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

(二九)重姓品第二十八(丹本為二十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國中有豪長者,財富無量,唯無子姓,每懷悒遲,禱祠神祇,求索一子。精誠款篤,婦便懷妊,日月滿足,生一男兒,其兒端正,世所希有,父母、宗親值時𮩘會,共相合集,詣大江邊飲酒自娛,父母持兒詣其會所。父愛此兒,順坐擔舞,父舞已竟,母復擔之,歷坐擎騰,歡娛自樂,臨到河邊,意卒散亂,執之不固,失兒墮水,尋時搏撮,竟不能得。于時父母憐念此兒,愛著傷懷,絕而復甦。其兒福德,竟復不死,至河水中隨水沈浮。
時有一魚吞此小兒,雖在魚腹,猶復不死。時有小村而在下流,有一富家亦無子姓,種種求索,困不能得,而彼富家恒令一奴捕魚販賣,僕輸大家。其奴日日捕魚為業,值時捕得吞小兒魚,剖腹看之,得一小兒,面貌端正。得已歡喜,抱與大家。大家觀看,而自慶言:「我家由來禱祠神祇,求索子息,精誠報應,故天與我。」即便摩捫,乳哺養之。
時彼上村父母聞下村長者魚腹中得兒,即往其所,追求索之,而語之言:「此是我兒。我於彼河而失是子,今汝得之,願以見還!」時彼長者而答之言:「我家由來禱祠求子,今神報應,賜我一兒。君之亡兒,竟為所在?」紛紜不了,詣王求斷。於是二家各引道理。其兒父母說:「是我兒。我於其時失在河中。」而彼長者復自說言:「我於河中魚腹得之。此實我子,非君所生。」王聞其說,靡知所如,即與二家評詳此事:「卿二長者各認此兒,今若與一,於理不可,更互共養,至兒長大,各為娶婦,安置家業,二處異居。此婦生兒,即屬此家,彼婦生兒,即屬彼家。」時二長者各隨王教。
兒年長大,俱為娶婦,供給所須無有乏短。于時其兒白二父母言:「我生以來,遭羅苦難,墮水魚吞,垂死得濟,今我至意欲得出家,唯願父母當見聽許!」時二父母心愛此兒,不能拒逆,即便聽許。其兒即辭,往至佛所,稽首佛足,求索入道,佛即聽之,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即成沙門,字曰重姓,佛為說法,得盡諸苦,即於座上成阿羅漢。
阿難白佛:「不審,世尊!此重姓比丘本造何行、種何善根,而今出世墮水魚吞,而故不死?」
佛告阿難:「汝且聽之!吾當為說。過去久遠有佛世尊,號毘婆尸,集諸大眾,為說妙法,時有長者來至會中,聞其如來廣說大法——布施之福、持戒之福,聞已歡喜,信心猛烈,即從彼佛受三自歸,受不殺戒,復以一錢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財寶自恣,無有乏短。」佛告阿難:「欲知爾時長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其爾時施佛一錢,九十一劫恒富錢財,至於今世,二家父母供給所須;受不殺戒故,墮大水,魚吞不死;受三自歸故,今值我世,沐浴清化,得羅漢道。」
爾時阿難及與大眾聞佛所說,遵修善行,敬重佛教,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