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三昧行法
明受戒發心第二
念誦儀云。苾蒭苾蒭尼。先持戒行。若入道場。復須自誓發願受戒。若在家者。初入道場。亦須隨力發願。受三歸五戒。或持八戒齊。故方等三昧。令依一解內外律師。發露受二十四戒。是知欲入道場。必又重嚴戒法。所謂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此先佛明誨。極宜奉重也。
《念诵仪》上说:比丘、比丘尼应当先持守戒行。若进入道场,还需自发誓愿受戒。在家人初次进入道场时,也应根据自身能力发愿,受持三皈五戒或持守八关斋戒。因此《方等三昧经》要求修行者依止一位通达戒律的师父,忏悔罪业并受持二十四戒。由此可知,想要进入道场修行,必须重新严持戒法。正如佛陀明确教导的:若戒律不清净,禅定便不会现前。这是诸佛的重要教诲,应当至诚奉行。
既受戒已。當發廣大菩提之心。行菩薩行。夫菩提心者。成佛正因。智慧根本。故從今日往。至成正覺。唯以四弘誓願要心。弘誓在懷。諦理明切。菩提心戒儀云。諸法無我。平等如空。心本不生。空性圓寂。當知性空圓寂之處。即是感應道交之時。感應道交。菩提心之端也。是故興慈運悲。上求下化。繁修六度。靜住一如。離三障以清淨。顯三德之圓融。原始要終。莫不在是矣。此受戒發心二法。為行人起行之要門。標心之正處。自宜攝心稟學。豁意開明。倘此昧略而不省鑒。豈唯徒為苦行。大能作諸障難者也。
受戒之后,应当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修行菩萨道。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智慧的基础。因此从今日起,直至成佛,都要以四弘誓愿为核心。心中常怀弘誓,真理自然明晰。菩提心戒仪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平等如虚空;心性本无生灭,空性圆满寂灭。要知道,在性空寂灭之处,正是感应道交之时。感应道交,是菩提心的开端。因此要生起慈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勤修六度,安住于真如;远离三障使内心清净,显现三德的圆融。从根本上说,始终不离此理。受戒与发心这两件事,是修行人起步的关键,也是立心的根本所在。应当专心学习,明白通达。如果对此懵懂无知,不仅白白辛苦修行,还会造成诸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