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二三)佛說長阿含第三分究羅檀頭經第四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俱薩羅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至俱薩羅佉㝹婆提婆羅門村北,止宿尸舍婆林中。
有一次,佛陀在俱萨罗国,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起,在人间游化。他们来到俱萨罗国佉㝹婆提婆罗门村庄的北边,住在尸舍婆林中。
時,有婆羅門名究羅檀頭,止佉㝹婆提村,其村豐樂,人民熾盛,園觀浴池,樹木清涼,波斯匿王即封此村與究羅檀頭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時,婆羅門欲設大祀,辦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供祀。
那时,有位名叫究罗檀头的婆罗门住在佉㝹婆提村。这个村子富饶安乐,人口众多,有美丽的园林、浴池和清凉的树木。波斯匿王就把这个村子赐给究罗檀头婆罗门,作为他的宗教领地。这位婆罗门七代以来父母血统纯正,从未受人轻视诋毁,精通三部吠陀经典,能熟读背诵,通晓各种经书的含义,对世间典籍的深奥道理无不融会贯通,还擅长看相占卜、预测吉凶、主持祭祀仪轨。他有五百名弟子,教导从不间断。当时,婆罗门准备举行大祭祀,预备了五百头公牛、五百头母牛、五百头小公牛、五百头小母牛、五百只公山羊、五百只阉山羊,用来供祭祀之用。
時,佉㝹婆提村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從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至佉㝹婆提村北尸舍林止,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應往覲現,今我等寧可往共相見。」作此語已,即便相率,出佉㝹婆提村,隊隊相隨,欲詣佛所。
那时,佉㝹婆提村的婆罗门、长者、居士们听闻释迦族的沙门瞿昙出家成道,从俱萨罗国游历人间,来到佉㝹婆提村北面的尸舍林停留。他拥有宏大名声,传闻遍及天下,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具足十种尊号,在天人、世人、魔众、魔天、沙门、婆罗门中亲自证悟,为他人宣说教法,言辞无论深浅,全都真实正确,义理圆满,修行清净。这样的圣者,我们应当前去拜见。于是他们商议后,便一同离开佉㝹婆提村,结队相随,前往佛陀所在之处。
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在高樓上,遙見眾人隊隊相隨,顧問侍者:「彼諸人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至?」
那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在高楼上远远望见人们成群结队前行,便问侍从:那些人为何结伴而行?要去往何处?
侍者白言:「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俱薩羅國遊行人間,詣佉㝹婆提村北尸舍婆林中止,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此村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眾聚相隨,欲往問訊沙門瞿曇耳。」
侍者禀告说:“我听闻释迦族的沙门瞿昙出家成道,在拘萨罗国游历人间,现正住在佉㝹婆提村北的尸舍婆林中。他声名远播,世人皆知,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具足十种尊号。他在诸天、世人、魔众、天魔、沙门、婆罗门中亲身证悟,为他人说法,言辞无论深浅,全都真实无谬,义理圆满,梵行清净。如今村中的婆罗门、长者、居士们正结伴前往,准备向沙门瞿昙问候请教。”
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勅侍者:「汝速持我聲,往語諸人言:『卿等小住,須待我往,當共俱詣沙門瞿曇。』」
当时,究罗檀头婆罗门立即命令侍从说:你快去传我的话,告诉大家:你们稍等,要等我一起去拜见沙门瞿昙。
時,彼侍者即承教命,往語諸人言:「且住!須我往到,當共俱詣沙門瞿曇所。」
当时,那位侍者就遵照指示,前去告诉众人说:请等一下!等我到了,我们再一起去见沙门瞿昙。
諸人報使者言:「汝速還白婆羅門:『今正是時,宜共行也。』」
众人告诉使者说:你赶快回去告诉婆罗门,现在正是时候,应该一起出发了。
侍者還白,諸人已住,言:「今正是時,宜共行也。」時,婆羅門即便下樓,出中門立。
侍者回来报告说,众人已到齐,并说:“现在正是时候,应该一起出发了。”这时,婆罗门便走下楼梯,站在中门外。
時,有餘婆羅門五百人在中門外坐,助究羅檀頭施設大祀,見究羅檀頭,皆悉起迎問言:「大婆羅門!欲何所至?」
那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坐在中门外,协助究罗檀头筹备大祭祀。他们看见究罗檀头到来,都起身相迎,问道:大婆罗门!您要到哪里去?
