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二六)佛說長阿含第三分三明經第七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詣伊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門村,止宿伊車林中。
那时,佛陀在拘萨罗国游历人间,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同行,来到伊车能伽罗拘萨罗婆罗门的村庄,住在伊车林中。
時,有婆羅門名沸伽羅娑羅、婆羅門名多梨車,以小緣詣伊車能伽羅村。此沸伽羅娑羅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善能分別。又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其一弟子名婆悉咤,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亦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
那时,有两位婆罗门,名叫沸伽罗娑罗和多梨车,因小事前往伊车能伽罗村。这位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七代以来父母血统纯正,未曾受人轻视诋毁,精通三部外道经典,能熟练解读各类经书。他擅长伟人相术,能预察吉凶,通晓祭祀仪轨,门下五百弟子,传授学问从不间断。他有一位弟子名叫婆悉咤,同样七代血统清净,无人能诽谤,熟读三部异教经典,透彻理解各类典籍,亦精通伟人相法,能占卜祸福,熟稔祭礼规程,亦有五百弟子随其修学,教导未曾停歇。
多梨車婆羅門,亦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亦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其一弟子名頗羅墮,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亦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
多梨车婆罗门,家族七代以来父母血统纯正,未曾受人轻视诋毁。他精通外道三部典籍,能够流利背诵,通晓各类经书并详尽阐释;擅长伟人相貌占卜之术,能预判吉凶祸福,熟稔祭祀礼仪。门下五百弟子持续接受其教导。其弟子名为颇罗堕,家族同样七代纯正无暇,未遭他人贬损。此人亦娴熟外道三藏讽诵,善解诸般经典,精通大人相法占卜吉凶,通达祭祀仪轨,亦有五百弟子常随受教。
時,婆悉咤、頗羅墮二人於清旦至園中,遂共論義,更相是非。時,婆悉咤語頗羅墮:「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此是大師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說。」
那时,婆悉咤和颇罗堕二人在清晨来到园中,一起讨论义理,互相辩驳。婆悉咤对颇罗堕说:我的道法真实正确,能够达到解脱,上至梵天,这是大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的。
頗羅墮又言:「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此是大師多梨車婆羅門所說。」如是,婆悉咤再三自稱己道真正,頗羅墮亦再三自稱己道真正,二人共論,各不能決。
波罗堕又说:我的教法真实正确,能够达到解脱,直到梵天,这是大师多梨车婆罗门所说的。就这样,婆悉吒一再声称自己的教法真实正确,波罗堕也一再声称自己的教法真实正确,两人互相辩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時,婆悉咤語頗羅墮曰:「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拘薩羅國遊行人間,今在伊車能伽羅林中,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是真人,宜往覲現。我聞彼瞿曇知梵天道,能為人說,常與梵天往返言語,我等當共詣彼瞿曇,共決此義。若沙門瞿曇有所言說,當共奉持。」爾時,婆悉咤、頗羅墮二人相隨到伊車林中,詣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
那时,婆悉咤对颇罗堕说:我听说释族出家的沙门瞿昙已经成道,在拘萨罗国游化人间,如今住在伊车能伽罗林中,声名远扬,传遍天下。他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具备十种尊号。在天人、凡人、魔王、魔众、沙门、婆罗门等一切众生中,亲自证悟真理并为人说法,所言上中下皆真实无误,义理圆满,梵行清净。这样的圣者,我们应当前去拜见。我听说瞿昙通晓梵天之道,能为人解说,常与梵天往来交谈。我们应当一同前往瞿昙那里,请他决断此事。如果沙门瞿昙有所开示,我们都应信受奉行。于是婆悉咤与颇罗堕二人相随来到伊车林中,走到世尊面前问讯后,在一旁坐下。
爾時,世尊知彼二人心中所念,即告婆悉咤曰:「汝等二人清旦至園中,作如是論,共相是非。汝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此是大師沸伽羅娑羅所說。』彼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此是大師多梨車所說。』如是再三,更相是非,有如此事耶?」
那时,世尊知道他们二人心中的想法,就对婆悉咤说:你们两人清晨来到园中,进行这样的争论,互相否定。你一人说:我的教法真实正确,能得解脱,达到梵天,这是大师沸伽罗娑罗所说的。他一人说:我的教法真实正确,能得解脱,达到梵天,这是大师多梨车所说的。就这样一遍又一遍,互相否定,有这样的事吗?
