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佛說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龍鳥品第五
佛告比丘:「有四種龍。何等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是為四種。有四種金翅鳥。何等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是為四種。大海水底有娑竭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須彌山王與佉陀羅山二山中間,有難陀、婆難陀二龍王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龙有四种。哪四种呢?一是卵生,二是胎生,三是湿生,四是化生,这就是四种龙。金翅鸟也有四种。哪四种呢?一是卵生,二是胎生,三是湿生,四是化生,这就是四种金翅鸟。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宫,长宽各八万由旬,宫墙有七重,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重树木,四周庄严装饰,都由七宝构成,还有无数鸟儿和鸣,也是如此。须弥山王与佉陀罗山两山之间,有难陀、婆难陀两位龙王的宫殿,各自长宽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重树木,四周装饰华丽,以七宝构成,还有无数鸟儿和鸣,也是如此。
「大海北岸有一大樹,名究羅睒摩羅,龍王、金翅鳥共有此樹。其樹下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此大樹東有卵生龍王宮、卵生金翅鳥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悲鳴,亦復如是。其究羅睒摩羅樹南有胎生龍王宮、胎生金翅鳥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悲鳴,亦復如是。究羅睒摩羅樹西有濕生龍宮、濕生金翅鳥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究羅睒摩羅樹北有化生龍王宮、化生金翅鳥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悲鳴,亦復如是。
大海北岸有一棵大树,名叫究罗睒摩罗,龙王和金翅鸟共同拥有这棵树。树的下围有七由旬,高度有一百由旬,枝叶向四周伸展五十由旬。这棵大树的东边有卵生龙王宫和卵生金翅鸟宫,每座宫殿长宽各有六千由旬,宫墙有七重,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重树木环绕,四周装饰华丽,由七宝构成,还有无数鸟类一起发出悲鸣声,同样如此。究罗睒摩罗树的南边有胎生龙王宫和胎生金翅鸟宫,每座宫殿长宽各有六千由旬,宫墙有七重,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重树木环绕,四周装饰华丽,由七宝构成,还有无数鸟类一起发出悲鸣声,同样如此。究罗睒摩罗树的西边有湿生龙宫和湿生金翅鸟宫,每座宫殿长宽各有六千由旬,宫墙有七重,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重树木环绕,四周装饰华丽,由七宝构成,还有无数鸟类一起发出鸣叫声,同样如此。究罗睒摩罗树的北边有化生龙王宫和化生金翅鸟宫,每座宫殿长宽各有六千由旬,宫墙有七重,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重树木环绕,四周装饰华丽,由七宝构成,还有无数鸟类一起发出悲鸣声,同样如此。
「若卵生金翅鳥欲搏食龍時,從究羅睒摩羅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隨意自在,而不能取胎生、濕生、化生諸龍。
当卵生的金翅鸟想要捕食龙时,它会从究罗睒摩罗树的东枝飞下,用翅膀拍打海水,使海水向两侧分开达二百由旬,捉住卵生的龙吃掉,随心所欲。但它无法捕捉胎生、湿生、化生的各种龙。
「若胎生金翅鳥欲搏食卵生龍時,從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自在隨意。若胎生金翅鳥欲食胎生龍時,從樹南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龍食之,隨意自在,而不能取濕生、化生諸龍食也。
如果胎生的金翅鸟想吃卵生的龙,它就从树东边的树枝飞下,用翅膀拍打海水,海水向两边分开两百由旬,捉住卵生的龙吃掉,随心所欲。如果胎生的金翅鸟想吃胎生的龙,它就从树南边的树枝飞下,用翅膀拍打海水,海水向两边分开四百由旬,捉住胎生的龙吃掉,自由自在,但不能捉湿生和化生的龙来吃。
「濕生金翅鳥欲食卵生龍時,從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自在隨意。濕生金翅鳥欲食胎生龍時,於樹南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龍食之,自在隨意。濕生金翅鳥欲食濕生龍時,於樹西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八百由旬,取濕生龍食之,自在隨意,而不能取化生龍食。
