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戒壇形重相狀第三
根据名称显现形相,其规制各有不同。"场"指平整土地使之洁净,去除土丘坑洼,如同世间整治平地使其平坦一般。戏场、战场等皆可依此类推。至于"坛"的形制,则需高出地面建立基台,如四方郊野祭祀所用的各类祭坛。我考察各地祭坛,发现方形基座居多。唯有一座圆丘祭坛,基座分为九层台阶,各设阶梯通道,其缘由详见别处记载。现今戒坛最初乃天工所造,构造精妙,虽原理出自人为构想,实为佛陀亲定规格,又非凡俗所能揣度,因此形制与寻常祭坛不同。据《别传》记载:"戒坛自地面垒砌,以三重结构为相,象征三空境界,作为进入佛法的初门,能消散凡夫惑障——非悟空性不能遣除。三空是得道者游心之处,正戒为众善根基,故限定三重结构。往昔光明王佛所制戒坛高五肘,象征五分法身;释迦如来减为二肘半;上又加高二寸,形成三层结构;其后帝释天又在坛顶加覆钵形构造覆盖舍利;大梵天王更以无价宝珠安放覆钵之上供养舍利。如此共有五重,仍表五分法身(注:首层高一肘,二层高二肘半,三层高二寸合为三数;帝释加覆钵为第四重;梵王加宝珠则五重俱全,五分法身完备)。佛陀在世时,祇树给孤独园中立戒坛毕,大梵天王所施宝珠大如五升瓶,福德深厚者见其光明照耀八百由旬;福德浅薄者观之则如墨团。如来住世期间,常驻戒坛说法,及至涅槃,宝珠亦随之隐没。尊者大迦叶结集经典时,宝珠重现;阿难灭度后,此珠再度消失。后来大梵天王另置明珠替代,用以供养舍利,宝珠下承以宝莲花,莲花底座由九条金龙托举。帝释天又供奉双珠供养舍利,以金莲花为承台,下设金柱,柱底安放狮子座——此二珠在经典结集完毕后俱皆隐没。帝释所献双珠,今在忉利天欢喜园中供养般若波罗蜜。现今各地所建戒坛既无宝珠可供养,应随力安置两盏明灯,或以石雕或以木制,永驻坛前,高度超过顶层,使光明远照,上下通明。坛面铺设石板,每逢授戒仪式,西南角另设高座供比丘登临;若登临困难,昔日大梵天王曾在南面西阶道西侧,幻化铁茎银龙银莲花,设机关使花叶开合衔接,正对栏杆处与高座平齐,令登坛者毫无障碍。祇园精舍湮灭后,此等神迹亦绝迹,然今后建造者可效法施设。"
最近在乾封二年九月,中印度大菩提寺的僧人释迦蜜多罗尊者,这位年近百岁的长者来到五台山,向文殊师利菩萨致敬。当今皇上以礼相待,派人护送他返回。当他来到城南时,看到这座戒坛,大为赞叹说:"天竺的寺院都设有戒坛。"他还讲述了乌仗那国东石戒坛的往事,由此可见,虽然东西方相隔遥远,但戒坛的仪轨是相通的。
这座戒坛的形制如下:下层两重由石块砌成,状如须弥山,上下装饰彩带。坛身四面设有佛龛,龛内供奉诸神王像。两层基座上都安置石栏杆,栏杆柱下雕刻师子神王像,交错排列。两层四角各立有高大的石柱,高出坛面,柱外安放四大天王像。由于这些造像露天放置,全部采用石刻,以求坚固耐久。四角栏杆上方,石雕金翅鸟口衔龙蛇,象征比丘受戒后应常思惑业、精勤对治。
戒坛周围布置神像,寓意护持戒法、令其久住。这些都是圣者的威仪,是广弘善法的方便。图像与仪轨都详细记载,每尊神像各有名号,意义深远,不可隐晦。因此需要标明名号、展现形貌,使见者能生起信心,明白冥阳两界共同护持的深意!