報言:「我聞有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詣佉㝹婆提村北尸舍婆林,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人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宜往覲現。諸婆羅門!我又聞瞿曇知三種祭祀、十六祀具,今我眾中先學舊識所不能知,我今欲大祭祀,牛羊已備,欲詣瞿曇問三種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得此祭祀法已,功德具足,名稱遠聞。」
回禀道:我听说有位释迦族的沙门瞿昙出家成道,在拘萨罗国人间游化,现正居止于佉㝹婆提村北的尸舍婆林。他声名远播,天下传闻,具足如来、至真、等正觉等十种尊号,能在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亲自体证真理并为人说法。其所开示的教法无论深浅,皆真实不虚,义理圆满,梵行清净。如此圣者,理当前往拜谒。诸位婆罗门啊!我还听说瞿昙通晓三种祭祀仪轨及十六种祭器设置,这些连我们这里博古通今的长者都未能知晓。如今我欲举行大祭祀,牛羊供品俱已齐备,特来向瞿昙请教三种祭祀与十六祭器之法。若得此祭祀真传,我等必能功德圆满,声名远扬。
時,五百婆羅門白究羅檀頭言:「大師勿往,所以者何?彼應來此,此不應往。大師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成此法者,彼應來此,此不應詣彼。」
那时,五百位婆罗门对究罗檀头说:大师不必前往。因为应当是他们来拜见您,而不是您去拜访他们。大师您七代以来血统纯正,从未受人轻视诋毁。依照这个传统,理应是他们前来,而非您屈尊前往。
又言:「大師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儀禮,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顏貌端正,得梵色像,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所言柔和,辯才具足,義味清淨,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说:大师精通异学三部的诵习,通晓种种经书并能阐释其义,世间典籍的深奥道理无不融会贯通,又善于大人相法、预测吉凶、祭祀仪礼。具备这些法的人,应该前去拜访他,而不是让他来拜访你。大师容貌端正,具备梵天般的威仪相貌。具备这些法的人,应该前去拜访他,而不是让他来拜访你。大师戒行崇高,智慧圆满。具备这些法的人,应该前去拜访他,而不是让他来拜访你。大师言谈温和,辩才无碍,义理清净。具备这些法的人,应该前去拜访他,而不是让他来拜访你。
「又大師為眾導首,弟子眾多,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常教授五百婆羅門,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四方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大師若具足此十一法,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再者,大师作为众人的领袖,弟子众多。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该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拜访你。再者,大师常常教导五百位婆罗门。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该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拜访你。再者,四方求学者都来向他请教各种技艺和祭祀的方法,他都能详细解答。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该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拜访你。再者,大师受到波斯匿王和瓶沙王的恭敬供养。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该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拜访你。再者,大师拥有丰足的财富,库藏充盈。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该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拜访你。再者,大师智慧通达,言辞流利,无所畏惧。具备这种功德的人,应该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拜访你。大师若具备这十一种功德,应该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拜访你。
時,究羅檀頭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言。我實有此德,非不有也,汝當復聽我說,沙門瞿曇所成功德,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門瞿曇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彼成此法者,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生尊貴家,出家為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光明具足,種姓真正,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生財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这时,究罗檀头说:确实如此,正如你们所说。我确实具备这些德行,并非没有。你们再听我说,沙门瞿昙所成就的功德,我们应当去他那里,他不该来我们这里。沙门瞿昙七代以来父母血统纯正,未曾受人轻视诋毁,他成就这样的法,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再者沙门瞿昙容貌端正,出身刹帝利种姓,成就这样的法,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又沙门瞿昙生于尊贵之家,出家修道,成就这样的法,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再者沙门瞿昙具足威仪光明,种姓纯正,出家修道,成就这样的法,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又沙门瞿昙生于富贵之家,具大威德,出家修道,成就这样的法,我们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
「又沙門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善於言語,柔軟和雅,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為眾導師,弟子眾多,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衣毛不竪,歡喜和悅,見人稱善,善說行報,不毀餘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常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門、多利遮婆羅門、種德婆羅門、首伽摩納兜耶子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沙门瞿昙具备圣贤的戒行,智慧圆满,成就此法,我应前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沙门瞿昙善于言辞,柔和优雅,成就此法,我应前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沙门瞿昙是众人的导师,弟子众多,成就此法,我应前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沙门瞿昙已彻底断除欲望,没有粗暴,忧愁恐惧都已消除,身心安宁,欢喜愉悦,见人便称赞善行,善说因果报应,不诋毁其他法门,成就此法,我应前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沙门瞿昙常受波斯匿王和瓶沙王礼敬供养,成就此法,我应前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沙门瞿昙受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也受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种德婆罗门、首伽摩纳兜耶子恭敬供养,成就此法,我应前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
