互相配合,左手能洗净右手,右手能洗净左手。同样道理,有智慧就有戒律,有戒律就有智慧,戒律能净化智慧,智慧能净化戒律。婆罗门!戒律与智慧都具备的人,我称之为比丘。
爾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云何為戒?」
这时,种德婆罗门向佛陀请教道:什么是戒?
佛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一一分別。」
佛陀说:仔细听!认真听!好好思考,我会为你们逐一解说。
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回答道:"正是如此!我们很乐意听闻。"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曰:「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若長者、長者子聞此法者,信心清淨;信心清淨已,作如是觀:『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於異時捨家財業,棄捐親族,服三法衣,去諸飾好,諷誦毘尼,具足戒律,捨殺不殺,——乃至心法四禪現得歡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門!是為具戒。」
那时,佛陀告诉婆罗门:当如来出现于世,成为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在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亲自体证真理,并为他人宣说上中下各类教法,言辞真实无谬,义理圆满,梵行清净。若有长者或长者之子听闻此法,生起清净信心;信心清净后,便如此思惟:在家人生活如同枷锁束缚,想要修习清净梵行却不得自在。我不如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出家修行。后来他舍弃家财产业,离开亲族,穿上袈裟,去除装饰,讽诵戒律,具足威仪,远离杀戮乃至修习四禅,现前获得安乐。为何能如此?这都是由于精勤修行,专注忆持,乐于独处寂静而成就。婆罗门,这就是具足戒行。
又問:「云何為慧?」
又问:什么是智慧?
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住不動處,——乃至得三明,除去無明,生於慧明,滅於闇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門!是為智慧具足。」
佛说:比丘若能以禅定之心保持清净无染,调柔顺从,安住于不动摇的境界——乃至证得三明,断除无明,生起智慧光明,消除黑暗愚痴,显发大法光明,成就漏尽智。这是为什么呢?皆因精进修行,专注忆持而不忘失,乐于独处闲静所获得的成果。婆罗门啊,这就叫做智慧圆满。
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今我歸依佛、法、聖眾,唯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那时,种德婆罗门对佛陀说:现在我皈依佛、法、圣众,恳请允许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塞!从今以后,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時,種德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当时,种德婆罗门听完佛陀的教诲,满心欢喜地依教奉行。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