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
四大天王是天道上升的初始、下界的初层天,居住在须弥山半腰。东方黄金埵,天王名为提头赖吒,译为持国,统领乾闥婆与富单那;南方琉璃埵,天王名为毗留勒叉,译为增长,统领鸠槃荼与薜荔多;西方白银埵,天王名为毗留博叉,译为杂语,统领毗舍闍与毒龙;北方水晶埵,天王名为毗沙门,译为多闻,统领夜叉与罗刹。这四位天王听闻佛法心生欢喜,各自率领五百眷属,发愿护持经典,从此确立纲目,故称为《四天王品》。从观心角度解释:东方象征苦集、南方象征苦、西方象征道、北方象征灭,四谛真理即是四大天,观照四谛的智慧即为四大天王,守护四谛境界名为护国,守护心所法即是护佑众生。所谓世者指他人,为他人解说心所法,名为护佑他国众生。八部众者,苦谛之下有利根钝根的见惑思惑,《法华经》将此称为鬼神,乃至灭谛之下亦有见惑思惑,此即八部众。若不观照四谛真理,见思二惑便会侵害心王、毁损境界,导致心王消亡、境国衰败,心所众生流离失所,境界智慧皆受鬼神扰乱;若能观照苦集二谛并降伏见思二惑,则国泰民安。能为他人宣说四谛,即是护佑他方国土,遮止其见思二惑使其获得安乐。此即观心护世的四大天王。
以下十三品是流通分。佛陀慈悲,在末法时代使邪恶不能遮蔽正法、经王不被后世埋没,让有缘者得以正确听闻,所以称为流通。共有七层含义:从〈四天王品〉到〈散脂品〉,说明诸天发誓劝勉人王弘扬此经,正论与善法汇集,阐明人王弘扬经典时诸天护佑,也是示范未来弘扬经典的典范。〈鬼神品〉阐述听闻经典的功德,天神地祇、河海龙王、菩萨圣众都会守护受持者。〈授记品〉印证听闻经典的功德真实不虚。〈除病品〉、〈流水品〉引用往昔听闻经典的功德,证明现今护持的殊胜。〈舍身品〉引用往昔为法舍身的因缘,告诫师徒不可吝惜法财。〈赞佛品〉说明诸菩萨赞叹佛法,能宣说者和所宣法门利益深远。
诸天发誓又分五方面:〈四天王品〉以天力护持请法者;〈大辩品〉以辩才帮助说法者;〈功德天品〉发誓以资财供养请法说法者;〈地神品〉发誓以土地丰饶滋养讲经处所;〈散脂品〉发誓以威势降伏外敌、平息内乱,使请法、说法、听法皆得安稳。〈四天王品〉护持国家,〈大辩品〉护持法师,〈功德天品〉护持信众,〈地神品〉护持土地,〈散脂品〉消除灾祸,令经典广弘于世。
《四天王品》共有六组问答,分为六段:第一段向佛禀告护国的能力、第二段向佛陈述护国的事迹、第三段向佛展示护国的规范、第四段向佛祈求佛法利益、第五段向佛同时说明兴盛衰败、第六段向佛以偈颂称颂功德。第一段分为两部分:一是向佛禀告,二是佛的认可。向佛禀告又分两部分:一是经文叙述,二是正式禀告。叙述的恭敬如经文所示。正式禀告的经文分为两部分:一是赞叹经典,二是陈述护国能力。诸天信奉佛法而有力量,因此赞叹经典。为使经典弘扬,陈述其护国能力。赞叹经典分为三部分:从"是金光明"开始赞叹经典的体性、从"庄严菩萨"开始赞叹经典的宗旨、从"此经能照"开始赞叹经典的作用。正文内容很多,赞叹三点则简要概括了广泛的内容。法性之理为佛所护念,文字诠释此理故称为经王。既然称经王,可知是赞叹体性。依据体性修行,能使菩萨具备两种庄严成就终极果位。既然称庄严,可知是赞叹宗旨。世间天、清净天、义理天都以终极境界为宗旨,以三业供养表达恭敬:身体恭敬、内心欢喜、口头赞叹。再者,从地狱众生上至菩萨,只要无明未尽皆存热恼,此经能消除热恼如月清凉,可知是赞叹作用<云云>。
从“世尊是金光明”以下,是第二部分阐述护国功能。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通过佛法护国,二是通过策略护国。佛法护国又分四点:第一是护国的缘由,第二是以佛法护国,第三是以天众协助护国,第四是以天眼护国。关于护国的缘由,是因为听闻此经能获得四种利益:身体获得光明,力量更加勇猛,心志愈发精进,德行更显尊贵。从道理上讲能获得两种利益,即法身与慧命都能增长。由于国家弘扬此经,使得法雨滋润众生,怎能不加以护持?阐述缘由时,这一道理正与观心修行相应,用四谛智慧护持四谛境界,就是修行正法。以四谛智慧引导各种心所,使心所不起妄动,所以称为行般若波罗蜜。这就是能够宣说正法,内在具备这样的护国缘由,称为护世明王正确治理国土。关于率领天众护国,这也与观心修行相应。心王统领心所众属,降伏见思二惑的利钝诸烦恼,如同诸天王率领眷属阻挡恶鬼,又似转轮圣王与七宝千子所到之处四方归附德化。四大天王各率五百眷属降临之地,还有什么恶不能消除?关于运用天眼护国,是指依果报获得天眼通明照见,没有幽暗不能照亮,防患于未然,还有什么恶不能消除?
