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过去有法师解释偏正与兼带的关系时,主要是依据祖师本意。不是为了说明修行位次,也不是要涉及教理文句,而是直接阐明超越常规的玄妙宗旨。只说明当下体悟本性的境界,与古圣先贤的道法自然契合。
现在看到一些学人解释祖师的意趣,似乎有误解之处。我不免要略加说明其中差异,惭愧的是不能混淆其功用。有时借用位次来说明功用,有时借用功用来说明位次,缘由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临机应变,根据对方提问的来势,不辜负求法者的机缘。玄妙之处全在于恰到好处的表达。
正位看似偏离实则圆融。从偏离中辨别出圆融有两种含义:按位置区分说"正位看似偏离",是指不执着于外物。虽不执着外物却具备辨别能力,称为"正位看似偏离"。正中若不运用即为偏,完全运用即为圆,这是两种含义。问什么是完全运用?答:不愚钝的人才能领会。此境界若不明白,无论佛陀出世与否都是如此。所以千圣万圣都要回归正位来承担。另一种区分说:正中偏离却具足,这一境界最为重要不可动摇。
偏位虽偏亦具圆融两重含义。于因缘中体悟乃有言中无言。
依位次辨明:所谓"偏位虽偏亦圆两意",指妙用时不立确定相,若执定相则真性不得常用。
另作辨示:所谓"偏位虽偏亦圆",指妙用中无物可执、无境可触。此两重含义虽就作用阐明,然言语中不损真义,终究整日言说如同未说。
他时辨示:偏位实乃圆融,亦具足因缘中不染着之性。
有人从正位中来。这是无语中藏有语言 按位次区分说:从正位中来者,不掺杂外缘。如药山禅师言:我有一句话,从未对人说。道吾禅师接:相随而来。此乃他妙悟所得。又如湖南观察使所言:此类例子甚多。必须清晰呈现不可混淆尊卑,称为无语中藏有语言。
另作区分说:从正位中来者,句句皆是无语。不立尊贵,不落左右,故称正中来。再引正中来语句为例:黑豆未生芽时是什么模样?又引"一句话未曾向人说"。又如言:有一人无出入息。再问:未成胞胎时可有言语?此类例子亦多。唤作无语中藏有语言。
他时区分说:正位来彰显正位不涉外缘。亦有从正位中来,无语中藏有语言。如言:黑豆未生芽时,十方诸佛出身之处。又如:我有一句话,从未对人说。此句应答者须直截呈现不可乖违,若乖违则不知其义。
有人从偏位中来的,这种情况属于“有语中无语”。按不同角度分析:所谓“偏中而来”是兼带因缘的。比如问:“现在来去的这个该叫什么?”洞山答:“不可说不可说。”这类例子很多,称为“有语中无语”。另一种分析说:从偏位中来的人,言语从四大(地水火风)与声色中显现,不纠缠是非对错,所以说“从因缘中辨明就是偏位中来”。再举偏位中来的例子:比如问“什么东西这样来”,也说“光与境都忘却时又是什么”,或者说“定慧等持方能明见佛性”。这类例子很多,都称为“有语中无语”。更有超越功用的极致境界,称为“偏位中而来”。这难以分辨,须要明辨清楚。
另有一种分析说:从偏位而来,表明偏位涉及因缘。因缘本性空寂,与正位无异。所谓“偏位中而来”,是通过事物显明本体。比如问“什么东西这样来”,或说“光与境都忘却时又是什么”。这类言语借功用明示本位,是我过去常举的例子。又如“定慧等持明见佛性”,也是我早年举过的例子。再如“光与境都忘却”,这是教门的准则,不同于玄学。关键在于从教门准则中超出宗门玄学范畴。比如呼气不依赖众缘,吸气不住于五蕴界域,这类言语全是功用,不同于因缘中认取。也是我过去举过的例子。又有主家引入正位说:“有一人无呼无吸,要让他知晓正位。”
