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
金七十論卷上
众生为三种苦所逼迫,因此想要了知断除苦因的方法。 然而,若见解不正确,则无法断除苦因,因为不确定和不彻底的见解无法达到究竟。
讲述这段偈颂的因缘。从前有位名叫迦毗罗的仙人,从虚空自然化生,具足四种功德:正法、智慧、离欲、自在,这四者构成他的身相。他看见世间众生沉溺在愚痴黑暗中,生起大悲心,感叹道:可叹啊,生死轮回中的众生处在盲目黑暗中。他遍观世间,见到一位姓阿修利的婆罗门,便隐去身形来到这位千年祭天的婆罗门面前说:阿修利,你在家修行只是儿戏。说完便离去。满一千年后,仙人再度前来重复这句话。婆罗门回答:世尊,我确实把在家修行当作儿戏。仙人听闻后又离开。后来仙人第三次到来仍说同样的话,婆罗门也如此回应。仙人问道:你能清净持守梵行吗?婆罗门答:我能。于是舍弃在家生活,跟随迦毗罗出家修行。
外人问:这位婆罗门为何想求知真理?答:因为被三种苦逼迫。哪三种?内苦、外苦、天苦。内苦指因风、热、痰不平衡导致的病痛。如医典所说:脐以下是风的作用范围,心以下是热的作用范围,心以上属痰。当风势增强压迫痰热,就会引发风病,热痰失调也是如此,这叫身苦。心苦指与所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由此三种分别产生心苦。外苦指来自世人、猛兽、毒蛇、山崩地陷等苦难。天苦指寒暑、风雨、雷霆等自然灾害。被这三种苦逼迫,故寻求灭苦之道。
外人说:现有方法已能灭苦。八支医术可治身苦,六种感官享受可解心苦,何必再求其他?答:这两种方法都有缺陷:一是不确定,二不彻底。外人说:四吠陀中另有确定彻底的方法。如颂云:我饮苏摩酒而得永生,入光明天面见诸神,苦难能奈我何?死亡对我无能为力。
答:你所知见闻都有染污缺陷。超越这两类因,通过觉知自性转变才能究竟。医术方法有不定不彻之过,吠陀传承从梵天到仙人辗转相传,也有三过:一不净,如吠陀说杀牲祭祀可得升天;二退失,如帝释天也会被时间毁灭;三不平等,天界也有优劣差别而生忧恼。因此吠陀非究竟之道。
外人问:什么才是胜因?答:超越前述两类因的觉知。此因具五德:确定、彻底、清净、不退转、平等。如何证得?通过觉知二十五谛真实义。二十五谛中:自性为根本因,大(觉)、我慢、五唯量、五知根、五作根、心、五大这七者既是根本又是变异,十六谛(五大、五根、五作根及心)纯属变异,神我(知者)非根本非变异。
验证真理有三种量:现量(直接感知)、比量(推理)、圣言量(经典)。现量如耳闻声;比量分三种:见烟知火(有余)、见江水浊知上游雨(有前)、见此树开花知彼树亦然(平等);圣言量指吠陀等圣典。自性与神我虽超越感官,但通过平等比量可推知:万物为神我服务,故知神我存在;万物具三德(喜、忧、暗),故知自性存在。若现比二量不能证,则依圣言量可知,如北俱芦洲等事。
外人质疑:自性与神我不可见,岂非如自在天三头二臂般虚妄?答:有八种真实存在却不可见之事,偈云:(原文未完整)
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事物因为距离太远而看不见。比如彼岸的东西我们就无法知道。因为太近而看不见,就像沙子进了眼睛就无法看清。感官损坏所以看不见,就像聋子和盲人无法听到声音看到颜色。心思不专注就看不见,就像心念散乱就无法认识眼前事物。太过细微所以看不见,就像空中的烟雾热气和微尘难以察觉。被遮挡所以看不见,就像墙外的东西被阻隔就不知道。被压制所以看不见,就像太阳出来后星星月亮就不明显了。太过相似所以看不见,就像一粒豆子混在豆堆里难以分辨。像这样确实存在的事物有八种情况看不见。不存在的事物也有四种情况无法知晓:一是未形成前看不见,就像黏土还没做成陶器时不知道器皿的样子;二是毁坏后看不见,就像瓶子打碎后就不知道原来的样子;三是相互排斥所以看不见,就像牛身上看不到马、马身上看不到牛;四是绝对没有所以看不见,就像普通人不可能有两个头三只手。像这样共有十二种存在或不存在的不可见情形。因此你说因为看不见就说自性和我是不存在的,这个说法不对。