从“若此国土有诸衰耗”以下是运用智慧策略护佑国家,促使内外因缘和合。这段分为三部分:一、如果国家多灾多难,比如战争、饥荒、瘟疫等,我会用智慧策略劝请法师前往,或凭威神力劝其前往,或现形劝其前往,或托梦劝其前往。法师若去广宣此经,就像太阳升起时晨雾自然消散。这是促成外在助缘。其次,若君王内心缺乏智慧光明,灾祸就会趁暗而入;若有明达智慧,怪异灾变就不会发生。法师既已持法而来,君王须专心聆听受持。君王若能勤勉听法,天神也会勤加护佑,因而加持可加持者、护佑可护佑者,一人有福泽被万民,君王自身与国家皆得安稳无忧。这是内在因缘。倘若外在虽有弘法之人,君王内心却不诚敬重视,因缘便无法和合,也就不能消灾解难。二、君王若不广行布施则福禄寡少,如同不勤耕作,粮仓厨房必少谷物。劝请君王竭尽财力供养僧众,僧众得以安住,福泽回向君王,举国上下一切眷属皆得无患。这是内外因缘和合,能带来五谷丰登、国运绵长<注>云云</注>。三、君王自身若不具备先王德行,臣民便不归附;言语若不合先王法度,邻国便不称颂。现今劝请君王以三业供养:恭敬礼拜是身业、虔心尊重是意业、称扬赞叹是口业。崇高以下为基础,善辩以讷为根本,屈尊礼敬卑下,功德亦极宏大。凭借天神威德之力使邻国遥相敬仰,文书传颂赞誉、歌咏倾慕。三业恭谨,上行下效如同风吹草伏。邻国尚且如此,本国人民乃至牛马草木无不归心向化。这便形成能赞者与所赞者因缘和合,颂扬之声遍传邻国<注>云云</注>,经文所述清晰可循。
接下来佛继续陈述并肯定,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总结对经文的赞叹,其次是讲述护国的能力。四大天王最初赞叹经文说法合理,佛便加以肯定。肯定他们对经文体性、宗旨、作用三方面的赞叹,所以说佛综合陈述善哉善哉。他们总体赞叹这一教法,佛便肯定他们广泛赞叹千百诸佛。诸佛皆从此法出生,故列举众多赞叹来成就这一法门。从"于诸佛所"以下,陈述其护国能力。又分为二:先陈述以法护国,再陈述以智慧眼护国。以法护国有四方面,佛都一一肯定。前文说明护国的缘由,在于听闻经典获得利益。佛陈述现今利益,实因过去善根。"发心与究竟本质无别,但此二心中初发心更难,因此礼敬初发心者。"这是援引前因成就后果,陈述后果彰显前因。从"说于正法"以下,陈述其以法护世。前文说能说能行所以称为护世,佛也肯定能说能行得名护世。从"汝等今日"以下,超前陈述其天眼护国,虽稍有次序差别,于义理无碍。前文说以清净天眼超越人眼,佛陈述其长夜利益。天眼夜间照见不需日光,故称长夜。从"汝等四王及诸眷属"以下,追述其天众护国。前文只说护国,佛今更赞叹这是护持三世诸佛正法。从"汝等四王及余天众"以下,陈述其以智慧眼和合护国。前文说请法师入国消灾,此功归于己身,能退阿修罗军。你们劝请国王听经、供养四众,佛肯定你们内具智慧外修福德,确能消除诸苦带来安乐。如经文所述。
第二次向佛陈述护国之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向佛陈述,二是佛认可陈述。向佛陈述又分两层:第一,凡是此经流传之地,该国国王能亲自接受奉持,并供养僧俗四众的,我与眷属必定隐形护持,使其获得明显利益。第二,若有恶邻兴兵侵犯善国,我将隐形显现种种恐怖异象,制造种种灾难,令敌军明显退散。连边境都不会侵扰,何况能破坏国中呢?接着佛认可陈述,内容也分两部分:从“尔时佛赞”到“无斗讼之事”,是认可第一层意思。前述隐形护国是为使经典弘扬,佛指出隐形护持实为护持三宝——我是佛宝、修习菩提是法宝、诸王无争斗是僧宝,说明护持一事能成就三宝。从“四王当知此阎浮提”以下,是认可第二层意思。前述以天威震慑、天力退敌,看似憎恶爱善。佛劝导应以平等慈心对待,作恶者自然畏惧,行善者自然安乐,并非轻视恶而偏重善,以此达成震慑退敌之意。又劝各国安守本分,安居乐业,莫生贪念,诸王和睦则百姓免于夭亡,佛法兴盛则感化诸天。佛告诉帝释:争斗使人天受损,若能慈悲调和天下,不仅是供养我,更是供养三世如来;不仅安定一王,也安定诸王;不仅安定一国,也安定一切。故以慈悲调和认可第二层意思。
