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曼陀羅仙譯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其名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無礙辯菩薩、不捨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俱。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明相現時,從其住處來詣佛所,在外而立。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众共一千人在一起;还有一万名大菩萨,他们都以庄严的威仪装饰自己,已经安住于不退转的境地,其中有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等大菩萨。文殊师利童真大菩萨,在黎明时分从其住处来到佛陀所在之处,站在门外。
爾時尊者舍利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大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如是等諸大聲聞,各從住處俱詣佛所,在外而立。
那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等诸位大弟子,各自从住处来到佛所在的地方,站在外面。
佛知眾會皆悉集已,爾時如來從住處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於晨朝時在門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先已至此,住門外立。我實於後晚來到耳。」
佛陀知道大众都已聚集,这时如来从住处出来,铺好座位坐下。对舍利弗说:你现在为什么清晨站在门外?舍利弗回答佛说: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到达,站在门外。我确实比他晚到。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汝實先來到此住處,欲見如來耶?」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眾生。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相。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眾生。」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見於如來,心無所取亦無不取,非積聚非不積聚。」
那时世尊问文殊师利:你真的先来到这个住处,想要见如来吗?文殊师利回答佛说:是的,世尊!我确实来此想要见如来。为什么呢?我乐于正确观察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无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位不离方位,非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非不是三世,非对立相非不对立相,非染污相非清净相。以这样的方式,正确观察如来利益众生。佛告诉文殊师利:如果能这样见如来,心既不执着也不否定,既不积聚也不不积聚。
爾時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說見如來者,甚為希有。為一切眾生故見於如來,而心不取眾生之相;化一切眾生向於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这时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说:若能像你这样见到如来,实在难得。你为一切众生而见如来,心却不执着众生相;度化一切众生趋向涅槃,却也不执着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起大庄严愿,心中却不生庄严之相。
爾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語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雖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心,恒不見有眾生相;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眾生趣亦不增不減。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恒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無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恒河沙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復如是,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恒河沙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眾生界不增不減。」
那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对舍利弗说:正是如此!正如你所说。虽然为一切众生发广大庄严之心,却始终不见众生之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数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即使一尊佛住世,或一劫或超过一劫,在这样一个佛世界,又有无量无边如恒河沙数的诸佛,每一尊佛或一劫或超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片刻停息,各自度化无量恒河沙数的众生皆入涅槃,而众生界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也是如此,每一尊佛说法教化,各自度化无量恒河沙数的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真实之相不可得的缘故。所以众生界不增不减。
舍利弗復語文殊師利言:「若眾生界不增不減,何故菩薩為諸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說法?」文殊師利言:「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
舍利弗又对文殊师利说:如果众生界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为什么菩萨还要为众生寻求无上正等正觉,经常讲经说法呢?文殊师利回答:假如一切众生都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有菩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更不会有众生需要说法。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的教法中,根本没有任何法可以得到。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
那时佛陀告诉文殊师利:如果没有众生,为何要说有众生和众生界?文殊师利回答:众生界的实相,如同诸佛的境界。
又問:「眾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眾生界量,如佛界量。」
又问:众生的数量是有限的吗?答:众生的数量,如佛的数量。
佛又問:「眾生界量,有處所不?」答曰:「眾生界量,不可思議。」
佛又问:众生的界域,有固定的处所吗?回答说:众生的界域,不可思议。
又問:「眾生界相,為有住不?」答曰:「眾生無住,猶如空住。」
又问:众生界的形态,有固定不变的吗?
答:众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如同虚空没有固定形态。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
佛对文殊师利说:这样修般若波罗蜜时,应当如何安住于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回答:以不执著的方式安住于般若波罗蜜。
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
佛又问文殊师利:怎样才叫不住于任何法而安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回答:以无所住的境界,就是安住般若波罗蜜。
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時,是諸善根,云何增長?云何損減?」
佛又告诉文殊师利:这样安住般若波罗蜜时,这些善根如何增长?如何减少?