对方问:如果说自性和我是看不见的,在这十二种情况中属于哪一种看不见? 回答说:属于一种特定原因导致的不可见。是什么特定原因呢?用偈颂来说明:
性微细故不可见 并非无缘得显现 大等诸法为其相 与性不异亦非一
本性极为细微所以看不见,并非没有缘由可以显现。自性确实存在,因其细微所以不可见。就像烟在空中消散,由于细微而看不见,自性也是如此。它不像第二颗头或第三只手那样根本不存在,所以看不见。外人问:既然看不见,怎么知道它存在?回答:通过观察事物可以推知它们的本因。自性所创造的事物,依据普遍法则可以推知自性确实存在。外人问:具体指哪些事物?回答:五大元素等就是例证。从自性产生五大元素,从五大元素产生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产生五种细微成分,从五种细微成分产生十六种认知。五大元素等事物具有三种属性,由此可知自性也具有三种属性。事物与本性既相似又不相似。事物分两种:一种与自性不相似,一种与自性相似。好比一个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像父亲,一个不像。因此事物有类似本原和不类似本原之分,后面会详细说明。这部经典中存在这类问题。如果弟子能理解,对于自性等概念,无论认为它存在、不存在或既存在又不存在,为何会有不同见解?因为圣人们的观点各异。有些圣人认为土堆中本来就有陶罐等物品,胜论派等则认为原先没有后来才有,佛陀教导说土堆中的陶罐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由于这三种说法,所以我持中间立场。回答:我先反驳佛陀的观点,再批驳胜论派。佛陀所说的非存在非不存在,这个观点不正确,因为自相矛盾。如果说非存在就等于不存在,说非不存在就等于存在,存在与不可能同时成立。好比有人说这个人既死又活,这种矛盾的说法不能成立。佛陀的言论同样如此。三藏法师说:这种推论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并没有这种执着。如果佛陀说非存在并非执着于不存在,说非不存在并非执着于存在,超越了存在与不存在的执着,所以不能算作有效反驳。现在来批驳胜论派的错误观点。胜论派教义中有五种理由,可以证明原因中必定包含结果。哪五种理由?
没有什么是不能造作的,所以必须依因待缘。
一切法本无生起,能作与所作亦然。
随顺因缘则有果报,因此说因中已有果。
一切事物皆可造作。世间之物若无造作则不能成就,犹如从沙中无法榨出油。若某物可被造作,如压榨芝麻可得油;若某物根本不存在,便无法从中获得。现见觉等皆从自性生起,故知自性中本具觉等元素。
必须取用成因。若人欲求某物,必须取其成因。譬如有人预计明日将有婆罗门来家中应供,故而今日取牛乳备膳。若乳中不含酥酪成分,何不直接取水?正因求物需取其成因,故知自性中本具觉性。
一切事物不无因生。若因中不含果性,则万物皆可任意生起——草、沙、石等亦能生出金银之物。然此现象绝不存在,故知因中必有果性。
能作者与所作物相应。譬如陶匠具备工具,能从黏土造出瓶罐,却无法以草木为原料制陶。由此可知自性具有造作觉等的能力,故自性中本具觉等元素。
果必随因。果的种类必与其因相应,譬如麦芽必从麦种生起。若因中不含果性,则果必不似其因——如此麦种应能生出豆芽等物。既无此理,故知因中必有果性。胜论师等主张因中无果,此说并不成立。因此可断定因中必定含果。
上述问答已毕,续说前义。与自性不相似者,共有九种差别。
有因无常多,不遍有事没。有分依属他,变异异自性。
一切事物都有成因。从大元素到五大元素都有其原因。自性是大元素的根源,我慢是大元素的成因,五唯源自我慢。感官等十六种事物,都以五唯为其成因。自性则不同,它没有生成的原因,因此被称为不相似。