第三,佛陀向人王开示治理准则。分为两部分:一阐明其愿望,二展示其准则。愿望有六:一愿自身安稳,二愿妻儿安乐,三愿宫殿安宁,四愿国土殊胜,五愿积聚福德,六愿国家无忧苦。六愿如经文所示。从"世尊如是人王"以下,是第二部分展示准则。虽次序不同,六项俱全。先前愿身安,现教导莫放纵,制心则身安。先前愿宫殿安,现教导庄严法堂,幡盖悬于上,香花陈于下,三宝受供则梁柱无灾。先前愿国土殊胜,现教导沐浴熏香,恭敬除慢,此身敬法,八方安宁。先前愿积聚福德,现教导正念听经。正念听经能获无量功德,天神竭力庇护,地神竭力承载,鬼神竭力守护,臣民竭力爱戴。先前愿妻儿安乐,现教导和颜劝导,令其修福,内外行善感应甚多。先前愿国家无忧苦,现教导应自庆幸,勉力不倦,广行利他。一人欢喜则天下太平,即是此理。
接着佛陀对四天王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分为两部分:首先总结六种修行方法,其次总结六种誓愿。四天王仅从六个方面简单阐述,且所说利益有限,仅涉及现世。佛陀则从一个根本法门展开,所获利益深远无量,超越无数劫世,因此加倍总结其功德。
从"佛告四天王"开始,专弘此经与听闻此经,即是总结安身立命之法。前文仅示以心不放逸,今更明示当以庄严仪仗出宫迎候,步步得遇无量诸佛。修行方法加倍,身心亦愈安宁。
"复得超越尔许劫难"这段,总结护国之法。前文仅言现世无忧,今则能超越无数生死劫难。"复于来世对受轮王"这段,总结护家眷之法。转轮圣王具足玉女千子,永无怨敌,历劫常得眷属安乐。"亦得如是现世自在之力"这段,总结统领国土之法。"常得最胜七宝宫殿"这段,总结安住宫殿之法。"在在生处讫具足无量福聚"这段,总结积累福报之法。
从"汝等四天王"以下,总结六种誓愿。"四王下至不退转"这段,对应前文安身之愿。"己为得值至毕三恶道苦"这段,对应护国之愿。"我今已种轮王释梵之因"这段,对应安眷属之愿。"已种无边善根"以下,对应积福之愿。"后宫宫宅无诸凶衰"这段,对应安住宫殿之愿。"国土无有他方怨刺"这段,对应统领国土之愿。
最后从"汝等四天王"开始,再次总括六法六愿。"皆令具足"意指若能谦恭迎候、至诚闻法,自然成就六愿六法。若将功德回向诸天,亦能令六愿六法圆满成就。
第四白佛,讲的是人王布施善行,这承接第三段末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白佛,二是佛的认可。白佛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人王的发心,二是天宫显现的瑞相。人王心中存有至高经典,所以香化作金光。回向布施必定成就,所以天宫显现瑞相。香飘至天宫、龙宫、鬼神宫殿等,遍及三种法界。从观心角度解释,就是用智慧火点燃实相香,生起戒定慧的烟。实相是真实法,所以称为金光。戒慧与真理相契合,所以能透彻照耀无碍。
接下来佛继续讲述成就,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说明妙香光明不仅到达天宫等三法界,更遍及百亿诸天宫殿,还抵达恒河沙数诸佛所在。总而言之,这香气光明遍满十方法界。从"诸佛世尊闻是香气"以下,讲述人王推行善法、供养诸天,因而得到诸佛赞叹。先赞叹其修行因地的成就,再赞叹其果德的圆满,如经文所述。