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精舍中。当时在场的有许多大菩萨,他们安住于不退转的十地境界,十种波罗蜜都已圆满修成;还有许多大比丘,都是阿罗汉,烦恼已断尽,不再有困扰,已获得自身利益,内心完全解脱、智慧完全解脱;还有无量无数的众生,他们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
这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法会中这样想道:现在法会中的这些众生,贫穷孤苦无依无靠,在生死轮回中沉溺于爱欲之河;他们想要到达解脱彼岸,为了听闻佛法,渴望见到世尊寻求无上智慧,却都没有能力做到。
这时,慈氏菩萨为了请教深奥的义理:一切众生如何发起菩提心坚定求佛,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不疲倦?如今世尊的教法深广难解,经文语句巧妙圆满,开示众生因果差别,希求快速证得无上菩提。于是弥勒大菩萨生起这样的心念,随即从座而起,整理衣袍,调伏六根,身口意业皆得清净——他那六根由百福所生,具足八十种好庄严妙相,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圆满,以般若波罗蜜等百千万种光明庄严其身,令一切众生瞻仰不厌,已接近无上佛果——以这样的庄严身相来到佛前,五体投地礼拜佛足,又以无量功德庄严之手,如新开莲花般合掌恭敬,向佛启请:如来世尊能在一念中了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之心。或有众生因请法而得清净心,或有众生蒙佛授记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或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记。为此缘故向如来请教,恳请世尊分别解说。世尊现在是三世众生的依怙之主,或有众生修行大乘心地柔和。唯愿世尊慈悲垂念,将甘露法味平等施予。如何使众生趣向大涅槃安稳正道?这些众生应当如何修行,才能于一切智得不退转?如何圆满布施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这般若波罗蜜多与前五种波罗蜜多为母子关系,应当如何修习才能圆满?这些大愿如何显发?众生如何修习才能到达涅槃彼岸?唯愿世尊分别解说,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令得法喜。
那时世尊赞叹慈氏菩萨摩诃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现在能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询问这甚深法义,劝导众生修习善业;常为众生精进修持;你现在一心为众生断除束缚勤求正法;你现在以大慈悲心,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圆满六波罗蜜法海;你现在已临近菩提道场涅槃彼岸。如同晨星隐没后旭日升起,你也将如此,成为佛日。现在你当专心谛听,善加思惟。我将为你详细开示这甚深法义。
譬如智者善加思惟,观察生死险道中,最可怕莫过于无所依靠。就像大海航船没有船长,船上众生多遭漂流沉溺,被汹涌浪涛颠覆淹没,常有种种灾难忧患,急需寻求吉祥无上的船师作为依怙。又比如众生在生死中常怀恐惧,总想寻找有威势者作为依靠,以免遭怨敌伤害。即使怨敌力大凶猛,若能依附王者,怨敌便不敢加害;怨敌见到所依威势,还会永远舍弃怨恨归顺正道。
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思惟:谁能做我的归依处,消除灾患获得安乐?他们寻遍三界五道——诸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众中,却找不到能作归依者。为什么呢?这些天众自身尚未解脱生死束缚,仍被烦恼系缚流转三界,被无量无边众苦吞噬,常怀怖畏,被贪欲罗网缠缚,怎能做众生的归依处?诸天还常披甲胄与阿修罗战斗,心中充满怖畏,何况人类及其他众生。
如此观察三界六道,找不到能救度我者,因此应当归依佛法僧。除佛法僧外,再无能救护我者。一切众生若想求得无上正等正觉涅槃之乐,都应归依佛法僧宝。以此因缘令众生归依佛法僧。
那时弥勒大菩萨对佛陀说:世尊,什么叫做佛法僧三宝?怎样才是皈依?
