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梁扶南國三藏曼陀羅仙譯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是大地六種震動?」佛告阿難:「我說福田無差別相,故現斯瑞。往昔諸佛亦於此處,作如是說福田之相,利益眾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
这时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向佛陀禀告:世尊,为什么大地会出现这六种震动?佛陀告诉阿难:因为我正在宣讲福田平等的道理,所以显现这种祥瑞。过去诸佛也是在这个地方,像这样宣说福田的功德相状,利益众生时,一切世界都会出现六种震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
舍利弗对佛说:世尊,文殊师利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呢?他所说的法相,实在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对文殊师利说:是这样,是这样!如同舍利弗所说,你所讲的确实不可思议。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不可思议不可说,可思议也不可说。如此思议与不思议的本性都不可说。一切音声现象,既不是可思议,也不是不可思议。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佛说:你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禅定吗?文殊师利回答:没有,世尊!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看不到有能够思议的心。怎么能说进入不可思议的禅定呢?我最初发心想进入这个定境,但现在想来,实际上并没有心的形相而进入了禅定。就像有人学射箭,练习久了就熟练,后来即使不用心,因为长久练习的缘故,箭射出都能命中。我也是这样,最初学习不可思议的禅定,把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如果长久练习成就了,更不需要起心动念,始终与定境合一。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说:还有更殊胜微妙的寂灭定吗?文殊师利回答:若存在不可思议的定境,你才可以问"还有寂灭定吗"。依我所证,连不可思议的定境尚且不可得,又怎能追问寂灭定的存在呢?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舍利弗问:不可思议的定境也无法证得吗?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文殊师利说:可以思议的禅定,是有形相可得的;不可思议的禅定,是无形相可得的。一切众生其实本具不可思议的禅定。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心相本就不是真实的心,这就叫作不可思议的禅定。所以一切众生相与不可思议的三昧境界,平等无别。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佛赞叹文殊师利说:很好,很好!你在诸佛面前长久培植善根,清净修行,才能演说这样深奥的禅定法门。你现在安住在这种智慧到彼岸的境界中。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师利说:若我执著于般若波罗蜜,作这样的言说,便是有想,就陷入自我之想。若执著有想、自我之想,般若波罗蜜便有了依附之处。般若波罗蜜若依附于无,也是自我之想,也称为依附之处。超越这两种状态,无所依附而住,如诸佛所安住的寂灭境界,非思议所能及。如此不可思议,名为般若波罗蜜的住处。般若波罗蜜所在之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造作。般若波罗蜜即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是法界,法界即是无相,无相即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与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是法界,法界即是无相,无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的境界。般若波罗蜜的境界即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即是无生无灭的境界,无生无灭的境界即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云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無為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
文殊师利说:如来境界与我的境界,原本就是不二的。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的人,就不会去追求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菩提的本性就是远离一切相,这正是般若波罗蜜。世尊!如果明白我的本质不可执取,这种无知的觉悟、无执的智慧,就是佛所证知的境界。不可思议的无知无著,就是佛的智慧。为什么呢?因为认知的本体原本就是无相可得。这样怎能转动法界呢?如果知道本性无实体、无可执取,就称为无物。既然无物,自然无处所可依,无住处可住。无依无住就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就超越了有为与无为的功德。这样证知时,就没有了思虑分别。既然没有思虑分别,又怎能分辨有为无为的功德呢?这种无知的境界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正是佛所证悟的,既不取也不舍,不见过去现在未来等相,不执取生灭与种种造作,也不断灭也不恒常。这样觉知的智慧名为正智。这种不思议智如同虚空,没有彼此分别,无法类比,没有好恶差别,无与伦比,无形无相。
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鋌先加鎚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現。」
佛对文殊师利说:若能这样了知,就称为不退智。文殊师利回答:无造作的智慧名为不退智,就像金块要经过锤打才能知道成色好坏。若不加以锻造,就无法判断。不退智的体性也是如此。必须经历种种境缘的磨练,却能做到不执着、不忆念,不起心、不动念,全然安住而不被动摇,不生起也不灭去,这时才能真正显现。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無動行,不斷貪欲、瞋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為正信。」
这时佛陀告诉文殊师利:像诸佛这样自己宣说自己的智慧,有谁会相信呢?文殊师利回答:这样的智慧,既不属于涅槃法也不属于生死法,是寂灭之行,是无为之行。它不断除贪欲、嗔恚、愚痴,也不是不除断。为什么呢?因为这智慧无穷无尽永不灭失,不脱离生死轮回也不是不脱离,不修行道法也不是不修行。能够这样理解的人,才称得上具足正信。
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義。」
佛对文殊师利说:很好,很好!正如你所说,你深刻理解了这个道理。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若說如是甚深正法,誰能信解如聞受行?」
那时摩诃迦叶对佛陀说:世尊,在未来之世,如果有人宣说这样深奥的正法,谁能相信理解并依照听闻的法义修行呢?
