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上言度生無相,此即言布施無住。行於布施,不落空見;布施無住,亦不落有見。如此則布施即是般若,故曰應如是布施。如此則福德亦是般若,故曰福德亦復如是。總就如何應住而詳言之,以明如是之性,其布施.其效應無不如是也。
色、聲、香、味、觸、法六者,謂之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境相接謂觸,意事相拘謂法。人性清淨,本無六根,六塵又向何處安頓?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總謂之十方。
菩薩不住相布施,是能施之體空也。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是所施之法其體空也。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即所施之人其體空也。玄奘譯經云:不住於色,不住非色,是故無空可取,無有可捨。空有同如,一體平等。施心廣大,猶若空虗,所獲功德亦復如是。楞嚴云: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虗空。此云不可思量,以廣大言而無盡無壞,其意皆備。如來教菩薩法,不過住無所住。菩薩受如來教,但當如其所教者以為住。不住有故,入塵勞而不落生死;不住無故,居涅槃而不屬斷滅,如如不動而已。
如所教住,明乎有住者在。大學曰: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故也。故無在則無不在,無住則無不住。
CBETA 编码:X048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