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蜜性相亦無增無減。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則不捨凡夫法,亦不取賢聖法。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有法可取可捨,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涅槃可樂、生死可厭。何以故?不見生死,況復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垢惱可捨,亦不見功德可取,於一切法心無增減。何以故?不見法界有增減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增有減,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心無悕取,不見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好醜,不生高下,不作取捨。何以故?法無好醜,離諸相故;法無高下,等法性故;法無取捨,住實際故。是修般若波羅蜜。」
文殊师利说:如果能这样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对于一切善根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对于一切法也同样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这般若波罗蜜的本性相状也是不增不减的。世尊啊!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就不会舍弃凡夫法,也不会执着圣贤法。为什么呢?般若波罗蜜中看不见有什么法可以取着或舍弃。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也看不见涅槃有什么可贪爱,生死有什么可厌离。为什么呢?连生死都看不见,更何况厌离;连涅槃都看不见,更何况贪着。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看不见烦恼可以舍弃,也看不见功德可以求取,对一切法心念不起增减。为什么呢?因为看不见法界有增减变化的缘故。世尊啊!如果能这样,才叫做修习般若波罗蜜。世尊啊!看不见诸法有生有灭,就是修习般若波罗蜜。世尊啊!看不见诸法有增有减,就是修习般若波罗蜜。世尊啊!心无所求取,看不见法相有什么可追求的,就是修习般若波罗蜜。世尊啊!不见美丑,不生分别高下心,不作取舍想。为什么呢?法本无美丑,因为远离一切相;法本无高下,因为平等一如的法性;法本无取舍,因为安住于实际。这就是修习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師利:「是諸佛法得不勝乎?」文殊師利言:「我不見諸法有勝如相。如來自覺一切法空,是可證知。」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來正覺自證空法。」
佛对文殊师利说:这些佛法难道不殊胜吗?文殊师利回答:我没有看到任何法有胜过其他的相状。如来自己觉悟到一切法都是空的,这是可以证知的。佛告诉文殊师利:正是如此!如来正觉亲自证悟了空性的真理。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當有勝如而可得耶?」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汝所說,是真法乎?」佛復謂文殊師利言:「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不?」
文殊师利问佛陀说:世尊,在这空性法中,还会有更高超的境界可以得到吗?佛陀说:问得好啊,问得好!文殊师利,正如你所说,这才是真正的法啊!佛陀又问文殊师利: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法的真义吗?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何以故?無法可得名阿耨多羅。」文殊師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長法,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可分別思惟。」
文殊师利说:正如佛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法。为什么呢?因为无有法可得,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接着说: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不称为法器,不是教化凡夫的法,也不是佛法或增长法,这才是修般若波罗蜜。再者,世尊!修习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任何法可以分别思量。
佛告文殊師利:「汝於佛法不思惟耶?」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没有思考佛法吗?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見佛法,亦不可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為無上佛法。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相、不見佛法相、不見諸法有決定相,是為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欲界、不見色界、不見無色界、不見寂滅界。何以故?不見有法是盡滅相,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作恩者、不見報恩者,思惟二相心無分別,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法可滅,亦不見佛法而心證知,是修般若波羅蜜。」
文殊师利回答:世尊,并非如此。依我所见,佛法不可得,也无法区分这是凡夫法、声闻法或辟支佛法,如此境界方称为无上佛法。再者,修习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之相、不见佛法之相、不见诸法有确定之相,即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又,修习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为何?因为不见有任何法具备寂灭之相,这才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再者,修习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施恩之人、不见报恩之人,心中对这两种相不作分别,即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再者,修习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佛法可执着,不见有凡夫法应舍弃,即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再者,修习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断除,也不见佛法可证悟,即是修习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說甚深般若波羅蜜相,是諸菩薩摩訶薩所學法印,乃至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
佛对文殊师利说:很好,很好!你能这样善巧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的体性,这正是菩萨大士们应当修学的法印。就连声闻、缘觉中有学无学的修行人,也应当不离这个法印而证得道果。
佛告文殊師利:「若人得聞是法,不驚不畏者,不從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至百千萬億佛所久植德本,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
佛对文殊师利说:如果有人听了这个法门,心中不惊不惧,那必定不是在千尊佛那里种下善根,甚至是在百千万亿尊佛那里长久积累功德的人,才能真正对这甚深的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般若波羅蜜義。」佛言:「便說。」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再讲般若波罗蜜的含义。佛说:你讲吧。