现在考察:梁高祖命释宝唱撰写《神鬼录》,共有三卷。其序言简略提到:自从如来出世,佛法广博深远,天龙鬼神无不归顺,因此能侍奉三宝,护持四众。所有鬼神各有居所,所以依地的神名叫坚牢,乃至寺塔、山林、河海、风雨,如《长阿含经》所说,都依附住所而守护。现在用坛图一面,三方隐约映现诸神侧背,难以画出形状。在图经中,按方位排列形象,或显露或隐藏,时站时坐,后人制作时,应依照经文设置。现在先列出护佛塔的神名,多出自《华严经》、《灌顶经》、《孔雀王经》、《贤愚经》、《大集经》、《大智度论》等,因内容繁多,在此一并叙述。神名跋闍罗波尼。神名婆里旱。第一坚固光曜神、第二日光曜神、第三须弥华神、第四净云音神、第五阿修罗王神、第六胜光明神、第七树音声神、第八师子王神、第九淳厚光藏神、第十珠髻华光神。以上十二金刚力士神王,依据《杂阿含经》。金刚神手持金刚杵,猛火炽燃,经律中也说:八金刚神分列四面。又说:五百金刚常侍卫佛。如《华严经》所说:众多金刚神与微尘数力士一起,久发誓言,侍卫如来,护持遗法。
现在根据经文探究形制,虽未提及戒坛,但此戒坛实为佛塔,用以供奉舍利。灵骨埋藏其中,不是佛塔又是什么?那些拘泥名称固执己见之人不值一评。在此重申:所谓"塔"字,中原字典原指器物声响,本非西域称谓。若依梵文原典,埋藏佛骨之所,名为"塔婆"。此处略去"婆"字,单称"塔"字。因此经文中或称"偷婆"、"窣堵波"等。按中原唐言称为"方坟",即坟冢!古时只有墓穴不筑坟堆,坟指在墓上添土。如律藏所载:"如来知晓地下存有迦叶佛舍利,便以泥土覆盖增高。"这正是塔婆的形制由来!现今戒坛供奉佛舍利,以多层基座区分标界,四方陈列护法神像彰显威德,岂非理所当然?前文所述十二神将常驻守护佛塔。
下层坛基稳固着地,坛设五级台阶,每阶分立两尊护法神,共计十位。此下层乃戒坛根基,坚固如金刚,故有十位金刚护法依台阶次第安立。
下层四方都有护法大神,分别是金刚力士、金毗罗、散脂大将,他们守护着佛塔,所以分别镇守四个角落,担当起守护根本的重任。东南角的神名叫跋闍罗波尼(他统领着般支分大军);西南角的神名叫婆里旱(他统领着般遮罗遮驮大军);西北角的神王名叫金毗罗(他统领着婆多祁利大军);东北角的神将名叫散脂(他统领着醯摩跋多大军)。
下层南面有两处台阶:东边台阶两侧(东侧神叫坚固光曜,西侧神叫日光曜);西边台阶两侧(东侧神叫须弥华,西侧神叫净云音)。东面台阶两侧(南侧神叫阿修罗王,北侧神叫胜光明);西面台阶两侧(南侧神叫树音声,北侧神叫师子王)。北面台阶两侧(西侧神叫淳厚光藏,东侧神叫珠髻华光)。
第二层上方四角的大神,就是四大天王,他们一直守护着佛法和众生。这不仅限于护持坛城佛塔这些外在形式,更要保护众生的心念。因此需要塑造他们的形象,按照各自方位来安置。东北角的天王名叫提头赖吒,统领乾闥婆和毗舍闍众部族,居住在东方弗婆提洲。《大智度论》记载:四大天王的寿命都有九百万岁,每位都有九十一个儿子,全都护持佛法。这位天王统领四支神军,根据《灌顶经》记载,其配置与现在相同。
戒坛第二层基座的东面有两个台阶,每个台阶各站着两位护法神。南边台阶通道有两位神将(南侧名为地珂,北侧名为修涅多罗),北边台阶通道也有两位神将(南侧名为分那柯,北侧名为迦毗罗)。