「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及諸鬼神之所恭敬,釋種、俱梨、冥寧、跋祇、末羅、蘇摩皆悉宗奉,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弟子受三歸五戒,諸天、釋種、俱梨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沙门瞿昙受到众声闻弟子的尊崇礼敬供养,也被诸天及众鬼神恭敬,释迦族、俱利族、冥宁族、跋祇族、末罗族、苏摩族全都尊奉。成就如此法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
沙门瞿昙使波斯匿王和瓶沙王受持三归五戒。成就如此法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
沙门瞿昙让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人受持三归五戒。成就如此法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
沙门瞿昙的弟子们受持三归五戒,诸天、释迦族、俱利族等也受持三归五戒。成就如此法的人,我应当去见他,他不该来见我。
「又沙門瞿曇所遊行處,為一切人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城郭村邑,無不傾動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非人、鬼神不敢觸嬈,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其處人民皆見光明,聞天樂音,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若欲去時,眾人戀慕,涕泣而送,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沙门瞿昙所到之处,受到一切人的恭敬供养。能做到这样的,应当我去见他,不该他来见我。
沙门瞿昙所到的城邑村落,无不为之震动,恭敬供养。能做到这样的,应当我去见他,不该他来见我。
沙门瞿昙所到之处,非人鬼神不敢侵扰。能做到这样的,应当我去见他,不该他来见我。
沙门瞿昙所到之处,当地人民皆见光明,听闻天乐。能做到这样的,应当我去见他,不该他来见我。
沙门瞿昙要离开时,众人恋恋不舍,流泪相送。能做到这样的,应当我去见他,不该他来见我。
「又沙門瞿曇初出家時,父母宗親涕泣戀恨,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馬、寶車、五欲、瓔珞,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若其在家,王四天下,統領民物,我等皆屬,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此外,沙门瞿昙刚出家时,父母亲族痛哭流涕,眷恋不舍,他成就此法后,应当是我们前去见他,而非他来见我们。再者,沙门瞿昙年少时便出家,舍弃了各种装饰、象马、宝车、五欲享受和珠宝璎珞,他成就此法后,应当是我们前去见他,而非他来见我们。还有,沙门瞿昙舍弃转轮王位,出家修道,若他在俗世,本可统治四方天下,统领百姓万物,我们都将归其管辖,他成就此法后,应当是我们前去见他,而非他来见我们。
「又沙門瞿曇明解梵法,能為人說,亦與梵天往返語言,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宿舊所不能知,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三十二相具足,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智慧通達,無有怯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彼瞿曇來至此佉㝹婆提村,於我為尊,又是貴客,宜往覲現。」
另外,沙门瞿昙通晓梵法,能为人解说,也能与梵天交流言语。具备这些成就的人,我应当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见我。再者,沙门瞿昙精通三种祭祀和十六种祭具,这些连我们这些年长者都不了解。具备这些成就的人,我应当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见我。还有,沙门瞿昙具足三十二种殊胜相貌。具备这些成就的人,我应当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见我。此外,沙门瞿昙智慧通达,毫无怯弱。具备这些成就的人,我应当去拜访他,而不是他来见我。既然瞿昙已经来到这佉㝹婆提村,对我而言是尊者,又是贵客,理应前去拜见。
時,五百婆羅門白究羅檀頭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使瞿曇於諸德中成就一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这时,五百位婆罗门对究罗檀头说:“真是奇特啊!他的功德竟然如此广大?假如瞿昙只具备其中一项品德,我们都不该前去拜访,何况他现在全部具备?我们应当一同前去问候。”
究羅檀頭言:「欲行者,宜知是時。」
究罗檀头说:想做的人,现在正是时候。
時,婆羅門即嚴駕寶車,與五百婆羅門及佉㝹婆提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遶,詣尸舍婆林,到已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時,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或有禮佛而坐者,或問訊而坐者,或有稱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眾坐已定,究羅檀頭白佛言:「欲有所問,若有閑暇得見聽者,乃敢請問。」
那时,婆罗门准备了一辆装饰华丽的宝车,与五百位婆罗门以及佉㝹婆提的诸位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簇拥着前往尸舍婆林。到达后下车,步行至佛陀所在之处,问候完毕后,坐在一旁。当时,诸位婆罗门、长者、居士中,有的向佛陀行礼后坐下,有的问候后坐下,有的报上名字后坐下,有的合掌向佛后坐下,有的则一言不发直接坐下。众人坐定后,究罗檀头对佛陀说:“我想请教一些问题,如果您有时间且愿意听,才敢提问。”
佛言:「隨意所問。」
佛说:你想问什么就问吧。
時,婆羅門白佛言:「我聞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及十六種祭具,我等先宿耆舊所不能知,我等今者欲為大祭祀,已辦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祭祀,今日顧來,問三祭法及十六祭具,若得成此祀者,得大果報,名稱遠聞,天人所敬。」
这时,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听说瞿昙您通晓三种祭祀和十六种祭具,这是我们族中前辈长老都不了解的。我们现在准备举行大祭祀,已经备好了五百头公牛、五百头母牛、五百头小公牛、五百头小母牛、五百只公山羊、五百只阉羊,想用来祭祀。今天特地前来请教三种祭祀法和十六种祭具。若能够圆满完成这次祭祀,将获得大果报,声名远扬,受到天人的敬重。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婆羅門曰:「汝今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那时,世尊告诉究罗檀头婆罗门说:你现在仔细听好,认真思考,我要为你解说。
婆羅門言:「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婆罗门说:是的,瞿昙!我很乐意听闻。
爾時,佛告究羅檀頭曰:「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剎利王,水澆頭種,欲設大祀,集婆羅門大臣而告之曰:『我今大有財寶具足,五欲自恣,年已朽邁,士眾強盛,無有怯弱,庫藏盈溢。今欲設大祀,汝等說祀法斯何所須?』時,彼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但諸民物多懷惡心,習諸非法,若於此時而為祀者,不成祀法,如遣盜逐盜,則不成使。大王!勿作是念言,此是我民,能伐能殺,能呵能止。諸近王者當給其所須,諸治生者當給其財寶,諸修田業者當給其牛犢、種子,使彼各各自營。王不逼迫於民,則民人安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那时,佛陀告诉究罗檀头说:过去很久以前,有位刹帝利王,行灌顶礼的种姓,想要举行大祭祀,便召集婆罗门大臣们对他们说:我现在拥有大量财宝,五欲享受自在,年岁已高,兵力强盛,无所畏惧,国库充盈。如今想举行大祭祀,你们说说祭祀之法需要准备什么?