佛陀告诉慈氏菩萨:佛宝有两种,一是佛身,二是佛德。所谓佛身,是指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些名号所代表的佛陀,在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中,不惜身命精勤修行六度万行,最终圆满成就。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降伏魔军断尽烦恼,获得一切智成就无上正觉,具足无量微妙功德,因此称为佛。
所谓佛德,是指佛身中具足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三解脱门、三示导、六神通、随心三摩地、四智、二智等功德。佛陀远离认知障碍,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消除一切习气,无需造作便能显现如如化用。无论远近都能自在往来无有障碍,甚至能将无量妙高山纳入一粒芥子中。这些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佛如来都圆满具足。佛陀的寿命可以从一劫延续到无量劫,自在无碍不被损减。能以神通力随意变现往来,毫无障碍。
诸佛世尊所经行的城市村落,都会预先放出微妙金色光明照耀该处。遇到这光明的众生,身体和心理的疾病都能痊愈:心火熄灭获得清凉,驼背者能伸直,跛足者能行走,盲人得见光明,聋者能听见声音,哑巴能开口说话。心绪紊乱者恢复正念,被鬼魅癫狂附体者都得痊愈。裸体者获得衣物,骄慢者生起谦卑,忧恼者心得安宁,迷路者找到正途,饥渴者得到饮食,囚犯获得解脱,恐惧者得到无畏。高低不平的山丘坑洼都会变得平坦如掌,低矮的门户自然高大,狭窄的道路变得宽广,市集里巷自然开阔,污秽之处顿时洁净,荆棘瓦砾悉皆消失。日光明朗却不炎热,香风和畅无有尘埃。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等鸟类发出美妙音声;象马牛羊等动物各出本音声调和谐;箜篌箫笛等乐器不鼓自鸣。还有种种奇妙神通变化,日日不同越发殊胜,这都是如来威神之力所致。
若有众生疑惑佛身与佛德是一是异,应当这样解释:佛与功德非一非异。譬如油灯,灯炷与火光非一非异,离开灯炷就没有光明。如果说光明能离开灯炷,那么光照之处都应被烧毁。佛身功德也是如此。这微妙身是佛功德的无漏法身,是自他受用的平等所依。但这佛身也不是实体,离开此身也没有别的法身。若是实体,就与外物一样具有四大形相。因此佛身非相亦非无相。若非相则等同虚空,虚空之性恒常不变。佛性本自清净无染无着,深不可量永不改变,难解难知微妙寂静,具足无边真实功德超越一切戏论。唯有佛陀能证知,非他人所能及,也无法用比喻衡量。
慈氏当知,此身即是过去现在未来恒河沙数诸佛法身之相。佛报身是指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成就的无边真实功德,常住不变具足诸根相好,智慧光明遍满法界,皆从出世无漏善根所生,超越世智不可思议。为成熟有情而显现此相,演说无尽法门利益无边众生。慈氏当知,这就是如来报身的圆满显现。
化身佛是为度化众生而应机显现的无量化身。或在地狱现身救度受苦众生,引导正法令生善心,得生人天享受快乐,对佛法生信得圣道果;或在饿鬼道现身,令离饥渴逼迫,教化正法得生人天;或在畜生道现种种身,如金翅鸟、龙、狮、象、马等形,令众生停止互相残害生起慈心,归信三宝得生人天;或在无佛法处建立正法,令众生剃度受戒成为比丘、居士等,建立僧团护持正法,安立无量众生证人天涅槃;或在天道教化令离五欲,发菩提心证涅槃果;或在人间示现降生王宫,出家成道转法轮,放光利益众生,或示现涅槃。这些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都是如来自在神力所现。这就是三身,体性无二无别。