第二是无常性。大元素等从自性产生,因有生起所以无常。无常有两种:一是暂时存在的无常,二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所谓暂时存在的无常,是指当破坏的缘未出现时暂时持续存在,譬如山岳树木在火灾未起时暂时存留。一旦灾劫来临,五大元素便消融入五唯,五唯消融入我慢,我慢消融入大元素,大元素最终消融于自性。因此大元素等皆是无常,自性则不然,它永恒存在永不消逝。
第三是多样性。大元素等包含众多个体,因构成不同而各异。我慢等也是如此。自性却是唯一,为万物所共有。
第四是局限性。自性与神我遍及一切处所,无论地界、虚空或天界。而大元素等事物则不能周遍一切,因此与自性不同。
第五是有作用。大元素等事物在生死轮回时,依靠这十三种工具(指十六范畴中除神我、自性外的十三种),能使细微身轮转于生死,伸展收缩往返不息。自性则无此特性,因为它不会伸缩变动。
第六是隐没性。大元素等事物从末梢回归本源时便会消失不见,称为隐没。譬如五大元素隐没入五唯后便不见踪迹,直至大元素隐没于自性中也不复可见。自性则不会如此转变隐没。
第七是可分割性。大元素等皆可分割,因组成部分各不相同。自性则不可分割,永远完整如一。
第八是依赖性。大元素依赖自性,我慢依赖大元素,五唯依赖我慢,五大等十六种事物都依赖五唯。自性则无所依恃,不由他物所生。
第九是从属性。大元素等从本源产生,其末端现象不能自主。譬如父亲在世时,子女不得自在行事。自性则非如此,它没有本源可依。
由于这九种原因,本源与现象全然不同。以上已说不相似,现在说明相似之处。与自性相似的特征,用偈颂表示为:
三德相互依存不分离,尘世万物平等而无分别心。 能生根本与枝末相似,我所译似与不似皆如实。
相似有六种。最初的三德是指:变异有三德。变异指的是大我慢乃至五大等。这二十三种都具备三德:一是乐,二是苦,三是痴暗。末端有三德,因此知道根本也有三德。因为末端不脱离根本。就像黑布由黑线织成,末端与根本相似。所以知道变异有三德。变异源自根本,因此自性具备三德,称为本末相似。
第二,不相离的意思是变异与三德无法分离。比如牛和马,它们的形体不同;而三德与变异的关系并非如此。自性有三德,其道理也是如此。因为彼此不可分离,所以本末相似。
第三,尘指的是大等变异,因为是我所感受和使用的,所以称为尘。自性也是如此,因为是我所感受和使用的。
第四,平等指的是大等变异,所有我共同使用。就像一个婢女被多个主人共同驱使。自性也是如此,所有我共同使用,因此说相似。
第五,无知指的是大等变异无法辨别乐、苦和痴暗,只有我能知晓。离开我,诸法皆无认知。自性也是如此,本末同样无知,其道理相似。它还能生成本末,比如大能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乃至五大等。自性能生大,所以本末都相似。
我翻转似与不似:变异与自性有六种相似,而我无此相似,因此翻转于似。又翻转不似:变异与自性有九种不相似,而我翻转其中八种,因此称为翻转不似。我有多重含义,与自性不相似。
外人问:变异与自性已说有三德,这三德的相貌如何?以偈回答:
欢喜忧愁黑暗是本性, 照耀造作束缚是作用。 彼此交替相生相克, 二者并起三德之法。
喜乐、忧愁和愚暗是三种基本属性。这三种属性分别是:一、萨埵;二、罗阇;三、多磨。喜乐是萨埵的本质,忧愁是罗阇的本质,愚暗是多磨的本质。这三种属性显现出各自的形态。它们的活动表现为照耀、创造和束缚。这三种属性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萨埵能产生光明;其次,罗阇能引发事物;最后,多磨能形成束缚。这是这三种属性的基本功能。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五种:一是互相压制。如果喜乐增强,就能压制忧愁和愚暗,就像强烈的阳光遮蔽月亮和星辰。如果忧愁增强,就能压制喜乐和愚暗,如同明亮的日光掩盖星月。如果愚暗增强,就能压制喜乐和忧愁,正如阳光强烈时,星月的光辉无法显现。
二是互相依存。这三种属性彼此相似,共同完成一切事物,就像三根木杖相互支撑,共同托起水罐一样。