佛告迦葉:「今此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此經者,如是人等,於未來世若聞是法,必能信解於甚深般若波羅蜜,乃能讀誦信解受持,亦為他人分別演說。譬如長者失摩尼寶,憂愁苦惱。後若還得,心甚歡喜。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亦復如是,有信樂心。若不聞法則生苦惱,若得聞時,信解受持,常樂讀誦,甚大歡喜。當知此人,即是見佛,亦即親近供養諸佛。」
佛陀对迦叶说:现在法会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够听闻此经的人,这些众生在未来世若再次听闻此法,必能信解甚深般若波罗蜜,并且能够读诵、信解、受持,还能为他人详细解说。好比长者丢失了摩尼宝珠,忧愁苦恼。后来重新获得,心中十分欢喜。迦叶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这样,对佛法怀有信乐之心。若不听闻佛法就会心生苦恼,若能听闻时,便能信解受持,常乐读诵,感到极大欢喜。应当知道此人就是见到了佛,也就是亲近供养了诸佛。
佛告迦葉:「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質多羅樹,皰初出時,是中諸天見是樹已,皆大歡喜,此樹不久必當開敷。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般若波羅蜜,能生信解,亦復如是。此人不久亦當開敷一切佛法。於當來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般若波羅蜜,信受讀誦,心不悔沒。當知是人,已從此會聽受是經,亦能為人聚落城邑廣說流布。當知是人,佛所護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有能信樂,無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於過去諸佛久已修學,殖眾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無上真摩尼寶,心大歡喜。當知是人必已曾見。
佛陀告诉迦叶:就像忉利天上的波利质多罗树刚长出花苞时,天人们见到这棵树都非常欢喜,知道这棵树不久就会盛开。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闻般若波罗蜜能生起信心理解,也是这样。这些人不久也会开显一切佛法。在未来世,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闻般若波罗蜜后能信受读诵,心不退缩。要知道这些人已经在这个法会上听闻此经,也能为村落城邑广泛宣说流传。要知道这些人会受到佛陀护念。在这甚深的般若波罗蜜中,能生起信心喜爱、毫无怀疑的善男子、善女人,过去久远劫早已在诸佛前修学,培植众多善根。就像有人用手串珠子,忽然遇到无上真摩尼宝,心生大欢喜。要知道这个人必定曾经见过。
「如是,迦葉!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學餘法,忽然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生歡喜,亦復如是。當知此人,已曾聞故。若有眾生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心能信受,生大歡喜。如是人等亦曾親近無數諸佛,從聞般若波羅蜜,已修學故。譬如有人,先所經見城邑聚落,後若聞人讚歎彼城,所有園苑種種池泉,華果林樹男女人民,皆可愛樂。是人聞已,即大歡喜,更勸令說,是城園苑眾好嚴飾,雜華池泉多諸甘果,種種珍妙一切愛樂。是人得聞,重甚歡喜。如是之人,皆曾見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聞般若波羅蜜,信心聽受,能生歡喜,樂聞不厭,而更勸說。當知此輩,已從文殊師利,曾聞如是般若波羅蜜故。」迦葉白佛言:「世尊!若將來世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信樂聽受。以是相故,當知此人亦於過去佛所曾聞修學。」
迦叶啊,就如同这样: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其他法门时,忽然听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心生欢喜,也是如此。应当知道此人是因为过去曾经听闻过的缘故。如果有众生听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中能够信受,生起极大欢喜,这样的人也是因为曾经亲近过无数诸佛,从听闻般若波罗蜜起就已经修学的缘故。就像有人曾经见过某座城邑聚落,后来听到别人赞叹那座城的种种园林、池泉、花果树木、男女人民,都令人喜爱,这人听后就会非常欢喜,还会劝对方多说一些,比如那城的园林如何庄严,池泉边开满鲜花,有许多甘美的果实,种种珍奇美妙都令人喜爱。这人听了更加欢喜。这样的人都是因为曾经见过的缘故。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般若波罗蜜,能以信心接受,心生欢喜,乐意听闻而不厌倦,还劝他人宣说,应当知道这些人过去已经从文殊师利菩萨那里听闻过这样的般若波罗蜜。迦叶对佛陀说:世尊,如果在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甚深般若波罗蜜,能够信受欢喜,由此表现可知此人过去也曾在佛前听闻修学过。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說諸法,無作無相,第一寂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諦了斯義,如聞如說,為諸如來之所讚歎。不違法相,是即佛說,亦是熾然般若波羅蜜相,亦名熾燃具足佛法,通達實相,不可思議。」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佛所说的种种法门,都是无造作无形相,是最究竟的寂静涅槃。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这样真实明了其中含义,听闻后如实宣说,就会得到诸佛如来的赞叹。不违背诸法实相,这就是佛所说的法,也是炽盛光明的般若波罗蜜境界,又可称为炽然圆满的佛法,能够通达诸法实相,这是超越思议的境界。
