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第二天,韦刺史请求开示。六祖升座后,对大众说:"请大家首先清净心念,共同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接着说道:
"诸位善知识!菩提般若的智慧,世人本来具足;只因心念被无明遮蔽,不能自己觉悟,需要借助善知识的开示引导,才能明见自性。你们应当知道:愚人与智者,佛性本无差别,只因迷悟程度不同,才有愚智之分。我现在为你们宣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法门,使诸位都能获得智慧。请专心谛听!我来为你们解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却不识自性般若,如同说食不饱。嘴上空谈般若,即使历经万劫也不能见性,终究毫无益处。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汉语意为'大智慧到彼岸'。这需要用心实践,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诵念。若口念而心不行,就如同幻化、露电般虚妄不实;若能口念心行,就能心口相应,这时本性就是佛,离了自性更无别佛。
什么叫做'摩诃'?'摩诃'是广大的意思。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没有边际,没有方圆大小,没有青黄赤白,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嗔恨喜乐,没有是非善恶,没有头尾始终。诸佛净土,都同此虚空。世人本具的妙性本来空寂,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也是如此。
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就执着于空。首要的是不要执着空,如果以空心静坐,就会落入无记空的邪见。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容万物万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藏在虚空中。世人的自性真空,也是如此。
善知识!自性能含容万法就是'大',万法都在人的自性中。如果对一切人,无论是善是恶,都能不取不舍、不染不着,心如虚空,这就称为'大',所以叫做'摩诃'。
善知识!愚迷之人口说般若,智慧之人心行般若。还有一类愚迷之人,空心静坐,百物不思,自称这就是'大'。这种人不可与之论道,因为他们怀有邪见。
善知识!心量广大,周遍法界,用时了了分明,运用时便知一切。一切即是一,一即是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这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慧,都从自性中生发,不是从外而得。不要错用心思,这就叫真性自用。一法真则万法皆真。心量是大事,不要修习小道。嘴上不要终日说空,心中却不修真空之行,就像凡夫自称国王,终究不能如愿。这样的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识!什么叫做般若?般若,在汉语中称为智慧。在一切处所,一切时刻,念念不愚昧,常行智慧,这就是般若行。一念愚昧,般若就断绝;一念智慧,般若就生起。世人愚痴迷惑,不见般若,口中说着般若,心中常怀愚痴。常常自称:‘我在修般若。’念念说空,却不认识真空。般若没有形相,智慧心就是般若。若能这样理解,就名为般若智。
什么叫做波罗蜜?这是西域的语言,汉语称为到彼岸,意思是超脱生灭。执着境界就会生起生灭,如同水有波浪,就称为此岸;脱离境界就没有生灭,如同水常流通,就称为彼岸,所以称为波罗蜜。
善知识!迷妄的人口中念诵,当他念诵时,有虚妄有是非。如果念念都能践行,就名为真性。悟得这个法门,就是般若法;修持这个行门,就是般若行。不修就是凡夫;一念修行,自身就等同佛陀。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妄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前念执着境界就是烦恼,后念脱离境界就是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却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上等、最第一的法门,它无住无往亦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从中诞生。应当运用大智慧,破除色、受、想、行、识五蕴带来的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必定成就佛道,将贪嗔痴三毒转化为戒定慧三学。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种般若智慧能生出八万四千种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如果没有这些尘劳,般若智慧就会恒常显现,不离自性。体悟这个法门的人,就能达到无念境界,没有忆想执着,不生虚妄分别。运用自性真如,以智慧观照一切法,既不执取也不舍弃,这就是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善知识!如果想要证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就必须修持般若行门,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就能明见自性。要知道这部经典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经文中已明确赞叹,无法尽述。这个法门是最上乘佛法,是为具大智慧者所说,为上根利智者所说。小根器、小智慧的人听闻后,心中难以生起信心。为什么呢?譬如大龙在阎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会被洪水冲走,如同漂浮的枣叶;但大海受雨,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同样,大乘行者和最上乘行者听闻《金刚经》,心量顿时开解悟入。由此可知,人人本性本具般若智慧,若能常用智慧观照,就不必依赖文字相。就像雨水并非从天而生,实是龙神兴云布雨,使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无论有情无情都能蒙受润泽。百川众流终归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具的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善知识!小根器的人听闻这个顿教法门,就像根基浅薄的草木遇到暴雨,全都倒伏,不能生长。小根器的人也是这样。其实他们本来具有与大智慧者无别的般若智慧,为何听法不能自悟?只因邪见障蔽深重、烦恼根深蒂固。就像浓云遮日,若无风吹,日光就不能显现。般若智慧本无大小之别,只因众生自心有迷有悟:迷失本心向外求佛,就是小根器;若能顿悟教法,不向外求,常在自心起正知见,不被烦恼尘劳染污,就是见性之人。