時,婆悉咤、頗羅墮聞佛此言,皆悉驚愕,衣毛為竪,心自念言:「沙門瞿曇有大神德,先知人心,我等所欲論者,沙門瞿曇已先說訖。」時,婆悉咤白佛言:「此道、彼道皆稱真正,皆得出要,至於梵天,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說為是?為多梨車婆羅門所說為是耶?」
这时,婆悉咤和颇罗堕听完佛陀这番话,都感到震惊恐惧,汗毛直竖,心中暗想:“瞿昙沙门具有大神通威德,能预知他人心念。我们想要讨论的内容,他早已了然于胸。”婆悉咤便向佛陀请教:“各派学说都自称是真理正道,声称能证得解脱,达到梵天境界。究竟是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正确,还是多梨车婆罗门所说正确呢?”
佛言:「正使,婆悉咤!此道、彼道真正出要,得至梵天,汝等何為清旦園中共相是非,乃至再三耶?」
佛陀说:婆悉咤啊!无论遵循这条道路或那条道路,只要真正把握解脱要义,都能达到梵天境界。你们为何清晨在园中反复争论是非,甚至再三争执不休呢?
時,婆悉咤白佛言:「諸有三明婆羅門說種種道,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此三道者盡向梵天。瞿曇!譬如村營,所有諸道皆向於城,諸婆羅門雖說種種諸道,皆向梵天。」
那时,婆悉咤对佛陀说:那些掌握三明的婆罗门宣说各种修行之道,有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这三条道路最终都通向梵天。瞿昙啊!就像村庄周围的所有道路都通往城池,虽然婆罗门们讲述种种不同的修行之道,但最终都指向梵天。
佛告婆悉咤:「彼諸道為盡趣梵天不?」
佛问婆悉咤:“那些修行之道是否都能通往梵天?”
答曰:「盡趣。」
答:一切众生。
佛復再三重問:「種種諸道盡趣梵天不?」
佛又再三追问:“所有道途皆可通往梵天吗?”
答曰:「盡趣。」
回答说:所有众生。
爾時,世尊定其語已,告婆悉咤曰:「云何三明婆羅門中,頗有一人得見梵天者不?」
当时,世尊确定他们说完后,告诉婆悉咤说:在三明婆罗门中,可曾有人能见到梵天吗?
答曰:「無有見者。」
回答说:没有看见的人。
「云何,婆悉咤!三明婆羅門先師,頗有得見梵天者不?」
婆悉咤,那些自称精通三明的婆罗门先师们,可曾有人真正见到过梵天吗?
答曰:「無有見者。」
回答说:没有看见的人。
「云何,婆悉咤!乃往三明仙人舊婆羅門,諷誦通利,能為人說舊諸讚誦,歌詠詩書,其名阿咤摩婆羅門、婆摩提婆婆羅門、毘婆審婆羅門、伊尼羅斯婆羅門、蛇婆提伽婆羅門、婆婆悉婆羅門、迦葉婆羅門、阿樓那婆羅門、瞿曇摩婆羅門、首脂婆羅門、婆羅損陀婆羅門,彼亦得見梵天不耶?」
婆悉咤啊,过去那些精通三明的婆罗门仙人,能熟练背诵解说古老赞颂、诗歌典籍,如阿咤摩婆罗门、婆摩提婆婆罗门、毗婆审婆罗门、伊尼罗斯婆罗门、蛇婆提伽婆罗门、婆婆悉婆罗门、迦叶婆罗门、阿楼那婆罗门、瞿昙摩婆罗门、首脂婆罗门、婆罗损陀婆罗门,他们可曾真正见到梵天吗?