三是互相产生。有时喜乐会生出忧愁和愚暗,有时忧愁会生出喜乐和愚暗,有时愚暗又会生出喜乐和忧愁。就像三个人互相依靠,共同完成一件事,这三种属性在万物中也互相依存,共同创造生死轮回。
四是互相伴随。喜乐有时与忧愁相伴,有时与愚暗相伴;忧愁有时与喜乐相伴,有时与愚暗相伴;愚暗也是如此,有时与喜乐相伴,有时与忧愁相伴。正如婆娑仙人所说的偈言。
快乐与忧愁相伴,烦恼与喜悦相随。有时欢喜与忧恼交织,如同黑暗与愚痴成双。
五更互相作用是指三德相互影响产生其他作用。
比如国王的女儿容貌非常可爱,这叫做喜德。这种喜转为美色,对丈夫和亲属带来欢喜快乐,这叫做做自己的事。同时能让其他女子都心生忧愁烦恼,这叫做做他人的事。也能让他人愚痴,就像婢女仆人总是担忧被驱使,无法解脱,内心变得愚昧昏暗,这叫做生起他人的事。这就是喜德,既能做自己的事,也能做他人的事。
忧生自他事的情况,比如盗贼绑架了国王的女儿,这时有王族子弟骑马持杖来解救,忧转为王族。国王是令人畏惧的对象,使女子心生欢喜,想着“我能解脱了”,这叫做生起他人的事。因为杀害盗贼,能让盗贼忧愁烦恼,这叫做生起自己的事。其他盗贼见到国王,像木头一样不敢动,这叫做让他人愚痴。这就是忧生自他的事。
暗生自他事的情况,比如厚重的黑云能引发闪电等。暗痴转为云,所有有种子和粮食的农夫都心生欢喜,这叫做生起他人的事。同时也能生起暗痴,比如贞洁的女子与丈夫分离,看到这乌云闪电,担心丈夫不能回来,内心变得愚痴,这叫做生起自己的事。还能生起忧愁烦恼,比如商人在路上,因寒冷潮湿无法前行,心生忧愁,这叫做生起他人的事。
这五种情况,是三德的作用法则。此外还有三德的表现。
欢喜时显现轻安光明之相 忧愁时呈现沉重扰动之相 昏沉时现出厚重覆盖之相 诸相违逆和合犹如灯焰
喜是轻微光明的表现。轻微的光照称为喜。如果喜增长,所有感官都会变得轻盈有力,能够感知外界事物。这时应该知道喜乐在增长。
忧是躁动不安的表现。忧表现为心高气傲、不顾他人,如同醉象想要争斗。当敌象前来阻挡时,如果忧增长,这个人就会一直想要争斗,内心躁动不安,无法安定一处。这时应该知道忧的特性在增长。
暗是沉重遮蔽的表现。如果暗增长,整个身体会变得沉重,感官被遮蔽,无法感知外界事物。这时应该知道暗的特性在增长。
外人问:如果三德相互对立,如同仇敌,它们又怎么能共同发挥作用呢?回答说:确实如此,三德互相违背,但因为属于同一个“我”,无法自主,所以能共同完成一件事。就像灯由相互矛盾的三物组成——火与油、灯芯相违,油也与火、灯芯相违。这样相互矛盾的事物,却能为人们发挥作用。三德也是如此,虽然性质相违,却能为我所用。
外人又问:前面说“我”已经得到一种(特性),其余五种还未获得;既然三德已经成就,其余五种是否也应如此?以偈回答:
不离不弃等成就,因德转化无有故。末德随从本德起,非是变异成所得。
不相离等五义成立的道理。不相离等五种含义,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在变异中已经成立,因为尚未完成,所以在自性中能够成立。由于德的相反就是无,这表明不相离等五义在变异中成立。因此可知自性中必然存在。为何如此?因为三德的缘故。如果三德不单独存在,可知它们彼此不相分离。若不相分离,就应当知道这就是尘。既然称为尘,就应当知道这就是平等。若是平等所承受的,因此可知无知。无论是尘、平等还是无知,由此可知能生。若能知道变异中存在这六种含义,就能知道自性中也存在这六种含义。为何知道这样?因为相反则无。如果除去本来自性,末就无六义。譬如除去线,就不会有别样的衣服。衣服就是有线,线与衣不相离。末必然依赖于本,本末不相离。末德随从本德,并非变异才能成立。世间中一切末德必然随从本德,就像红线织成的衣服,衣服必然随线而红。变异等也是如此。由于三德,五义得以成立。由于末六义的缘故,在非变异中能知道有六义。外人问:世间中若某物不可见,此物就是无,譬如第二个头。既然自性不可见,如何知道其存在?回答说:雪山被称为两者,其数量不可知,但不可说是无量。自性也是如此。凭借什么知道其存在?
