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應無所住,應如是降伏其心。第三四分已言之,至此再舉者,葢前從菩薩身上說,此從善男女發心說,此接引苦心也。葢既開示降住之法,恐人謂我能住,我能降伏,我能發心,猶是眼中金屑,故此再問云何降心應住。此發心者,比前轉深,義謂前教於法應無所住,是則佛果菩薩亦不可住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即如如不動之心,即佛法無二之心也。生如是心,則是法矣。此又言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也?葢當生如是心者,以無所住而生也。若有生之之心,便非如是之心,故如是心亦應除遣。葢能度所度,能滅所滅,能降所降,能住所住,皆落法執。佛恐誤認所謂生如是心者,故此說破。然則非徒無滅度眾生一切相,而并此發求真性之心者,亦本無也。求性之心,尚有微細四相,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見有智慧能降伏煩惱是人相,見降伏煩惱竟是眾生相,見清淨心可得是壽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豈易究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字,比前問又深。前云有法,義屬于他,是心外之見。此云有法,義屬于自,乃內心之障。既發菩提心,則無修無證,何法可得?如是如是者,兩心善契,佛與然燈佛、須菩提,總在無法無得中矣。此如字,即如來之如,亦即法如之如,又即此經如如不動之如也。佛與空生相對,又復何言?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與我授記,當得作佛者,因智慧而得見本性也。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記?
釋迦之義,此云能仁;牟尼之義,此云寂嘿。能仁者,心量無邊,含容一切;寂嘿者,心體本寂,動靜不生也。如來者,謂真性佛。葢如者,謂真性徧虗空世界而常自如,又隨所感而來現,故名如來。詳言之,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則為如來;又略言之,則為佛。淨名云:如者,不二不異。一切法如也,一切眾生、眾聖賢乃至彌勒亦如也,諸佛、菩提、涅槃亦如也。來亦如也,去亦如也。如如之中,何容一法?真性妙明,中天杲日,於諸法上都無取捨,是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豈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則為不實語也。無實者,以菩提無色相故。無虗者,色相空處即是菩提。如來所證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無實無虗。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名也。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馬祖云: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若能一念迴光返照,全體聖心,何處不是佛法?故言一切法皆是佛法。然佛恐人泥於法,隨又掃去,謂諸法實無所得,故云即非一切法。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也。皆是佛法故無虗,即非一切法故無實。色身有相,即非大身。法身無相,廣大無邊,故為大身。恐人不識法身真理,故舉此譬之。
御生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者,如青青翠竹,咸是真如法身;欝黃華,無非自性般若。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者,如海慧云: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喫笋,喫著法身。以是即非,俱不可說。故如來于勝義般若中,巧施法句曰:假名一切法,皆是法王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梵語菩薩,此云覺眾生。菩薩亦如是者,法性本如,不變不異,不礙隨緣。佛性本如,不變不異,不礙隨緣。非于如是外,菩薩有最上希有之法也。佛外無法,故如來無菩薩可得。法外無佛,故無法為如來所得。淨名經云:色性自空,非色滅空。如病眼人,見空中華,無有是處。惟無有法,不見有生死,不見有善惡,不見有凡聖,不見一切法,是名見法。正見之時,了無可見耳。經中有云作是念,有云作是言。言者,從聽法說,欲其廣也。念者,從內心說,欲其細也。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佛說一切法竝無我人諸相,是法本無我,安得纖毫有我?莊嚴佛土便是心,有能所便是罣礙,皆不通達無我.法也。鈔云:佛土者,心土也。以定慧之寶莊嚴心內佛土者,菩薩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見其跡。以金珠之寶莊嚴世間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於人見。
文殊般若經云: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之心,不見莊嚴之相是也。
無我.法者,即楞伽經所云二無我,謂人無我與法無我也。人無我者,謂人無本體,因業而生;法無我者,謂法無本體,因事而立。若作富貴之業,則生於富貴中;作貧賤之業,則生於貧賤中,是人本無體也。若因欲渡水,則為舟楫之法;因欲行陸,則為車輿之法,是法本無體也。
馬祖云: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方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皆屬造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故曰真是菩薩。
莊子云:黃帝遺珠,惟象罔得之。若有法能得菩提,便是無象中著象。故唯無所得,乃為真得。故老子曰: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知失之為得,永得矣。
CBETA 编码:X048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