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
诸多大乘经典常分散阐述忏悔之法,此经则专以忏悔为独立篇章。今先解释忏悔名义。忏意为归顺首服,悔意为降伏过错。譬如世人触犯王法,俯首认罪、顺从旨意不敢违抗,不违抗即是降伏,顺从即是归首。修行之人亦复如是,恭敬皈依三宝座下,遵循正道、不敢造作恶业,故称为忏悔。又忏代表白净善法,悔代表黑染恶法,黑染恶法应当悔改而永不再造,白净善法应当追求并尊崇奉行,二者兼备取舍合论,故称为忏悔。又忏指向未来勤修善行,悔指向过去改正恶业,对往昔所造一切不善恶行心生厌恶鄙弃,故称为悔;对过去未能修持的一切善法,从今立誓精进修学,故称为忏。舍离过往恶业、求取未来善果,故称忏悔。又忏意为公开陈说过失、显露罪业不敢隐瞒,悔意为断绝恶念相续、厌离罪恶誓不更作,能作之心与所作之业皆应舍弃,故称忏悔。又忏即惭,悔即愧,惭是对上天生惭,愧是对世人生愧,世人可见明显过失、上天能察隐微罪业,无论隐微明显皆是恶行,故言忏悔。又世间贤人、出世圣人皆为我所不及,故当忏悔。再者贤圣皆属人道,第一义天才是真理本体,真理为天、贤圣为人,若未能契合事理,皆应忏悔。又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生惭、对三乘贤者生愧,自觉不及此等圣贤,故名惭愧,惭愧即是忏悔。再者三乘贤圣皆属人道,唯有第一义理堪称真天,基于此人天关系生起惭愧,故称忏悔。何况三乘贤圣尚不及菩萨中的贤位,更遑论菩萨圣位。今惭愧自身未达菩萨三十心贤位与十地圣位,故称惭愧忏悔。总之贤圣皆属人道,第一义理方为真天,依此人天关系论惭愧,故称忏悔。又菩萨三十心以上可判为圣人,十信位属贤人,据此贤圣标准生惭愧心而忏悔。总体而言贤圣皆属人道,第一义理名为天,依此人天关系论惭愧忏悔。以上合为十种释名方式。
接下来说明忏悔的处所。《大经》中阿阇世王的偈子说:粗言与软语,都归于第一义。因此我今日皈依世尊。《梵行品》又说:过去我与你们,未明四圣谛,所以长久流转于生死苦海。若能彻见四谛,就能断除生死;生死既已断尽,便不再受轮回。《法华经》说:安住忍辱地,亦不起分别心。又说:宝处就在近前,你当勇猛前进。化城随即消失,即刻抵达宝所。此经云:我当为此作皈依处。所谓皈依处,即是甚深无量的法性。法性即是真理,真理即是妙境。诸佛所师法的寂灭真如秘密藏,十方圣贤皆安住其中。若得其根本,根本确立则道法自然生长;若不得其处,则如平地失足。犹如盲人进入荆棘林,举手投足皆是障碍。因此之故,必须了知忏悔的处所。《普贤观经》说:端坐思维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融。我心本自空寂,罪福皆无实主,是名大忏悔、是名庄严忏悔、是名无罪相忏悔。无罪相者,是从空性立处;庄严忏悔者,是从俗谛立处;大忏悔者,是从中道立处。若分三种差别,这只是权宜之说。实则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这才是圆妙忏悔,诸大菩萨修学佛法的忏悔。若能明白这个道理而忏悔,便是最妙最上的忏悔处。《大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中沐浴,当知此人已用尽一切江河之水。《大品般若》说:譬如负债人投靠国王,债主反而供养他,谁敢向他讨债?古书云:如同墙头草,并非茎叶自己能高能长,全凭所依托之处。修行人若以法性为忏悔处,便超越一切处所。修行人若明白此意,首先应当寻求法性真理作为忏悔处。