各类事物皆有局限,同类性质能够相生。
因果彼此不同,普遍特性并无差别。
本性真实存在。如何知道呢?因为不同类别的事物都有数量限制。在这世间,任何被造作的事物都有其数量。比如陶工用一定量的泥土制作陶器,陶器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这些陶器没有根源,陶器应该没有数量限制,甚至不会有陶器产生。但看到陶器有数量,所以知道它们有根源。用线织成衣服等比喻,道理也是一样。
在这个法则中,大等变异也有数量。什么是数量呢?大有一种我慢,一种五唯,五根,十一种大,五种变异。这些变异者,我见到有一定的数量。因为相似的数量平等,可以确定有本性存在。如果本性不存在,这些变异也就没有数量,甚至不应该存在。因为性质相同,就像劈开的檀香木,碎片虽然很多,檀木的性质始终如一。变异也是如此。大等虽然不同,但三德的性质是统一的。通过这种统一性,可以知道它们都有根源,因此知道本性存在。
能生的原因在于:如果有能力的地方,就能产生事物。比如陶工有制作陶器的能力,能生产陶器,但不能生产衣服等。陶器的生成依赖于陶工的能力,这种能力必然有所依靠,即依靠陶工。变异也是如此。变异者有生成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依靠本性。因为能生的缘故,所以知道本性存在。
因果差别的原因在于:世间的因果差别也可以看见。比如泥土是因,瓶等是果。这些器物能盛水油等,泥土却不能。这就是因果差别。线织成衣服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样,大等变异必定是果,看到这些果,就知道有不同于它们的因存在。因此,本性是存在的。
普遍相无差别的原因在于:还有别的理由可以知道本性真实存在。普遍相是指三种世间:地、空、天。在真实时刻,一切世间没有差别。五大、十一根融入五唯中没有差别,甚至大融入本性中也没有差别。这种变异就是本性,无法言说。如果在真实时刻没有变异,本性也不应存在。本性若不存在,生死也不存在。这种说法不合理。本性是真实的,之后还能生出三种世间。因此,知道本性存在。
由于以上五种原因,可以确定本性存在。
外人问:如果本性存在,却不能生出变异,因为没有同伴的帮助。比如一个人不能生孩子,一根线不能织成衣服。本性也是如此。
用偈回答说:
众生性变异的原因 是由三德和合而生变化
如同水转变形态 因各自德性不同
本性之所以能生成变异,是因为它具备三种性质。如果本性不具备这三种性质,你所说的就成了实相。如果说因为三种性质不相应就不能产生变异,这是不对的。三种性质结合才能产生变异。就像许多线交织才能制成布匹,三种性质也是如此,相互依存才能产生变异。
外人问:世间生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转变生成,比如牛奶变成奶酪;另一种是非转变生成,比如父母生育子女。本性生成变异属于哪种方式?
