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維摩詰經
佛又告诉文殊师利:你去维摩诘那里探望病情。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那位维摩诘虽是居士,却深入佛法精要,德行极为纯厚,以无碍辩才安立正法,智慧不可称量,一切菩萨修行法门全都知晓,诸佛秘藏之处无不能入,调伏众魔皆以德行,善用权巧智慧非为虚名。然而他仍寻求依止佛陀而住,正是为了在此过程中广度十方众生。这时,所有菩萨、大弟子、帝释梵王及四天王皆心生念想:今日能听闻文殊师利与维摩诘二位共同论法,岂不是圆满具足的大道演说!当即有八千菩萨、五百弟子、百千天人同心欲往。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及诸天人眷属围绕,一同进入毗耶离大城。
长者维摩诘心中思量:今日文殊师利与大众一同前来,我当显现空寂之室,令所有座位合为一处,以患病之身卧床相迎。文殊师利进入屋内,见其居室空无一物,唯置一床。维摩诘说道:有劳文殊师利远来,久未谋面,今日屈尊相见。
文殊师利问道:居士啊,您忍受这样的疾病痛苦,可会减轻而不会加重吗?世尊殷切问候,您身体可稍觉轻安,能稍作活动吗?这病是因何而起?已患多久,何时能痊愈?
维摩诘说:这病由来已久。由于愚痴和贪爱,我的病便产生了。因为一切众生病,所以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我的病就痊愈了。为什么呢?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才示现生死疾病;若使一切众生都得离病,菩萨就不再有病。譬如长者有一子得病,因为孩子生病,父母也跟着生病;孩子病愈,父母也就康复。菩萨也是如此,对一切众生爱护如子。众生病,我就病;众生不病,我就不病。又说:菩萨的病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菩萨的病,是建立在慈悲心上的。
文殊师利说:为何空无供养?
维摩诘说:一切佛土与此舍宅,皆是空性如虚空。
又问:什么是空?
空即是空。
又问:一法为空,作何理解?
回答说:空性本无所得,故名为空空。
又问:虚空又是谁所造?
回答说:所谓思想者,也是空无自性的。
又问:空应当从何处寻求?
回答:空性应当在六十二种邪见中去寻求。
又问:"六十二种邪见应从何处寻求?"
应当在如来的解脱中寻求。
又问:如来解脱之道应当从何处寻求?
回答说:应当从众人的心意行为中去寻求。你所问的为何没有供养?其实一切魔众都是我的供养,那些执著转念之人也是我的供养。为什么呢?因为魔众的行为导致轮回生死,而生死正是菩萨的资粮;那些执著之人陷入各种邪见,菩萨却能在诸见中毫不动摇。
文殊师利问道:居士,你所患的病属于哪一类?
答言:善男子,我的病不可见。
又问:什么是病?是与身体相合?还是与心意相合?
答道:我病身合者,身体即地大;意合者,意识皆是虚幻之法。
又问:四大种——地大种、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各会引起什么疾病?
答:这种习性,是一切众生共有的。文殊师利,菩萨如何看待疾病的意义?又应当如何教导有疾菩萨修行?
文殊师利说:对于无常之身不取涅槃,常示现无欲;身处痛苦之中,不因涅槃安乐而欢喜;示现无常之身为众生引导;身虽空寂,不以永寂为究竟,而示现本有作为。恒常悲悯众生疾苦,不计自身病痛,以宿命智慧引导利益众生而无所迷惑,忆念善根修习清净,不希求果报,常行精进,作医王灭除众病,这就是菩萨能与病者相应相处的境界。
文殊师利又问:什么是菩萨患病时心意不散乱?