其次说明忏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是正法,二是助法。正法即是以智慧观照法性。法性恒常不变,所以观照的智慧也恒常不变;法性具有常、乐、我、净的特质,观照智慧也是如此;法性深妙不可思议,至高无上无与伦比,观照智慧也是如此。境界与智慧融合无二,彼此不异:境界如同智慧,智慧如同境界,因此称为如如不异。经典中说“说智慧及智慧所在之处,都称为般若;说智慧及智慧所在之处,都称为实相。”说如同不说,不说如同说,说与不说无二无别。以这种观照智慧遍及一切法也是如此,所以说毗卢遮那佛遍及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明暗之中都不离见佛世尊,六根所对无非佛法。如同名医耆婆随手取草皆能治病,释摩男所执的一切砂砾都化为珍宝,阿那律的空器也能盛满甘露。若能如此观照,所观的罪业不再是罪业,罪即是实相;所观的福报也不再是福报,福即是实相。一切纯是实相,这就是大忏悔。助道忏悔是指,如果纯用正法忏悔,就不需要助法;如果正法晦暗不明,则以助法辅助,就像用灰汁、澡豆、皂荚、木槵辅助清水洗涤一样。简而言之,勤用身口意作为辅助:身是指礼拜,口是指读诵,心是指策励观照,以此辅助开启正法之门,如同顺流顺风时用篙桨助力,行进更为迅速。以上是简略说明正法与助法。
从这一品开始,阐明经典的功用。本品主要说明夜间梦境与白昼说法中忏悔灭罪、拔除苦难,下品则侧重讲述昔日赞叹发愿、培植善根给予安乐,正副两方面相互呼应。本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梦中见闻,二是醒后述说见闻。梦中又分二:一是梦见金鼓,二是梦见击鼓声。见鼓部分又分为三:一是正见金鼓,二是见鼓中光明,三是见光中化佛。所谓梦境,是指进入如梦三昧的境界。入定时观想如梦境,出定时觉知如清醒。入定时心念寂静能观照法性,法性即是金鼓。金鼓本体圆满空寂而发妙音,圆满象征法身,空寂象征般若,妙音象征解脱。"姝"字代表殊胜义与深奥义,"大"字代表广大义与无量义。如同前文所述游于无量甚深法性之意。用"姝大"简略概括鼓体特质,详细而言应说圆满殊胜广大、空寂殊胜广大、妙音殊胜广大。金鼓本体具足三德,三者皆甚深无量,这正是梦中亲睹的法身佛,观一佛而见三身。从"其光明普照"以下是第二层,描述见到鼓中光明。光明象征智慧,契合此法性方能成就佛果。智慧与本体冥合,本体圆满殊胜广大、光明圆满亦殊胜广大,本体空寂殊胜广大、光明空寂亦殊胜广大,本体妙音既殊胜广大、光明妙音亦殊胜广大。为何?因此身与诸佛同体同德。这即是梦中亲睹的报身佛,一佛具足三身。从"又于光中见十方佛"以下是第三层,描述光明中显现诸佛。光明从鼓身放射普照十方,妙用依本体兴起周遍法界,与众生机缘相应共现。琉璃宝座象征所安住的真理。佛陀端坐其上,表示智慧与法性相应。大众围绕表示所化度的众生。这即是梦中亲睹的应身佛,就一佛而开显三身。得见这三身佛,即是证见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以及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由此开演种种三法门,名为金光明经。
