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戒壇集僧遠近第七
戒場為諸界之本也!先於自然集僧,僧有不集,結無成就;故作法者初必審悉,於諸自然界中,子細窮考;有僧普集,不得受欲。事雖麁現,臨事多迷,遺略不集,僧便別眾。結既不成,妄稱有界,盡於來際於中受法,徒枉自他虛行一代。豈唯此生,來報果集,還遇無界而受具足,可不然耶!
戒律道场是建立各种法界规范的根本!首先要在自然状态下召集僧众,如果僧人没有到齐,所结的界就不得成立;因此主持法事的人一开始必须审慎核查,在自然形成的法界范围内,要仔细查证清楚:必须是全体僧众共同集会,不允许以任何理由缺席。这件事虽然道理浅显,但实际操作时常常出错。如果遗漏了该来的僧人没有召集,僧团就会出现分裂。这样结成的法界既然不成立,却还妄称已有清净法界,长期在这虚假的法界中举行仪式,只会白白耽误自己与他人,虚度这一生的修行。岂止是这一生受影响?来世果报现前时,还可能遇到这种不如法的戒坛而受具足戒,这难道不是必然的结果吗!
今欲行事,並約標界。戒場大小從界者,多由場小於自然,故約自然而集;三唱外相,白二結之。次結大界時,引五六比丘出場外空地,入大界體中,依界標集僧;三唱大界內外相,白二結已。至明日先解大界,次解戒場,還如前結。集僧遠近,楷定如前。此更須審悉,一定之後,盡於來際未須解。故比人行事不行重解、重結之法;西梵現行此事,以初結界已,惡鬼被圍不得出界,極苦惱故,佛令為解,使其得出,重更加結。以如法故,善神方集,故使律中界內有鬼神廟屋。《五分》云:「結界通取聚落,護諸俗人,不為非人所惱等。」其事符同(云云)。
现在要举行法事,需要先划定边界范围。戒场的大小是根据自然边界来定的,通常戒场会比自然区域小一些,所以按照自然边界集合僧众;三次宣告边界标志后,通过白二羯磨正式确定。接下来结大界时,带领五六位比丘走到戒场外的空地,进入大界范围内,依照界标集合僧众;三次宣告大界内外范围后,用白二羯磨完成结界。到第二天先解除大界,再解除戒场,然后按原先的方式重新结界。集合僧众的距离标准,和之前规定的一样。这件事需要特别谨慎,因为一旦确定下来,直到将来都不需要再解除。所以有人行事时不采用重复解界、结界的方法;但西方天竺实际实行时,在初次结界后,有恶鬼被结界困住无法离开,非常痛苦,佛陀因此让大众解除结界放它们出去,再重新结界。因为如法行事,善神才会聚集,所以律藏中记载界内可以存在鬼神庙屋。《五分律》说:“结界的范围可以包含整个村落,保护俗人不受非人干扰等等。”这些记载都是相互印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