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大師遂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神會。大師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汝等各為一方師。吾教汝等說法,不失本宗。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於性相。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法對,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三科法門者,蔭、界、入。蔭,是五蔭;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何名五蔭?色蔭、受蔭、想蔭、行蔭、識蔭是。何名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何名十二入?外六塵,中六門。何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何名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門、六塵。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思量即轉識,生六識,出六門、六塵,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惡用即眾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
大师于是叫来弟子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说:你们十个人上前来,你们和其他人不同,我圆寂后,你们各自成为一方的导师。我现在教你们说法,不偏离本门宗旨。要运用三科法门和三十六对概念,出入都要脱离两边,讲解一切法义时不可离开性相。如果有人请教佛法,回答要成双成对,都要用相对法来应对,来去互为因果,最终连对立二法也要消除,再没有可执着之处。所谓三科法门,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八界指六尘、六根、六识。十二处指外六尘和内六根。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法性生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是六根与六尘的作用。自性包含万法,称为藏识。思虑活动就是转识,产生六识,通过六根接触六尘,这三个六合为十八。由于自性偏离正道,就会产生十八种邪见;若自性归于正道,就生起十八种正见。起恶用就是众生,起善用就是佛。这些作用源于何处?都源于自性。
CBETA 编码:T200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