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戒壇高下廣狹第四(并引圖相)
据《别传》记载:当初为比丘设立受戒坛时,释迦如来召集十方诸佛共议。当时须弥灯光明王佛资历最尊,身高五丈,提议将戒坛建为三重,每层高度以如来五肘为准,象征五分法身。释迦如来却说:“娑婆世界众生见识有限,若按五肘高度建造,恐怕难以完成。不如参照迦叶佛时的二肘半标准,更易成就。”
之所以采用佛陀的肘量为标准,是因为诸佛的肘骨皆是金刚不坏之身。火化之时,肘骨不化,尽数转为坚固舍利,流传世间度化众生。因此戒坛的尺寸取佛肘为度量,正是要让比丘们持戒如金刚般坚不可摧!戒坛也是如此,纵使历经劫难毁灭,其精神必将永存。
释迦牟尼佛的一肘相当于普通人两肘长度——佛陀在世时身形本就比常人高大。按唐代尺寸换算,人肘长一尺五寸,佛肘便是三尺;既然佛肘有二肘半长,折合唐尺就是七尺五寸!另有一种说法:"若以迦叶佛的肘长为标准",则比如来肘长更长!现今北天竺的东石戒坛纵广二百步,高一丈左右,可见戒坛尺寸本无定规。暂且按释迦佛丈六金身的标准推算:戒坛底层基座高为佛一肘,即唐尺三尺。这是指色道以下基座部分的高度,其他层级也按此比例。色道部分上三级下四级,略微外挑更佳,因露天设置需遮风雨,这样护法神像方能长久稳固。就像佛塔的飞檐原理一般!但外挑不得超过一肘,否则地基易裂。这也寓意比丘在坛受戒时制心一处、不散乱。第二层高佛一肘半,合唐尺四尺五寸,与转轮圣王登坛受灌顶时的坛台规格相同。第三层高二寸,以佛指二寸为准,相当于常人四指宽度。
现在北印度乌仗那国向东一千多里,跨过铁索桥就来到乌仗那的旧都城。这里地势平坦,各种水果应有尽有,正是古代转轮王的皇家果园所在。园中有座用巨石筑成的戒坛。
佛陀涅槃三百年后,有位威德极高的大阿罗汉优楼质那,在果园北面的山崖上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寺院。寺院南北院墙绵延五十多里,僧人居住区就占了十五里范围。他请来弥勒尊者主持工程,运用神通让工匠们延长寿命,整整花了三百年才完工。
寺院共有五层殿堂,全部用石材建造。最顶层的佛殿高达三百多尺,供奉着等身高的旃檀木佛像;最底层则安放着赤铜铸造的圣像。如今上面四层都已封闭,普通人不能进入。这些石材晶莹如琉璃,内外通透,人从旁边经过时,甚至能照见自己的脏腑。只有最底层的殿堂现在还在使用,四周种满了各式花卉果树。
东面有座石砌戒坛,长宽各两百多步,周围石栏雕刻得精美绝伦。坛基平整,镂刻着变幻多姿的纹样,整体约有一丈高。坛心供奉着佛舍利,上面覆盖着金钟罩般的容器,就像前文描述的那样。
举行授戒仪式时,僧众们会先特别设立高座,恭诵《佛遗教经》。比丘们听闻佛陀最后的教诫,常常感动得流泪。受戒结束后,还会再次诵念这部经典。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
常有些从那里来的僧人提起这座寺院。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虽然简单记载过旃檀大佛的事迹,却没有说明它的来历。至于戒坛的记载更是只字未提。想必是他当年未曾亲至该地,只是根据听闻记录,这倒也不足为奇。
如今祇园精舍内,共有六十四处院落,其中通衢大巷以南,分布着二十六院。
大门两侧的广大院落:右侧西门内六处院落依次为——第一处是修习四圣谛的初果三果学人院,第二处是修习十二因缘的学人院,第三处是他方世界三乘行者修八正道的圣道院,第四处是四大部洲具我见凡俗众生的俗人院,第五处是外道发心出家者的修行院,第六处是修十一切入境的凡夫禅院。
东门左边有七个院落:第一大梵天王院,第二维那知事院,第三大龙王府院,第四居士清信长者院,第五文殊师利院,第六僧库院,第七僧戒坛院。
中门右侧有七个院子:第一个是缘觉修四谛的院子,第二个是缘觉修十二因缘的院子,第三个是菩萨修四谛的院子,第四个是菩萨修十二因缘的院子,第五个是已证果者讨论佛法的院子,第六个是修行者讨论佛法的院子,第七个是存放供佛香品的库院。
中门左侧有六个院落:第一个是其他世界在家菩萨居住的院落,第二个是其他世界出家比丘菩萨居住的院落,第三个是比丘尼请求受教诫的院落,第四个是教导比丘尼的院落,第五个是其他世界诸佛暂住的院落,第六个是诸仙修行的院落。
围绕主佛寺外围还有十九处院落<note>位于主路外侧,巷北自设五座门庭,两条巷弄向南贯通</note>:
中院东门左侧有七个院落:第一是律师院,第二是戒坛院,第三是诸论师院,第四是修多罗院,第五是佛经行院,第六是佛洗衣院,第七是佛衣服院。
中院北面有六个分院:第一是四部吠陀研究院,第二是各国文字研究院,第三是天文历算研究院,第四是医药方剂研究院,第五是僧众侍者院,第六是童蒙教养院。
寺院西侧有六座重要的院落:第一是无常院,第二是圣人病院,第三是佛示病院,第四是四天王献佛食院,第五是浴室院,第六是流厕院。