「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法是應住是不應住,亦不見境界可取捨相。何以故?如諸如來不見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見諸佛境界,況取聲聞、緣覺、凡夫境界。不取思議相亦不取不思議相,不見諸法有若干相,自證空法不可思議。如是菩薩摩訶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種諸善根,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縛不見解,而於凡夫乃至三乘不見差別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修习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法有应住或不应住,也不见境界有可取或可舍之相。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不见一切法的境界相,甚至不见诸佛的境界,何况取声闻、缘觉、凡夫的境界。既不取可思议相,也不取不可思议相,不见诸法有种种差别相,自证空法不可思议。这样的菩萨摩诃萨,都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下种种善根,才能对这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再者,修习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束缚也不见解脱,而对凡夫乃至三乘不见差别相,这就是修习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文殊師利言:「我及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者。」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供养过多少位佛?文殊师利回答:我和诸佛都如同幻化的形象,看不见供养的人,也看不见接受供养的人。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師利言:「如我思惟,不見一法,云何當得住於佛乘?」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现在还能安住于佛乘吗?文殊师利回答:依我看来,不见一法可得,如何能够安住佛乘?
佛言:「文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師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見。我云何得?」
佛说:文殊师利,你不是已经证得佛乘了吗?文殊师利回答:所谓佛乘,不过是个名称,既不可得也不可见。我怎么能证得呢?
佛言:「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乎?」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云何以無礙而得無閡?」
佛说:文殊师利,你获得了无碍的智慧吗?文殊师利回答:我就是无碍本身,怎么能用无碍去获得无碍呢?
佛言:「汝坐道場乎?」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云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
佛说:你坐在道场里吗?文殊师利回答:一切如来都不坐道场,我现在怎么会独自坐在道场?为什么呢?因为当下就见到一切法安住于实际。
佛言:「云何名實際?」文殊師利言:「身見等是實際。」
佛问:什么叫做实际?文殊师利回答:对身体的执着等就是实际。
佛言:「云何身見是實際?」文殊師利言:「身見如相,非實非不實,不來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實際。」
佛说:为什么身见就是实际?文殊师利回答:身见的本质,既非真实也非不真实,不来不去,既是身也不是身,这就称为实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於斯義諦了決定,是名菩薩摩訶薩。何以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相,心不驚不怖,不沒不悔。」
舍利弗对佛说:世尊,如果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个真理,就可以称为大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听到如此深奥的般若波罗蜜法门时,他们的心不会惊慌、不会恐惧、不会沮丧、也不会后悔。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於佛坐。何以故?如來現覺此法相故。」
弥勒菩萨对佛陀说:世尊!能够听闻如此般若波罗蜜,完全具备佛法真谛,这就相当于接近佛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正是觉悟了这些法相真理。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此人即是見佛。」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如果有人听到甚深般若波罗蜜,能够不惊慌、不恐惧、不退缩、不后悔,应当知道这个人就是见到了佛。
爾時復有無相優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聲聞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諸法皆無相。是故於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皆不驚不怖,不沒不悔。何以故?一切諸法本無相故。」
这时又有一位无相优婆夷对佛说:世尊,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这些法都是无相的。所以无论从何处听闻般若波罗蜜,都不会惊慌恐惧,不会沉溺后悔。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相。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佛告诉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听闻如此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内心能够坚定,不惊慌、不恐惧、不退缩、不后悔。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就已安住于不退转的境地。如果有人听闻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不惊慌、不恐惧,深信欢喜地聆听接受,内心愉悦而不厌倦。这就是具备了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也能为他人清楚解说,并依照所说的去修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觀何義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說,即菩提相。」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认为怎样才算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怎样才能安住无上正等正觉?文殊师利回答:我并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不住于佛乘,怎么能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正如我所说,这就是菩提的本相。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能於是甚深法中巧說斯義。汝於先佛久種善根,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佛称赞文殊师利说:很好,很好!你能在这甚深的佛法中巧妙解说这些道理。你在过去诸佛那里早已种下善根,以无相之法清净修行梵行。
文殊師利言:「若見有相則言無相,我今不見有相亦不見無相,云何而言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文殊师利说:如果看见有相却说无相,我现在既不见有相也不见无相,为什么要说用无相法来清净修行呢?
