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
(六二)梵志施佛納衣得受記品第五十五(丹本為六十二)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將侍者阿難入城分衛,世尊身上所著之衣有少穿壞,將欲以化,應度眾生。乞食周訖,欲還所止。有一婆羅門來至佛所,為佛作禮,覩佛容顏光相殊特,見佛身衣有少破壞,心存惠施,割省家中,得少白,持用施佛:「唯願如來當持此以用補衣!」佛即受之。時婆羅門見佛受已,心情歡喜,倍加踊躍。佛哀此人,即與授決:「於當來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神通相好,十號具足。」佛授記已,歡喜而去。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带着侍者阿难进城乞食。佛陀身上穿的衣服有些破损,准备以此因缘度化众生。乞食结束后,正要返回住处。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行礼,看到佛陀容貌光明、相好庄严,但身上的衣服有些破损,便生起布施之心。他节省家中的财物,得到了一些白布,拿来供养佛陀,说道:愿如来收下这块布,用来补衣服吧!佛陀立即接受了。婆罗门见佛陀接受供养,心中欢喜,更加踊跃。佛陀怜悯此人,便为他授记:你在未来二阿僧祇劫又百劫之后,将成就佛果,具足神通相好,十号圆满。佛陀授记完毕,婆罗门欢喜离去。
國中豪賢、長者、居士咸興此心:「云何世尊受彼少施,酬以大報?」作是念已,各為如來破損好作種種衣,持用奉佛。
城中的豪贤、长者、居士们都生出这样的心意:为何世尊接受他们微薄的供养,却回报以广大的福果?这样想着,他们各自为如来准备上等细布,制成各种衣服,拿来供养佛陀。
阿難問佛:「世尊先昔造何善行,能令一切奉施衣服?願佛為說,令得開解。」世尊告曰:「諦聽!著心!當為汝說過去因緣。」阿難曰:「諾!我當善聽。」
阿难问佛陀:世尊过去做了什么善行,能让所有人都供养衣服?请佛陀为我们解说,让大家明白。佛陀告诉他:仔细听,专心记,我来为你讲述过去的因缘。阿难回答:是,我一定认真听。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毘鉢尸,出現於世,與其徒眾九萬人俱。彼時有王,名曰槃頭。有一大臣請佛及僧三月供養,佛即許可。既蒙可已,還至其家辦具所須。時槃頭王亦欲供養佛及眾僧,往至佛所,而白佛言:『願得如來及比丘僧三月供養。』佛告槃頭:『吾先已受彼大臣請。大人之法,不宜中違。』
佛告诉阿难:在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时,有一位佛,名叫毗钵尸,出现在世上,和他的九万弟子一起。那时有位国王,名叫槃头。有一位大臣请佛和僧众供养三个月,佛同意了。大臣得到允许后,回家准备所需物品。这时槃头王也想供养佛和僧众,来到佛的住处,对佛说:希望如来和比丘僧能接受我三个月的供养。佛告诉槃头:我已经先接受了那位大臣的邀请。大人的规矩,不应该中途改变。
「王即還宮,告其臣曰:『佛處我國,吾欲供養,云卿已請。今可避我,我供養訖,卿乃請之。』臣答王言:『若使大王保我身命,復保如來常住於此,復令國土常安無災,若使能保此諸事者,我乃息意,放王先請。』王自念言:『斯事叵辦。』復更曉曰:『卿請一日,我復一日。』臣便可之。更互設會,各滿所願。
国王回到宫中,告诉大臣说:佛在我国,我想供养,听说你已经请了。现在可以让给我,等我供养完毕,你再请佛。大臣回答国王:如果大王能保证我的生命安全,又保证如来长久住在这里,还能让国家永远平安没有灾祸,如果能保证这些事,我就放弃,让大王先请。国王自己心想:这些事办不到。又改口说:你请一天,我请一天。大臣同意了。轮流设斋供养,各自满足了心愿。
「爾時大臣為彼如來辦具三衣,皆悉豐足,復為九萬諸比丘眾作七條衣,人與一領。阿難!當知爾時大臣以上衣服施佛及僧供養之者,豈異人乎?則我身是。我乃世世殖福無厭,今悉自得,終不唐捐。」
那时有位大臣为如来置办了三衣,全都丰足齐备,又为九万比丘众制作七条衣,每人分得一领。阿难啊,要知道当时以这些衣服供养佛陀和僧众的大臣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前身。我生生世世广种福田从不满足,如今所有福报都自然获得,从未白费。
時阿難等聞說是已,歡喜懃修,造諸福業,心懷踊躍,頂戴奉行。
当时阿难等人听完这些话后,心中充满欢喜,勤奋修行,广种福田,怀着踊跃的心情,恭敬地接受并奉行。
CBETA 编码:T020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