正中佛院之内共有十九处重要建筑:首先是佛院东门的比丘戒坛,佛陀曾在此为比丘制定戒律;第二是西门的比丘尼戒坛,佛陀在此为比丘尼制定戒律;第三是前佛殿;第四是殿东的三重楼阁;第五是殿西的三重楼阁;第六是七层宝塔;第七是塔东的钟楼;第八是塔西的藏经阁;第九是后佛说法大殿;第十是说法殿东的五重楼阁;第十一是殿西的五重楼阁;第十二是另一座三重楼;第十三是九口金锅;第十四是方形莲花池;第十五是三重阁;第十六是阁东的五重楼;第十七是阁西的五重楼;第十八是东侧佛经库房;第十九是西侧佛经库房。
我常常看到一般人学佛,只是停留在听讲经说法、背诵经文文字的表面功夫上。真正要把佛法的道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只是死记硬背经文,却不按照佛法去实修,白白浪费生命,对修行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我每遇到一件事,都要仔细研究考证,既要理解文字含义,更要领会精神实质。无论做什么修行功课,都要名实相符。虽然我反复指出这些问题,但就像用针灸治疗已久的重病,说了这么久,大家还是没能真正改正。
因此我特意绘制这些图像,打开大家的眼界和心量。更详细的说明,另外还有专门记载。现在先简要说明这些要点,希望能帮助当下需要的人,让大家明白修行的真正用意!
设置戒坛的场地,通常依据僧团居住的大界范围而定,没有固定不变的方位标准,也不限定东西方向。多数情况下选择东方作为受戒场所,因为东方是佛法最初传入的方位;西方常设无常院,因为西方象征生命终结如同日落西沉。主要遵循多数惯例,其余则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戒坛底层长宽各二丈九尺八寸,中层长宽各二丈三尺,顶层为正方形,边长七尺。
我编写的《祇桓图》上下两卷,整理了所见所闻的记载,综合了经书和戒律的内容,考证了各种传记资料,脉络十分清晰。在佛陀常住的五大精舍中,祇桓精舍是他驻留最久的地方——整整二十五年都在这里弘扬佛法,四藏五部经典都称这里为舍卫国。因此关于佛陀在此教化的记载特别丰富,这些事迹都已详细记录在图中,这里就简略提及。
各类经典中都记载着祇桓精舍作为佛教弘化起点的重要地位,其内容系统而完备。比如《贤愚经》记载:当初建造祇园精舍时,用黄金铺满八十顷地才买下这块地皮。舍利弗尊者展现神通,降伏了六师外道,和须达长者一起拉绳丈量精舍地基,期间种种悲喜经历,都是我们熟知的典故。
经中还说:"从毗婆尸佛到迦叶佛的时代,你虽然屡次为佛陀建造寺院,却始终未能超脱蚁身。轮回之路漫长无际,唯有积攒福德才是根本。用栴檀香涂饰佛殿,设立一千二百处独立僧房,一百二十处分别悬挂犍稚法器。"这类详细记载在原经中都有充分阐述。
另外查阅《圣迹记》记载:“环绕祇桓园共有十八座寺院,都有僧人居住。”另有图册说明:“祇桓虽为一寺,却以十字巷道连通外部院落。”又记载:“寺院设两道门,一南一东。”另有说法:“寺院共有五门。”还有记载:“七日建成,有大房舍三百间、院落六十余处。”据北朝灵裕法师所著《寺诰》所述,《祇桓图经》详细记载了各院落布局,具有明确依据。另考《别传》记载:“祇桓虽为一寺,却同时设有三处法坛,如今虽已荒废,但初创时确实如此。”从那时至今历经一千七百年,寺院前后重建共二十次,建筑形制各有变化并不足为奇,现仅依最初形制略作陈述。
如今说明中国创立戒坛的起源。《梁高僧传》记载:“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有位来自罽宾国的僧人求那跋摩(汉语称作功德铠),从南海乘船抵达扬州都城。文帝以超乎寻常的礼遇相待,尊称他为三藏法师,请其翻译佛经戒律。他曾游历南林寺,见竹林苍翠疏朗,便生出在此终老的心愿。于是在寺院前的园中设立戒坛,让受戒者登坛接受戒法。
当时有人怀疑他的修行境界,暗中将鲜花散布在各僧人的座位下。唯独求那跋摩所坐之处,鲜花格外鲜艳茂盛。他预先知晓圆寂之日,端身正坐安然离世,留下遗书自称已证得二果。遗体在戒坛上火化时,大众皆亲眼目睹一道白光
这东西形状像龙又像蛇,驾着烟云直冲天空。
到了元嘉十一年,有位名叫僧伽跋摩的法师,当时尊称他为三藏法师,他和之前那位三藏法师一起来到扬州都城。为了帮助出家的僧尼们重新受持完整的戒律,他们在南林寺设立了戒坛。当时祇桓寺的慧照法师等五十人,以及影福寺的慧果比丘尼等三百二十三人,都一同重新接受了戒律。
有位慧义法师,性格刚直,不喜欢喧闹争论,他对三藏法师说:“佛法传到东方以来,历代高僧大德都遵循既定的规范,为什么要单独改变规矩,让大众产生疑虑呢?”三藏法师回答:“佛教各部派的戒律本来就有差异,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出家本就是为了弘扬佛法,只要能让佛法正确流传,何必担心违背常情?”