东南角由毗娄勒叉天王统领,他带领鸠槃茶和薜荔多众部属,镇守南阎浮提洲。他麾下四位神将统领,分别对应南面两个台阶的各两位神将:东侧台阶通道有两位(东侧名僧伽,西侧名优波僧伽),西侧台阶通道也有两位(东侧名偿起罗,西侧名旃陀那)。
西南角由毗娄博叉天王统领,他率领诸龙和富多罗众,镇守西瞿耶尼洲。他麾下四位神将统领,分别对应西面两个台阶的各两位神将:南阶通道有两位(南侧名诃利,北侧名诃利枳舍),北阶通道也有两位(南侧名波罗赴,北侧名冰伽罗)。
西北角由毗沙门天王统领,他带领夜叉和罗刹众,镇守北郁单越洲。这些护法常来阎浮提洲,天王手中托着佛塔,塔中供奉着古佛舍利。佛陀在世时,嘱咐他持塔护持佛法,使正法长久住世。天王以威德势力统领四位神将,配属北面一个台阶两侧:西边有两位(一名陀罗那、二名阿罗难陀),东边也有两位(一名郁庾伽波罗、二名别他那)。
依照《贤愚经》记载,这些鬼神都称为夜叉,形象青黑,双眼赤红如血,獠牙上突,头发竖立,口中喷火。虽然经典如此描述,但实际显现时应有不同姿态,不必拘泥于单一形象。
第二层基座上,四面七条台阶通道口各站两位神将,共十六位!若需确切名号,可参照《灌顶经》记载。四大天王统领的诸神,依名号对应配置即可。此处仅记录部分名号,若要尽数其全部眷属,实在不可穷尽!
在两层彩绘佛龛的洞窟中安置众多神灵,根据《孔雀王经》记载,特别说明七星神的方位守护作用:上层洞窟数量较少,正好安排七星神对应安坐;而二十八星神常驻世间运行不息,光明普照,给予众生广大利益。
东方七星神名为:基栗底柯第一、虏喜尼第二、糜梨伽尸罗第三、阿陀罗第四、不捺那婆修第五、弗沙第六、阿沙离沙第七。 南方七星神名为:诃可第一、雨颇第二、求尼第三、诃莎多第四、质多罗第五、莎底第六、毗释珂第七。 西方七星神名为:阿㝹罗他第一、折沙他第二、牟蓝第三、弗婆莎他第四、郁多罗莎他第五、阿毗止第六、沙罗波那第七。 北方七星神名为:陀薾他第一、舍多毗沙第二、弗婆跋陀罗第三、郁多罗跋陀罗第四、离婆底第五、阿虽尼第六、婆罗尼第七。
这二十八尊神灵按各自方位分别安奉于七处佛龛。下层同样设有众多洞窟,根据方位开凿彩绘,数量更为庞大。具体安置可参照《优波斯那咒经》与《灌顶经》记载。各方守护神名号繁多,届时按经卷记载根据佛龛数量排列名号,为避免经文过于冗长,此处不再逐一列出。
最上面的第三层坛台,高度定为两寸,象征着真俗二谛。这是要说明诸佛说法始终依据真俗二谛的道理,借此表明受戒出家之人,必须明白以二谛为根本宗旨!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和语言两种行为,必然依附于外在形相,这些形相属于世俗层面的存在;而内心修行的根本目标,是要超越形相束缚,这种超越正是解脱之道的根基!所以用两寸高度作为标准量度。
上层坛台四角各立石狮,狮背设有孔洞。举行法事时必定陈设庄严仪仗,将帐幕的支柱安插在这些孔洞中。帐幕的装饰可根据能力酌情置办。上层坛台精确分为七尺见方,代表七种觉悟要素(七觉支)!三乘修行者证入道果都离不开三十七道品,其中七觉支在修道抉择中功效最为殊胜,因此设置于最高处。
坛台外围一丈范围内种植四季花草药材,更外围栽种八行花树,以种种方式庄严道场。依照《善见论》记载:"戒坛最小应能容纳二十一人。"这是根据忏悔出罪的仪轨而设。但其中并未严格区分坛与场的不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