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功德品第九
论曰:前文已阐述无垢真如法身,现当说明依止此无垢真如法身所具足的一切功德。犹如摩尼宝珠恒常不离光明形色等相,如来法身所含无量无边、自性清净无垢的功德亦是如此。基于这一要义,关于佛功德之阐述,接续宣说两首偈颂:
自利也利他, 第一义谛身, 依此真谛身, 有此世谛体。
果远离淳熟, 此中具足有, 六十四种法, 诸功德差别。
这首偈颂要表达什么含义呢?偈中说:
在自身证悟中, 安住并弘扬诸佛法, 因此摄受第一身, 为教化众生而安住。
一切如来世尊, 皆具世间真理体, 佛陀无量功德, 初身总摄应知晓。
十力与四无畏, 大丈夫三十二相等, 此等受乐果报体, 皆属第二佛身摄。
这首偈颂阐明什么意义?阐明佛所具有的十力等六十四种功德。如何得知这些?依据其含义,简略地说有以下两首偈颂:
佛力的金刚杵,击破愚昧者的障碍, 如来无所畏惧,在众人中如同狮子, 如来独有的法门,清净如同虚空, 就像水中的月亮,众生有两种见解。
以下功德品中剩余的论偈,依照这两首偈颂的次序,依次展示如来十力等六十四种功德,具体内容应如《陀罗尼自在王经》中所广泛阐述的那样理解。首先依据十力,故说两首偈颂:
知晓因果真伪的果报, 业力及于诸根, 本性信念达到究竟之道, 远离烦恼的各种禅定。 忆念过去世的种种, 天眼寂静的智慧, 如此等种种语句, 宣说如来十种力之名。
又根据四种无畏,说三首偈颂:
真实觉悟一切法,断除种种障碍道, 宣说无漏解脱法,此即四种无畏力。 于所知境得究竟,自知亦能令他知, 非是阻碍圣道者,自觉觉他无畏惧。 证得殊胜妙果报,自得亦能令他得, 宣说自他二利谛,此即诸处无畏心。
又根据十八种不共佛法,而说出八首偈颂:
佛没有过失也无争执,没有妄念等错误, 没有散乱不定之心,没有种种杂念, 无需刻意守护心念,愿力精进永不退转, 正念智慧与解脱,知见等皆不退转。 一切业行以智慧为本,了知三世无障碍, 佛具十八种功德,以及其余未说者。 佛身口无过失,若他人来破坏, 内心无动摇之相,非刻意舍弃之心。 世尊愿力精进,正念清净智慧解脱, 知见恒常不失,示现可知之境。 一切诸业行为,以智慧为本辗转相续, 三世无障碍,广大智慧之行恒常。 此名为如来本体,与大智慧相应, 觉悟那无上菩提,最殊胜微妙之法。 为一切众生,转动大法轮, 无畏殊胜妙法,令他们获得解脱。
根据三十二种大人相,宣说十一首偈颂:
足底平坦丰满,具足千辐轮纹, 脚跟圆润高起,犹如鹿王足踝。 手足柔软细腻,手指纤长优雅, 指间有蹼相连,如鹅王般圆满。 臂肘上下匀称,两肩前后平直, 左右皆圆满相,站立手能过膝。 如马王阴藏相,身躯挺拔庄严, 仿佛尼拘陀树,七处充满丰盈。 上身如狮雄健,威德坚固无比, 堪比那罗延天,身色清净光鲜。 肌肤柔软金色,细腻紧密平滑, 每一毛孔生毛,细柔向右旋转。 周身光明环绕,头顶高显庄严, 颈项如孔雀王,下颌方正似狮。 发色纯净金黄,犹如帝释宝冠, 额间白毫放光,面容清净明朗。 口中四十牙齿,二牙洁白胜雪, 齿列紧密平整,内外晶莹透亮。 音如迦陵频伽,妙声深远悠扬, 所食喉间显现,能得上妙滋味。 舌头广长柔软,双眼湛蓝清澈, 眼帘低垂如牛,功德似莲芬芳。 如是世尊具足,三十二种妙相, 一一清晰分明,全身无可挑剔。
此佛的十种力量、四种无畏、十八种不共法以及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简略汇集在一处,称为六十四种功德应当知晓。偈颂说:
六十四种功德, 修行之因及果报, 每一种各有差异, 宝经依次解说。
这首偈子说明什么含义?先前讲到诸佛如来六十四种功德的因果差别,应按照这个顺序在《宝女经》中详细了解。此外,依据这四处内容,依次有四种比喻:金刚杵、狮子王、虚空喻和水月等,共九行偈颂。根据这九首偈颂,简要概括为:
无心冲破无慈念,不与他者共无念, 故说金刚狮子喻,亦如水中月影现。
又根据十力金刚杵的比喻,说了两首偈颂:
因果正确与否的果报, 众生的各种信根, 种种修行道地, 超越宿命差别。
天眼通与漏尽通等, 佛力如金刚杵, 能刺破、粉碎、摧毁 愚痴的铠甲、高山、城墙、大树。
这首偈子表达了什么含义?简略地用偈颂来说:
诸佛如来具六力,次第涵盖三与一, 所知境界离定障,亦无其余垢染蔽。 譬如能破散截物,铠甲城墙及巨树, 既极沉重又坚固,始终不可被摧毁。 如来十力亦如是,犹如金刚不可坏, 是故称之为金刚杵。
又根据四种无畏如狮子王的比喻,说了两个偈子。
譬如狮子王,百兽皆敬畏, 常居山林中,无畏诸兽扰。 佛陀亦如是,安住众生间, 无惧亦安稳,坚定勇猛行。
这首偈子表达了什么含义?简略地用偈颂来说:
知晓病苦知其因,远离那苦的根源, 宣讲圣道妙药方,为令病苦永寂灭。
远离一切怖畏惧,安住威猛奋迅城, 佛陀如王处众中,无畏犹如狮子王。
因彻知一切法故,故而能安住善地, 于一切处无所畏。远离愚痴凡夫众, 二乘及清净境界,因见我身无等伦, 于一切法境界中,心常安定坚固住。
为何名为奋迅者?超越无明住地故, 自在无碍境界处,是故名为奋迅城。
又根据十八不共法的虚空譬喻,宣说三首偈颂:
地水火风等,这些现象在空性中都不存在, 各种形色中也无,虚空无有障碍之法。 诸佛无有障碍,如同虚空之相, 如来在世间,如同地水火风一般显现。 而诸佛如来,所具足的一切功德, 乃至没有一法,与世间其他存在相同。
这首偈子表达了什么含义?简略地用偈颂来说:
声闻与空行者,智者与自在主, 最上微妙法门,故显现五大。 众生所受用者,如地水火风, 超越世间出世间,故说虚空广大。 三十二种功德,皆依止于法身。 犹如世间灯芯,光明温暖及形色, 彼此相应无差别;如来法身亦如是, 一切圆满功德,皆平等无二。
又如依据三十二大丈夫相中水月比喻,而说二偈:
秋日晴空无云翳, 月轮映现天水间, 世间众生皆得见, 明月威光遍大千。
如来清净功德轮, 具足威德不思议, 佛子亲睹妙法身, 亦见如来功德体。
这首偈子表达了什么含义?简略地用偈颂来说:
佛有三十二种殊胜功德,见者皆心生欢喜, 依循法身、报身、化身这三种佛身而显现。 法身清净无染,超脱世间尘垢, 在如来的法轮之中,众生可见两种显现。
犹如清澈水面上,映现明月的倒影, 这三十二相,依托色身而得名。 如同摩尼宝珠,不离光明与色泽, 色身也是如此,不离这三十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