当时那些大臣便禀告国王说:正是如此,大王!如大王所说,国家富足兵力强盛,国库充盈。但百姓多怀恶意,常行非法之事,若在此时举行祭祀,不能成就祭祀之法,如同派盗贼去抓盗贼,便不能成事。大王!不要这样想,认为这是我的子民,可以随意征伐杀戮,呵责制止。对于亲近王的人应当供给所需,经营生计的人应当给予财宝,耕作农田的人应当分配牛犊种子,让他们各自营生。王若不压迫百姓,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养育子孙,共享欢乐。
佛告究羅檀頭:「時,王聞諸臣語已,諸親近者給其衣食,諸有商賈給其財寶,修農田者給牛、種子。是時人民各各自營,不相侵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对究罗檀头说:当时,国王听完大臣们的建议后,给亲近的人提供衣服食物,给商人提供财宝,给种田的人提供耕牛和种子。那时百姓各自经营生计,互不侵扰,养育子孙,共同安乐。
佛言:「時,王復召諸臣語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無所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我今欲設大祀,汝說祀法悉何所須?』諸臣白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王欲祀者,可語宮內使知。』時,王即如臣言,入語宮內:『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財寶,欲設大祀。』時,諸夫人尋白王言:『如是,如是,如大王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珍寶,欲設大祀,今正是時。』王出報諸臣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今欲大祀,已語宮內,汝盡語我,斯須何物?』」
佛说:那时,国王又召集大臣们说道:我国富兵强,库藏充足,供给百姓所需,使他们无所匮乏,养育子孙,共享欢乐。如今我想举办大型祭祀,你们说说祭祀需要准备些什么?大臣们禀告国王:正如您所说,我国富兵强,库藏充足,供给百姓所需,使他们无所匮乏,养育子孙,共享欢乐。大王若要祭祀,可先告知宫中众人。于是国王依照大臣所言,入宫宣告:我国富兵强,库藏充足,珍宝众多,欲举办大型祭祀。众夫人随即回禀:正如大王所言,我国富兵强,库藏充足,珍宝众多,欲办大祭祀,现在正是时候。国王出宫后告诉众臣:我国富兵强,库藏充足,供给百姓所需,使他们无所匮乏,养育子孙,共享欢乐。如今要办大祭祀,已告知宫中。你们且告诉我,眼下需要准备哪些物品?
「時,諸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如王所說。欲設大祀,已語宮內,而未語太子、皇子、大臣、將士,王當語之。』時,王聞諸臣語已,即語太子、皇子、群臣、將士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大祀。』時,太子、皇子及諸群臣、將士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大王!今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祀者,今正是時。』時,王復告大臣曰:『我國富兵強,多有財寶,欲設大祀。已語宮內、太子、皇子,乃至將士,今欲大祀,斯何所須?』諸臣白王:『如大王言,欲設祀者,今正是時。』王聞語已,即於城東起新堂舍,王入新舍,被鹿皮衣,以香酥油塗摩其身,又以鹿角戴之頭上,牛屎塗地,坐臥其上,及第一夫人、婆羅門、大臣,選一黃牸牛,一乳王食,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養大眾,餘與犢子。時,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这时,众大臣向国王禀告:确实如此,正如大王所言。要举办大型祭祀,已告知宫中众人,但尚未通知太子、王子、大臣和将士,大王应当告知他们。国王听取大臣建议后,立即召见太子、王子、群臣和将士宣告:我国库充盈、兵强马壮,将举行盛大祭祀。太子、王子及众臣将士齐声应答:诚如大王所言,如今国富民强、府库充实,正是举办祭祀的良机。
国王再次询问大臣:我国力强盛、财宝丰足,欲行大祭。已告知后宫、太子、王子乃至全军将士。现要举行大祭,需准备何物?众臣回禀:如大王所愿,此时正是祭祀吉时。国王闻言,即刻在城东修建新祭坛。国王身着鹿皮衣进入新坛,用香酥油涂抹全身,头戴鹿角,以牛粪铺地,与王后、婆罗门及重臣同坐其上。又精选一头黄色母牛,其乳分为四份:国王、王后、大臣各饮一份,一份供养大众,余乳喂养牛犊。如此,国王具足八种威仪,大臣圆满四项要则。
「云何王成就八法?彼剎利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是為成就初法。彼王顏貌端正,剎利種族,是為二法。彼王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是為三法。彼王習種種技術,乘象、馬車、刀牟、弓矢、戰鬪之法,無不具知,是為四法。彼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無不靡伏,是為五法。彼王善於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是為六法。彼王多有財寶,庫藏盈溢,是為七法。彼王智謀勇果,無復怯弱,是為八法。彼剎利種王,成此八法。」
一位国王如何具备八种功德?这位刹帝利王首先父母七代以来血统纯正,从未受人轻视诋毁,这是第一功德。其次,国王相貌庄严,出自刹帝利种姓,这是第二功德。第三,国王持戒精严,德行增长,智慧圆满。第四,国王精通各类技艺,驾驭象马战车、运用刀矛弓箭等战法无不娴熟。第五,国王威德广大,统领诸小国王无不臣服。第六,国王善巧言辞,出语温和,义理深远。第七,国王库藏丰足,珍宝充盈。第八,国王智谋深远,勇猛果决,毫无怯弱。刹帝利种姓的国王若能具备这八种功德,便堪称圆满。
「云何大臣成就四法?彼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是為初法。復次,彼大臣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是為二法。復次,大臣善於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是為三法。復次,大臣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是為四法。時,彼王成就八法,婆羅門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祀法、十六祀具。」
