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律论中明确区分了"场"与"坛"的概念,西域各国都设有专门的仪轨,而中原本土素来没有这种传统,这并不奇怪。如今要确定其名称与实际含义,或许会有不同看法。根据《僧传》记载:"宋文帝元嘉年间,有位圣僧名叫功德铠,在建业弘法时,曾在南林寺的前园中设立戒坛,让受戒者登坛受戒。圆寂后,又在此坛上火化。"其余记载如下文所引。另外,《十诵律》的译者卑摩罗叉在回答《五百问》时,对慧观法师也提到:"坛上的师僧为他人授戒。"相关记载还有很多,不再赘述。由此可知,"坛"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如今人们不了解,将两者混为一谈,分不清平场与高坛的区别。实在谬误!
根据《别传》记载:佛陀涅槃后,大迦叶在戒坛召集僧众,命小目连敲钟,召集四天下所有凡圣僧众。众人聚集戒坛后,通过白四羯磨仪式,处罚了宾头卢和阿难,然后让阿难披上佛陀的僧伽梨,登上法座,首先诵出《遗教经》。如同佛陀生前嘱咐的那样,诸大菩萨、阿罗汉以及天龙八部无不悲痛哭泣。大迦叶从座而起,披上粗布僧伽梨,手持坐具,走到阿难面前,铺开坐具,向阿难顶礼,并向右绕行三圈。大梵天王手持大宝盖覆盖在阿难上方,忉利天主献上七宝案置于阿难面前,魔王波旬将七宝拂交给阿难,魔王与帝释分立两侧侍奉,四大天王站立守护高座四角,三十二使者跟随大迦叶身后,交替跪拜。大迦叶礼拜完毕,走到阿难面前,问候起居,如同佛陀在世时一样。当时大迦叶提出了三千八百个疑问,阿难一一作答。此处仅选取关于戒坛的一个问题,其余从略。大迦叶问道:“你随侍如来二十年,戒坛的高低、宽窄是依据何种肘量?戒坛中央是否安放舍利?戒坛四面用什么材料砌成?四面台阶各有几级?戒坛四周雕刻何种形象?在没有石头的国度,能否用土沙建造?”阿难依照此卷中的图相一一回答。
最初祇桓戒坛的北面有一座钟台,高四百尺,台上悬挂金钟,重达十万斤,庄严稀有;台下有九龙盘绕的雕像,龙口吐出八功德水。当时想要受戒的人来到戒坛处,龙便会吐水为其灌顶,犹如转轮王登坛即位时的灌顶仪式。因此初次受戒者,如同佛法之王继承法王之位,有摩尼珠的光芒照耀受戒人,使其获得清凉安乐,同时也象征受戒者所持戒珠清净无染。
若圣人受戒时,得神通菩萨击钟,钟声响彻三千大千世界,听闻者能证得果位,恶道苦难得以止息。凡夫受戒时,则由摩抵比丘击钟,钟声传遍小千世界,这位比丘的力量可抵十万凡夫。钟台的形状如同须弥山,坐落在大池之中,九龙昂首盘绕,梁柱等结构皆安置在龙头上,全部以黄金打造。屋顶的瓦片采用琉璃宝,若有受戒者登坛,诸龙便会转动,口中吐出香雨香云,覆盖洒落在戒坛上。
水池四边以白玉砌成,池底铺满银沙,池水清澈纯净,甘甜如乳蜜。持戒者若有疾病饮用此水,无不痊愈;破戒者若饮,则如同吞下铁汁。佛陀即将涅槃时,池水先枯竭,屋瓦飞散;大迦叶结集经典,阿难回答问题时,屋瓦重新归来,池水再度涌出,色白如乳,但无乳味,象征佛陀灭度后正法逐渐衰微,如《涅槃经》中水乳之譬,可以印证。结集问答结束后,僧众返回王城,大钟宝台飞升兜率天,池中白玉、银沙被龙王收走,池水也再次枯竭。如今该地遗迹全无,为追溯最初因缘,重建戒坛之位,故详细记述于此。
"坛"这一名称在佛陀时代就已确立!现今汉地留存的各类经律论典,都明确记载了王舍城两次结集的情景,虽然各版本记载略有出入,但都确认阿难尊者登座担任结集法藏的主持者。当时会众只见迦叶尊者发问,阿难容貌与佛陀无异,比丘们皆误以为佛陀再现!待听闻"如是我闻"的起句,众人疑惑顿消。如今流传的经典,唯有通达真谛者能解其义,汉地记载结集仪轨的典籍尚且鲜为人知,何况现今流传的经典遭遇质疑,也是情理中事。从佛陀涅槃到正法、像法时期,关于结集的记载呈现多种说法:最初五百罗汉结集,次有千人结集,后有大部众结集,阿育王时期结集,以及七百罗汉结集,姑且列举这五种,其余并非不存在,但都属于小乘体系。至于大乘经典,则是阿难与迦叶在王舍城进行广结集,文殊师利菩萨与诸大菩萨在铁围山略结集,这些在汉传经典中皆有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