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淺解
○法會因由分第一
此分敘說法聚會因緣之所由起。考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凡說十六會,此則五百七十七卷給孤園第二處第九會也。按前此佛在鹿野苑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恐人遂著有相,因於般若會上闡無相正宗,要人見性成佛,不許向心外一絲著取。所以掃求佛相,埽取菩薩相,埽能度生相,埽泥言說相,埽著修行相,而併不生斷滅相。空而不空,有而非有,見性如如,法會大事畢於斯矣。
这段文字讲述法会因缘的由来。查考《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共说十六会,这是第五百七十七卷祇树给孤独园第二处第九会。此前佛在鹿野苑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担心人们执着于有相,因此在般若会上阐明无相的正法,要人见性成佛,不许向外求取一丝一毫。所以扫除求佛相、扫除取菩萨相、扫除能度众生相、扫除执着言说相、扫除着修行相,同时也不生断灭相。空而不空,有而非有,见性如如,法会的大事就在这里完成了。
(佛有大弟子阿難.迦葉二人,共述此經。其言曰:)如是(經之所言,乃)我(親)聞(之於佛者,彼)一時(也)。佛在舍衛(波斯匿王之)國(城外有太子)祗(陀所施之)樹,給孤獨(長者須達拏所買之)園(內建精舍,請佛說法。佛)與(得道深者)大比丘(之徒)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在焉。於)爾(之)時,(佛為)世(界之)尊(當將午)食時,著(僧伽之大)衣,持(四天王所獻之)鉢,(往)入舍衛大城(向人家)乞食。
佛有两位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共同讲述这部经。他们说:这是我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当时,佛作为世间至尊,在中午时分,披上僧衣,拿着四天王所献的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不擇貴賤,作平等觀),次第(而)乞(乞食)已(竟),還至本處(園中,將乞來之食,各)飯食訖,收(其)衣鉢,洗(其跣)足已(畢,乃)敷(陳高)座而(結跏趺以)坐(於是可以隨宜明道矣)。
在城中不分贵贱,平等看待。依次乞食完毕,回到原处。吃完饭,收起衣钵,洗好脚,便铺好高座,盘腿而坐。
釋 佛滅度時,阿難啟請:一切經首當置何語?佛命置如是我聞四字為句。
佛祖涅槃时,阿难请示:每部佛经开头应该写什么话?佛祖吩咐在经首放上"如是我闻"四个字。
佛者,梵云婆伽婆,唐言覺,自覺覺他,周遍法界。
佛陀,梵语称为婆伽婆,汉语意为觉者,自己觉悟也能觉悟他人,遍及一切法界。
舍衛國有一長者,名須達拏,常周給孤貧煢獨,因有是稱。彼欲卜勝地供佛,惟祗陀太子園方廣莊嚴,往問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我當賣之。須達拏運金側布,八十頃園並滿。太子不受,因同建精舍,故統明祗樹給孤獨園。
舍卫国有一位长者,名叫须达拿,经常救济孤儿、穷人和孤独无依的人,因此得到这个称呼。他想选择一块好地方供养佛陀,只有祗陀太子的花园宽广庄严,就去询问太子。太子开玩笑说:如果用黄金铺满园子,我就卖给你。须达拿运来黄金一块一块地铺,八十顷大的园子全都铺满了。太子不肯收钱,于是两人一起建造精舍,所以总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梵云比丘,此云乞士。乞法以明己之心,乞食以種人之福。
梵语称为比丘,汉语称为乞士。乞求佛法以明心见性,乞讨食物以培植他人福德。
佛為三界之尊,故稱世尊。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佛是三个世界中最尊贵的存在,因此被称为世尊。三个世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