大臣具备哪四种品质?首先,这位婆罗门大臣连续七代父母血统纯正,从未受人轻视诋毁,这是第一种品质。其次,他精通三部外道典籍,能流利背诵,善解各类经书要义,对世俗典籍的深奥道理无不通达,还擅长观人相貌、预判吉凶、主持祭祀仪式,这是第二种品质。再者,大臣言辞得体,谈吐温和,话语充满深意,这是第三种品质。最后,他智谋深远,勇敢果断,毫不怯懦,通晓一切祭祀仪轨,这是第四种品质。当时,国王具足八种德行,婆罗门大臣圆满四种品质,国王便拥有四种辅佐力量、三种祭祀法则及十六种祭祀器具。
「時,婆羅門大臣於彼新舍,以十六事開解王意,除王疑想。云何十六?大臣白王,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為他人所見輕毀。』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顏貌醜陋,非剎利種。』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顏貌端正,剎利種族。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無增上戒,智慧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不善諸術,乘象、馬車、種種兵法不能解知。』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諸技術,戰陣兵法,無不解知。或有人言:『王欲為大祀,而無大威力攝諸小王。』設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
那时,婆罗门大臣在新房中,用十六件事开导国王的心意,消除他的疑虑。哪十六件?大臣禀告国王:或许有人说:"如今这位刹帝利王想要举行大祭祀,可他七代以来父母血统不纯,常被人轻视诽谤。"即便有这种言论,也不能污蔑国王。为何?国王七代父母血统纯正,从未被人轻视。或许有人说:"如今这位刹帝利王想要举行大祭祀,可他相貌丑陋,并非刹帝利种姓。"即便有这种言论,也不能污蔑国王,为何?国王容貌端正,确是刹帝利族。或许有人说:"如今这位刹帝利王想要举行大祭祀,却不持守戒律,缺乏智慧。"即便有这种言论,也不能污蔑国王,为何?国王戒行庄严,智慧圆满。或许有人说:"如今这位刹帝利王想要举行大祭祀,却不精通技艺,对象乘、马车、各类兵法一无所知。"即便有这种言论,也不能污蔑国王,为何?国王娴熟各种技艺,行军布阵之法无不精通。或许有人说:"国王想要举行大祭祀,却没有威德慑服诸小国王。"即便有这种言论,也不能污蔑国王,为何?国王威德广大,诸小国王尽皆臣服。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善於言語,所說麤獷,義味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於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無多財寶。』設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庫藏盈溢,多有財寶。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無智謀,志意怯弱。』設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智謀勇果,無有怯弱。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宮內。』設有是語,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宮內。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語太子、皇子。』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太子、皇子。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群臣。』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語群臣。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將士。』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將士。」
或许有人说:大王想举行大祭祀,却不善言辞,说话粗鲁,义理和意味都不完备。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什么呢?因为大王善于言辞,说话柔和,义理和意味都圆满。
或许有人说:大王想举行大祭祀,却没有多少财宝。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什么呢?因为大王的库藏充盈,财宝众多。
或许有人说:大王想举行大祭祀,却没有智谋,心意怯弱。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智谋深远,勇敢果断,毫无怯弱。
或许有人说:大王想举行大祭祀,却不告知宫内。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想要祭祀时,必定先告知宫内。
或许有人说:大王想举行大祭祀,却不告知太子和皇子。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想要祭祀时,必定先告知太子和皇子。
或许有人说:大王想举行大祭祀,却不告知群臣。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想要举行大祭祀时,必定先告知群臣。
