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No. 485-A金剛經如是解自述
金刚指的是本性的比喻。本性没有具体的形状样貌,一旦用言语描述就失去了本真。天竺的圣贤不得已而用言语表达,于是称之为般若,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依然觉得文字日益繁琐,而本性本来并不复杂,所以在经文开头点出"如是"二字。所谓如是,就是本性的本体。它不变不动,又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又有什么不需要解释的?遇到有慧根的人如须菩提,机缘契合时,深奥的义理就能完全显现,佛说: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妄心。又说:这样才能生清净心。谈到布施时,说:应当这样布施。谈到果报时,说:福德也是如此。需要理解的人,说:应当这样知、这样见、这样信解。因此,真正明白佛法、承担如来家业的人,就说:这样的人,其实与常人无异。赞叹世尊时,就说:这样的世尊,其实与其他圣者无异。感动至极而流泪时,就说:能听闻这样的经典,其实与听闻其他法门无异。
这段经文讲述了实相妙智的不可思议,语言难以表达,只能静坐说偈,最终归结为"作如是观"。因此要知道,金刚本体,古佛圣贤如此,歌利凡夫也是如此;舍王城的恒沙塔庙如此,五百世之前、五百世之后的无数世界,也无不是如此。
自黄梅祖师首次宣讲经义以来,解释者有八百多家,但真正说到根本的,只有六祖用一句话点明:"法非有非无称为如,一切皆是佛法称为是。"推究其要旨,不过是以这样的心,演说这样的经典,成就这样的佛果罢了。
我持诵这部佛经二十年,口头功夫浅薄,苦于未能真正领悟。直到遭遇劫难,身陷囹圄流放边荒,仅以一包裹随身物品度日,梦中仍不忘护持经义,直至活着归来。客居京师的五年间,取出常诵的经本与素来交往的默疑和尚,闭关九年共同参究,其间谈及当年在黄蘗山所得西影禅师遗留的偈语。入京后,偶尔在长春寺听御生法师说法。后又入西山拜谒一斋和尚,察觉他随性而谈的教理,总令人似懂非懂。于是合上经卷静心体悟,忽然觉得经文的白话本体跃然纸上,只是从前被世俗妄念遮蔽未能得见。随手记录心得,日久竟成册。虽不敢说与佛经本体完全契合,但纵览八百家注解都未能达此境地,而我愿将一切归于这如实之境——这本就是鲜活存在于我本性中的如如之理,使我与如来、凡夫本无差别,岂是我刻意作此解会?无论称之为般若,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早已多方开示,何况这无住无相、无得无说的妙法?以如实心求如实义,以如实智解如实理。因此将"如"复归于"无如",将"是"复归于"无是",将"解"复归于"无解"。我以此自我忏悔,故自号"无是道人"。
我隐居在石镜山中,自号无是道人,写下这篇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