湿生的金翅鸟想吃卵生的龙时,会从树东边的枝条飞下,用翅膀拍打大海,海水向两边分开二百由旬,捉住卵生的龙吃掉,随心自在。湿生的金翅鸟想吃胎生的龙时,会从树南边的枝条飞下,用翅膀拍打大海,海水向两边分开四百由旬,捉住胎生的龙吃掉,随心自在。湿生的金翅鸟想吃湿生的龙时,会从树西边的枝条飞下,用翅膀拍打大海,海水向两边分开八百由旬,捉住湿生的龙吃掉,随心自在,但无法捉住化生的龙来吃。
「化生金翅鳥欲食卵生龍時,從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自在隨意。化生金翅鳥欲食胎生龍時,從樹南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龍食之,隨意自在。化生金翅鳥欲食濕生龍時,從樹西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八百由旬,取濕生龍食之。化生金翅鳥欲食化生龍時,從樹北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千六百由旬,取化生龍食之,隨意自在。是為金翅鳥所食諸龍。
当化生的金翅鸟想吃卵生龙时,会从树的东枝飞下,用翅膀拍打海水,使海水向两边分开二百由旬,捉住卵生龙吃掉,自由自在。当化生的金翅鸟想吃胎生龙时,会从树的南枝飞下,用翅膀拍打海水,使海水向两边分开四百由旬,捉住胎生龙吃掉,随心所欲。当化生的金翅鸟想吃湿生龙时,会从树的西枝飞下,用翅膀拍打海水,使海水向两边分开八百由旬,捉住湿生龙吃掉。当化生的金翅鸟想吃化生龙时,会从树的北枝飞下,用翅膀拍打海水,使海水向两边分开一千六百由旬,捉住化生龙吃掉,随心所欲。这就是金翅鸟所吃的各类龙。
「復有大龍,金翅鳥所不能得。何者是?娑竭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伊那婆羅龍王、提頭賴吒龍王、善見龍王、阿盧龍王、伽拘羅龍王、伽毗羅龍王、阿波羅龍王、伽㝹龍王、瞿伽㝹龍王、阿耨達龍王、善住龍王、優睒伽波頭龍王、得叉伽龍王,此諸大龍王皆不為金翅鳥之所搏食,其有諸龍在近彼住者,亦不為金翅鳥之所搏食。」
还有众多大龙,金翅鸟无法捕捉。哪些龙呢?娑竭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伊那婆罗龙王、提头赖吒龙王、善见龙王、阿卢龙王、伽拘罗龙王、伽毗罗龙王、阿波罗龙王、伽㝹龙王、瞿伽㝹龙王、阿耨达龙王、善住龙王、优睒伽波头龙王、得叉伽龙王。这些大龙王都不会被金翅鸟捉食,那些住在这些龙王附近的龙,也不会被金翅鸟捉食。
佛告比丘:「若有眾生奉持龍戒,心意向龍,具龍法者,即生龍中。若有眾生奉持金翅鳥戒,心向金翅鳥,具其法者,便生金翅鳥中。或有眾生持兔梟戒者,心向兔梟,具其法者,墮兔梟中。若有眾生奉持狗戒,或持牛戒,或持鹿戒,或持瘂戒,或持摩尼婆陀戒,或持火戒,或持月戒,或持日戒,或持水戒,或持供養火戒,或持苦行穢汙法,彼作是念:『我持此瘂法、摩尼婆陀法、火法、日月法、水法、供養火法、諸苦行法,我持此功德,欲以生天。』此是邪見。」
佛陀对比丘们说:如果有众生奉行龙的戒律,内心倾向龙,具备龙的修行方式,就会投生为龙。如果有众生奉行金翅鸟的戒律,内心倾向金翅鸟,具备金翅鸟的修行方式,就会投生为金翅鸟。如果有众生奉行猫头鹰的戒律,内心倾向猫头鹰,具备猫头鹰的修行方式,就会堕入猫头鹰道。如果有众生奉行狗的戒律,或牛的戒律,或鹿的戒律,或哑法的戒律,或摩尼婆陀的戒律,或火的戒律,或月的戒律,或日的戒律,或水的戒律,或供养火的戒律,或修持污秽的苦行法,他们这样想:我修持这些哑法、摩尼婆陀法、火法、日月法、水法、供养火法以及各种苦行法,凭借这些功德,想要往生天界。这些都是邪见。
佛言:「我說此邪見人必趣二處,若生地獄,有墮四生。或有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論、如是見:『我、世間有常,此實餘虛;我及世間無常,此實餘虛;我及世間有常無常,此實餘虛;我及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實餘虛。我、世有邊,此實餘虛;我、世無邊,此實餘虛;我、世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是命是身,此實餘虛;是命異身異,此實餘虛;非有命非無命,此實餘虛;無命無身,此實餘虛。』或有人言:『有如是他死,此實餘虛。』有言:『無如是他死,此實餘虛。』或言:『有如是無如是他死,此實餘虛。』又言:『非有非無如是他死,此實餘虛。』
佛说:我说这种持邪见的人必定会走向两种去处,要么投生地狱,要么堕入四生轮回。有些修行者和婆罗门持有这样的论点与见解:我与世间是恒常的,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我与世间是无常的,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我与世间既是恒常又是无常,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我与世间既非恒常也非无常,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我与世间有边际,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我与世间无边际,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我与世间既有边际也