佛告文殊師利:「汝見聲聞戒耶?」答曰:「見。」
佛问文殊师利:你见过声闻戒吗?文殊师利回答:见过。
佛言:「汝云何見?」文殊師利言:「我不作凡夫見不作聖人見,不作學見不作無學見,不作大見不作小見,不作調伏見不作不調伏見,非見非不見。」
佛说:你是如何看的?文殊师利回答:我不作凡夫的见解,不作圣人的见解,不作有学之人的见解,也不作无学之人的见解,不作大的见解,也不作小的见解,不作调伏的见解,也不作不调伏的见解,既不是见解,也不是无见解。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汝今如是觀聲聞乘,若觀佛乘,當復云何?」文殊師利言:「不見菩提法,不見修行菩提及證菩提者。」
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说:你如今这样看待声闻乘,若是看待佛乘,又该怎么说?文殊师利回答: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的人,也不见证得菩提的人。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觀佛?」文殊師利言:「云何為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什么是佛?如何观佛?文殊师利反问:什么是我?舍利弗回答:我只是个名字,名字本身是空的。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
文殊师利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正如我仅仅是个名字,佛也仅仅是个名字。名字的本质是空,这就是菩提,不要用名字去寻求菩提。菩提的本性,无法用言语表达。为什么呢?因为谈论菩提时,言语和菩提两者都是空的。
「復次,舍利弗!汝問:『云何名佛?云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另外,舍利弗!你问:什么是佛?怎样观佛?佛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超越名称与形相的,这就叫作佛。如同观察自身实相一般,观佛也是如此,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明白,这就叫作观佛。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云何當有得菩提者。」
这时舍利弗对佛说:世尊,像文殊师利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不是初学菩萨所能理解的。文殊师利说:不但初学菩萨不能理解,就连那些已经完成修行的二乘人也不能理解。这样的说法,没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为什么呢?因为菩提的本相,实际上没有任何法可以被认知,没有看见没有听闻,没有获得没有念头,没有生起没有灭去,没有言说没有听闻。菩提的本性空寂,没有证悟没有认知,没有形相没有相貌,怎么可能会有得菩提的人呢。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佛於法界,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師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者,即是諍論。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無眾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舍利弗!無分別中則無知者,若無知者即無言說,無言說相即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不見處所,決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議。何以故?諸法實相不可壞故。如是逆罪亦無本性,不生天上不墮地獄,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業緣皆住實際,不來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無邊,無前無後故。是故,舍利弗!若見犯重比丘不墮地獄,清淨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應供非不應供,非盡漏非不盡漏。何以故?於諸法中住平等故。」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佛难道不在法界中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文殊师利回答:不是这样的,舍利弗。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本身就是法界。如果用法界去证得法界,这就成了争论。舍利弗,法界的本质就是菩提。为什么呢?因为法界中并没有众生的形相,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空就是菩提,因为没有二元对立和分别。舍利弗,在没有分别中就没有认知者,没有认知者就没有言语表达,没有言语表达的形相就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知也不是不知。一切法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找不到固定的处所,这是由它们的决定性所决定的。就像极重罪业的形相不可思议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诸法的真实相状是不可破坏的。这样的极重罪业也没有固定本性,既不会生到天上也不会堕入地狱,更不会进入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业缘都安住于实际真理中,不来不去,不是因也不是果。为什么呢?因为法界没有边际,没有前后之分。所以,舍利弗,如果见到犯重罪的比丘不堕地狱,持戒清净的修行者不入涅槃,这样的比丘既不是应供也不是不应供,既不是漏尽也不是未漏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一切法中安住于平等性。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文殊師利言:「不見少法有生滅相,名不退法忍。」
舍利弗问:什么叫做不退法忍?文殊师利回答:不见任何事物有生灭之相,就是不退法忍。
舍利弗言:「云何復名不調比丘?」文殊師利言:「漏盡阿羅漢,是名不調。何以故?諸結已盡,更無所調,故名不調。若過心行,名為凡夫。何以故?凡夫眾生不順法界,是故名過。」
