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三昧行法
出正修法第四
这部经典的梵文原本有十万偈颂。现今的三种译本极为简略。但考察其中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修行法门,内容完整无缺,其中功能作法和取相部分似乎更为详尽。因此西域修习真言者广泛汇集各部坛场仪轨、手印咒语,加以编排整理,作为主咒的辅助修持法,称为念诵仪轨,翻译传入东土后,历代多有修习。但实践中存在偏差:执着形式者多,真正领悟者少,常出现拘泥坛场手印、死守文字音声的弊端。究其根源,在于未能理解以理观为主、持诵为辅的要义。现今所立修法,虽需三种忏法相辅相成,但无生理观实为根本导向——诸法本性皆空,万行本无造作,以此圆满因行为准则,成就佛果为归宿。现将新立修法与旧诵仪对照:名目数量相同而次第有异。故先引述诵仪与此对应,再正式列出十项修持内容依次修行。具体对应关系如下:诵仪中首设曼荼罗坛城,即现今严净道场;次入道场先礼佛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五悔),现今将礼佛移至第六,五悔移至第八;诵仪中敷设坐具结三部印咒,相当于现今总礼三宝与护身法(今第二清净三业);结界法已并入严净道场;迎请环节即现今第四请三宝诸天;五供养对应现今第三三业供养;梵赞即今第五赞叹;布字观想及出声持咒即今第七持咒;三摩地念诵移至第十。诵仪中出坛前需依前次第再行五供养、五悔、送圣,对应现今第九行道(绕佛梵呗),此法事将终时重温前修功德,暗合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兼表恋慕圣境之意,故义理实同;最后重结三部印即三自皈依。可见二者前后次第虽有调整,仪文实质无别,次第对应后显密修法浑然一体。所述十类修持皆为密教因行,通过身口意三密加持,终将汇归显教理观。
接下来介绍十种修行方法:第一,庄严布置修行场所;第二,清净身口意三业;第三,以三业虔诚供养;第四,恭请佛法僧三宝及诸天护法;第五,至心赞叹表诚;第六,恭敬礼拜;第七,持诵真言;第八,修持五种忏悔;第九,经行绕佛;第十,进入禅定境界。初次进入道场的第一时段,应当完整修持这十种法门。之后每个时段中,可简略请佛环节,其余九法照常修持。同时要配合《法华三昧补助仪》的观想偈颂,将观想内容标注在仪轨步骤之下,使正式修行时能统一融入无生之理观。须知这十法门都包含事相与理观,皆能感通诸佛,全面净化身口意三业,消除三种障蔽,圆满证得三德。此乃天台宗三昧修持之正道。如此观想明白后,方可精进修持。这种圆融修法,与那些只注重坛场手印,或执着咒语字声的片面修持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