答曰:「無有見者。」
回答说:没有看见的人。
佛言:「若彼三明婆羅門無有一見梵天者,若三明婆羅門先師無有見梵天者,又諸舊大仙三明婆羅門阿咤摩等亦不見梵天者,當知三明婆羅門所說非實。」
佛陀说:如果那些掌握三明的婆罗门没有一个人见过梵天,如果掌握三明的婆罗门先师也没有见过梵天,还有那些古代大仙如掌握三明的阿咤摩等婆罗门同样没见过梵天,就该明白三明婆罗门所说的并不真实。
又告婆悉咤:「如有婬人言:『我與彼端正女人交通,稱歎婬法。』餘人語言:『汝識彼女不?為在何處?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問:『汝識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為是剎利女,為是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女耶?』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為長短、麤細、黑白、好醜耶?』答曰:『不知。』云何,婆悉咤!彼人讚嘆為是實不?」
佛陀又告诉婆悉咤:假如有个好色之徒说,我与那个美貌女子私通,还称赞淫欲之法。旁人问他,你认识那女子吗?她在哪里?东边、西边、南边还是北边?他回答不知道。又问,你知道她住的地方是哪个国家、城市或村庄吗?他回答不知道。又问,你知道她父母的名字和家族姓氏吗?他回答不知道。又问,你知道她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还是首陀罗种姓的女子吗?他回答不知道。又问,你知道她身材高矮胖瘦、肤色黑白、相貌美丑吗?他回答不知道。婆悉咤啊,这个人所说的赞美是真实的吗?
答曰:「不實。」
答:不是真的。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羅門所說亦爾,無有實也。云何,婆悉咤!汝三明婆羅門見日月遊行出沒處所,叉手供養,能作是說:『此道真正,當得出要,至日月所。』不?」
确实如此,婆悉咤!三明婆罗门所说的也是这样,并不真实。婆悉咤,你认为那些三明婆罗门看见日月运行升起落下的地方,就合掌礼拜,能这样说:“这条道路真实不虚,依此修行必能解脱,到达日月所在之处。”他们能做到吗?
報曰:「如是。三明婆羅門見日月遊行出沒處所,叉手供養,而不能言:『此道真正,當得出要,至日月所。』也。」
佛回答说:确实如此。那些精通三吠陀的婆罗门虽然看见日月运行升落的轨迹,合掌恭敬礼拜,却说不出这样的话:这才是正道,依此修行必能获得解脱,抵达日月所在之处。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羅門見日月遊行出沒之處,叉手供養,而不能說:『此道真正,當得出要,至日月所。』而常叉手供養恭敬,豈非虛妄耶?」
确实如此。婆悉咤!那些自称通晓三明的婆罗门看见日月运行升起落下的地方,便合掌供奉,却无法宣称:“这条道路真实不虚,依此修行必得解脱,直达日月居所。”他们只是不断合掌礼拜以示虔敬,这难道不是虚妄之举吗?
答曰:「如是。瞿曇!彼實虛妄。」
答:是的,瞿昙!那确实是虚妄的。
佛言:「譬如有人立梯空地,餘人問言:『立梯用為。』答曰:『我欲上堂。』又問:『堂何所在?東、西、南、北耶?』答云:『不知。』云何?婆悉咤!此人立梯欲上堂者,豈非虛妄耶?」
佛说:比如有人在空地上架了梯子,有人问他:架梯子做什么?他回答:我要登堂。又问:堂在哪里?东边、西边、南边还是北边?他回答:不知道。婆悉咤啊!这人架梯子想登堂,岂不是虚妄吗?
答曰:「如是,彼實虛妄。」
回答说:确实如此,那其实是虚妄不实的。
佛言:「三明婆羅門亦復如是,虛誑無實。婆悉咤!五欲潔淨,甚可愛樂。云何為五?眼見色,甚可愛樂;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甚可愛樂。於我賢聖法中,為著、為縛,為是拘鎖。彼三明婆羅門為五欲所染,愛著堅固,不見過失,不知出要,彼為五欲之所繫縛。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無有是處。譬如阿夷羅河,其水平岸,烏鳥得飲,有人在此岸身被重繫,空喚彼岸言:『來渡我去。』彼岸寧來渡此人不?」
佛陀说:那些自称通晓三吠陀的婆罗门也是如此,虚妄不实。婆悉咤啊!五欲看似洁净,极为诱人。哪五种呢?眼睛看见色彩,极为诱人;耳朵听见声音、鼻子嗅到香气、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外物,都极为诱人。但在我们圣者的教法中,这些都是执着、是束缚、是枷锁。那些三明婆罗门被五欲染着,贪恋坚固,看不到过患,不知解脱之道,他们被五欲紧紧系缚。即使他们供奉日月水火,高喊:请接引我往生梵天。这绝无可能。就像阿夷罗河,水面与岸齐平,乌鸦都能饮水。若有人在此岸被重重捆绑,徒然向对岸呼喊:快渡我过去。对岸难道会过来渡他吗?
