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論曰:已說無垢諸佛功德,次說諸佛如來作業。彼諸佛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教化眾生應知。此依略說有二種法自然而行。以是義故,依諸佛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常作佛事故,說六偈:
於可化眾生, 以教化方便,
起化眾生業, 教化眾生界。
諸佛自在人, 於可化眾生,
常待處待時, 自然作佛事。
遍覺知大乘, 最妙功德聚,
如大海水寶, 如來智亦爾。
菩提廣無邊, 猶如虛空界,
於無量功德, 大智慧日光,
遍照諸眾生, 有佛妙法身,
無垢功德藏, 如我身無異。
煩惱障智障, 雲霧羅網覆,
諸佛慈悲風, 吹令散滅盡。
此六行偈義,以十四偈略釋應知。偈言:
以何等性智, 何者何處時,
作業無分別, 是故業自然。
以何等根性, 諸眾生可度,
以何等智慧, 能度諸眾生。
又以何者是, 化眾生方便,
眾生以何處, 何時中可化。
進趣及功德, 為果為攝取,
彼障及斷障, 諸緣不分別。
進趣謂十地, 功德因二諦,
果謂大菩提, 攝菩提眷屬。
彼障謂無邊, 煩惱及習氣,
斷障謂大慈, 及大悲心等。
是名一切時, 常種種因緣,
如是等六處, 次第說應知。
如大海水寶, 空日地雲風,
諸地如大海, 智水功德寶,
菩提如空界, 廣無中後邊,
為利益眾生, 二種業如日。
能悉遍照知, 一切眾生界,
皆有如來性, 如地中伏藏。
猶如彼大地, 體安固不動,
為利益眾生, 見彼我無別。
客塵煩惱等, 本自無體性,
一切皆虛妄, 如雲聚不實。
起大慈悲心, 猶如猛風吹,
煩惱智障盡, 如彼雲聚散。
化事未究竟, 故常在世間,
從本際以來, 自然不休息。
問曰:如向所說諸佛如來不生不滅,若如是者即無為法,無為法者不修行業。云何自然不休息常教化眾生事?答曰:為示現彼諸佛大事斷諸疑惑,是故依彼不可思議無垢清淨諸佛境界示現大事。故以譬喻說一行偈:
帝釋妙鼓雲, 梵天日摩尼,
響及虛空地, 如來身亦爾。
依此一行修多羅攝取義,偈九種譬喻。自此以下廣說餘殘六十六偈應知。又復依彼廣說偈義,九種譬喻略說彼義。及以次第廣說如來無上利益一切眾生修行究竟,以十九偈解釋應知。偈言:
遠離一切業, 未曾見有果,
為一切疑人, 除諸疑網故,
說九種譬喻, 彼修多羅名,
廣說此諸法。 彼修多羅中,
廣說九種喻, 彼名智境界。
快妙智莊嚴, 有智者速入,
具足佛境界。 說彼天帝釋,
琉璃鏡像等, 九種諸譬喻,
應知彼要義, 見說及遍至。
以離諸相智, 身口意業密,
大慈悲者得, 離諸功用心,
無分別寂靜, 以智故無垢,
如大毘琉璃, 帝釋等譬喻。
智究竟滿足, 故究竟寂靜,
以有淨智慧, 是故無分別。
為成種種義, 故說釋等喻,
為成彼義者, 說九種見等。
離生離神通, 諸佛現是事,
是名為略說, 種種義譬喻。
先喻解異後, 後喻解異前,
佛體如鏡像, 如彼琉璃地。
人非不有聲, 如天妙法鼓,
非不作法事, 如彼大雲雨。
非不作利益, 而亦非不生,
種種諸種子, 如梵天不動。
而非不淳熟, 如彼大日輪,
非不破諸闇, 如彼如意寶,
而非不希有, 猶如彼聲響,
非不因緣成, 猶如彼虛空。
非不為一切, 眾生作依止,
猶如彼大地, 而非不住持,
一切種種物, 以依彼大地,
荷負諸世間, 種種諸物故。
依諸佛菩提, 出世間妙法,
成就諸白業, 諸禪四無量,
及以四空定, 諸如來自然,
常住諸世間, 有如是諸業,
一時非前後, 作如是妙業。
CBETA 编码:T161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