佛告文殊師利:「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欲學一切佛法具足無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學一切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相好威儀無量法式,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諸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無疑惑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若生若滅、若垢若淨。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應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法界性相無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無罣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三轉十二行法輪,亦自證知而不取著,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眾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眾生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於一切眾生不起諍論,亦復不取無諍論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是處非處、十力、無畏,住佛智慧得無礙辯,當學般若波羅蜜。」
佛对文殊师利说:我过去修行菩萨道时,修习种种善根,想要住于不退转地,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理解一切法相,想要了知一切众生心性原本平等,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想要圆满修学一切佛法而无障碍,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想要学习诸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的相好威仪与无量法式,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想要了知诸佛未成道时的一切法式及威仪,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在这空性法门中,本不见有佛与菩提等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明白这些道理而不生疑惑,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应当这样修学般若波罗蜜。想要了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时间相,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法界的本性不受三世限制。想要明白一切法同入法界而心无挂碍,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想要获得三转十二行法轮的无上智慧,并能自证自知而不执著,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想要以慈悲心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而无界限,同时不执着众生之相,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想要对一切众生不起争论,也不执着无争之相,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想要了知是非、十力、无畏等佛智,安住佛的智慧获得无碍辩才,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非證非不證。不作戲論,無有分別。一切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捨生死,不證涅槃。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當學般若波羅蜜?」
这时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我看正法,没有造作、没有形相,没有获得、没有利益,没有生起、没有灭去,没有来、没有去,没有能知者、没有能见者、没有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也不见般若波罗蜜的境界,不是证悟也不是不证悟。不作无益的争论,没有分别。一切法无穷无尽、远离穷尽,没有凡夫法,没有声闻法,没有辟支佛法、佛法。不是得到也不是得不到,不舍弃生死,不证入涅槃。不是可以思议也不是不可以思议,不是造作也不是不造作。法的实相就是如此。不知应当怎样学习般若波罗蜜?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若欲學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
这时佛告诉文殊师利:如果能这样了知一切法的真实相状,这就叫作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如果想要修学菩提自在三昧,获得此三昧后,能够明了照见一切甚深佛法,并且知晓一切诸佛名号,也能完全通达诸佛世界而没有障碍,就应当依照文殊师利所讲的般若波罗蜜法门来修学。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文殊师利向佛陀问道:世尊,为什么称为般若波罗蜜?佛陀回答: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没有名称没有形相,无法用思虑衡量,无所归依,没有岛屿可供停靠,没有罪过没有福报,没有黑暗没有光明,如同法界一般,没有分别界限,也没有数量限制,这就称为般若波罗蜜,也叫菩萨摩诃萨的修行处所。它既不是处所也不是非处所,完全融入一乘佛法,称为非行处。