还有借事从正位中来的。回答这类问题,须在偏位中显明事物体性,不可直接落入正位说明。例如先师问新罗僧:“未过海时在何处?”僧人无言,先师代答:“如今正过海,又在何处?”又如先师代慎微长老举拄杖说:“现在拿出来,可有人能辨?”这类例子虽在因缘中认取,但不同于以往。若辨不清,恐后人误将功用当作究竟,错认向上之事。
有些人会同时兼顾两种表达方式。这里不讨论有言说或无言说。言说时必须直截了当地正面表达。这里不得不圆融转换。事情需要圆融处理。然而在修行途中的言语总是存在缺陷。修行者首先必须辨明语句的正面意义。有言说是这样来,无言说是这样去。大德宗师并非没有言语,但不涉及有言说或无言说。这被称为兼顾之语,完全没有固定形式。当年智上座临终时对人说:云岩不知道这个,我后悔当时没告诉他。即便如此,也不违背药山和蔡子的教法。看那智上座如何苦口婆心。南泉称之为异类中行。而密闍黎不明白,分别指出:所谓兼顾带来者,是指语势不偏不倚、不有不无。如同完整又不完整,似欠缺又不欠缺。唯有正面表达才能达到。固定形式不成立,不成立才是最微妙的言说。境界不圆满是常情。就像先师对文殊喝茶时说:借这个看看如何?也如翠微说:每天吃些什么?也有在功勋中兼顾,类似向上之事。临机应变。若落入清净玄妙处,须知有事在。该去就去,该止就止。千万要圆融处理不可鲁莽。像那些完全无明之人,是为全体,不同于一阐提。一阐提知道有事却遮掩。虽然遮掩却成就孝养。遮掩者不存祖师佛陀及自己本分父母。那些浮华之人是不承担全体,不立至尊。大修行者是赤脚入泥,非同小可。
另指出:兼顾带来者,不落有言说或无言说。如药山带刀的话,这就是兼顾之语。要根据当时语势,或当头正面表达,或在差异中虚空应对。若不能妙会,则差之千里。再举兼顾带来之语例:如文殊喝茶时说兼带这人何处去?云岩说作么作么?又说现在作么生?此类甚多。
另外说明:兼顾带来不涉偏正二途。这一层次极为玄妙,称为兼顾,都是为了阐明这件事。况且正位各不相同。学士指出:问祖师意,答待公牛产子再告诉你。这属于正位中来。这类言语切不可称为正位中来,可说是玄学路上的问答。另是一路,也不可称为兼顾带来。为显明故,纵使宾主回互,也只能称为有缺陷的兼顾。又问玄旨,答如死人舌头。又如问十二时辰中以何奉献,答无物。这两类言语不可称为偏位中来,须分别看待。若是玄旨一类言语,可与祖师意相同。又如十二时辰奉献答无物,这类言语可与功勋相同。这两类都不可称为偏位或兼顾。前已说明,是借功明位,借位明功。
另有独脱物外、超然圣贤者,说是正位却圆满,其实是委屈正位。此类是古人说过痕迹尚在,还未达到语中无语。这也不能称为正位,因语中有语。可称为有缺陷的兼顾。因语中有语,不可称为兼顾带来。真正的兼顾带来,应当像文殊喝茶语、先师答云岩锄姜语、安和尚法堂语、药山洗佛语。其中最妙的兼顾无过于药山答云岩带刀语,及百丈下堂时,众人将散未散之际,突然问:是什么?药山遥闻此语说:在这里。这便是暗中兼顾。借功明物,借物明功,借过明功,借功明过等等。若是药山与新丰及前代大德所示,超然入正位,已是玄谈奇特句。至于稍有体会者,可暂且归入正位。此例我常用。我因住持事务繁杂,不及细说,略明少许。你们众人切莫轻率对待。若还有疑问,当即解决。务必精进修行,使未来不断。此事不可轻忽泄漏。若遇纯良之士,是难得法器,也不可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