答曰:「不也。」
回答说:不是这样。
「婆悉咤!五欲潔淨,甚可愛樂,於賢聖法中猶如拘鎖。彼三明婆羅門為五欲所染,愛著堅固,不見過失,不知出要。彼為五欲之所繫縛,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上。』亦復如是,終無是處。婆悉咤!譬如阿夷羅河,其水平岸,烏鳥得飲,有人欲渡,不以手足身力,不因船栰,能得渡不?」
婆悉咤啊,五欲看似清净可爱,但在圣贤的教法中却如同枷锁。那些自称三明的婆罗门被五欲污染,执着坚固,看不到过患,不知解脱之道。他们被五欲束缚,即使供奉日月水火,高喊:“请接引我往生梵天!”也只是徒劳,终究无法到达。婆悉咤!就像阿夷罗河的水漫过堤岸,乌鸦都能喝到,如果有人想渡河,不用手脚和身体的力量,也不靠船只和木筏,能渡过去吗?
答曰:「不能。」
回答说:不能。
「婆悉咤!三明婆羅門亦復如是,不修沙門清淨梵行,更修餘道不清淨行,欲求生梵天者,無有是處。婆悉咤!猶如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無船栰,又無橋梁,有行人來,欲渡彼岸,見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無船栰,又無橋梁,彼人自念:『我今寧可多集草木,牢堅縛栰,自以身力渡彼岸耶?』即尋縛栰,自以身力安隱得渡。婆悉咤!此亦如是,若比丘捨非沙門不清淨行,行於沙門清淨梵行,欲生梵天者,則有是處。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耶?無恚心耶?」
婆悉咤,那些自称三明的婆罗门也是如此,不修习沙门的清净梵行,反而修习其他不净之道,却想往生梵天,这绝无可能。婆悉咤,好比山洪暴发,卷走许多百姓,既无船只,又无桥梁。此时有人来到岸边,想要渡到对岸,看见山洪汹涌,卷走许多百姓,既无船只,又无桥梁。这人便想:我何不采集草木,扎成坚固的木筏,凭借自身力量安稳渡到彼岸?于是立刻捆扎木筏,靠自己的力气平安渡过。婆悉咤,修行也是如此。若比丘舍弃非沙门的不净行为,践行沙门的清净梵行,想要往生梵天,这完全可能。婆悉咤,你说梵天会起嗔恨心吗?还是不起嗔恨心呢?
答曰:「無恚心也。」
回答说:没有嗔恨心。
又問:「三明婆羅門有恚心、無恚心耶?」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愤怒之心,还是没有愤怒之心呢?”
答曰:「有恚心。」
回答说:有愤怒之心。
「婆悉咤!梵天無恚心,三明婆羅門有恚心,有恚心、無恚心不共同,不俱解脫,不相趣向,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無瞋心耶?」
婆悉咤!梵天没有嗔恨心,三明婆罗门有嗔恨心。有嗔恨心和没有嗔恨心不能共存,不能共同解脱,不会相互接近,因此梵天和婆罗门不能共存。婆悉咤!你说梵天是有嗔恨心还是没有嗔恨心呢?
答曰:「無瞋心。」
回答说没有嗔恨心。
又問:「三明婆羅門有瞋心、無瞋心耶?」
又问:“三明婆罗门是有嗔心,还是没有嗔心呢?”
答曰:「有瞋心。」
回答道:有愤怒之心。
佛言:「梵天無瞋心,三明婆羅門有瞋心,有瞋心、無瞋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無恨心耶?」
佛说:梵天没有嗔恨心,三明婆罗门有嗔恨心。有嗔恨心和没有嗔恨心的人,归宿不同,解脱方式也不同,所以梵天与婆罗门不能相提并论。婆悉咤,你认为梵天会有怨恨心还是没有怨恨心呢?