慧义法师又问:“戒律又不是看得见的色相!我看到重新受戒的人,有的仍按原来受戒的时间排序,有的则以重新受戒的时间为准,这样前后不一致,难免让人困惑?”三藏法师解释说:“有两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当初受戒时年龄未满或胎月不足,就以这次受戒为起始。如果之前已满受戒年龄,本来就已经得戒;但若怀疑先前受戒时发心不够真切,为了求得更殊胜的戒体而重新受戒,就保持原来的戒腊不变。”
慧义继续追问:“既然自己发誓不杀生等戒条,身口二业已经清净,还有什么不圆满的需要重受呢?”三藏法师答道:“戒律有九品高低,下品戒可为上品戒的根基。受戒者发心有优劣差别,受戒时的因缘也各不相同。重新求受戒律有什么障碍呢?五戒、十戒乃至具足戒,都是防护身口二业的规范,但心业的修持各有深浅,不能混为一谈。”
慧义又问:“先前三藏法师在世时,布萨诵戒都在寺内进行,为什么唯独受戒仪式要在城外举行?同样都是善法,为何区别对待?”三藏法师回答:“各部律典的开遮持犯各有不同。受戒是最重要的仪式,不同于其他法事。其他仪轨若不如法,仅得轻微过失,还可忏悔;但绍隆佛种、受用信施皆以戒为根本。若不得戒体,就不算真正的出家人。这关系到佛法存续的根本,因此与其他法事不同。”慧义闻言欣然释怀,便让弟子慧基等人到蔡州岸边,在船上如法受戒。
根据《别传》记载,南方各地设立的戒坛不止一处。之前已经说过建康城里的那一座。东晋的法汰法师——他是道安法师的同门——天生慧根,在杨都瓦官寺设立了戒坛;晋朝支道林在石城和洲各建了一座;支法存在若耶谢敷隐居的地方也立了坛;竺道壹在洞庭山、竺道生在吴中虎丘分别立坛;刘宋的智严在上定林寺、慧观在石梁寺立坛;南齐的僧敷在芜湖、梁朝的法超在南涧、僧祐在上云居、栖霞、归善、爱敬这四座寺院也都设立了戒坛。如今荆州四层寺、长沙某寺的刹基下,以及大明寺前的湖中,都还有戒坛遗迹。据实统计,从渝州往下,长江淮河一带,总共有三百多处戒坛。
而太行山以东、河北、关中、剑南这些地区,过去从没听说过有戒坛,经典中也没有记载。正因为江南佛法至今五六百年未曾断绝,正是由于戒坛的存在!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根本立住了,佛法就不会倾覆。反观中原及黄河两岸地区,因为不重视戒律,佛法先后遭到三次毁灭,实在是必然的结果。
再说长江汉水一带,人才辈出,山川秀美,让人流连忘返——这是水土环境使然。人的内在智慧往往受外在条件影响,外在条件优越,内在智慧也容易显发。所以许多贤达之士、朝廷重臣,经过仔细考察,都深信佛教值得皈依,绝无衰败之理。真可谓长江汉水滔滔不绝,南方佛法的盛况虽然记载的是过去,但痕迹至今可见!
自晋室南渡之后,中原及两河地区分裂成十六国。这些政权崇尚武力,先后三次灭佛,而且多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建,本非文明礼义之邦,行事往往随性粗暴,这也是佛法难以存续的原因。所以说,戒坛的建立正是佛法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其余细节就不一一赘述了。
《善见律》中说:“戒坛上不能建房屋,就算是国王建的,有操守的比丘也应当拆掉,剩下的木材草料送给寺里其他比丘,只保留佛殿和树木!”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戒坛是佛法安住的地方,不是给人居住的<note>这两者是有区别的</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