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No. 485-B金剛經如是解序
达摩祖师从西方来到中土,特别推崇《楞伽经》四卷可以印证本心,但终究不如《金刚经》一卷能作为永恒的心印。因此五祖弘忍首先倡导《金刚经》,宣讲其宗旨,后来为此经作注解的有八百多家。六祖惠能起初因经文而悟入,后来又用它开启众生智慧作成《坛经》,更用一句话点明:不执着于有无称为"如",一切都是佛法称为"是"。要知道这部经中,佛陀与须菩提一问一答,字字如棒喝,彻底扫除语言文字的执着,确实是教外别传的正法。这部经承载着西来第一义谛,是佛祖智慧法脉的根本,在众多佛经中最为尊贵殊胜,确实如此。
这部经典共有三种译本,分别是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陈代真谛的翻译,但都不如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本子。罗什译本文字特别简洁明了,义理没有遗漏和错误。因此汉地传习诵读,其光辉与日月争辉,但各家注释繁多,见解各不相同。
我从二十岁立志求学时,就明白儒释道三教可以融会贯通。丙辰年,因与梁生的一段奇妙缘分,得以皈依憨山大师。后来大师东游时,我获得《金刚经决疑》传授,将其作为修行指南。其核心要义是:佛陀说法三十年,连最优秀的弟子仍存疑惑,此经针对须菩提的疑问逐一破除,正如经中所说"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憨师现肉身于曹溪,被尊为七祖,与六祖当面印证,他能随缘说法而不拘泥形式,真正契合佛祖心印,也与孔子"一以贯之"的默然宗旨相通。正如南岳慧思获得金刚无碍智、中峰明本善用俗语阐释佛理,都是这个道理。
距今四十余载,这期间听过多少讲解,见过多少注解,试图阐释此经真义的著作不知凡几?直到得见坦公先生这般解说,犹如以镜照镜不立相,以光接光消尘垢,仅"如是我闻"四字便统摄全经、包罗全藏,如水乳交融,似芥子投针。梵文汉语信手拈来皆相合,触类旁通无境不融,乃至孔孟精微处和盘托出,老庄玄妙义彻底彰显,处处彰显本分家风,不假雕饰造作。若非肩负大任历经磨难,从困境中磨练心志,怎能与《洪范》《周易》同放光明?若非宗教圆融福慧双修,深入红尘而履道坦荡,怎能具足金刚慧眼,成就金刚心肠,代佛宣说无上妙谛,现宰官身而为说法?明眼人当知这是无垢净士再来,若考察时代因缘,必当更加确信。
这部注解早已在吴门镇海古寺刻版印行,如今重新刊刻收录成册,在楞严经坊流通。此举得到紫柏、憨山两位尊者的默许认可,实在是历劫难逢的殊胜因缘。古德曾说:见闻佛法种下善根,能超脱八难直登十地;解行并重亲身实践,一生可圆满旷劫果报。因此这位无是翁作此注解,即使说真如、六如都属多余,连"如"字也不必执着亦可。这正是万法皆空、一丝不挂的第一义谛。
顺治丁酉年腊月初八日,携李道一居士谭贞默,恭敬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