答曰:「無恨心。」
回答说:没有怨恨之心。
又問:「三明婆羅門有恨心、無恨心耶?」
又问:“三明婆罗门是心怀怨恨,还是无怨恨之心呢?”
答曰:「有恨心。」
回答说:心中有怨恨。
佛言:「梵天無恨心,三明婆羅門有恨心,有恨心、無恨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屬產業不?」
佛说:梵天没有怨恨心,三明婆罗门有怨恨心。有怨恨心和没有怨恨心的人,追求不同,解脱也不同,所以梵天和婆罗门不在一起。婆悉咤,梵天有家眷和财产吗?
答曰:「無。」
回答说:没有。
又問:「三明婆羅門有家屬產業不?」
又问:那通晓三明的婆罗门是否有家眷和产业呢?
答曰:「有。」
答:有。
佛言:「梵天無家屬產業,三明婆羅門有家屬產業,有家屬產業、無家屬產業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佛陀说:梵天没有家属和财产,三明婆罗门有家属和财产。有家属财产和没有家属财产的人追求不同,解脱也不同,所以梵天和婆罗门不在一起。婆悉咤,你认为梵天是自由还是不自由呢?
答曰:「得自在。」
答:获得自在。
又問:「三明婆羅門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又问:“获得三明的婆罗门是否证得自在?”
答曰:「不得自在。」
回答说:不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三明婆羅門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得自在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
佛陀说:梵天获得自在,而精通三明的婆罗门未能获得自在。不得自在与得自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通向不同的解脱,因此梵天与婆罗门并不相同。
佛言:「彼三明婆羅門,設有人來問難深義,不能具答。實如是不?」
佛说:那些自称通晓三明的婆罗门,如果有人来问难深奥的义理,他们并不能完全解答。事实是这样吗?
答曰:「如是。」
回答说:正是如此。
時,婆悉咤、頗羅墮二人俱白佛言:「且置餘論,我聞沙門瞿曇明識梵道,能為人說,又與梵天相見往來言語,唯願沙門瞿曇以慈愍故,說梵天道,開示演布。」
那时,婆悉咤和颇罗堕两人一同对佛陀说:暂且搁置其他讨论,我们听闻沙门瞿昙通晓梵道,能为他人解说,又能与梵天相见往来交谈。恳请沙门瞿昙以慈悲之心,为我们宣说梵天道,开示讲解。
佛告婆悉咤:「我今問汝,隨意報我。云何,婆悉咤!彼心念國,去此遠近?」
佛陀对婆悉咤说:我现在问你,你如实回答我。婆悉咤,你觉得那个心念中的国土,离这里有多远?
答:「近。」
答:很近。
「若使有人生長彼國,有餘人問彼國道徑,云何,婆悉咤!彼人生長彼國答彼道徑,寧有疑不?」
如果有个人在那个国家长大,别人向他询问该国的道路,婆悉咤啊,这个生长在该国的人回答道路情况,难道会有疑惑吗?
答曰:「無疑。所以者何?彼國生長故。」
答道:确实无疑。为何如此?因生于此国故。
佛言:「正使彼人生長彼國,或可有疑;若有人來問我梵道,無疑也。所以者何?我常數數說彼梵道故。」
佛说:假使那个人生长在那个国家,或许会有疑问;如果有人来问我梵道,就不会有疑问。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反复讲说那个梵道的缘故。
時,婆悉咤、頗羅墮俱白佛言:「且置此論,我聞沙門瞿曇明識梵道,能為人說,又與梵天相見往來言語,唯願沙門瞿曇以慈愍故,說於梵道,開示演布。」
这时,婆悉咤和颇罗堕一起对佛陀说:暂且放下这个讨论。我们听说沙门瞿昙通晓梵天道法,能为人解说,又能与梵天相见往来交谈。恳请沙门瞿昙出于慈悲心,为我们解说梵天道法,开示宣说。
佛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说:认真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讲解。
答言:「唯然,願樂欲聞。」
答道:正是如此,我愿聆听。
佛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乃至四禪,於現法中而自娛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無恨、無害,遊戲此心而自娛樂:悲、喜、捨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無有結恨,無惱害意,遊戲此心以自娛樂。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無恚心耶?」
佛陀说:如果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世间,具备十种尊号,乃至达到四禅境界,在现世生活中自得其乐。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精进勤奋,专心忆念不忘,乐于独处闲静,不放纵自己的缘故。他以慈心充满一方世界,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广大遍布没有边际,没有分别、没有限量,没有怨恨、没有伤害,以这样的心自在游戏而自得其乐;悲心、喜心、舍心充满一方世界,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广大遍布没有边际,没有分别、没有限量,没有怨恨结缚,没有恼害之意,以这样的心自在游戏而自得其乐。婆悉咤,你认为梵天是有嗔恨心,还是没有嗔恨心呢?