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念头没有造作的缘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问佛说:世尊,应当怎样修行才能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回答说:文殊师利,依照般若波罗蜜所说的去修行,就能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还有一种一行三昧,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修习这种禅定,也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问道:世尊,什么叫做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佛说:整个法界是一个整体,心专注于法界,就叫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修一行三昧,应当先听闻般若波罗蜜法门,按照教导修行学习,然后才能证入一行三昧。就像法界本身一样,不会退转不会毁坏,超越思议,没有障碍没有形相。善男子、善女人想修一行三昧,应当选择清净处所,放下散乱念头,不执着外在形象,把心专注在一尊佛上,专心持诵佛的名号。面向佛陀所在的方位,端正身体,若能对一尊佛持续不断地忆念,就在这念中能见到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为什么呢?因为念一尊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念无量诸佛的功德没有差别,不可思议的佛法平等无分别,都是依循同一真如,成就无上正觉,都具有无量功德和无量辩才。这样证入一行三昧的人,能完全了知如恒河沙数诸佛和法界无差别的本质。阿难所听闻的佛法,获得总持记忆,辩才智慧在声闻弟子中虽是最胜,但仍有限量。若证得一行三昧,对所有经法门都能清楚分别、完全通达,决无滞碍。昼夜恒常说法,智慧辩才永不间断。比起阿难的广闻博学,百千倍都不及其一分。菩萨应当这样想:我怎样才能证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名声?佛说:菩萨应当忆念一行三昧,恒常精进不松懈。这样循序渐进修行,就能证入一行三昧,获得不可思议功德作证明。只有那些诽谤正法、不信佛法、造作重罪业障的人,才不能证入。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師。珠師答言:『此是無價真摩尼寶。』即求師言:『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師治已,隨其磨時,珠色光明映徹表裏。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學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隨修學時,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亦復如是。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光明遍滿,無有減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無有缺少,亦復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輪光。
再有,文殊师利!比如有人得到一颗宝珠,拿给鉴定珠宝的师傅看。师傅告诉他:这是无价的真宝珠。这人就请求师傅说:请替我打磨它,不要让它失去光泽。师傅打磨后,随着打磨的过程,宝珠的光明透彻内外。文殊师利!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的不可思议功德和无量名声,随着修学的过程,就能明白诸法的真相,通达无碍,功德增长,也是这样。文殊师利!比如太阳的光明普照一切,没有减弱的时候。如果得到一行三昧,就能完全具备一切功德,没有缺少,也是这样。照亮佛法,如同太阳的光明。
「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隨順正法,無錯謬相。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我所讲的法门,都是同一种解脱的滋味,远离烦恼的滋味,寂灭安宁的滋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证得这一行三昧,他们所宣讲的教法也同样具备解脱的滋味、远离的滋味、寂灭的滋味,完全符合正法,没有丝毫错谬。文殊师利,倘若菩萨大士能证得这一行三昧,便能圆满一切助道修行,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議。是菩提中,亦無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再者,文殊师利,大菩萨不见法界有分别之相,也不见一相,却能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境界不可思议。在这菩提中,并无成佛可得。能如此了知的人,速得无上正等正觉。若深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不惊惧亦不怀疑。能如此安住的人,速得无上正等正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議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不生懈怠。當知是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聞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生驚怖,即是從佛出家。若優婆塞、優婆夷,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不驚怖,即是成就真歸依處。
文殊师利问佛说:世尊,因为这样的因缘,就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佛回答说:无上正等正觉的证得,不依赖因缘,也不依赖非因缘。为什么呢?不可思议的境界,既非因缘所得,也非无因缘所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样的说法而不生懈怠之心,应当知道这些人已经在过去诸佛那里种下善根。所以,比丘、比丘尼听闻这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而不感到惊恐慌乱,就是从佛出家的表现。如果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能够听闻如此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而心不惊怖,就是真正成就了皈依之处。
