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第二天,韦刺史请求开示。六祖升座后,对大众说:"请大家首先清净心念,共同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接着说道:
"诸位善知识!菩提般若的智慧,世人本来具足;只因心念被无明遮蔽,不能自己觉悟,需要借助善知识的开示引导,才能明见自性。你们应当知道:愚人与智者,佛性本无差别,只因迷悟程度不同,才有愚智之分。我现在为你们宣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法门,使诸位都能获得智慧。请专心谛听!我来为你们解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却不识自性般若,如同说食不饱。嘴上空谈般若,即使历经万劫也不能见性,终究毫无益处。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汉语意为'大智慧到彼岸'。这需要用心实践,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诵念。若口念而心不行,就如同幻化、露电般虚妄不实;若能口念心行,就能心口相应,这时本性就是佛,离了自性更无别佛。
什么叫做'摩诃'?'摩诃'是广大的意思。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没有边际,没有方圆大小,没有青黄赤白,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嗔恨喜乐,没有是非善恶,没有头尾始终。诸佛净土,都同此虚空。世人本具的妙性本来空寂,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也是如此。
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就执着于空。首要的是不要执着空,如果以空心静坐,就会落入无记空的邪见。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容万物万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藏在虚空中。世人的自性真空,也是如此。
善知识!自性能含容万法就是'大',万法都在人的自性中。如果对一切人,无论是善是恶,都能不取不舍、不染不着,心如虚空,这就称为'大',所以叫做'摩诃'。
善知识!愚迷之人口说般若,智慧之人心行般若。还有一类愚迷之人,空心静坐,百物不思,自称这就是'大'。这种人不可与之论道,因为他们怀有邪见。
善知识!心量广大,周遍法界,用时了了分明,运用时便知一切。一切即是一,一即是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这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慧,都从自性中生发,不是从外而得。不要错用心思,这就叫真性自用。一法真则万法皆真。心量是大事,不要修习小道。嘴上不要终日说空,心中却不修真空之行,就像凡夫自称国王,终究不能如愿。这样的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识!什么叫做般若?般若,在汉语中称为智慧。在一切处所,一切时刻,念念不愚昧,常行智慧,这就是般若行。一念愚昧,般若就断绝;一念智慧,般若就生起。世人愚痴迷惑,不见般若,口中说着般若,心中常怀愚痴。常常自称:‘我在修般若。’念念说空,却不认识真空。般若没有形相,智慧心就是般若。若能这样理解,就名为般若智。
什么叫做波罗蜜?这是西域的语言,汉语称为到彼岸,意思是超脱生灭。执着境界就会生起生灭,如同水有波浪,就称为此岸;脱离境界就没有生灭,如同水常流通,就称为彼岸,所以称为波罗蜜。
善知识!迷妄的人口中念诵,当他念诵时,有虚妄有是非。如果念念都能践行,就名为真性。悟得这个法门,就是般若法;修持这个行门,就是般若行。不修就是凡夫;一念修行,自身就等同佛陀。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妄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前念执着境界就是烦恼,后念脱离境界就是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上等、最第一的法门,它无住无往亦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从中诞生。应当运用大智慧,破除色、受、想、行、识五蕴带来的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必定成就佛道,将贪嗔痴三毒转化为戒定慧三学。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种般若智慧能生出八万四千种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如果没有这些尘劳,般若智慧就会恒常显现,不离自性。体悟这个法门的人,就能达到无念境界,没有忆想执着,不生虚妄分别。运用自性真如,以智慧观照一切法,既不执取也不舍弃,这就是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善知识!如果想要证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就必须修持般若行门,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就能明见自性。要知道这部经典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经文中已明确赞叹,无法尽述。这个法门是最上乘佛法,是为具大智慧者所说,为上根利智者所说。小根器、小智慧的人听闻后,心中难以生起信心。为什么呢?譬如大龙在阎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会被洪水冲走,如同漂浮的枣叶;但大海受雨,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同样,大乘行者和最上乘行者听闻《金刚经》,心量顿时开解悟入。