答曰:「無恚心也。」
回答说:没有嗔恨心。
又問:「行慈比丘有恚心、無恚心耶?」
又问:“修行慈悲的比丘有没有嗔恨心呢?”
答曰:「無恚心。」
回答说:没有嗔恨心。
佛言:「梵天無恚心,行慈比丘無恚心,無恚心、無恚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耶?無瞋心耶?」
佛说:梵天没有嗔恨心,修习慈悲的比丘也没有嗔恨心。无嗔恨心与无嗔恨心趋向相同,获得同样的解脱,所以梵天和比丘是相同的。婆悉咤,你认为梵天有嗔恨心吗?还是没有嗔恨心呢?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又問:「行慈比丘有瞋心、無瞋心耶?」
又问:"修习慈悲的比丘有嗔心,还是没有嗔心?"
答曰:「無。」
回答说:没有。
佛言:「梵天無瞋心,行慈比丘無瞋心,無瞋心、無瞋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無恨心耶?」
佛说:梵天没有嗔恨心,修习慈悲的比丘也没有嗔恨心。无嗔恨心、无嗔恨心的人趋向相同,获得相同的解脱,所以梵天和比丘是相同的。婆悉咤,你怎么看?梵天是有怨恨心,还是没有怨恨心呢?
答曰:「無。」
回答说:没有。
又問:「行慈比丘有恨心、無恨心耶?」
又问:“修行慈悲的比丘会不会心生怨恨呢?”
答曰:「無。」
回答说:没有。
佛言:「梵天無恨心,行慈比丘無恨心,無恨心、無恨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比丘、梵天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屬產業不?」
佛说:梵天没有怨恨之心,修行慈悲的比丘也没有怨恨之心。无怨恨之心的人,他们的目标和解脱是相同的。因此,比丘和梵天是相同的。婆悉咤,你认为梵天有家庭和财产吗?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又問:「行慈比丘有家屬產業不耶?」
又问:修行慈悲的比丘是否有家属和产业呢?
答曰:「無也。」
回答说:没有。
佛言:「梵天無家屬產業,行慈比丘亦無家屬產業,無家屬產業、無家屬產業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耶?」
佛说:梵天没有家属和财产,行慈的比丘也没有家属和财产。两者都没有家属和财产,具有相同的趋向,相同的解脱。因此梵天和比丘是相同的。婆悉咤,你觉得梵天是否获得了自在呢?
答曰:「得自在。」
回答说:获得自在。
又問:「行慈比丘得自在耶?」
又问:“修习慈悲的比丘是否已得自在?”
答曰:「得自在。」
答:获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行慈比丘得自在,得自在、得自在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
佛说:梵天获得自在,修习慈悲的比丘也获得自在。获得自在、获得自在的人趋向同一目标,达到相同解脱。因此梵天与比丘本质相同。
佛告婆悉咤:「當知行慈比丘身壞命終,如發箭之頃,生梵天上。」佛說是法時,婆悉咤、頗羅墮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
佛陀告诉婆悉咤:要知道,修行慈悲的比丘在命终之时,就像射出的箭一样迅速,即刻往生梵天。佛陀说完这个法义时,婆悉咤和颇罗堕立刻在座位上远离尘垢,生起了清净无染的佛法智慧之眼。
爾時,婆悉咤、頗羅墮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这时,婆悉咤和颇罗堕听完佛陀的教导,满心欢喜地依照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六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