「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藥木皆依地生長。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羅蜜而得增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相違背。」
文殊师利,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不修佛道。就像大地,一切药草树木都依靠土地生长。文殊师利,菩萨也是如此,一切善根都依靠般若波罗蜜才能增长,与无上正等正觉不相违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此閻浮提城邑聚落,當於何處演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今此會中,若有人聞般若波羅蜜,皆發誓言:『於未來世,常得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是信解,未來世中能聽是經。』當知此人不從餘小善根中來,所能堪受,聞已歡喜。文殊師利!若復有人,從汝聽是般若波羅蜜,應作是言:『此般若波羅蜜中,無聲聞、辟支佛法、佛法,亦無凡夫生滅等法。』」
这时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这阎浮提世界的城市乡村,应当在什么地方演说如此深奥的般若波罗蜜?佛陀告诉文殊师利:现在法会中,如果有人听闻般若波罗蜜,都发下誓言:在未来世中,永远能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此深信理解,未来世中能够听受这部经典。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其他微小善根中来,他们能够承受,听后心生欢喜。文殊师利,如果还有人,从你这里听闻这般若波罗蜜,你应当对他们说:这般若波罗蜜中,没有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也没有凡夫的生灭等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問我言:『云何如來說般若波羅蜜?』我當答言:『一切諸法無諍論相,云何如來當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有法可與法諍論,亦無眾生心識能知。復次,世尊!我當更說究竟實際。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實際,阿羅漢無別勝法。何以故?阿羅漢法、凡夫法,不一不異故。復次,世尊!如是說法,無有眾生已得涅槃,今得、當得。何以故?無有決定眾生相故。」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问我:如来是怎样解说般若波罗蜜的?我会回答:一切法本无争论相,如来怎么会解说般若波罗蜜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看不到有法能与法争论,也没有众生的心识能了知。再者,世尊,我还要说明究竟实际。为什么?一切法相都归于实际,阿罗汉并没有更殊胜的法。为什么?因为阿罗汉法与凡夫法既非同一也非差异。再者,世尊,这样说法时,并没有众生已证涅槃、现证涅槃或将证涅槃。为什么?因为众生相本无定相可得。
文殊師利言:「若人欲聞般若波羅蜜,我當作如是說。其有聽者,不念不著,無聞無得,當如幻人無所分別。如是說者,是真說法。是故聽者莫作二相,不捨諸見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捨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無取捨故。若人問我,當作是說,如是安慰,如是建立。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問,作如是住,心不退不沒,當如法相,隨順般若波羅蜜說。」
文殊师利说:如果有人想听闻般若波罗蜜,我就这样为他们解说。听法的人应当不执着、不分别,就像幻化的人一样没有分别。这样解说才是真正的说法。因此听法的人不要产生分别,不舍弃各种见解而修习佛法,也不执着佛法,不舍弃凡夫法。为什么呢?佛法和凡夫法本质都是空性,没有取舍可言。如果有人问我,我就这样回答,这样开导,这样建立。善男子、善女人,应该这样提问,这样安住,心不退缩不退转,应当随顺法相,依循般若波罗蜜的义理来说。
爾時世尊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見諸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欲親近諸佛,如法供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言如來是我世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言如來非我世尊,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無作三昧無異相故,一切法無生無出故。若欲知一切法假名,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眾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若欲知一切眾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實際,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如來神通變化,無相無礙亦無方所,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那时佛陀赞叹文殊师利:很好,很好!正如你所说。