回答:是转变生成,就像牛奶变成奶酪那样,本性通过转变产生变异。所以变异就是本性本身,属于不同类别的生成。这里不讨论感受方面的问题。
外人又问:如果一个原因不能产生多种结果,那么本性如果是一体的,怎么能生成三种不同的世间?生在天道则快乐,生在人间则忧苦,生在畜生道则愚痴。如果都来自同一个原因,怎么会产生三种品质?
回答:就像水一样,各自获得不同的特性。
天水本是一味 流到地上就变化 化作种种味 只因容器各不同
如果放在金器中,味道最甜。如果落到地上,就随着地的气味而各不相同。三种世间也是如此。从同一个自性生出三种不同的德性。天上萨埵多,所以天神常享快乐。人中罗闍多,所以人多受苦。兽道多摩多,所以兽类常处愚痴黑暗。这些道中三种德性始终共存,因为某一种偏多,所以有这些差别。这样一个自性能生出三种世间,由于三德不同,所以有优劣之分。自性已经讲完,现在接着说我。我细微如同自性。怎么知道有我?为了显示我的存在,所以说了这样的偈颂。
聚集为他故,异三德依故, 食者独离故,五因立我有。
聚集为他人而存在。如同自性变化被认知者,因此获得解脱。最初偈颂如是说。又阐述了五种因由成立自性与变化之理。我与补特伽罗最为微细,应当依次成立。人我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聚集是为他者而设。我观察世间一切聚集现象皆为利他而生。譬如床榻席褥等物,聚集非为自用,必定是为他人置办。因为有他能受用,为此缘故而聚集。房屋等物亦复如是,五大元素亦复如是。五大聚集称为身体,此身非为自身而存,必然是为他者存在。他者即是我,故知我真实存在。
第二点:因三德差异之故。自性与变化,六种相似含义,前文已通过偈颂说明。三德永不分离,物质平等无觉知,能生本源与末梢相似。我转化似与不似,因此六种差异之故,所以说我存在。
第三点:依止之故。若有人依止此身,身体才有作用;若无人依止此身,则不能起作用。如《六十科论》所言:自性是人依止故能产生变异,因此知道有我。
第四点:受食者之故。如世间见六味饮食,便知另有能食者;同理见五大元素等所食之物,必应另有能食者存在,因此知道有我。
第五点:独离之故。若仅存在身体,圣人所说的解脱方法就毫无意义。如古时有仙人前往婆罗门众中宣说:
如果仅仅有身体,这种说法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要知道离开身体之外另有自我。如果没有别的自我只有身体的话,那么父母师长死后留下的身体,经过焚烧掩埋等处理,这样的供养就会导致罪过,应当没有福德。由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另有自我。还有圣人的教导说。
筋骨是绳索般的支柱 血肉如涂抹的泥浆 污秽无常充满痛苦 富足之我远离此身 舍弃法与非法之法 虚假真实皆应放下 连舍弃之心亦需舍弃 清净独存于世间
如果没有我,独立存在的意义就不存在。因为圣者是这样说的,所以可以确定有我。根据这五种原因,我的存在得以成立。外人问:我是什么样子?多个身体共用一个我,还是每个身体各自有一个我?如果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各位老师的观点不同。有人说有一个我,遍及所有身体,就像串珠的绳子,珠子很多但绳子只有一条。又好比毗湿奴神同时与一万六千名妃子享乐,一个我也是这样,能够遍及所有身体。另外还有其他老师说,每个身体各有各的我。因此我产生了疑问。回答说:我有多个,随身体各自有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用偈颂解释:
生死根源各异 所作事业不同 三德性质有别 各自我义成立
如果“我”是唯一的,那么一个人出生时,一切众生都应同时出生,所有女性都应同时怀孕,也应有正在分娩的、有童男、有童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众生各有差异,并非同时经历这些。因此可知“我”是多数的。
再者,如果“我”是唯一的,那么一个人死亡时,一切众生都应同时死亡。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不是唯一的。
另外,众生的感官各不相同。如果“我”是唯一的,那么一个人聋时,一切众生都应同时耳聋;一个人瞎、哑或患病时,一切众生也应同时如此。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是多数的。
此外,三德(萨埵、罗阇、答摩)的差别也证明“我”是多数的。如果“我”是唯一的,三德应无差别。比如同一个婆罗门生下三个儿子,一个聪明快乐,一个暴躁痛苦,一个愚昧痴暗。如果“我”是唯一的,一个人快乐时一切众生都应快乐,痛苦和愚痴时也应如此。
你以串珠和线的比喻主张“我”是唯一的,但这并不合理。因此,通过这五种理由可知“我”是多数的。
外人问:我对此有疑问——“我”是作者还是非作者?为何有此疑问?因为世俗语言中常说“人去”“人来”“人作”。僧佉派主张“人”非作者,卫世师派主张“人”是作者,所以我产生疑惑。
答:如何知道“人”非作者?用偈颂解释如下:
因转变自性故,我所证之义得以成立。 独立存在与中道真实,见者并非造作者。
将本性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看。前面两个偈颂中提到的“我”与自性不同,也与变化有别。因为否定了两种相状,所以与两者都不同。三德是能动的因素,而“我”不同于这三德,因此不是能动者。
外人问:如果不是能动者,这“我”有什么用?