无边际,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我与世间既非有边际也非无边际,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生命就是身体,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生命与身体不同,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既非有生命也非无生命,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既无生命也无身体,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还有人说:死后有如此这般的状态,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有人说:死后没有如此这般的状态,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或者说:死后既有如此这般也没有如此这般的状态,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又说:死后既非有如此这般也非无如此这般的状态,只有这个真实其他都虚妄。
「彼沙門、婆羅門若作如是論、如是見者,言世是常,此實餘虛者,彼於行有我見、命見、身見、世間見,是故彼作是言:『我、世間有常。』彼言無常者,於行有我見、命見、身見、世間見,是故彼言:『我、世間無常。』彼言有常無常者,彼行於有我見、命見、身見、世間見,故言:『世間有常無常。』彼言非有常非無常者,於行有我見、命見、身見、世間見,故言:『我、世間非有常非無常。』
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果持有这样的观点和见解,说世界是恒常的,认为这是真实而其他是虚妄的,他们对于行为有自我见解、生命见解、身体见解、世间见解,因此他们说:我和世间是恒常的。那些说无常的人,对于行为有自我见解、生命见解、身体见解、世间见解,因此他们说:我和世间是无常的。那些说既有常又无常的人,他们对于行为有自我见解、生命见解、身体见解、世间见解,因此说:世间既有常又无常。那些说非有常非无常的人,对于行为有自我见解、生命见解、身体见解、世间见解,因此说:我和世间既非恒常也非无常。
「彼言我、世間有邊者,於行有我見、命見、身見、世間見,言:『命有邊,身有邊,世間有邊,從初受胎至於塚間,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轉,極至七生,身、命行盡,我入清淨聚。』是故彼言:『我有邊。』彼言我、世間無邊者,於行有我見、命見、身見、世間見,言:『命無邊,身無邊。世間無邊,從初受胎至於塚間,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轉,極至七生,身、命行盡,我入清淨聚。』是言:『我、世間無邊。』彼作是言:『此世間有邊無邊。』彼於行有我見、命見、身見、世間見:『命有邊無邊,從初受胎至於塚間,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轉,極至七生,身、命行盡,我入清淨聚。』是故言:『我有邊無邊。』彼作是言:『我、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於行有我見、命見、身見、世間見:『命身非有邊非無邊,從初受胎至於塚間,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轉,極至七生,身、命行盡,我入清淨聚。』是故言:『我非有邊非無邊。』
那些主张"我及世间有边际"的人,对行为执着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声称:生命有边际,身体有边际,世间有边际。从最初受胎到葬身墓地,四大聚合之身如此辗转轮回,最多经历七次生死,身命业报穷尽后,我将融入清净法界。因此他们说:我有边际。
那些主张"我及世间无边际"的人,对行为执着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声称:生命无边际,身体无边际,世间无边际。从最初受胎到葬身墓地,四大聚合之身如此辗转轮回,最多经历七次生死,身命业报穷尽后,我将融入清净法界。因此他们说:我无边际。
那些主张"世间亦有边亦无边"的人,对行为执着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声称:生命既有边际也无边际。从最初受胎到葬身墓地,四大聚合之身如此辗转轮回,最多经历七次生死,身命业报穷尽后,我将融入清净法界。因此他们说:我亦有边亦无边。
那些主张"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的人,对行为执着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声称:生命与身体既非有边际也非无边际。从最初受胎到葬身墓地,四大聚合之身如此辗转轮回,最多经历七次生死,身命业报穷尽后,我将融入清净法界。因此他们说:我非有边非无边。