从“见有一人”以下是第二个梦境——击鼓。内容分为三部分:一见击鼓、二闻大音声、三音声所诠释的辩才。鼓象征法身,击鼓代表机缘智慧,婆罗门代表清净修行者,看似接近真谛。接近真谛之人以相似的清净智慧与法身相应,如甘露般灭苦生乐。鼓是法身,鼓槌与鼓结合是报身,击鼓显现是应身,音声诠释的辩才是法界大用,兴起教化利益众生。
从“时信相菩萨”以下是第二段——醒后叙述所见所闻。内容分为四部分:一前往佛处、二与缘同行、三表达恭敬、四讲述梦境。入法门如夜梦,出法门如夜尽天明。又因三十心惑障未除故如梦中,登地断惑如破夜至晨。观解者,观行位中所观三身如梦境,分真位中所观三身如天明。离开王舍城象征出离因位,前往耆阇崛山象征趋向果地。表达恭敬有三:顶礼是身敬、瞻仰是意敬、说梦是口敬。顶礼者,菩萨居因位以信心为首,诸佛在果位以慈悲为尊,是以尊贵敬重殊胜。
从“以其梦中”以下是第四部分——叙述梦境。此下共有一百六十二行偈,分为二:初四行半总述梦境、后一百五十七行半分述梦境。总述又分为二:初三行半明见金鼓、后一行明见击鼓。见鼓又分三:初一行见鼓形状;次一行见鼓光明;次一行半见光中诸佛,即长行中三身意入观所观之境。次一行见击鼓者,自见其观智机缘,叩击法身之境。出大音声者,如前所述,自见其境智相合,能广利众生。
从“是大金鼓”下一百五十七行半偈,分述梦事。内容分为二:初从“是大金鼓”至“悉能灭除”共二十一行三句,明金鼓有灭恶生善之力。二从“一切诸苦无依无归”下一百三十五行三句,正明教示忏悔之法。
灭恶生善部分分为六:一有三行,灭世间因果之苦;二有三行,生出世间因果之乐;三有四行,能令众生自行化他俱备;四有四行,能灭众生报障,又发宿命通;五有四行,能令众生得诸法门,先少得后多得;六有三行三句,能破众生八难流转。释此六义,皆从三途渐至人天二乘菩萨等,一一皆有破恶生善之力。
从“一切诸苦无依无归”下有一百三十五行三句,是第二段——教示忏悔之法。内容分为五:一从“一切诸苦”下有十九行一句,教自说过罪忏悔。二从“我当供养”下有三十五行,明供养诸佛自行化他修忏悔。三从“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有二十一行,明称叹修忏悔。四从“我以善业诸因缘故”下有五十一行半,明发愿修忏悔。五从“若有敬礼称叹十力”下有九行,结成忏悔。
生起五意者,因众生邪倒障理不识法性,愚痴障解不识因果,恶业障行不识善法。圣人慈悲,因大士之梦,示其忏悔、示其道理、示其因果、示其善行,故论自忏;荷佛恩深,故伸供养。供养不泄其诚,故歌咏称叹。供养是行,须愿指归,行愿既圆,结成赞美。
自忏文分为三:初一行一句,明法身是依凭之所;次两行,请佛覆护;次十六行,正明忏悔。法身具三德,即是一体三宝:法性是法宝,寂而常照是佛宝,遍一切处是僧宝。凡夫二乘虽不知,亦不出法性。总而言之,一切菩萨何尝不以此为归依,依此则本立而道生。内本虽立,外无佛加,不得成就;若蒙拥护,断恶生善,办在须臾。如萌芽得雨,枝叶丰茂,是故请佛。内外因缘既备,正须忏悔。
正忏文分为二:初三句,总明忏悔;后十五行一句,别明忏悔。总忏者,忏三障也。本者,烦恼是二障本。恶者,报障也。不善者,业障也。三障障三身、三佛、三宝。三障若转,诸三法门悉明,故总忏。别忏者,分别忏三障。文为三:初一行一句,忏烦恼障;次一行,忏报障;次十三行,忏业障。
