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我资质愚钝,年少时曾入书院求学,对教义理解粗浅,常向贤明之士请教。儒家典籍未能解答我的疑惑,道德修养却因高僧指点而有所进益。因此求学不限于一师,千里寻访如同咫尺;唯求佛法真谛,跨越险阻如同乘苇渡江。周游晋魏之地,反复研读经典远超初闻之时;漫步江淮之间,因缘际会使我对佛法领悟更深。
到了而立之年,我开始著述,撰写律仪要旨、修行指南,希望通过文字阐明佛理,为有识之士开启智慧之门。或作注解,或写释义,都以前人经典为依据;时而批驳,时而阐扬,宗旨在于成就佛事。所述内容皆为当下确知,循序渐进可以想见。至于戒律本义和坛场仪轨,尚未详尽论述,虽因事而发,终究不算错谬。
如今我已年迈,身体如蒲柳般日渐衰弱,重走此路如临深渊。抱病著述,遗漏之处在所难免。于是在乾封二年,于京城南郊开创弘扬此法门。
戒坛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确立戒律。戒律是圣贤修行的根本,也是佛法三学的命脉;佛陀因戒而生慈悲,凡夫依戒而断烦恼。经文说:"如何知道佛法能久住世间?若中原地区有十人、边地有五人能如法受戒,便是正法久住的标志。"由此可知比丘的威仪体统离不开戒律,佛道的弘扬必须依靠戒法。
戒律通过具体行持得以成就,行持需要特定场所来实践,这个场所就叫"戒坛",登坛受戒能使心志奋发;这片土地称为"胜善之地",诵戒结界时众人虔敬行事。难道不是因为这种庄严仪式,才能引发殊胜的证悟境界吗?
然而详究戒坛规制,论述时似乎容易达成共识;真要落实行事,却难以确立标准。因此诸律典指出:"界相划分缺乏明确规范,宣唱结界不解前因,大众聚集不辨同异,通和作法难分成败。"并说:"若未结界就违背圣制,即使受戒也不得戒体,因为没有结界。"
由此可知:在空地上搭建房屋终是徒劳,没有戒坛结界难以激发殊胜道心。如今广搜典籍,综括所见,开显法布施的初门,遵循住持正法的古制。若不明示各种规制,修行者便不知其来由,因此略分条目,使有智者明白这些设置绝非妄立。
戒坛建立的缘起第一
戒坛场地的建造根基,原本只有佛陀才能创立。十方世界共同聚集,详细讲述戒坛的建立,往昔光明王如来首次论述戒坛的建立。因此戒坛的兴起在于大圣人佛陀,不在于凡人的谋划,这是最为尊崇敬重的。
戒坛确立名称与显明称号第二
考察各种律藏论典,大多称为戒坛。但世间习俗混淆不清,坛与场不加区分。因此引用众多典籍记载,名称与实际含义相去甚远。岂止是习惯使然,固守陈规确实难以改变。
戒坛的形制和外观第三
既然是坛,就有高出地面的基础层,形状如同山王,相状类似佛座。四周排列台阶,环绕三重,以灵骨为镇物,用以稳固住持佛法。
戒坛高矮宽窄第四
高低尺寸,按照佛的肘长来定;说到宽窄,看情况灵活处理。大小没有固定标准,由有智慧的人商量决定。
戒坛大界的内外第五
综合考察各种戒律,内外之分在于因缘。现今根据义理来判断,外是指特殊情形。
设立戒坛的仪式程序第六
古代大德行事,先划定大界。现今保留的明确规范,是在戒坛之前划定大界。
戒坛聚集僧众的远近第七
设立戒坛的界限必须从一开始就明确,初步建立基础,聚集僧众的规矩和标准,自有既定规范。后来的学习者往往自以为是,轻视根本戒律,必须专心遵循教法纲领,依照佛法聚集僧众。
第八 戒坛作业的成与败
羯磨是梵语,汉语称为作业;应当分辨其成功与失败,明白时机因缘。说到僧团就要六和敬不违背,讲到事项则要四界各自包含。
第九节 戒坛受戒仪式规范
所谓传授戒律的规则,从古至今代代相传。如果没有戒坛的界限,登坛受戒的步骤就会混乱。因此圣人制定了标准,使师徒都有规可循,环绕跪拜起立,如同机关运转般有序。
戒坛功能远近第十
一位僧人结成戒坛后,历经六万年延续;三种法灭亡时,经历千位圣人依然存在,称为金刚场地。名称含义如此,不是圣人不会明白,凡人只能敬仰,不可轻视。
第十一章 赞叹戒坛功德
戒坛具有殊胜功德,一切圣贤共同遵循。在此建立无上善根,能拔除最深重业障。必须通过此地,方能成就崇高道业。怎能不称颂其神奇功用,赞叹其圣洁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