这时世尊告诉慈氏大菩萨说:善男子,你怎么想?如果有善男子、善女子归依佛,应当归依诸佛清净的法身。如果想求佛法身,应当这样发大誓愿:愿我和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这样的功德法身。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因为佛的应身刹那变化,化身佛很快进入涅槃,而功德法身永远清净常在,所以要归依清净法身。归依法身,就是归依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如果我舍弃众生自己证入涅槃,就等于承受地狱之苦;如果和众生一起解脱,即使身处地狱也和涅槃没有差别。因此要让众生归依佛法身,证得涅槃之乐,最终达到如如不动的本体,没有增减。这样的法身才是真正的安乐,所以只叫众生归依佛法身。
此外,弥勒!什么称为清净法宝?所谓法宝也有三种。是哪三种?第一法宝就是涅槃甘露解脱,以常乐我净为体性,能灭尽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什么是生苦?就是依赖父母交合之时,不净种子处于母胎中,业力如风持护历经九月,住在黑暗中没有光明,夹在生脏熟脏之间充满污秽不净,八万种虫混杂其中,呼吸出入随母体而行,口不能言、眼不能视,饥渴寒热等种种痛苦逼迫身心。这些痛苦无量无边,令众生不得自在,所以称为生苦。虽然受这苦却有一好处:一切怨敌不能见到,也不能说是非过错。无上涅槃安乐法中没有这样的苦。什么是老苦?就是众生从少到老岁月变迁,原本充实的身体渐渐损减——筋骨衰弱行动颤抖,头发变白面生皱纹,眼耳昏花,牙齿脱落,容貌丑陋,身形佝偻被人厌恶轻视,说过的话转眼就忘——反而把这身躯当作重担。比如点灯,油尽灯枯很快熄灭。衰老也是如此,壮年精气耗尽就快死亡。又像苏莫遮帽遮盖人脸,让看见的人都来戏弄。衰老这顶苏莫遮帽也是这样,走遍城乡各处,所有众生戴着衰老帽被人嘲笑。因此衰老是大苦,除非死亡降临无药可治。虽然受衰老苦却不厌恶,反而祈求神灵但愿长寿。无上涅槃安乐法中,没有这种老苦。什么是病苦?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不调互相侵害,种种痛苦聚集在身上,一切众生不论老少都会经历。原先舒适的安乐、美妙的五欲享受,金银珍宝、家族眷属,全都得舍弃。所有嘱咐教导,亲友子女都不听从,而往日的仇人假装来亲近。这样的病苦无人愿求,由此可知病是大苦。安乐涅槃无上法中,清净寂然没有这种病苦。
再有,慈氏,什么是死苦?就是说众生气息断绝、意识消失,失去所有知觉,一切痛苦没有超过死苦的。生老病苦在五道轮回中或有或无,而这死苦是一切众生共同经历的。好比贫穷能剥夺荣华,怨恨能破坏亲情,死苦来临不分老少、愚智、贵贱,全部剥夺。舍弃这个身体后,进入黑暗之处,衣服卧具一切财宝都用不上。赤身独行又无同伴,钱财救不了命,哭诉无门。可叹无常如此凶残,极其可恶不分仇敌亲人,三界众生无法逃脱,都被死亡收割无人能救。即使转轮圣王、那罗延大力士也被它擒获,可知死苦无量无边。由此看来死亡是大苦。在解脱涅槃的至高境界里,寂静安乐没有这种死苦。就像有人被激流冲走,爬上高山才得脱险。众生也是这样,常被生死洪流裹挟,登上涅槃之山才能远离生死恐惧。又如天降甘霖消除毒热尘埃,百姓安乐身心清爽,草木繁茂果实累累。如来法雨也是如此,能消除一切烦恼热毒,众生安乐解脱清凉,滋养一切纯净善根,结出果实证得涅槃。因此缘故,诸佛世尊舍去无常之身,证得涅槃极乐。
这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用偈颂说道:
如来妙体即是法身,清净解脱与真谛无异,如同太阳与光芒永不分离。如来功德即是涅槃,真我与佛陀本无差别,这是一切众生最终的归宿。生死与涅槃本质相同,其性不坏亦无造作,染净之性原本无二,唯有佛陀能彻底明了。众生皆具如来藏,因此三宝显现于世间,一切众生皆能证入佛智,因为自性清净无有差别。佛与众生本性无别,凡夫妄见差异而圣者了知无别,一切众生本自清净,三世诸佛共同宣说。其性染净本无差别,众生与佛并无不同,空性遍满十方无有分别,心性平等也是如此。譬如一切众生界,都在虚空中经历生灭,诸根生灭也是如此,处于无为界中亦然。