诸十力前者,正忏烦恼障也。独头无明痴倒殊甚,不识法身佛。法身佛遍一切处,痴暗不知,公然佛前造作众罪,如牛羊不识天子、鸟雀不识佛像,于前造过。愚痴不识法身亦复如是。父母恩者,方便是父、智度是母,此二法门能生法身。而不识者,是不知报佛。不解善法者,善法是助道之行,能资智显理。而不解者,是不识应佛。三佛皆不能知,岂非无明过患?此别忏烦恼障也。
“自恃种姓”下,别忏报障也。略言有三种:一以姓傲他、二以财忽物、三以壮年陵彼。虽报有此三,不应自恣。若纵恣者,此报成障事也。今更约法门解。出家人以慧为姓、定为财、戒为年。染此三法自尊卑他者,是名染法,非求法也。
从“心念不善”下十三行,别忏业障。文为十二:初一行,忏由心口造恶业,亦是教他作恶。从身口意是自作恶。二一行,忏内外因缘造恶业。三一行,忏五欲因缘造恶业。四一行,信受邪师造恶业。五一行,随顺恶主造恶业。六一行,爱心所使造恶业。七二行,为衣食女色造恶业。八一行,于佛世敬田造恶业。九一行,于无佛世敬田造恶业。十两行,于正法造恶业。十一一行,于恩田造恶业。十二一行半,总一切处造恶业。造业因缘甚多,不可具列,故总而忏之。
从“我今供养”下三十五行,明供养诸佛。所以供养者,我本痴盲,蒙示忏悔,此恩深重,故兴供养。文为二:初一行,明财供养;后三十四行,明法供养。法供养为二:初八行半,明化他法供养;后二十五行半,明自行法供养。
从“我当安止”下二十五行半,自修法供养。文为二:初五行自修行、后二十行半自修忏。修行譬智烧,修忏譬断打,智断极乃止。
从“诸佛世尊”下二十行半,明自修忏。文为二:初一行请佛、后十九行半明忏。忏文为五:初四行半忏报障;次一行半忏烦恼障;次六行忏业障;次两行明回向;次五行半忏善恶两难。
从诸佛世尊我所依止以下的二十一行偈颂,属于第三部分称叹。若论次第,前面的财物供养属于身业与意业,身意尚未完全表达,现在进一步用口业赞叹。若按法门划分,前面是供养法门,现在则是念佛三昧法门。这段文字分为三部分:首先一行是标章赞叹,接着十九行是正式赞叹,最后一行是总结赞叹。标举诸佛,横向上包括十方,竖向上涵盖三世,从事相上说有报身应身,从理体上说则是法身。言辞简略而含义广大,正是标章的巧妙之处。我所依止,是指依止法性一体三佛。所谓佛海,是四种眼融入佛眼,十种智汇入如实智,都失去了原本的名称,只称为佛眼佛智,就像物品投入石蜜、溪流汇入大海,无不变得甘甜咸涩。法性三佛统摄一切法,所以称为佛海。正式赞叹分为两部分:前十六行是借助言辞赞叹,后三行是超越言辞赞叹。借助言辞又分两部分:前一行是简要赞叹和比喻,后十五行是广泛赞叹和比喻。简要赞叹是从众多相好中略举金色为例。《释论》以即时铁与即时金相比,即时金与海金相比,海金与龙金相比,龙金与阎浮洲金相比,阎浮洲金与四天王金相比,这样层层递进直到第六天金,第六天金与佛身金色相比,第六天金就如同铁一般。再者佛的金光透彻照耀,穿透墙壁屏障不留阴影。佛入城时光明照地,一位女子低头礼拜时金钗落地,只见一片晃耀,分不清哪里是地、哪里是钗?佛经过后光明停歇,才见到金钗。然而金色身是众多相好的基础,只举金色为例,可知是总体赞叹所有相好。金有四种含义:坚固不可毁坏比喻常德,拥有者富贵比喻乐德,本体无瑕秽比喻净德,色泽美妙晃耀比喻我德。诸多功德中,四德最为根本。