舍利弗问:什么又叫作不调和的比丘?文殊师利回答:烦恼已尽的阿罗汉,就是不调和。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烦恼都已断除,再没有什么需要调伏的,所以称为不调和。如果还有心念的造作,就称为凡夫。为什么呢?因为凡夫众生不契合法界真理,所以称为有过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為我善解漏盡阿羅漢義。」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盡真阿羅漢。何以故?斷求聲聞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緣故,名漏盡得阿羅漢。」
舍利弗说:很好,很好!你现在为我清楚解释了烦恼断尽的阿罗汉含义。文殊师利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我就是烦恼断尽的真正阿罗汉。为什么呢?因为已断除追求声闻境界和辟支佛境界的欲望,由于这个缘故,称为烦恼断尽证得阿罗汉。
佛告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坐道場時,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文殊師利言:「菩薩坐於道場,無有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如菩提相,無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菩提,誰能坐者,亦無起者。以是因緣,不見菩薩坐於道場,亦不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对文殊师利说:诸菩萨坐在道场时,能觉悟无上正等正觉吗?文殊师利回答:菩萨坐在道场,并不觉悟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呢?因为无上正等正觉的本性,是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得到的。无相的正觉,哪里有能坐的人,也没有能觉悟的人。因此,既看不见菩萨坐在道场,也看不见觉悟无上正等正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無二相故。無學無學者,無見無見者,無知無知者,無分別無分別者,如是之相名為菩提。見五逆相亦復如是。若言見有菩提而取證者,當知此輩即是增上慢人。」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菩提就是五逆罪,五逆罪就是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和五逆没有区别。没有修学的人也没有修学的对象,没有见解的人也没有见解的对象,没有认知的人也没有认知的对象,没有分别的人也没有分别的对象,这样的状态称为菩提。看待五逆罪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说认为自己见到了菩提并要取证,应当知道这种人就是骄傲自大的人。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言我是如來。謂我為如來乎?」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謂不是如來為如來耶?無有如相可名為如,亦無如來智能知於如。何以故?如來及智,無二相故。空為如來,但有名字,我當云何謂是如來?」
这时,世尊对文殊师利说:你说我是如来。你认为我是如来吗?文殊师利回答:不是的,世尊!我怎么会认为不是如来的人就是如来呢?根本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如来的相貌,也没有如来的智慧能了解如来。为什么呢?如来和智慧不是两回事。空性就是如来,只是一个名字,我怎么能说这就是如来呢?
佛告文殊師利:「汝疑如來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觀如來無決定性,無生無滅,故無所疑。」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在怀疑如来吗?文殊师利回答:不是的,世尊!我看如来没有固定不变的体性,既无生也无灭,所以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不謂如來出現於世耶?」文殊師利言:「若有如來出現世者,一切法界亦應出現。」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现在不认为如来出现在世间吗?文殊师利回答:如果真有如来出现世间,那么一切法界也应当出现。
佛告文殊師利:「汝謂恒沙諸佛入涅槃耶?」文殊師利言:「諸佛一相,不可思議。」佛語文殊師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議相。」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认为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都进入涅槃了吗?文殊师利回答:诸佛同具一相,这境界无法用思维揣测。佛告诉文殊师利:正是如此!佛确实同具一相,这不可思议的实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語文殊師利:「如是,如是!」
文殊师利问佛陀说:世尊,您现在还住世吗?佛陀告诉文殊师利:是的,是的。
文殊師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諸佛亦應住世。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同一相,不思議相。不思議相,無生無滅。若未來諸佛出興於世,一切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議中,無過去未來現在相。但眾生取著,謂有出世,謂佛滅度。」
文殊师利说:如果佛陀住世,恒河沙数的佛也应该住世。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佛都是同一相,即不可思议之相。不可思议之相没有生也没有灭。如果未来诸佛出现于世间,一切佛也都会出现。为什么呢?因为不可思议之中没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分别相。只是众生执着,认为有佛出世,认为佛灭度。
佛語文殊師利:「此是如來、阿羅漢、阿鞞跋致菩薩所解。何以故?是三種人,聞甚深法,能不誹謗亦不讚歎。」
佛对文殊师利说:这是如来、阿罗汉和不退转菩萨才能理解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三类人听闻甚深微妙法,既不会诽谤,也不会盲目赞叹。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議法,誰當誹謗?誰當讚歎?」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谁会诽谤?谁会赞叹?