由此可知,人人本性本具般若智慧,若能常用智慧观照,就不必依赖文字相。就像雨水并非从天而生,实是龙神兴云布雨,使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无论有情无情都能蒙受润泽。百川众流终归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具的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善知识!小根器的人听闻这个顿教法门,就像根基浅薄的草木遇到暴雨,全都倒伏,不能生长。小根器的人也是这样。其实他们本来具有与大智慧者无别的般若智慧,为何听法不能自悟?只因邪见障蔽深重、烦恼根深蒂固。就像浓云遮日,若无风吹,日光就不能显现。般若智慧本无大小之别,只因众生自心有迷有悟:迷失本心向外求佛,就是小根器;若能顿悟教法,不向外求,常在自心起正知见,不被烦恼尘劳染污,就是见性之人。
善知识!能做到内心外境都不执着,来去自在,破除执著之心,就能通达无碍。能这样修行,就与般若经义没有差别。
善知识!一切经典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所设。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若没有世人,一切万法原本不会存在,由此可知万法本是因人而生。一切经书,都是因人之说而有。由于人中存在愚钝与智慧之别,愚者称为小人,智者称为大人。愚者向智者请教,智者为愚者说法。愚者忽然开悟心解,便与智者没有差别。善知识!不觉悟时佛也是众生,一念觉悟众生即是佛,由此可知万法皆在自心。为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说:「我本来自性清净,若能认识自心见性,皆可成就佛道。」《净名经》说:「当下豁然开朗,回归本心。」善知识!我在忍和尚那里,一听此言即刻开悟,顿时见到真如本性。因此将此教法广为流传,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自见本性。若自己不能觉悟,需要寻求大善知识、通达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道。这样的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教化引导令其见性。一切善法,都是因善知识能够引发。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自性中本来具足。不能自己觉悟,需要请求善知识指示才能得见;若是自己觉悟,就不必向外寻求。如果固执认为必须依靠其他善知识才能解脱,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自心本有觉性可以自悟。如果生起邪见迷惑、妄念颠倒,外面的善知识虽有教导,也无法救助。如果生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全都消灭。若能认识自性,一悟即达佛地。善知识!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认识本心。若能认识本心,即是本来解脱。若得解脱,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无念。什么叫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受染着,就是无念。作用遍及一切处,也不执着一切处。只要清净本心,使六识从六门出入,在六尘中不染不杂,来去自由,运用无碍,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称为无念行。如果什么也不想,强行断绝念头,就是被法所缚,称为边见。善知识!悟得无念法的人,万法皆能通达;悟得无念法的人,能见诸佛境界;悟得无念法的人,即达佛地。
善知识!后世得我法者,应当将这顿教法门,传授给见解相同、修行一致,并且发愿受持之人。他们若能如侍奉佛陀般终身不退转,必定能证入圣位。但必须依照代代祖师心印相传的方式传授,不可隐匿正法。若遇到见解不同、修行有异者,切莫传授,否则既有损先圣,终究无益。恐怕愚人不能理解,反而诽谤此法门,导致百劫千生断绝佛种性。
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诸位都要诵持牢记,无论在家出家,都应按此修行。若只是记诵我的言语而不实修,终究无益。且听我颂曰:
说法通达与心性通达,
如同太阳悬于虚空。
只传授明心见性之法,
出离世间破除邪见。
法本无顿渐之分,
迷悟却有快慢之别。
这见性解脱之门,
愚痴之人难以明了。
言说虽有千万种,
真理终究归于一。
烦恼黑暗宅院中,
常需智慧日光生。
邪念起时烦恼至,
正念生时烦恼除。
邪正两边皆放下,
清净无余最究竟。
菩提本自性中具,
起心动念即成妄。
清净心在妄念中,
只需端正无三障。
世人若是真修道,
一切境界皆无碍。
常自反省己过失,
便与道体正相应。
众生各自有其道,
互不妨碍互不扰。
离开自心另觅道,
终生不能见真道。
奔波劳碌度一生,
到头只余空懊恼。
若想得见真实道,
行为端正即是道。
自己若无求道心,
暗中行走不见道。
若是真正修道人,
不见世间他人过。
若见他人过失处,
自己已偏失中道。
他人非是我不非,
我若责人已犯错。
但能息灭是非心,
自然破除烦恼障。
憎爱不挂于心时,
便可伸脚自在卧。
若要教化诸众生,
自己须具善巧智。
不令他人起疑惑,
即是自性光明现。
佛法即在尘世中,
不离世间得觉悟。
若离世间觅菩提,
犹如寻求兔生角。
正见名为出世间,
邪见沉沦生死海。
邪正两边俱放下,
菩提自性朗然现。
此偈即是顿教法,
亦名般若大法船。
迷惑之人历劫修,
觉悟只在刹那间。
大师又说:「现今在大梵寺宣讲这顿悟法门,普愿法界一切众生,听闻当下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当时,韦使君与官员僚属、修行者和世俗众人听闻大师的讲说,无不心开意解。众人同时恭敬行礼,都赞叹道:"善哉!想不到岭南竟有佛陀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