或许有人说:大王想举行大祭祀,却不告知将士。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想要祭祀时,必定先告知将士。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為他人之所輕毀。』設有是語,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於異學三部諷誦不利,種種經書不能分別,世典幽微亦不綜練,不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於三部異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語,所說麤獷,義味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善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智謀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設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
或许有人说:大王要举行盛大祭祀,但这位婆罗门大臣七代以来父母血统不纯,常遭他人轻视诋毁。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何?因我七代以来父母血统纯正,从未被他人轻蔑诋毁。或许有人说:大王要举行盛大祭祀,但大臣对异教三部经典诵读不熟,各类经书不能分辨,世俗典籍的深奥道理也不精通,不擅长伟人相术、预测吉凶、祭祀礼仪。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何?因我对三部异教经典诵读纯熟,各类经书皆能分辨,世俗典籍的深奥道理无不精通,又擅长伟人相术、预测吉凶、祭祀礼仪。或许有人说:大王要举行盛大祭祀,但大臣不善言辞,说话粗鲁,义理情趣不完整。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何?因我善于言辞,说话温和,义理情趣完备。或许有人说:大王要举行盛大祭祀,但大臣智谋不足,意志怯弱,不懂祭祀之法。即便有这样的言论,也不能玷污大王。为何?因我智谋勇决,毫无怯弱,凡是祭祀之法,无不明白知晓。
佛告究羅檀頭:「彼王於十六處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開解王意。」
佛对究罗檀头说:那位国王对十六件事有疑惑,而那位大臣用十六种道理解开了国王的疑问。
佛言:「時,大臣於彼新舍,以十事行示教利喜於王。云何為十?大臣言:『王祭祀時,諸有殺生、不殺生來集會者,平等施與,若有殺生而來者,亦施與,彼自當知,不殺而來者,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心施。若復有偷盜、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妬、邪見來在會者,亦施與,彼自當知,若有不盜,乃至正見來者,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说:那时,大臣在新居所中,用十件事来教导国王,使他受益欢喜。哪十件事呢?大臣说:大王祭祀时,对那些参与集会的人,无论杀生或不杀生,都要平等布施。若有杀生而来的人,也给予布施,他们自己会明白;不杀生而来的人,也要布施,为了这个目的而布施,以这样的心布施。如果有人偷盗、邪淫、挑拨离间、恶语伤人或花言巧语、贪取、嫉妒、邪见而来参加集会,也要布施,他们自己会明白;如果不偷盗乃至持正见而来的人,也要布施,为了这个目的而布施,以这样的心布施。
佛告婆羅門:「彼大臣以此十行示教利喜。」
佛对婆罗门说:那位大臣用这十种行为来开导、利益、令众生欢喜。
又告婆羅門:「時,彼剎利王於彼新舍生三悔心,大臣滅之。云何為三?王生悔言:『我今大祀,已為大祀、當為大祀、今為大祀,多損財寶,起此三心,而懷悔恨。』大臣語言:『王已為大祀,已施、當施、今施,於此福祀不宜生悔。』是為王入新舍生三悔心,大臣滅之。」
佛又告诉婆罗门:那时,那位刹利王在新宫殿里生出三种懊悔心,被大臣消除了。是哪三种呢?国王懊悔地说:我现在举行大祭祀,已经办过大祭祀、将要办大祭祀、正在办大祭祀,耗费了太多财宝。由此生出这三种心念,感到懊悔遗憾。大臣劝说道:大王已经举办大祭祀,已经布施、将要布施、正在布施,对这样的福德祭祀不应该心生懊悔。这就是国王入住新宫殿时生起的三种悔心,被大臣所消除。
佛告婆羅門:「爾時,剎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出彼新舍,於舍前露地然大火𧂐,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與,與。』時,彼王夫人聞王以十五日月滿時出新舍,於舍前然大火𧂐,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與,與。』彼夫人、婇女多持財寶,來詣王所,而白王言:『此諸雜寶,助王為祀。』婆羅門!彼王尋告夫人、婇女言:『止!止!汝便為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足以祭祀。』諸夫人、婇女自生念言:『我等不宜將此寶物還於宮中,若王於東方設大祀時,當用佐助。』婆羅門!其後王於東方設大祀時,夫人、婇女即以此寶物助設大祀。」
佛对婆罗门说:那时,灌顶刹帝利王在满月十五日那天走出新宫殿,在殿前空地上点燃大火堆,手拿油瓶将油倒在火上,口中念着:给,给。当时,那位王后听说国王在满月十五日走出新宫殿,在殿前点燃大火堆,手拿油瓶往火上倒油,口中念着:给,给。王后和宫女们便带着许多珍宝来到国王面前,对国王说:这些各类珍宝,用来辅助国王祭祀。婆罗门啊,国王立即对王后和宫女们说:停下,停下,你们这样已经算是供养了,我自己有足够的财宝可以用来祭祀。那些王后和宫女们心想:我们不该把这些宝物带回宫中,等国王在东方举行大祭时,可以用来辅助。婆罗门啊,后来国王在东方举行大祭时,王后和宫女们就用这些宝物辅助举办大祭。
「時,太子、皇子聞王十五日月滿時出新舍,於舍前然大火𧂐,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與,與。』彼太子、皇子多持財寶,來詣王所,白王言:『以此寶物,助王大祀。』王言:『止!止!汝便為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足已祭祀。』諸太子、皇子自生念言:『我等不宜持此寶物還也,王若於南方設大祀者,當以佐助。』如是大臣持寶物來:『願已助王祭祀西方。』將士持寶物來:『願已助王祭祀北方。』」
那时,太子和皇子们听说国王将在十五日月圆之日迁入新宫殿,便在殿前燃起熊熊大火,手持油瓶将油浇在火焰上,高声喊道:布施啊,布施啊。众太子皇子携带大量珍宝来到国王面前,禀告说:愿以这些宝物助王完成大祭祀。国王回答:停下吧,停下。你们的心意已是供养,我自有充足财宝足以完成祭典。太子皇子们暗自思量:我们不宜将宝物带回,若王日后在南方举行大祭,再用来相助。同样,大臣们带着宝物前来:愿以此协助王祭祀西方。将士们带着宝物前来:愿以此协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羅門:「彼王大祭祀時,不殺牛、羊及諸眾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為祭祀。」