回答说:为了确立见证的意义。“我”作为见证者得以成立,因为“我”是能知的,其他事物则不具备这一特性。
独存者:因为不同于自性和变化,所以清净独存。
中立者:因为与三德不同,三德有伸缩变化而“我”不变,所以称为中立。好比一个修行者独自住在一处,不跟随他人往来,只观察他人的来去。同样,三德能伸缩生死,唯有这个“我”能观察这些现象,因此称为中立。
由于不同于自性和变化,“我”有觉知,所以称为见者。因此,说见者非能动者,三德才是能动的,这一意义成立。
“我”是真实存在的,多数情况下不是能动者,这一意义也成立。
外人问:如果“我”不是能动者,那么“我决定修行,远离恶行,成就愿望”这样的决意是谁作出的?如果是三德作出的决意,那么三德就具备觉知,但前面说三德无知;如果是“我”作出的决意,那么“我”就成了能动者,但前面已说“我”不是能动者。因此存在双重过失。
用偈颂回答:
三德聚合于人,看似无知实则知。 三德运作其中,看似无为实有为。
三德与人和合的缘故在于,三德本身无知却能促成我(灵魂)的有知,但并非创造者。二者相应,因此三德看似有知。比如烧热的器皿与火相应而发热,与水相应而变冷。同样,三德与知者相应时便显现出有知的特性,能产生决断。所以说无知的三德如同有知的知者。你提到世人普遍认为人是作者,对此我回应:实际是三德在作为,但看似作者在作为。由于这种和合关系,非作者被说成能作者。就像一位婆罗门误入盗贼群中,当盗贼行凶或被捕时,他也被视为同伙。因与盗贼同行,故被称为盗贼。同样,人我与作者相伴,依世俗说法,便称我为作者。外人问:自性与人有何因缘能和合?以偈颂作答:
我寻求理解三德,自性本是独存。 如同跛者与盲人合作,由此道理生出世间万物。
我寻求见到三德。我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应当见到三德的自性。所以我与自性结合。自性是独存的,只有受苦的人才能认识和见到。现在为了让那人获得独存,因此自性与我和合。就像国王与人结合,国王应当驱使那人,那人也与国王结合,因为国王应当赐予我生活。国王与人的结合因意义而成立,我与自性的结合也是如此。我是为了见,自性是为了让他独存。就像跛子和盲人结合的例子。这里有一个比喻:从前有一群商人前往优禅尼,遭遇抢劫后各自逃散。其中有一个天生的盲人和一个天生的跛子被众人抛弃。盲人胡乱行走,跛子坐在一旁看着。跛子问道:“你是谁?”盲人回答:“我是天生的盲人,因为不认识路,所以胡乱行走。你又是谁?”跛子回答:“我是天生的跛子,只能看见路,但不能行走。所以你现在应当把我放在肩上,我能指路,你背着我走。”就这样,两人通过互相合作,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这种结合因意义而成立。到达目的地后,彼此分开。同样,当我见到自性时,便获得解脱。自性也让我独存,彼此分离。由于意义,世间产生;因为人为了见他,自性为了独存。因此,这两种意义使得两者结合。这种结合能生出世间。就像男女结合能生出孩子一样,我与自性结合,能生出大等。外人问:已经说了结合能生出世间,那么生的次序是怎样的?用偈颂回答:
自性依次产生,大我慢与十六种成分。 十六之中有五类,由此生出五大元素。
