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分燈錄
No. 1607-D夾註《輔教編》序
宋濂
天生東魯西竺二聖人化導烝民,雖設教不同,其使人趨於善道則一而已!為東魯之學者則曰:「我存心養性也」,為西竺之學者則曰:「我明心見性也」,究其實,雖若稍殊世間之理,其有出一心之外者哉?傳有之:東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其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其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其心同,其理同也。是則心者萬理之原,大無不包,小無不攝,能充之,則為賢知,反之,則愚不肖矣!覺之,則為四聖,反之,則六凡矣!世之人但見修明禮樂、刑政為制治之具,持守戒定慧為入道之要。一處世間,一出世間,有若氷炭、晝夜之相反,殊不知春夏之伸而萬彚為之欣榮,秋冬之屈而庶物為之藏息,皆出乎一元之氣運行,氣之外,初不見有他物也。達人大觀,洞然八荒,無藩籬之限,無戶閾之封,故其吐言持論不事形迹,而一趨於大同。小夫淺知,肝膽自相胡越者,惡足以與於此哉。宋有大士曰鐔津嵩禪師實洞山聰公之法嗣,以二氏末流之弊,或不相能也。取諸書會而同之曰原教,曰廣原教,曰勸書,曰孝論,而壇經贊附焉,復恐人不悉其意,自注釋之,名之為〈輔教編〉。若禪師者,可謂攝萬理於一心者矣。予本章逢之流,四庫書頗嘗習讀,逮至壯齡,又極潛心於內典,往往見其說廣博殊勝,方信柳宗元所謂與《易》、《論語》合者為不妄,故多著見於文辭間。不知我者,或戟手來詆訾,予噤不答,但一笑而已。今因虗白果公重刻是編,其有功學者甚大,故執筆言之。嗚呼!孰能為我招禪師於常寂光中,相與論儒釋之一貫也哉?獨視霄漢悠然,遐思者久之。
天地间诞生了东方鲁国与西方天竺两位圣人,以教化引导众生。虽然他们设立教法不同,但使人趋向善道的宗旨却是一致的。修习东方圣人之学的说:我存养本心、涵养本性;修习西方圣人之学的说:我明澈本心、彻见本性。推究其实质,世间道理看似稍有差异,可曾超出这一心的范畴?古书上说:东海有圣人出现,其本心相同,其道理相同;西海有圣人出现,其本心相同,其道理相同;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现,其本心相同,其道理相同。由此可见,心乃是万理的源头,大者无所不包,小者无所不容。能扩充此心,便成为贤者智者;违背此心,便沦为愚者庸人。觉悟此心,可证得四圣果位;迷失此心,则堕入六凡轮回。世人只见修明礼乐刑政是治国方略,持守戒定慧是修行要道。一者在世间,一者出世间,看似如同冰炭昼夜般对立。殊不知春夏阳气舒展则万物欣荣,秋冬阳气收敛则众物蛰伏,都源于一元之气的运行。在这气化流行之外,本无其他事物的存在。通达之人眼界开阔,洞见八方世界没有藩篱阻隔,没有门户界限,所以立言著述不拘形迹,终归于大同境界。那些见识短浅、肝胆自相隔离的凡夫,怎能领会这般境界?宋代有位大德明教契嵩禅师,是洞山晓聪禅师的法嗣。他看到儒佛两家末流产生弊病,相互排斥,于是会通诸经要义,撰写了《原教》《广原教》《劝书》《孝论》,并附《坛经赞》。又恐后人不能领会,亲自加以注释,命名为《辅教编》。像这样的禅师,真可谓将万理统摄于一心了。我本属儒家学子,四库典籍都曾研读,到了壮年又潜心佛经,常常见其学说广博殊胜,这才相信柳宗元所说佛理与《易经》《论语》相合并非虚言,因此在文章中多有阐发。不了解我的人,有的指手谩骂,我默然不答,只是付之一笑。如今因虚白果公重刻此编,对学人功德甚大,故执笔作序。唉!谁能为我招请契嵩禅师从常寂光中归来,共同讨论儒佛一贯之道呢?独望苍茫霄汉,悠然遐思良久。
CBETA 编码:X160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