佛陀告诉婆罗门:那位国王举行大祭祀时,不杀害牛、羊及其他众生,只用酥油、乳汁、芝麻油、蜂蜜、黑糖、冰糖作为祭品。
佛告婆羅門:「彼剎利王為大祀時,初喜、中喜,後亦喜,此為成辦祭祀之法。」
佛对婆罗门说:那位刹帝利王举行大祭祀时,开始欢喜,中间欢喜,最后也欢喜,这就是圆满成就祭祀的方法。
佛告婆羅門:「彼剎利王為大祀已,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為道,修四無量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時,王夫人為大施已,亦復除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婆羅門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為大施,然後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佛陀告诉婆罗门:那位刹帝利王举行大祭祀后,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行,修习四无量心,命终之后往生梵天。当时,王后广行布施后,也剃除头发,穿上袈裟,出家修行,修持四梵行,命终之后往生梵天。婆罗门大臣指导国王完成四方祭祀后,也广行布施,接着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行,修持四梵行,命终之后往生梵天。
佛告婆羅門:「時,王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於汝意云何?」
佛对婆罗门说:当时,国王用三种祭祀方法和十六种祭具完成了一场大祭祀,你觉得如何?
時,究羅檀頭聞佛言已,默然不對。時,五百婆羅門語究羅檀頭言:「沙門瞿曇所言微妙,大師何故默然不答?」
当时,究罗檀头听完佛陀的话后,沉默不语。这时,五百位婆罗门对究罗檀头说:沙门瞿昙所说的道理精妙深奥,大师为何沉默不回应?
究羅檀頭答言:「沙門瞿曇所說微妙,我非不然可,所以默然者。自思惟耳,沙門瞿曇說此事,不言從他聞,我默思惟:『沙門瞿曇將無是彼剎利王耶?或是彼婆羅門大臣耶?』」
究罗檀头回答道:瞿昙沙门所说的甚为精妙,我并非不认可,之所以沉默不语,是在心中暗自思量。瞿昙沙门谈论这些事时,并未提及是从他人处听闻。我静默思忖:这位瞿昙沙门莫非就是那位刹帝利王?或是那位婆罗门大臣?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曰:「善哉!善哉!汝觀如來,正得其宜。是時,剎利王為大祀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即吾身是也,我於爾時極大施慧。」
那时,世尊告诉究罗檀头说:很好!很好!你观察如来,正得其时。当时举行大祭的刹利王,难道是别人吗?不要这样想,那就是我本人。我在那时具有极大的布施智慧。
究羅檀頭白佛言:「齊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報,復有勝者耶?」
究罗檀头问佛陀说:这三种祭祀和十六种祭具已经能获得大果报了,还有比这更殊胜的吗?
佛言:「有。」
佛说:有。
問曰:「何者是?」
问:是什么?
佛言:「於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功德勝彼。」
佛说:在这三种祭祀和十六种供品中,如果能持续供养僧众不中断,所得的功德胜过那些祭祀。
又問:「於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為此功德最勝,復有勝者耶?」
又问:对于三祭祀和十六种祭具,若能持续供养僧众不断绝,这样的功德是否最为殊胜,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佛言:「有。」
佛说:有。
又問:「何者是?」
又问:“是什么?”
佛言:「若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養眾僧使不斷者,不如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此施最勝。」
佛说:如果用三种祭祀和十六种供具持续供养僧众,还不如为四方僧众建造僧舍殿堂,这样的布施功德最为殊胜。
又問:「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養眾僧使不斷絕,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為此福最勝,復有勝者耶?」
又问:为了保持三种祭祀和十六种祭具的持续供应,以及供养僧众不断绝,并且为招提僧建造僧房殿堂楼阁,这样的福德最为殊胜,还有比这更殊胜的吗?
佛言:「有。」
佛说:有。
又問:「何者是?」
又问:“是什么?”
佛言:「若為三種祭祀、十六祀具,供養眾僧使不斷絕,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不如起歡喜心,口自發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此福最勝。」
佛说:如果有人用三种祭祀、十六种供品长期供养僧众,或为四方僧众建造寺院房舍殿堂楼阁,都不如发自内心欢喜地说一句: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的福德最为殊胜。
又問:「齊此三歸,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又问:“仅此三归依,能得大果报吗?还是有更殊胜的?”
佛言:「有。」
佛说:有。
又問:「何者是?」
又问:“是什么?”
佛言:「若以歡喜心受、行五戒,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此福最勝。」
佛说:如果有人怀着欢喜心接受并奉行五戒——终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的福德最为殊胜。
又問:「齊此三祀,至於五戒,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又问:“这三类祭祀与五戒相比,能获得更大的果报吗?还是另有更胜者?”