佛告文殊師利:「如來不思議,凡夫亦不思議。」
佛对文殊师利说:如来的境界不可思议,凡夫的境界同样不可思议。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議耶?」佛言:「亦不思議。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議。」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凡夫的心念也是不可揣测的吗?佛陀回答:也是不可揣测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心念现象都是不可揣测的。
文殊師利言:「若如是說,如來不思議,凡夫亦不思議。今無數諸佛求於涅槃,徒自疲勞。何以故?不思議法即是涅槃,等無異故。」文殊師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議,諸佛不思議。若善男子、善女人,久習善根,近善知識,乃能了知。」
文殊师利说:如果这样讲,如来不可思议,凡夫也不可思议。如今无数诸佛追求涅槃,只是徒然疲劳。为什么呢?因为不可思议之法就是涅槃,两者完全平等无差别。文殊师利说:确实凡夫不可思议,诸佛不可思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长期修习善根,亲近善知识,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於眾生中為最勝耶?」文殊師利言:「我欲使如來於諸眾生為最第一,但眾生相亦不可得。」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想让如来在众生中成为最殊胜的吗?文殊师利回答:我愿使如来在一切众生中最为第一,然而众生之相本不可得。
佛言:「汝欲使如來得不思議法耶?」文殊師利言:「欲使如來得不思議法,而於諸法無成就者。」
佛说:你想让如来得到不可思议的法吗?文殊师利回答:想让如来得到不可思议的法,但对一切法都不执着。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說法教化耶?」文殊師利白佛言:「我欲使如來說法教化,而是說及聽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眾生,無差別相。」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想让如来宣说佛法教化众生吗?文殊师利回答佛说:我确实希望如来演说佛法教化世人,但能说之人和能听之人都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安住于法界之中。法界与众生,本无差别之相。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為無上福田耶?」文殊師利言:「如來是無盡福田,是無盡相,無盡相即無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無有明闇生滅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種,亦無增減。」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想让如来成为至高无上的福田吗?文殊师利回答:如来是无尽的福田,具备无尽的特质,无尽特质就是至高无上的福田。既非福田也非不是福田,这才称为真正的福田。没有明暗生灭等相对现象,这才称为真正的福田。若能这样理解福田的本质,深深播种善根,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佛告文殊師利:「云何植種,不增不減。」文殊師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議。若人於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議。如是植種,名無增無減,亦是無上最勝福田。」
佛陀对文殊师利说:怎样种植福德种子,才能不增不减?文殊师利回答:福田的相貌,无法用思维揣测。如果有人在这片田地上如法行善,功德同样不可想象。这样的种植方式,就叫做无增无减,也是最殊胜的无上福田。
爾時大地以佛神力,六種震動,現無常相。一萬六千人皆得無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優婆塞、四萬優婆夷、六十億那由他六欲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那时大地因佛陀的神力,发生六种震动,显现无常之相。一万六千人证得无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优婆塞、四万优婆夷、六十亿那由他六欲诸天,远离尘垢,在诸法中获得了清净法眼。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CBETA 编码:T023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