譬如虚空不被火焚烧,生死不坏无为性,地水火风相互依存,虚空却无依靠之相。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是如此,恒常存在于业力烦恼之中,那些业力烦恼存在于何处?常驻于妄想无明之源。妄想之心又存在于何处?恒在无为清净心性之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假名安立,一切法性本无所住。业力烦恼相互依存如地与水,妄想转动犹如风,心性本净如同虚空,妄想依托虚空实无所有。烦恼业苦皆从妄想起,业苦又成为烦恼之因,惑业循环无有定所,无因无缘亦无聚集。无生无灭本性空寂,本体光明智慧清净,自性无生亦无变异,只是被烦恼无明尘垢所覆。如同眼翳之人看见两个月亮,众生执著二相也是如此,烦恼犹如众多蜜蜂,蜂蜜则比喻如来藏。这蜜被众蜂围绕,智者能护身取蜜,以无相六度为方便,最终证得法界身。譬如五谷外壳未除,不能供人美味享用,菩萨烦恼之糠未除,不能施予众生甘露之饭。行人遗失宝物落入污秽之处,纵经万年也不会损坏污染,天眼看见宝物所在,收取洗净随意使用。佛陀见众生本性无二,为除烦恼污秽,以大乘甘露为水,洗净尘劳佛性显现。譬如新生五谷嫩芽,说米有无尚未决定,佛性不离有无之中,唯有佛陀自证方能明了。法宝自性恒常清净,诸佛世尊如此宣说。客尘烦恼覆盖其上,如同乌云遮蔽日光,无垢法宝具足众德,常乐我净悉皆圆满。法性清净如何求得?以无分别智方能证得。譬如池水清净无垢,其中莲花美妙无染,如月蚀重现光明,又如皎日破云而出,无垢功德遍满庄严,涤除烦恼光明显现。
佛告诉慈氏:要知道第一法宝就是大智慧解脱法身。
还有,慈氏,你要知道第二法宝,就是戒、定、智慧这些殊妙的功德,也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这三十七种法门,是之前清净法宝的修行方法。为什么说是方法?因为修习这些法门就能证得那清净法身。你要明白这就是第二法宝。
再者,慈氏!什么称为第三法宝?就是过去无量恒河沙数诸佛世尊所说的正法,我现在也应当这样宣说,即八万四千微妙法门,调伏有缘众生令其成熟,并使阿难陀等大弟子一听入耳便能忆持,归纳为五部分:一是经藏,二是律藏,三是论藏,四是般若波罗蜜多藏,五是陀罗尼门。这五种法藏教化众生,随其根机而作开示。若众生乐于隐居山林,常处寂静修习禅定,就为他们说经藏。若众生乐于学习威仪护持正法,和合共住令法久住,就为他们说律藏。若众生乐于辨析法义分别性相,深入探究甚深义理,就为他们说论藏。若众生乐于修习大乘真实智慧,远离我法二执分别,就为他们说般若波罗蜜多藏。若众生不能受持经律论般若,或造作重罪——四重罪、八重罪、五无间罪、诽谤大乘经典、一阐提等种种罪业——为使其灭罪速得解脱顿证涅槃,就为他们说陀罗尼藏。这五类法藏,犹如牛乳、奶酪、生酥、熟酥及醍醐——经藏如乳,律藏如酪,论藏如生酥,大乘般若如熟酥,总持门如醍醐。醍醐滋味在乳酪酥中最为第一,能除众病,令众生身心安乐。总持门在经藏等法门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再有,慈氏!我涅槃后,让阿难陀受持所传的经藏,优波离受持所传的律藏,迦旃延受持所传的论藏,文殊菩萨受持所传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金刚手菩萨受持所传的深奥微妙总持法门。这些教法能消除众生生死烦恼的长夜黑暗,快速获得解脱。好比明灯能驱散黑暗使人看清道路,佛也是这样,点燃智慧火炬照亮众生十不善的黑暗,使人行善道。若有众生吝啬财物,听闻此法后便能布施穷苦;若有造恶业的众生,听闻此法后弃恶从善;若嗔恚者便能忍辱;懈怠者听闻后精进;散乱者听闻后得定;愚痴者闻法后生智慧,得智慧后都能回心修种种善;又有众生闻此法后,关闭恶道之门,开启涅槃之路,如同甘露证得解脱。要知道这就是第三法宝。这三法宝,一切众生都应归依无为法宝,一切法中最尊最胜莫过于无为。为什么呢?因它能在生死苦海中作渡船,能作众生的甘露良药,又是恒河沙数诸佛菩萨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所证之果。如此妙法功德圆满,因此归依无为法宝。若有众生受持经典应发愿:愿我归依此法宝。归依此法后,愿五道一切众生也发愿:我今归依。也让众生安住这功德法中,引入涅槃真实宝所。慈氏!要知道这就叫第三法宝。