犹如须弥山,须弥由四种珍宝构成,比喻佛身具足四德,所以知道是总体比喻。广泛赞叹和比喻,文字分两部分:前十二行半是广泛赞叹,后二行半是广泛比喻。广泛赞叹又分四段:从其色无上开始两行,广泛赞叹金色无上。无上,对应我德。从善净无垢开始三行,广泛赞叹佛色无垢。无垢,对应净德。从功德巍巍开始三行半,广泛赞叹佛色安住。安住,对应常德。从三有之中开始四行,广泛赞叹佛色能消除苦毒,即对应乐德。从如大海水开始二行半,是广泛比喻。文字分两部分:前两行广泛比喻,后半行结合比喻。佛的功德大海,思维不能测知,言语不能穷尽,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正是这个含义。海水难以测知,比喻常德。地尘难以测知,比喻净德。山斤难以测知,比喻我德。空边难以测知,比喻乐德。诸佛亦尔以下,是结合比喻。从一切有心开始三行,是超越言辞赞叹。文字分两部分:前一行半是正式超越言辞赞叹,后一行半是引喻贴切结合。一切有心不能得知,即是超越思维。思维既已超越,言语又如何表达?即超越言辞。进一步引喻贴切结合,文中可见。从相好庄严开始一行,是总结。相,总结一切相。好,总结一切好。庄严,是指每一相每一好中都具足众多功德作为庄严。
从“我以善业诸因缘故”以下有五十一行半偈颂,是第四发愿部分。修行若无愿力引导,犹如牛车无人驾驭,无法到达目的地;如同颜料无胶黏合、陶坯未经火烧、水中月影虚浮,故需以愿力摄持修行。这也是忏悔退转之罪业。文本分为二:前四十七行半阐明发愿内容,后四行总括随喜功德。发愿内容又分二:前九行自发誓愿,后三十八行半为众生发愿。
自发愿再分二:前四行祈愿果德圆满,后五行祈愿因行圆满。果德愿含四部分:首行成就佛道是愿力之轮圆满,次行弘法利生是口业之轮圆满,第三行降伏魔怨是身业之轮圆满,末行住世利众是慈悲之轮圆满。因行愿亦分四:首行具足六度愿有为功德圆满,次行愿无为功德圆满,再两行宿命通与念佛三昧圆满,末行值遇诸佛圆满。
为众生发愿分二:前八行半愿作药树王身以大悲拔苦,后三十行愿作宝珠王身以大慈予乐。拔苦愿含四层:首行总拔一切众苦,次行救度六根残缺者,两行疗治疾病痛苦,四行半解救王法灾厄。予乐愿分三:前十六行半赐予世间果报乐,九行半授予出世修行乐,后四行总结功德。前文大悲拔苦令残缺者得健全,今大慈予乐使众生耳聪目明身心安乐。虽同说诸根,予乐拔苦侧重不同。
“愿诸众生常得供养”以下九行半,授予出世修行因缘乐。分二:前三行半令外缘具足,后六行令内因圆满。外缘具二:前两行值遇三宝,后一行半远离八难。众生因缘各异,或遇佛而业障未消,或业障已消未值佛世,今愿其既除障又遇佛。内因具二:半行投生尊贵家,五行半广积资财。众生业报有别,或富足而卑贱,或尊贵而贫穷,今愿其富贵双全。女子有五障,愿其永离此苦。
“若我现今”以下四行,总结自他誓愿。前两行结自发愿,后两行结利他愿。“若此阎浮”后四行,总明随喜功德。随喜者,见他人修善心生欢喜。亦是忏悔嫉妒罪业。分二:前两行随喜他善,后两行随喜己德。
从“若有敬礼”往下的九行偈颂,是第五部分总结。内容分为三段:开头两行总结断除恶业,所以说能超越六十劫罪业;中间四行半总结生起善根,所以说能得国王大臣恭敬;最后两行半总结值遇佛陀众多,虽然没有单独提到善知识,但佛陀本身已经包含这一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