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三昧行法
十入三摩地
修行者完成礼忏后,应离开道场。另寻一处,在绳床上结跏趺坐,进入三摩地。念诵仪轨说:端正身体,闭目澄心,静虑凝神。应在胸臆间观想明亮圆满的光明,如同满月之相。在这圆明中安布“唵”字,其余八个字向右旋绕排列于定境中。心念既不散乱动摇,便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此时观想一个圆形○相,随即思维字母的种性义理:
唵,表示一切法本来不生之义,也是法报化三身之义(此为不空三藏译本,依果位而立论);又表微细烦恼流注不生不灭之义,亦是最胜义(流注指微细烦恼,此为金刚智译本,依因位而立论)。
折,表示无造作之义(金刚智译);又表一切法不生不灭之义(不空译,此以寂止为行持)。
戾,表示无相之义。
主,表示无生起安住之义。
戾,表示无染垢之义。
准,表示无上正等觉之义。
提,表示无取舍之义。
婆,表示平等无言说之义。
诃,表示无因寂静、无住涅槃之义。
这个○相光明之相,与九个梵文字母,和天台宗的十乘观法完全吻合。所谓十乘观法:第一观不思议境,第二真正发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遍,第五识通塞,第六调适道品,第七对治助开,第八知位次,第九能安忍,第十离法爱。现在解释其意:真言九字即对应不思议观境、发菩提心等九法乘。最初的○相代表理体境界,圆满光明绝待无对,本无生灭、无造作、无相状、无生起、无染垢、无等同、无取舍、无言说、无住著。然九字真言义理由浅入深:由“本不生”证得“无造作”,直至由“无言说”证得因果双忘,与般若相应。以无所得为方便,契入胜义实相,则能证真如理体,无断无续,圆转无穷。此为最初旋陀罗尼门。○相如同车体,方便如同车具。若能如是修行,定慧现前,证得诸地波罗蜜,速至无上正等菩提。故知○相与九梵字,已具足十乘观法要义。
再者,此修行方法首先要求修行者自发菩提心,在日常行住坐卧中发起四弘誓愿,净化身口意三业,直至证得菩提道场。若不依循真理,如何脱离束缚获得解脱?依理起誓,方能称为真实无伪。最初不可思议的境界,即是菩提的根本;后续八字真言,则成就菩提的法门。因此将梵字"阿"安布于中心,其余八字右旋排列于轮圈外缘。当知此经纯粹阐明菩提道的修行。
此外,此真言法门属于密教圆顿体系。十种法门构成修行次第,教法则属显教圆宗。显密二教虽有差异,但圆融观照的理体平等无别。现今所修的观法,兼摄显密圆融修行,仍分为两种:有相观与无相观。有相观彰显法门身相,前文已略述。至于无相观照实相法身者:
初●相即不思议境。唯此当下一念,朗然显现圆满光明。虽具足十法界百界千如,却无生灭之相,亦非因果所摄。法界唯一真实,平等如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秘密所示与显教所言,皆非意识可测,岂能用言语表述?此即不思议●相。
唵字表发菩提心。既已深悟此圆明不思议境,当思一切众生念念皆具此境。知一苦即知一切苦,自悯昔日之苦,亦悯众生之苦,由此生起大悲,发二大誓愿:因诸法本自不生,故度本无生之众生;因烦恼流注本无生灭,故断本无生灭之烦恼。知一乐即知一切乐,我与众生虽曾求乐却不知乐因,今始明了,故生大慈,发二誓愿:修学最胜无量法门,成就三身无上佛道。如此慈悲誓愿,与前所证圆明境智无前后次第,同时俱起,故称唵字居中。此即一切流注法本不生及最胜三身之义。
阿字明止观巧安。前已深达圆明境智,广运慈悲,今以修行满愿。此修行即止观,须用不二止观安住法性,令寂照不二,正是"行即无行"之义。又以寂止法安心:诸法生灭当下体认,生唯法性生,灭唯法性灭,恒常即是法性,无时非法性。此即一切法不生不灭义。
娑字为破遍。真理未显因三惑遮蔽,当观此惑本空,观智亦泯,此即无相义。
诃字明识通塞。若执着能观之心,则于通达处反成障碍;识此通塞,则无起住之相。
哆字即道品。观虽无相,证果须依道品。若道品未调,未离染垢;品第相生,即无垢义。
迦字表对治助开。蔽障助长理惑,真如不显;事修助开显,见地齐妙觉。此即无等觉义。
吒字明位次。暂得止息便谓深证,若知圆教位次,可免增上慢,不妄推圣境。此即无取舍义。
驮字显安忍。面对名利眷属,以三术远离;于顺逆境中安然不动。此即平等无言说义。
赭字离法爱。行前九事已越内外障,若起法爱,耽着静境似为实证,无住之风便息;若离此爱,即发真中道,自然流入一切种智海。此即无因寂静无住涅槃义。
上根者观境即证初住,或入内外凡位;中根者证二至七位;下根者全分修习。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统归唯一真实,故名真实相。
这种无相修行。与前面讲的有相修行。相互配合才能进步。无论是站着念诵修持。还是退下来静坐思考。那不可思议的○观想。从未有片刻间断。这就叫做依照教法修行。所以前面先设立布字的法门。现在展示十乘实相的教法。这十乘的法相。就是所布设的修行方法。既然让人依照教法修行。就是名字上的修行相。专心致志地观想修行。成就一切功德。就是观行上的修行相。用方便的智慧。进入殊胜的真理。就是相似阶段的修行相。禅定智慧显现出来。证得各种波罗蜜。乃至无上正觉。就是部分圆满的证悟相。
再者,修行者若暂时无法修习上述两种法门,只需坚定信念,消除一切疑虑,将此陀罗尼诵持数十万遍。待亲眼见证种种罪障消除、身心清净的征兆后,再进修这两种法门,自然能毫无阻碍地契入。由此可知初发心修习时入门途径虽有多种,但真正悟得妙理时,理应超越两边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