再有,慈氏!什么叫做真实的僧宝?僧宝也有三种:第一是第一义僧:指的是诸佛圣僧依照佛法而住:无法看见、无法抓住、无法破坏、不能被烧毁损害、不可思议,是一切众生的殊胜福田。虽然是福田,却不接受任何供养,一切功德法永远不变。这就是第一义僧。
第二圣僧指的是:须陀洹向和须陀洹果,斯陀含向和斯陀含果,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辟支佛向和辟支佛果,以及八大人觉、三贤十圣。这些称为第二僧宝。
第三福田僧宝,指的是比丘、比丘尼等修行人。他们严守戒律,广学多闻,智慧深远,如同天上的如意树,能为众生提供荫凉庇护;又像在干渴荒芜的沙漠中遇到甘霖普降,及时满足众生的需求;也如同大海,蕴育一切珍宝。福田僧宝同样如此,能带给众生安稳快乐。
这些僧宝清净无染,能消除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黑暗,好比十五的满月光明,令一切众生仰望;又如摩尼宝珠,能满足众生所有善愿。这就是第三僧宝。
这三僧宝,一切众生如何归依?应当这样说:应当归依第一义谛的无为僧宝。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无为常住之僧。这僧宝是无漏无为、不变不异、自证之法,归依这样的无漏僧宝,能灭除众生一切痛苦。又愿众生,能获得这样的无漏功德,得到此法后,演说三乘法度脱众生。我所归依的佛法僧宝,不是因为畏惧三恶道的痛苦,也不是为了追求人天福乐,而是誓愿救度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这就叫作归依僧宝。
再者,慈氏啊!若有众生归依佛、法、僧三宝,应当发这样的心:如今我此身已得人身,脱离八种苦难,获得难得的人身,应当以善巧方便修习一切殊胜微妙的法门。若我违背这样的高尚誓愿,不求善法,便是自欺欺人。好比有人乘船入海,到达珍宝之地却空手而归。如此归依佛法僧三宝,若不能真正依止,后悔又有何用。明白这一点后,应当精进修行,速速成就善法。善法既成,过去所造罪业应当忏悔,使之消除。还要这样说:我自无始以来,因身口意所造罪业无量无边,皆由虚妄颠倒之心而起,特别是对父母、师长、佛法僧三宝等尊贵之境所造诸罪,如今皆诚心忏悔。又因两种事造下极重恶业,如须弥山高。哪两种?一是对亲人贪爱,二是对怨敌憎恨。在生死危难之际,这两类怨亲有情对我毫无利益。应当这样观察:他们与我终归磨灭,我又何必为此造罪。同时,对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所修善业,以及有学无学的独觉、声闻,佛及弟子一切贤圣,我皆随喜。再者,自无始以来,我在生死轮回中受五趣之身,无量怨亲对我未曾有丝毫利益,现在未来也不可能。我愿自受无始以来为怨亲所造诸罪,誓不连累一切众生。若我重病时,虽有亲人慈心照料,为我沐浴供养,医治疾病,但病痛之苦无人能代,何况未来生死大苦谁能救我?我此身现世尚且无依无靠,何况未来。我既如此,众生亦然,自他皆无所依,因此应当归依真实三宝。为何?因为三宝恒常不变。譬如智者于险难中,寻求有力者救护。众生亦如是,在生死险难中,唯有归依三宝为主,方能渡过生死大河。我若得度,亦将作为依怙,护佑一切苦难众生。能发如此大愿者,得大信心,于佛前长跪合掌,右肩袒露,如是归依佛法僧三宝。譬如世间贫贱之人,常遭轻蔑驱使,受人呵骂欺凌。被轻贱后,便会寻求尊贵有力之人作为依靠,从而免遭欺辱。众生亦如是,或生恶趣,或处人中,常被众苦逼迫,唯有归依三宝,方能解脱诸苦。归依三宝后,再发此愿:愿我救度一切众生,渡生死海,达涅槃岸,如大商主带领商人穿过荒漠险路至安稳处。三宝导师亦如是,引导有情度过生死长夜,到达大涅槃,得无畏乐。慈氏!当知发心修行大乘之人,应当如是归依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