善男子、善女人想见诸佛,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想亲近诸佛、如法供养,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若想说如来是我的世尊,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若想说如来不是我的世尊,也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想不证无上正等正觉,也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想成就一切禅定,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想不成就一切禅定,也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无作三昧没有差别相,一切法本无生无灭。想明白一切法都是假名,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想明白一切众生修菩提道却不执着菩提相,心不退缩,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本就是菩提相。想明白一切众生行与无行的真相——无行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法界,法界即是实相,心不退缩,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想明白诸佛神通变化无相无碍亦无方位,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師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不墮惡趣,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隨順實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知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住佛國。若聞如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心生信解。當知此輩,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若善男子、善女人,學此法印,超過惡趣,不入聲聞、辟支佛道,以超過故。」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想不堕入恶道,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哪怕只有四句偈语,能够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随顺实相。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知道必定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安住佛国。如果有人听闻这样的般若波罗蜜,不惊慌不畏惧,内心产生信解。应当知道这些人,是佛所认可的,是佛所行的大乘法印。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这个法印,就能超越恶道,不堕入声闻、辟支佛道,因为已经超越的缘故。
爾時帝釋三十三天,以天妙華:優鉢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天曼陀羅華等,天栴檀香及餘末香,種種金寶,作天伎樂,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并諸如來及文殊師利,以散其上。作是供養已,願我常聞般若波羅蜜法印。釋提桓因復作是願,願閻浮提善男子、善女人,常使得聞是經決定佛法,皆令信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一切諸天為作擁護。
那时,帝释天与三十三天的天人用天上美妙的花朵——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天曼陀罗花等,以及天上的栴檀香和其他名贵香料,种种金银珍宝,演奏天界的音乐,来供养般若波罗蜜经以及诸位如来和文殊师利菩萨,将这些供品撒在他们上方。这样供养之后,他发愿道:愿我常能听闻般若波罗蜜的法印。帝释天又这样祈愿:愿阎浮提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都能常听闻这部决定佛法的经典,使他们信解、受持、读诵并为他人宣讲。愿一切天众都来护持他们。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得決定諸佛菩提。」
这时佛陀告诉释提桓因说:憍尸迦,确实如此。善男子、善女人,必定能证得诸佛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受持,善男子、善女人,得大利益,功德無量。」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这样信受奉行,善男子善女人将获得极大利益,功德无量无边。
爾時以佛神力,一切大地六種震動。佛時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即是如來印般若波羅蜜相。」佛言:「文殊師利!如是,如是!說般若波羅蜜已皆現此瑞,為印般若波羅蜜故,使人受持,令無讚毀。何以故?無相法印不可讚毀。我今以是法印,令諸天魔不能得便。」
那时,依靠佛陀的神奇力量,整个大地发生六种震动。佛陀在这时露出微笑,放出广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这正是如来印证般若波罗蜜的瑞相。佛陀说:文殊师利!正是如此,正是如此!每次演说般若波罗蜜时都会显现这样的祥瑞,就是为了印证般若波罗蜜,让人们能够信受奉持,既不妄加赞美也不无故诋毁。为什么呢?因为无相的法印既不该称赞也不该贬损。我现在用这个法印,使一切天魔无机可乘。
佛說是已,爾時諸大菩薩及四部眾,聞說般若波羅蜜,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些后,当时在场的诸位大菩萨以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听闻般若波罗蜜的教法,心生欢喜,恭敬地依照教诲修行。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CBETA 编码:T023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