维摩诘说:菩萨患病时,应当明白这是从前未断除的业障所致,因执着欲望境界而生。这些病痛都源于虚妄分别,在尘劳中生起。再者,探病者对于疾病实相,终究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患病只是依托四大假合之身。而四大本无实主,所依托的也没有真实自我。疾病本空,既无所依也无所着。了知病根的人,必然精进修持,断除人我之见,观诸法如幻。此身本是因缘和合,法起则生,法灭则亡。诸法迁流不息,互不相念、互不相知,生起时不言我生,灭尽时不言我灭。了达法性的人,调伏心念而无所住着。若执着法相,所受果报终有尽时,已离病苦的人,我不如此。什么是断除病苦?即断除我作、非我作等二边分别。如何断除我作非我作?即自心远离贪欲。如何远离贪欲?即内心不染习气。如何不染习气?即平等不动,无可动摇。什么是平等?即我与涅槃平等不二。为何如此?因为二者皆空。什么是空?言说即是空。凡圣道果,皆从平等中成就,疾病也不例外。什么是所受亦空?即了知苦受本空,不执着痛觉,通达真实边际,如是观待苦乐二受。菩萨已度一切恶道,常怀大悲亲近众生,为众人开示自省法门,观察病因而不坏法性,不除病本所依,了达根源而善巧说法。什么是病本?即最初未起之因。未炽然者即是病本。什么是未起?即三界中本无所起。如何了知无所起?即止息妄心。止心者,因无所可得,并非本无。为何不得?因内见外见皆不可得。文殊师利!患病菩萨心不散乱,虽现老死相而觉悟实相。若非如此,所修善法不得真实利益。譬如战胜怨敌方显勇猛,菩萨亦当超越老死之苦。菩萨患病时,应如是观:我此病痛非真非有,众生病痛亦复如是。如是观察,不堕邪见,生起大悲,为除众生苦恼,契合佛道而生悲心。何以故?若菩萨堕邪见,则大悲有量;不堕邪见者,大悲无量。菩萨不为业力所生,为解脱故示现受生,为度脱故而现病苦,为解脱故而受此身。能为众生演说佛法,是菩萨本愿。如佛所言:自求解脱不解他缚,不得究竟;自度度他,方为圆满。故解脱菩萨心无系缚。什么是系缚?什么是解脱?菩萨以禅定调伏我执,以正道约束自我。所谓系缚,是菩萨善巧示现五道而度众生。菩萨不以权智为缚,运用权智即是解脱。智慧不执着权巧是缚,智慧善用权巧是解。什么是无权执智缚?即虽修空、无相、无愿法门,却不庄严佛土度化众生。什么是行权执智解?即广修相好庄严佛土,同时彻悟空、无相、无愿法门。什么是智不执权缚?即执着修行功德,希求果报。什么是智而执权解?即断除修行执着,广植德本而回向众生。患病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名智慧;虽受病苦,不为自了而勤修善法利乐有情,是名权巧;知病苦与众生同体,业障非今始有,观察本源,是名智慧;虽患病痛,不取涅槃,发起大悲,是名权巧。文殊师利!患病菩萨心不散乱,亦不高慢。何以故?高慢是凡夫法,卑下是二乘法。菩萨住于中道,无所执着;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处生死而不染着,是菩萨行;观涅槃而不取证,是菩萨行;经历四魔而超魔境,是菩萨行;广学多闻应机说法,是菩萨行;观四谛而不着谛相,是菩萨行;证无生而不畏深法,是菩萨行;顺缘起而离诸邪见,是菩萨行;处众中而无希求心,是菩萨行;独居静处不灭心智,是菩萨行;游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行空无相而广修众善,是菩萨行;修六度而普度众生,是菩萨行;具神通而不尽诸漏,是菩萨行;修佛道而不入小乘,是菩萨行;以止观知魔事而不坏魔业,是菩萨行;示现声闻缘觉行而不毁佛法,是菩萨行。说此法时,八千天人发无上菩提心,文殊师利童子心生欢喜。
贤者舍利弗心想:没有座位,这些菩萨大弟子们该坐在哪里呢?
维摩诘知道他的心意,便对他说:贤者啊,你是为佛法而来,还是为求床座而来?
舍利弗说:居士,我为求法而来,不是为了利养安乐。
维摩诘说:是的,舍利弗!追求佛法的人,不会贪恋身体性命,何况床座。是的,舍利弗!追求佛法的人,不求色、受、想、行、识,不求五阴、六种、诸入,不求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的,舍利弗!追求佛法的人,不执着于求佛,不执着于求法,不执着于求僧众。再者,舍利弗!追求佛法的人,不以求苦为知,不以求断习为证,不以求尽证为道。为什么呢?佛法本无放逸,若有放逸之法,应当知苦断习,应当尽证至道;这样的求法者,实际无所求于放逸。舍利弗!法本无尘,离开淫尘,染污者即堕边际;这样的求法者,实际无所求于淫乐。舍利弗!法本无疆界,执着疆界者则有分别;这样的求法者,实际无所求于疆界。法本清净,执着不净者于法有取有舍;这样的求法者,实际无所求于取舍。法本无巢窟,执着法者即为有窟;这样的求法者,实际无所求于巢窟。法本无妄念,执着妄念者则为坚固识;这样的求法者,实际无所求于妄念。法本无漏,执着流法者与一切相近;这样的求法者,实际无所求于一切。法本无见闻、无念、无知,于法有见闻念知者即为分别;这样的求法者,实际无所求于见闻。因此,舍利弗!求法者,于一切法皆无所求。说这话时,五百天人得法眼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