佛言:「有。」
佛说:有。
又問:「何者是?」
又问:“是什么?”
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眾生,如搆牛乳頃,其福最勝。」
佛陀说:如果能够以慈悲心念及一切众生,哪怕只有挤牛奶那么短的时间,所得的福报也是最为殊胜的。
又問:「齊此三祀,至於慈心,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又问:“仅凭这三种祭祀,以及慈心修行,就能获得巨大的果报吗?还是有更殊胜的方法?”
佛言:「有。」
佛说:有。
又問:「何者是?」
又问:“是什么?”
佛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有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眾德悉備,乃至具足三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所以者何?以不放逸、樂閑靜故,此福最勝。」
佛说:如果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世间,有人在佛法中出家修行,具备一切德行,乃至圆满获得三明,消除所有愚痴黑暗,具足智慧光明,为什么呢?因为不放逸、乐于安住寂静的缘故,这种福德最为殊胜。
究羅檀頭又白佛言:「瞿曇!我為祭祀,具諸牛羊各五百頭,今盡放捨,任其自遊隨逐水草。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時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
究罗檀头又对佛陀说:瞿昙,我为了祭祀准备了五百头牛和五百头羊,现在全部放生,让它们自由活动,随水草而居。我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请允许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塞,从今以后,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恳请世尊和大众多多接受我的供养。当时,世尊默然接受了。
時,婆羅門見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繞三匝而去,還家供辦種種餚饍。明日時到,爾時,世尊著衣持鉢,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婆羅門舍,就座而坐。時婆羅門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行澡水畢,佛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那时,婆罗门见佛陀默然接受邀请后,便起身向佛陀行礼,绕行三圈后离去,回家准备各种丰盛的食物。第二天到了约定时间,世尊便整理衣衫手持钵盂,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一同前往婆罗门的住所,入座而坐。婆罗门亲自为佛陀和僧众盛上食物,待众人用餐完毕收走钵盂,又端来净水供大家洗手。这时,佛陀为婆罗门说了一首偈颂:
「祭祀火為上,諷誦詩為上,
人中王為上,眾流海為上,
星中月為上,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諸有所生物,
天及世間人,唯佛為最上,
欲求大福者,當供養三寶。」
祭祀以火为最上,诵诗以经典为最上,
人中以君王为最上,众流以大海为最上,
星辰以月亮为最上,光明以太阳为最上,
上下及四方,一切所生之物,
天上与世间人,唯有佛陀最尊最上,
欲求大福报者,应当供养佛法僧三宝。
爾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取一小座於佛前坐。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上漏為礙,出要為上,分布顯示諸清淨行。爾時,世尊觀彼婆羅門志意柔軟,陰蓋輕微,易可調伏,如諸佛常法,為說苦諦,分別顯示,說集聖諦、集滅聖諦、出要聖諦。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白疊,易為受染,檀頭婆羅門亦復如是,見法得法,獲果定住,不由他信,得無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聖眾,願佛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这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取了一张小座具,在佛陀面前坐下。世尊循序渐进地为他讲法:开示教导,令他欢喜;阐述布施的功德、持戒的益处、生天的福报;指出欲望是重大祸患,烦恼是解脱障碍,出离才是至高之道;并详细阐明种种清净修行。
世尊观察到这位婆罗门心念柔和、烦恼轻微,容易调伏,便依照诸佛常规,为他宣说苦圣谛,逐一解析;又讲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当下,究罗檀头婆罗门就在座位上远离尘垢,获得法眼净。
就像洁净的白布容易染色,究罗檀头婆罗门也是如此——他洞见正法,证得法义,安住果位,不再依赖他人信心,获得无所畏惧。于是他向佛陀禀告:
“现在我至诚三归依佛、法、圣众,祈请佛陀允许我成为正法中的优婆塞。从今日起,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重白佛言:「唯願世尊更受我七日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時,婆羅門即於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過七日已,世尊遊行人間。
婆罗门再次恭敬地对佛陀说:恳请世尊再接受我七日的供养。当时,世尊默然应允。于是婆罗门在这七日内亲自备办饮食,供养佛陀及僧众。七日过后,世尊便启程云游世间。
佛去未久,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得病命終。時,眾多比丘聞究羅檀頭供養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終,即自念言:「彼人命終,當何所趣?」時,諸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彼究羅檀頭今者命終,當生何所?」
佛陀离开不久,当时,婆罗门究罗檀头患病去世。众多比丘听闻究罗檀头曾供养佛陀七日,佛陀刚离开不久,他就病故了,便心想:此人命终,将投生何处?于是比丘们来到世尊面前,顶礼佛足,退坐一旁,问道:究罗檀头如今命终,将往生何方?
佛告諸比丘:「彼人淨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於法有所觸嬈,以斷五下分結,於彼現般涅槃,不來此世。」
佛告诉众比丘:那人清净修行梵行,每一法都圆满成就,也不对佛法造成任何扰乱。他已断除五种下分结,在那里当下证得涅槃,不再来到这个世界。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这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法,欢喜地遵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五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