善知识!能做到内心外境都不执着,来去自在,破除执著之心,就能通达无碍。能这样修行,就与般若经义没有差别。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一切经典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所设。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若没有世人,一切万法原本不会存在,由此可知万法本是因人而生。一切经书,都是因人之说而有。由于人中存在愚钝与智慧之别,愚者称为小人,智者称为大人。愚者向智者请教,智者为愚者说法。愚者忽然开悟心解,便与智者没有差别。善知识!不觉悟时佛也是众生,一念觉悟众生即是佛,由此可知万法皆在自心。为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说:「我本来自性清净,若能认识自心见性,皆可成就佛道。」《净名经》说:「当下豁然开朗,回归本心。」善知识!我在忍和尚那里,一听此言即刻开悟,顿时见到真如本性。因此将此教法广为流传,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自见本性。若自己不能觉悟,需要寻求大善知识、通达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道。这样的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教化引导令其见性。一切善法,都是因善知识能够引发。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自性中本来具足。不能自己觉悟,需要请求善知识指示才能得见;若是自己觉悟,就不必向外寻求。如果固执认为必须依靠其他善知识才能解脱,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自心本有觉性可以自悟。如果生起邪见迷惑、妄念颠倒,外面的善知识虽有教导,也无法救助。如果生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全都消灭。若能认识自性,一悟即达佛地。善知识!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认识本心。若能认识本心,即是本来解脱。若得解脱,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无念。什么叫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受染着,就是无念。作用遍及一切处,也不执着一切处。只要清净本心,使六识从六门出入,在六尘中不染不杂,来去自由,运用无碍,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称为无念行。如果什么也不想,强行断绝念头,就是被法所缚,称为边见。善知识!悟得无念法的人,万法皆能通达;悟得无念法的人,能见诸佛境界;悟得无念法的人,即达佛地。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善知识!后世得我法者,应当将这顿教法门,传授给见解相同、修行一致,并且发愿受持之人。他们若能如侍奉佛陀般终身不退转,必定能证入圣位。但必须依照代代祖师心印相传的方式传授,不可隐匿正法。若遇到见解不同、修行有异者,切莫传授,否则既有损先圣,终究无益。恐怕愚人不能理解,反而诽谤此法门,导致百劫千生断绝佛种性。
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诸位都要诵持牢记,无论在家出家,都应按此修行。若只是记诵我的言语而不实修,终究无益。且听我颂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却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脚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说法通达与心性通达, 如同太阳悬于虚空。 只传授明心见性之法, 出离世间破除邪见。
法本无顿渐之分, 迷悟却有快慢之别。 这见性解脱之门, 愚痴之人难以明了。
言说虽有千万种, 真理终究归于一。 烦恼黑暗宅院中, 常需智慧日光生。
邪念起时烦恼至, 正念生时烦恼除。 邪正两边皆放下, 清净无余最究竟。
菩提本自性中具, 起心动念即成妄。 清净心在妄念中, 只需端正无三障。
世人若是真修道, 一切境界皆无碍。 常自反省己过失, 便与道体正相应。
众生各自有其道, 互不妨碍互不扰。 离开自心另觅道, 终生不能见真道。
奔波劳碌度一生, 到头只余空懊恼。 若想得见真实道, 行为端正即是道。
自己若无求道心, 暗中行走不见道。 若是真正修道人, 不见世间他人过。
若见他人过失处, 自己已偏失中道。 他人非是我不非, 我若责人已犯错。
但能息灭是非心, 自然破除烦恼障。 憎爱不挂于心时, 便可伸脚自在卧。
若要教化诸众生, 自己须具善巧智。 不令他人起疑惑, 即是自性光明现。
佛法即在尘世中, 不离世间得觉悟。 若离世间觅菩提, 犹如寻求兔生角。
正见名为出世间, 邪见沉沦生死海。 邪正两边俱放下, 菩提自性朗然现。
此偈即是顿教法, 亦名般若大法船。 迷惑之人历劫修, 觉悟只在刹那间。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大师又说:「现今在大梵寺宣讲这顿悟法门,普愿法界一切众生,听闻当下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当时,韦使君与官员僚属、修行者和世俗众人听闻大师的讲说,无不心开意解。众人同时恭敬行礼,都赞叹道:"善哉!想不到岭南竟有佛陀现世!"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