关于自性逐步演化的过程。自性,有时被称为根本因,或梵,或众生的基础。至于逐步演化,自性原本就存在,所以没有来源。自性首先产生大。大有时被称为觉知,或思想,或普遍存在,或智慧,或洞察力。因为大与智慧相关,所以大也被称为智。大接着产生我慢。我慢有时被称为五大的最初形态,或变化,或炽热。我慢再产生十六种元素。这十六种元素包括: 一、五唯。五唯是指:声音、触感、形态、味道、气味。这些是纯粹的存在和功能。 二、五知根。五知根是指:耳、皮肤、眼、舌、鼻。 三、五作根。五作根是指:语言、手、足、生殖器官、排泄器官。 四、心根。这十六种元素从我慢产生,所以说大、我慢和十六是一体的。 接下来,在这十六种元素中,有五唯产生五大。五唯分别对应五大:声音产生虚空,触感产生风,形态产生火,味道产生水,气味产生地。 通过观察自性、变异和我这三种本质,可以获得解脱。以上已解释完毕。 对方问:已经解释了从自性产生大,但大的特征是什么?以偈颂回答:
决断智慧称为大 佛法智慧离欲望 自在菩萨之相 译为多摩
决断智慧称为大。何为决断智慧?即知晓此物名为障碍,此物名为解脱,如此觉知便称为决断智慧。决断智慧即名为大。此大分为八部分:四分称为喜,四分称为暗痴。
喜的部分包括:法、智慧、离欲及自在。何谓法?法表现为夜摩与尼夜摩。夜摩有五:一不嗔恚,二恭敬师长,三内外清净,四节制饮食,五不放逸。尼夜摩亦五: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诚实语,四清净行,五不谄曲。具足此十种功德,故称为法。
何为智慧?智慧有二:外智与内智。外智指六种学问:一式叉论,二毗伽罗论,三劫波论,四树底张履论,五阐陀论,六尼禄多论。此六类学问称为外智。内智指了知三德与真我。介于二者之间的智慧由外智获得世间知识,由内智获得解脱。
何为离欲?离欲分二种:外离欲与内离欲。外离欲者,因见财物带来三种苦恼——寻求时、守护时、失去时的痛苦,又见贪着财物引发的杀盗等过患,因而离欲出家。此离欲未得解脱,由外智成就。内离欲者,因了知真我与三德的区别而求出家,先得内智,后得离欲,由此离欲获得解脱。外离欲仍处生死,内离欲能得解脱。
自在有八种表现:一能将自身化为极细微邻虚尘,二能令心神极度轻安,三能遍满虚空,四能随心所欲获得所求,五为三世间主宰而超胜一切,六能同时享用一切欲尘,七不受他者束缚且能差遣三界众生,八能随意安住任何时空。此四种功德是萨埵性增盛时的表现。当萨埵性增长压制罗阇与多摩时,真我便显现法、智、离欲、自在四德,称为萨埵相。反之若多摩性增盛,则呈现非法、非智、贪欲、不自在四种相。
此四喜分与四痴分若与大相应,大即具八分。变化时即为前生。
金七十論卷上
根据《开元录》,这部论也称为《僧伽论》,有人说有两卷。这部论是由外道迦毗罗仙人所造,阐述了二十五谛,也就是所谓的数论。佛经中提到迦毗罗论,就是指这部论。另外,《长房内典》二录中记载,真谛翻译的经典里有《金七十论》两卷,还有《僧伽论》三卷,两书目同时存在是误记。这部论和《胜宗十句义论》并非佛法,但外道各派将数论和胜论视为最高理论。为了让博学之人能够破除邪见、彰显正理,必须先详细了解外道的宗旨,因此将其翻译出来。担心它们失传,所以编入藏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