「彼言是命是身者,於此身有命見,於餘身有命見,是故言:『是命是身。』言命異身異者,於此身有命見,於餘身無命見,是故言:『命異身異。』彼言身命非有非無者,於此身無命見,於餘身有命見,是故言:『非有非無。』彼言無身命者,此身無命見,餘身無命見,是故言:『無命無身。』彼言有如是他死者,其人見今有命,後更有身、命遊行,是故言:『有如是他死。』無如是他死者,彼言今世有命,後世無命,是故言:『無如是他死。』有如是他死無如是他死者,彼言今世命斷滅,後世命遊行,是故言:『有如是他命無如是他命。』非有非無如是他死者,彼言今身、命斷滅,後身、命斷滅,是故言:『非有非無如是他死。』」
如果说命就是身,那么此人认为这个身体有命,其他身体也有命,所以说命就是身。如果说命异于身,那么此人认为这个身体有命,其他身体没有命,所以说命异于身。如果说身命既非有也非无,那么此人认为这个身体没有命,其他身体有命,所以说非有非无。如果说无身无命,那么此人认为这个身体没有命,其他身体也没有命,所以说无命无身。如果说有彼般死者,此人认为现在有命,以后还会有身命继续流转,所以说有彼般死。如果说无彼般死者,此人认为今世有命,后世无命,所以说无彼般死。如果说有彼般命无彼般命者,此人认为今世命断灭,后世命流转,所以说有彼般命无彼般命。如果说非有非无彼般死者,此人认为今世身命断灭,后世身命断灭,所以说非有非无彼般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乃往過去有王名鏡面,時,集生盲人聚在一處,而告之曰:『汝等生盲,寧識象不?』對曰:『大王!我不識、不知。』王復告言:『汝等欲知彼形類不?』對曰:『欲知。』時,王即勅侍者,使將象來,令眾盲子手自捫象。中有摸象得鼻者,王言此是象,或有摸象得其牙者,或有摸象得其耳者,或有摸象得其頭者,或有摸象得其背者,或有摸象得其腹者,或有摸象得其䏶者,或有摸象得其膊者,或有摸象得其跡者,或有摸象得其尾者,王皆語言:『此是象也。』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过去有位国王名叫镜面,他召集了一群天生眼盲的人,问他们:你们这些盲人,知道象是什么样子吗?众人回答:大王,我们不知道。国王又问:你们想知道象的形态吗?众人回答:想知道。于是国王命令侍从牵来大象,让盲人们亲手触摸。有人摸到象鼻,国王说这就是象;有人摸到象牙,有人摸到象耳,有人摸到象头,有人摸到象背,有人摸到象腹,有人摸到象腿,有人摸到象腰,有人摸到象足,有人摸到象尾。国王每次都告诉他们:这就是象。
「時,鏡面王即却彼象,問盲子言:『象何等類?』其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轅,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頭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得象䏶者,言象如樹,得象膊者,言象如柱,得象跡者,言象如臼,得象尾者,言象如絙。各各共諍,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爾,云云不已,遂至鬪諍。時,王見此,歡喜大笑。
这时,镜面王让人牵走大象,问盲人们:象是什么样子的?摸到象鼻的说象像弯曲的车辕,摸到象牙的说象像杵,摸到象耳的说象像簸箕,摸到象头的说象像鼎,摸到象背的说象像山丘,摸到象腹的说象像墙壁,摸到象腿的说象像树,摸到象肩的说象像柱子,摸到象脚的说象像石臼,摸到象尾的说象像绳子。众人互相争论,各执己见,这个说对,那个说错,争执不休,最后竟打斗起来。国王见此情景,开怀大笑。
「爾時,鏡面王即說頌曰:
这时,镜面王立刻说出偈颂:
「『諸盲人群集,於此競諍訟,
象身本一體,異相生是非。』」
一群盲人聚在一起,
争论不休各执己见,
大象本是完整一体,
却因各触不同部位而争论是非。
佛告比丘:「諸外道異學亦復如是,不知苦諦,不知習諦、盡諦、道諦,各生異見,互相是非,謂己為是,便起諍訟。若有沙門、婆羅門能如實知苦聖諦、苦習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彼自思惟,相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師,同一水乳,熾然佛法,安樂久住。」
佛陀对比丘们说:那些外道和其他学派的修行者也是如此,他们不了解苦的真谛,不了解苦的起源、灭尽和解脱之道,各自产生不同的见解,互相否定,认为只有自己正确,于是引发争论。如果有出家人或婆罗门能够真实了知苦的圣谛、苦的起源圣谛、苦的灭尽圣谛、苦的解脱之道圣谛,他们就会自我反省,彼此和睦相处,同一种领受,同一位导师,如同水和乳交融一般,使佛法兴盛,长久安稳地流传下去。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若人不知苦,不知苦所起,
亦復不知苦,所可滅盡處,
亦復不能知,滅於苦集道,
失於心解脫,慧解脫亦失,
不能究苦本,生老病死源。
若能諦知苦,知苦所起因,
亦能知彼苦,所可滅盡處,
又能善分別,滅苦集聖道,
則得心解脫,慧解脫亦然。
斯人能究竟,苦陰之根本,
盡生老病死,受有之根原。
若人不知苦,不知苦从何生,
也不知苦灭处,
更不知灭苦之道,
便失去心解脱,亦失慧解脱,
不能彻知苦本,不明生老病死之源。
若能真实知苦,知苦生起之因,
亦知苦灭之处,
又能善解灭苦圣道,
则得心解脱,亦得慧解脱。
此人能彻知,诸苦积聚之根,
断尽生老病死,永绝轮回之本。
「諸比丘!是故汝等當勤方便思惟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
比丘们!因此你们应当精勤修习,思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